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闻论文

新闻产品设计论文

一、接受空间

我们面对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关于这样的思考还有所欠缺。因此,新闻产品设计重提用户思维是有必要的。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爬升时段对应的主要人群,时间网格化,地点网格化,行为网格化。他们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特定的工作,甚至在进行多任务处理。时间的稀缺和地点的稀缺导致阅读越来越奢侈,越来越功利。你的所有供给都可能面临这样的反问:关我什么事?这无可厚非,人是“注意力经济的动物”。所谓聪明就其原本的意义来说就是耳聪目明,能够感知常人所无法或没有注意到的事物。在聪明之上是智慧,人类最高的智慧是控制注意力,包括对自身注意力的控制和对他人注意力的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物世界的竞争乃至人类当代社会的竞争都是注意力的竞争。人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在于任何一个个体既能够付出自己的注意力获得一段体验,又能够获取他人的注意力寻找人生的社会价值。研究证实,成人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简单枯燥的任务只能维持20分钟不出错。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留给新闻产品的时间并不是20分钟。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们的注意力在27.5分钟内切换了120次,平均每分钟多于4次,每换一次挡都意味着要重新去熟悉并理解一套新的视听觉刺激。当15秒次成为底线的时候,浅阅读、轻阅读就会成为受众的心理选择。140字的微博,睡前小故事,数十字心灵鸡汤,形态的优势在传播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信息的有效送达,始终是新闻产品设计者第一步要考虑的。

二、思维空间

留白是传统中国写意画的特点之一,它源于老庄的虚无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为以有利,无之以为用”,实质上是扩大时空的观念。传统的传播观点认为,让受众关注的有三个身份:他是理想中的我;他是现实中的我;幸好不是我。但留白就是为受众留下参与的空间——我就是万人瞩目的我。受互联网洗礼的新受众,已经深谙主动,即自由的原则,参与感不完全是被动。他们在工作中可能是很不起眼的,甚至表现得很呆板,但这无损他们身上蕴含的创造力和创作欲望。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会去展现。我们稍微回忆一下以前所有的流行语: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xxx感觉自己萌萌哒。能流行的并非句子,而是句式;能流行的并非用处,而是用法。新闻设计的操作策略可以作同样的参照,用时下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宣传触点——致力于二次传播。二次传播在操作中需要严肃思考的不是如何让受众打一个热线电话,基于对说教的反感阻碍了受众对新闻产品的亲近感。我们或许可以变换一下思路:与其提供给读者恍然大悟的感叹,不如提供给读者思维游戏通关的成就感。能否完成一次智力吸力和思维的按摩,感觉畅快淋漓?我们能否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见,满足他们的贪嗔痴?新闻产品可以好看,新闻产品可以好懂,新闻产品可不可以好玩?之前的新闻产品很大程度着力点放在了好看、好懂上面。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拼杀,我们谈鲜度,谈角度,对新闻产品进行高密度、高频度的操作和包装。我们可不可以尝试一下,只有留白,才有玩的空间。

三、传播空间

有人这样定义传播:个体使用象征符号,确定和解释环境意义的社会过程。它涉及复数的人以不同的目的、动机和能力进行交流。就我们社会形态的主要人群,常态下主要涉及两种方式:人际传播和小群体传播。在现实中表现为寒暄和讨论,它们和所有传播方式一样,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合作,在互动模式下,人们建立了共享的意义。寒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谈,它的构成形式是一些无意义的表达,如“吃饭了吗”,甚至是“一个月能赚多少”、“结婚了吗”等隐私问题。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多通过讨论“张家长,李家短”来交流。尽管中国以由宗亲纽带的“熟人社会”转型为“陌生人社会”,但熟人经济的惯性和社交的需求让寒暄这一方式称为人和人之间连接的常见纽带。对于新闻产品设计者来说,寒暄的主体不是人,而是话题。一个合适的话题,两分钟的内容。作为产品经理,你是否能提供“话题解决方案”。讨论是指许多与会人员围绕某个话题发表自己意见以及彼此间互动沟通、交流的活动。人都是群居动物,都有其社会属性,有相对固定的社交范围。在西方有人叫“沙龙”,很多东方人称为“圈子”。圈子的最基本特征是封闭性,产生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圈子的内部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实质是利益关系网和知识结构网的交织。这样的网状结构中,交流和传播是网状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好的讨论不但是归属感的需要,也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不仅仅是抱团取暖,而是脱颖而出。一次讨论,要求其参与方都有起码的知识背景或相同的知识范式,还要有接收不同观点的能力和意愿,平等无歧视,论据充分,逻辑通顺。作为新闻产品的设计者,你是否能为它提供思路和观点的拓展空间。

