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闻专业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闻传媒专业现代汉语词汇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对新闻传媒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词汇课程。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发现,目前新闻传媒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现代汉语词汇教学没有太大区别,也没有针对新闻传媒专业的特殊性做出调整。在此情况下,现代汉语词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及针对性,使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具备更深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关键词]新闻传媒;现代汉语;词汇;教学
一对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认识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中文院系都开设了新闻传媒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明确要求,这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分析能力等,总的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利用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播文字和视觉信息的能力,它对学生的语言功底尤其是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还有很多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对于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技能远远没有达到职业的水准,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设置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只是中文专业的一个分支,新闻传媒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也与汉语言文学教材没有什么区别,由同一个教师或者是同一个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这就让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有了更多传统汉语言专业的色彩,失去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及素养要求。汉语言专业中的现代汉语课程更加注重对语言的严谨性、专业性等方面进行教育,如语音知识,词汇的发音、文字、修辞以及词汇对于整体语法的影响等,这种教育更加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才而不是适合新闻传媒专业的人才。新闻传媒从业人员除了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还需要具备新闻编辑、广告宣传、影视传媒、文化研究及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因此必须更好地结合专业特点,确定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目标,对新闻传媒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词汇是语言中最敏锐、最迅速反映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的要素,而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沟通交流的媒介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要求自身的语言规范,而且对社会大众的语言文字使用更有不可推卸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便对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上,更需要注重的是对于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现代汉语的词汇变迁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为国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传媒专业人才。
二加强新闻传媒专业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
从事新闻传媒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师要想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光靠中文专业扎实的汉语基本知识功底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除了汉语基础之外,教师还必须适当了解新闻传媒专业的相关学科知识,如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文案设计等,理解现代汉语词汇在新闻媒体中的运用方式。但就我国目前的高校而言,大部分新闻传媒专业没有专门的现代汉语教师,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并不能够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来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他们往往只注重教材和考试的内容,而忽视了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中出现的一些新兴汉语词汇,这样不仅没有将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带入到他们今后实际的工作环境之中,而且还会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这样的教学效果影响下,不少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也开始了反思,并且针对自身和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和针对性的教学,对课程的整体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出一些调整。可是大部分学校的新闻传媒专业现代汉语教师并不固定,每年教授的学生和年级都几乎无法统一。这样教师每年都会面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这样就给他们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学校需要尽量将教师与所教学的学生专业和年级进行固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并且针对学生进行教学方式的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新闻传媒专业本身就是学习如何利用大众媒体传播文字、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方法与技术,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也必须运用多种传播媒体。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提前熟悉这些传播媒体的运用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培养基本的现代汉语词汇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路径浅议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掀起了新闻传播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无论是传播主体、媒介渠道、传播内容,还是接受者、受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引入新媒体情景,紧跟社会发展,通过新媒体影视创研实践活动在真实场景中完成新闻传播学实习实践项目,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学习、技能实操、美育德育相辅相成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是当下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立足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实践,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从专业理论教学、新媒体影视创研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美育创新设计,探索以美育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新途径。同时,文章提出产学研互联互动和以新媒体短视频创研活动为载体的新闻传播学实习实践项目,为探索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技术资源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构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与生活教育、美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效合作的“县校合作”双向互动创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美育;新闻传播学;新媒体;影视创研;县校合作
一、文化自信与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融入美育的设计构想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大学生美育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要求各级教育系统、学校、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这为探索美育融入新闻传播学创新性课程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闻传播学与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开展跨学科的专业融合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1]。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2]。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当下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三全育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此,可以通过挖掘新闻传播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德育元素,摒弃简单粗糙的硬切入、直接添加,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艺术审美、文化隐性模式将美育、思政、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