四、总结

阅读全文

微博新闻传播论文

近年来,“微博”打着“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的口号逐渐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新闻传播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微博的概念、起源及现状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移动设备、互联网等客户端登录微博消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2006年,美国网站Twitter推出了微博客服务,很快风靡全球,但因监管等问题未能进入中国。中国本土化微博产品作为Twitter的模仿者与替代品,在2007年开始出现,代表者为饭否、叽歪、嘀咕、做啥、腾讯滔滔。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国内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截至2013年11月,全国微博账号总量突破13亿。美国《时代周刊》评价“微博是地球的脉搏”,以凸显其在信息传播上的强大功能。众多的媒体机构通过微博和传播最新消息,微博用户通过微博了解信息和新闻,微博既是沟通的渠道,又是传播信息的平台,对新闻的传播产生影响。

二、微博对新闻传播者的影响

1.微博使新闻的传播群体呈现多元化

注册微博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任何人只要通过手机或者邮箱便可申请,注册账号后便可通过网络设备发送信息或者“新鲜事”。因为微博的开放性和公开性,使任何正在使用微博的人都有机会看到在这个平台上的信息,并且无条件地进行评论或者转载,因此普通大众成为了新闻的传播者。Twitter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说:“即使是再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像Twitter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新闻记者。”也有人说,“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自从微博应用以来,不少突发事件都是由普通群众第一时间传递出来的。例如,在2011年7月23日的温州动车事故中,新浪网友“袁小芫”发出的第一条微博几乎与事故同时,而这条微博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此后,第一条求救信息也是通过微博传出。

2.微博新闻对传播者没有专业新闻素养要求

阅读全文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古代文学论文

一、重视对重点文学流派名家名篇的教学

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山水田园诗派、雅正派、豪放派、婉约派、江西诗派、闲逸派、鸳鸯蝴蝶派、唐宋派、竟陵派、桐城派、阳湖派、性灵派、湘乡派、扬州学派、公安派、皖派、吴派、边塞诗派、以浪漫主义为主要风格的诗歌流派、以现实主义为主要风格的诗歌流派等都是很有风格和特色的重要流派,充分发挥诗歌功能,形成万紫千红的诗歌园地,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达到诗歌创作艺术巅峰,形成诗歌艺术的宝库,哲学家培根说诗歌使人灵秀,这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构筑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轻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文化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与文化传统及其后各个历史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薪火相传,都体现了不同风格与流派文学艺术的优势与互补,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如能得到优质古典文学教育,必然在古典文学素养、传统文化传承、思想品德铸造、心理素质提升、艺术头脑塑造、灵魂净化、情感陶冶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重视最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古代文学题材

正史、传记文学、游记、叙事诗、历史小说、抒情诗、史诗、石刻文学艺术等的承载内容提供最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古代文学题材,《春秋》及三传、《战国策》、《国语》、《越绝书》、《世本》、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五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们在不同历史时代各种人物和事件开出的灿烂之花,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和传承着传统文化,把这些古代文学的题材作为重点内容传授给新闻专业的本科生,他们必将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获得丰硕的研习成果,提高综合素质。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六史中有很多传记文学,有新闻传播文体的诸多特征,史传合一,人物栩栩如生,读来妙趣横生,给人无穷的启示。它们有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民俗学、地理学、水利学、水文学、气象学、心理学、宗教学、军事学、政治学等学科完美结合,予人以百科全书似的知识,虽然是历史旧事,细读作品,各种历史人物如在眼前,各类历史事件历历在目,异彩纷呈。古代叙事诗相当于当时的报告文学,“我国古代叙事诗纯属虚构的作品较少,大部分作品或多或少有纪实性质,多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现实,有较强的社会时效性。相当多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事件大多是大众关心或与大众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很有新闻价值”,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对此缺乏认识和注意,有相当大的学习与研究潜力可以挖掘,还有相当大的教学与研究空间可以拓展。