二、新闻传播学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两级教学活动模式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线索,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探究中华文化的千年发展文脉,围绕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精神境界等方面增加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校内第一课堂,将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融入生活案例,拉近专业理论与学生的距离;适时引入中国美育文化元素,选取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充分利用歌曲、影视剧等多媒介形式的视听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同时,积极拓展校外第二课堂实践,通过实践创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认同,进而完成专业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三重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中开展艺术审美、人文素养以及思想品德精神的美育、德育双重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中华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一)自我传播的可能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美学
新闻学实践教学新形式
作者:吴雨蓉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对新闻学专业缺乏了解,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课程体系与现代媒体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大比重设置新闻学概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传统新闻类课程,而对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课程和新媒体课程的设置却显得欠系统。同时,新闻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课时数较少,学生的新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策划能力得不到针对性训练。
其次,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有直接新闻实战经验的教师。很多新建新闻学专业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转行而来,毫无新闻学专业背景可言,更不用说实践能力了。由于很多专业教师缺乏媒介实践的第一手经验,往往是书本知识的现学现卖,实践能力与一线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新闻学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建立设备较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学校办学经费长期不能满足该专业建设需要。[1]现有的部分实验设备由于先前选型不当,利用率低或被长期闲置。同时,由于实践经费的不足,很难与校外媒体建立长期合作的对口关系,学生实践途径很单一,有时学校把实践压力转嫁给老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地理位置的劣势也给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未来就业带来不小的障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地处距离省会和信息中心城市较远的内陆城市,所在地的新闻传媒机构无论数量和规模上都不及一线和省会城市,而有限的新闻机构大多人员饱和或机制不灵活,同时,经济发展和媒介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私营文化传播类企业类型比较单一,数量比较少,层次也比较低,想建立一批常态化和高层次的实习基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实践教学新理念———加强基础、强化应用、多领域培养、多渠道实践
(一)保持理论教学优势,重视专业实践教育管理部门和所在院校必须更新文科师范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新开设的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采取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讲述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应是我们构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
新闻学教育体系革新与构建
作者:赵树旺 董庆文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大学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相当普及,全美很多学校设有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随着媒介融合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各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从课程设置、教育方向等方面对新闻学教育体系进行了大的变革和建构。除了继续遵循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美国新闻学教育日趋重视媒介融合教育,注重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培养,强调实践与应用训练,新闻学教育日趋国际化,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为了更加全面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圣克劳德大学传播与新闻系、北阿拉巴马大学传播系新闻专业、太平洋大学传播系新闻专业等五个不同知名度的新闻学院或新闻专业作为分析和研究样本,以免以偏概全之嫌。
重视媒介融合教育
美国新闻学教育通常采用新闻学和社会、人文学科以及跨学科教学并重的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意拓宽学生的视野,重视媒介融合教育。随着数字技术对信息传播形态的改变,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受过良好媒介融合训练的新闻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美国新闻学教育紧跟媒介融合的时代步伐,看准发展趋势,新开了很多媒介融合的专业课程,或者在传统新闻学教育中加入了很多媒介融合教育的课程,增加了很多用于进行媒介融合教学的硬件设备和多媒体教室。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下有10多家各类新闻专业机构,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在职记者交流。近年来,哥伦比亚大学还开办了数字新闻塔尔中心(TowCenter),并开始授予计算机科学和新闻学的双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自己一直致力于新闻学教育向多媒体和媒介融合方向的革新与衍变。
美国石溪大学(StonyBrookUniversity)新闻学院开设了很多注重媒介融合教育的课程:电视报道与编辑,电视制作,高级报道/写作/广播、高级编辑与表现/网络、高级数字叙事,音频新闻,数字摄影新闻实验室,在线新闻学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传统采写能力以及多媒体运用的融合。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处于动态中的媒介未来的新闻人,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建设了配备有最新数字技术的“未来编辑部(NewsroomofFuture)”多媒体专业教室。所谓“未来编辑部”,包括采集、文字编辑、音频视频剪辑设备等,并使用一套软件连接各个新闻工作者的电脑,使得新闻资料编制传送一体化。石溪大学很多课程都在这个“未来编辑部”里完成。所有石溪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都被要求必修广播、印刷、在线新闻等课程,并学会如何利用多媒体平台和模式进行思考与工作,然后在最后一学年才可专注于其中某一种媒介的学习和应用。北阿拉巴马大学传播系确立了广播新闻、融合传播、媒介研究、出版与在线新闻、广播电视与互动媒介等专业研究方向,从这些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其对媒介融合教育的重视。
美国和中国在新闻教育理念上有很多差异,其中之一就体现在对教师背景的要求方面。中国新闻教育大多要求教师具备高学历,美国看重学历的同时,更看重教师的从业经历,在媒介融合时代,后者的要求尤甚。由石溪大学新闻学院网站提供的相关资料可看出,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共有教师28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两人,占所有教师的7%;具备媒介从业经历的教师27人,占比96%;来自传媒行业的兼职教师10人,占比36%。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在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美国的新闻学院非常看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并不过分看重教师的学历和学位,这与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有很大不同。中国新闻学教育非常重视学历和学位,将博士学位视为进入各新闻学院工作的通行证,使得中国新闻学教育体系建设出现了种种偏差。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员也全部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包括获得各种奖项的记者、专栏记者、作家、杂志编辑、纪录片制片人,以及数字媒介领域的专家。这些教员全部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全胜任媒介融合的专业教学与支持学生发展的工作。美国各新闻学院近年来新聘用了很多在新媒体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员,与传统新闻学教员一起,致力于培养新型新闻人才。即便原有的新闻学教员,也在向媒介融合研究领域靠拢。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在2010年招聘教员时,发现应聘者发来的简历中90%以上都号称自己的研究领域是新媒体。
强调多媒介的实践与应用训练
集成化理念融合新闻传播教学管理改革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新闻传播的发展,改变了新闻传播形式。学校必须积极寻求适应当下需求的教学管理模式。集成化理念是一种进行一体化资源整合的针对性管理手段,将该理念应用到新闻传播教学管理中非常必要。
【关键词】集成化理念;融合;新闻传播教学;管理
改革近年来,全球传媒行业的媒介融合已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转型,且全世界媒体都建设和具体应用了全/融媒体业务平台。在这一背景下,为能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需求,传媒行业开始进行业务再造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并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同时,新闻传播教育界高度重视融合新闻传播教学体系的创新和改革,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进一步深入推进时,遇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入转型及教育改革,基于此,高校必须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新闻传播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创新。