三、重视新闻传播学教学方法与技巧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需求导向型教学、讨论式教学、双语教学、主题式教学、交叉学科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Podcast传播模式等都是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教学法,对古代文学的教学也很有效,这些教学法在新闻传播学科有独特的内涵与要求,这适用于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南北朝时期梁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由此看出兼容并包的良好知识结构、各擅其长的技巧对新闻传播学和古代文学教学的兼长功效。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重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时数,须做好教材配套、讲义、教案等修订工作,对授课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方式、步骤、课型等作出相应调整。革新教学方法与策略,将课堂讨论、朗读、古代文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研习,将古代文学中的名言佳句、典故、成语等用于新闻传播学研习,注意考核方式与内容多元化。讲授作品时留意其在今日广告、新闻、电视、电影及其他流行文学中接受与改编,设立师生探讨平台,把课堂内无法讲授的重要文体和作品挂到网上共享,学生们自由发表见解,相互提问,形成开放的探讨氛围,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心他们,平等交流,走进他们内心,严格要求,鞭策和点醒他们,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实自己。将这些基本精神和原则贯串于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中,必将收获可喜的教学与研究成果。

四、重视编写并出版古典文字的精典教材

阅读全文

新闻传媒职业教育论文

一、开阔职教学生视野

新闻传媒从广义上包括杂志、报纸、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以及校园各大新闻网站,具有公开性、真实性以及实时性等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传媒的宣传教育以及舆论引导作用,保证新闻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新闻具有多样性的内容,新闻传媒所宣传的内容包括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以及改革活动、办学历史、治学办学理念、未来发展规划等,除了上述关于学校发展的相关内容之外,还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不同内容,宣传形式多样,包括校园记者问答、任务采访、新闻广播电台中的“点歌祝福、实时新闻”等等。

二、拓宽职业教育内容的视域

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是指对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学生以及教师的思想动态,努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以及校园人文环境。作为新闻传媒报道的另一个相对重要的板块就是有关师生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例如兴建重点实验室,采购实验教学器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在职业教育中传播与学术研发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关注度以及学习的动力。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大都是在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在与同学的沟通交流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职业教育中的新闻传播一个较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新闻传媒在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起着较为突出的纽带作用。

三、政治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作用

在教育功能上,新闻传媒较为显著的是引导作用,媒体通过对党政方针、专业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的宣传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先进事迹以及优秀人物的宣传,激发大学生像模范看齐,争做先进的动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还可以通过建立并完善各种专栏,包括班级活动、教学活动以及社团活动来提升学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新闻传媒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新闻传媒功能与职业教育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以及各种课堂活动有着显著区别。新闻传媒在对各种新闻进行传播时,坚持客观性、真实性的要求,在新闻报道中,不会随意添加感情色彩,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有选择的报道,来保证新闻传媒所具有的舆论导向功能得到正确的发挥。新闻传媒所具有的客观性能够帮助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内容,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现实生活,并学会利用正确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职业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在校报或者网站上开设生活专栏,报道学生身边的大事小情,普及生活小知识,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让他们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家庭中健康成长,进而帮助他们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操。新闻传媒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新闻技能,通过校园报纸、记者团、校园电台、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新闻网等不同渠道开展的新闻实践活动,并进行新闻播音、新闻写作、文版编辑、任务采访以及各种活动主持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能够对现实生活以及学习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培养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力,将在校园生活学到新闻写作以及新闻采访技巧进行实际运用。职业教育中所开设的新闻专业还可以与校外新闻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并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新闻实践以及教学的活动基地和项目。热烈欢迎新闻记者走进实际的职业教育活动中,让新闻专业学生更好地体会以及感受职业教育的魅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到报社、网站以及其他新闻单位进行学习和工作,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四、有助于挖掘更多的就业渠道

阅读全文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论文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各个领域迈入了数字化时代。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摄影也迈进了数字化发展之路。在现阶段,图片新闻的重要性已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新闻史阶段。因此,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新闻摄影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