一、融合新闻传播教学管理改革遇到的阻碍
在跨学科、多专业交叉背景下,融合新媒体传播教学的具体实施遇到了一些阻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协同建设不足。针对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而言,需要多个学科和多个专业基于媒介融合提出的新的知识体系、新的能力指标等,对新闻传播教学体系进行协同再造,而要实现这一点,要求将“融合”作为核心来对以往“独立”的专业教学进行集中管理,但是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各个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与特点具有一定的区别,从而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集中式协作的开展。同时,在协同建设与共享各方面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基于新机制框架重新有效配置。
2.专业交叉型教学计划监管难。“单轨式”专业教学可划分成两块:一是“专业教研室——系/院”两级管理,二是将专业教研室当作重心,实施教学计划。但是,在专业交叉型的教育中,一个专业难以承担协作管理其他专业的职能,主要是由院级或系级来实现专业教学管理的要点。
新闻通识教育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业态和人才需求标准有所变化。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通识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途径与方法,提出要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摒弃功利主义思想,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校新闻通识教育;加强课程管理和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通识教育;新闻人才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媒介面临深刻的发展与变革,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但是,一些业界人士认为,高校培养出来的新闻系毕业生,上手很快,但是后劲不足。“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寻得知情和权威的信源,也很难知道声称与核实、推论与证据、偏见与公平、伪科学与科学、非知情人与知情人的区别。”①究其原因,传统的新闻教育过于强调专业化,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部分高校开始针对新闻专业本科通识教育进行改革。尽管一直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加强文理渗透”等,但高校新闻专业本科通识教育很难完全跟上业界发展步伐。作为人才培养新思维和新模式的有益探索,高校新闻专业需要改革和完善新闻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实施途径,以更好地契合时代的发展,培养适应行业新形态、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一、新闻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新闻通识教育已经比较成熟。近年来,我国高校虽然在新闻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变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学界与业界普遍认为,当下,新闻专业教育与媒体行业的需求仍然脱节,重要原因就在于高校对于新闻专业本科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受到传媒市场化的影响,部分高校有着普遍的功利心理,弥漫着浮躁的情绪,认为新闻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些基础学科的知识”。这主要体现在授课内容侧重于知识或技能的教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只是开设了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本的公选课程,一些课程直接从专业课程移植而来,仅改换了课程名程,或以概论课形式出现。这样的课程在质量、效果等方面都不尽人意,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广阔的视野和理性的思维能力。“新闻通识教育不是培养什么都懂的‘通才’,而是要培养能将不同的学科融会贯通,利用多学科背景的优势处理问题,完成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新闻传播人才。”②可见,新闻通识教育重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格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闻摄影教育发展及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媒体发展模式的创新,促使传统媒体在实现自我完善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转型升级。新闻摄影因为其本身所具备的新闻呈现形式与独特的视觉传播的特性,深受读图时代受众的欢迎,能够很好地满足受众对于视觉获取的急迫心理需求,因此,新闻摄影的地位得以巩固与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为适应媒体传播需求,新闻媒体行业内部也在不断进行产业优化,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校的新闻摄影专业在人才输出与培养中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便适应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育发展;现状措施
一、引言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为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读图需求,更直观的新闻感受,以及媒体对摄影作品需求量的增加;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行业利益驱动,使很多非业界与非专业人士涌入。在以上两种因素影响下,新闻摄影行业所呈现出的状态较为混杂。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行业的现状与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行业的发展机遇,以及新闻摄影教育状况进行研究,探究其未来发展的策略。
二、新媒体时代概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在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最先被提出,但是当时其主要含义为“电子录像”。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计算机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并且促使新媒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当相关研究学者还在为其基本定义争论不休的时候,新媒体已经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传统的媒体格局进行了创新和改革[1]。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海量性、互动性、全面化以及多平台性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新闻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局面,而新闻摄影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新媒体的优越性将新闻摄影从过去的印刷平面时代解放了出来,为其提供了以网络、移动终端等媒体形式为主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其发展形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
三、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发展优势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摘要]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智能媒体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还没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本文对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现状做简要分析,并以提升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理念、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模式为切入点,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在智媒时代下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智能媒体;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将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意味着未来的媒体时代,将会是一个智能媒体时代。这将是对传统媒体的颠覆,也是媒体行业变革的契机。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教育业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革新,将先进的知识、学科体系纳入教育计划中,培养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一、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意义
智能媒体作为2016年新媒体领域的新动向,是时展的主流趋势,具有“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三大特征。在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身边已经出现了很多智能物体,这意味着在未来智能机器都有可能成为媒体的传播媒介。未来,为了寻求人与智能机器的平衡,二者间将会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同时,这将是业务模式的变革。人与机器会相互促进,人对智能机器的驾驭能力、机器对人类的感知能力都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升。可以预见,未来机器智能与人类通过相互学习共同升级,最终完成智能媒体的革命进程。这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方向做出了指向,新闻传播教育需要考虑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教育理念等方面入手,做好充足的准备,跟上快速发展的这一时代。
二、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现状
1.教学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