1.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摄影主要是建立在摄影技术的传统运行之上,一般是要经过胶卷摄影,处理胶片再到最后冲洗成片,这是相对较长的时间。而数字时代的摄影主要以SD卡存储为主,摄影之后获取图片较为及时,即只要将SD卡插入电脑设备,就可直接选取相关照片,且这部分照片还可用相关软件进行及时处理,以达到所需图片要求。

2.有利于降低拍摄难度

传统摄影的不可逆性在于所使用的材料是胶卷,要求摄影记者在拍摄时要一次性选景拍摄到位,不然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对专业记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数字时代下的摄影记者对此要求就会相对降低。

3.有利于资料收集

阅读全文

受众分化法治新闻论文

【摘要】受众在媒体的传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受众,新闻就失去了来源与意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作为新闻体裁重要部分,法治新闻的受众在其传播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毋庸置疑。融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下,受众的好奇心与自主选择权增大,受众的自我意识使受众在接受与传播法治新闻时增添了更加自主化、个性化的因素,呈现出类型精细化,内容需求深度化,对法治新闻载体互动性要求提升等趋势,时下的法治新闻应从受众角度出发,适应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受众群体。

【关键词】法治新闻;受众;精细化;深度化;互动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法治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度。法治新闻在融媒体大势下,迎来内容的挑战,受众的挑战,营销的挑战等等。笔者从受众的角度,尝试分析当下法治新闻面临的受众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路径。法治新闻是建立在“新闻”本身的基础上,聚焦法治元素,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样化新闻媒介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生的与法治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法治新闻既有社会新闻的一般要素,也有更为精准的报道范围,具体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法律教育等多个方面。融媒体发展的当下,不同的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已经让法治新闻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形态,突破了读者阅读习惯中相对单一的载体和形式。在法治专业媒体、都市类媒体、商业网站乃至个人社交平台都成为法治新闻的传播途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法治新闻早就打破行业壁垒,屡屡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引发全社会的讨论,推动社会法治进程。与此同时,法治新闻的受众群体也在信息大潮中,进行了自我分化和选择,逐渐呈现出需求多样化、阅读习惯分众化、新闻要求深度化、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互动需求增多等趋势。研究分析受众需求,能够为当下法治新闻的发展与进化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和定位。笔者尝试从精细化、深度化、互动化三个方面,分析当下法治新闻受众所呈现出的趋势对法治新闻制作的影响,尝试寻找针对性的解决路径。

一、法治新闻受众分化的具体表现

融媒体格局正以迅猛的势头重整媒体行业,重塑媒介形态。当前,媒介形态已经突破传统媒介载体形式,报纸、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皆是受众习惯使用的媒体。当受众被新颖、快速、海量、便捷的网络媒体分流时,传统媒体被倒逼向创新融合方向推进。法治新闻最初的载体正是这些传统媒体,而它的受众在这一波重整中分化趋势更为明显。法治新闻,广义上来说,属于跨界新闻体裁,与社会、经济、教育、行政等领域的新闻都有着交叉,这些领域的很多事件离不开法律规制,也就自带法治色彩。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程序与实体的合法,早已经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相关法治事件发生时通用的评价标准。受众的法治意识和对法治新闻的专业、深度的需求,开始推动法治新闻报道的渠道、方式、内容等的改变。一是法治新闻受众类型的精细化。传媒分众化是伴随数字媒体出现诞生的新概念。法治新闻的受众精细化,正是传媒分众化的缩影。法治新闻的目标受众相当广泛,大到关注法治类信息的广大社会群众,小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以及法律专业领域内的职业人群。目标受众开始在年龄层、文化水平层、职业层甚至个人喜好层面呈现多维度、精细化,而且每个维度的受众对法治新闻的选择呈现不同的特点。多维度的受众开始选择性找寻自己关注的法治新闻,主动屏蔽或忽略自己不关注的内容。在社会人群中,猎奇心理、实用主义、问题导向等都会有不同的关注受众;在政府机关,对法治新闻的正面输出引导越来越受关注;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则将聚焦点放在新政策解读、法治动向对市场的影响等;对于法律专业领域的职业人群,法治新闻更大的价值是成为他们掌握信息或者提高曝光度的桥梁……不同的受众类型,脱离了原本法治新闻输出的统一模式,呈现出自我主动定制的趋势。二是受众对法治新闻内容深度化的追求日趋明显。一个法治热点的出现,已经不是昙花一现,出现受众快速遗忘的状况。近几年,连续出现的轰动全国的法治事件,都是在受众的传播、讨论、追问中,不断发酵,继而引发相关部门介入,追查并还原真相。受众对法治新闻的需求和关注不再满足于信息的传递,甚至对政策的推送,都会有更进一步的追问和思考。尤其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受众突破围观心态,在接收媒体传递的讯息同时,保持关注以及追问的态度。三是受众对法治新闻报道的互动性需求不断增长。受众类型精细化、需求深度化,根源就在于信息化发展,新媒体涌现,受众掌握了信息传递的主动权,受众的好奇心与自主选择权增大。信息技术的支持,让受众多了与新闻平台互动的机会,法治新闻传播中,受众的意见表达开始出现,而且对法治新闻的媒体有了“回应”这一需求。互动性成为法治新闻争取受众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播载体表达诚意的体现。

二、受众分化对法治新闻的影响

法治新闻的载体从传统媒体发展成全媒体再到融媒体,它的受众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因上述的多个趋势开始多元化,这给法治新闻传播带来最直接的冲击。一是精细化、深度化的受众需求,倒逼法治新闻传播开始找寻更为有效的传播手段。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方式是“输出-接收”模式,但是现在的受众不仅仅是法治新闻的接收者,他们往往会在不断转发的过程中,成为事件的传播者。借助自媒体平台,受众可以对新近发生的法治新闻转发、评论,让事件在不同维度出现不同声音,甚至还会影响事件的走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法治新闻容易脱离其原本严谨的特质,质量参次不齐,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新闻议程设置向受众本位转变,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二是受众成为信息的再传播者,直接影响法治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法治新闻往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及时传递讯息,有效发出声音,才能掌握法治新闻发展走向。但是媒体行业的采编力量,或局限于传统采编流程,或仅仅熟悉网络编发的流程,面对受众的快速成熟,媒体发展相对滞后。当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全面融合,法治新闻的受众将面对更为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受众对法治新闻制作以及传播的形式、速度、内容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受众面对法治新闻信息时,会根据其自身的要求进行选择、接受、传播,而且呈现多元化特征。三是融媒体环境下的互动性特征,强化了受众参与法治新闻传播的主动性。这一互动性既表现在受众与媒体之间,也表现在受众之间。法治新闻的发生、传播,通过网络在受众中发酵,自媒体承担了重要角色。由于自媒体平台的交流与互动具有简便和随时性,网民可以随手转发或评论,甚至还会出现新闻搭车现象,这既体现了受众参与法治新闻传播的积极性,也对舆论引导带来挑战,所以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成为关键。

阅读全文

新闻英语经济全球化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处于稳健发展的趋势,英语也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必要纽带。本文将从新闻英语的语篇和翻译两大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英语翻译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看到语篇特征及翻译策略对新闻英语产生的影响,从新闻英语的词汇运用入手,分析其词汇特征,进而探究其翻译策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从而促进新闻英语行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新闻英语;语篇特征;翻译策略;文化差异

一直以来,英语作为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和交往的重要手段,十分受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新闻英语的不断发展,成为沟通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桥梁的重要媒介,也是促进国家外交关系稳健提升的重要准绳。然而,英语和汉语之间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新闻英语有着自身的特性,翻译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和代号,其所连接的,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交融(黄燕平,2017)。所以,值此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大潮流,新闻语篇的相关策略和方法值得人们探究。

1新闻英语语篇特征分析

对新闻英语语篇进行系统的考察之后,研究其特定的翻译策略,可以促进信息的有效保护和完美传播。在英语新闻中,语篇的整体感知,具体语篇的词汇筛选、语段交汇、语篇衔接和修辞表达都会对语篇整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成效,需要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需要对此进行特别的调整和规范。

1.1新闻英语语篇词汇特征

新闻英语语篇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词汇的文化特征,传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词汇通常给人前沿的时髦感,并且通过假借、引申等特殊形式,突出新闻英语的语篇特色。例如,一些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创造的新词,或者随着特定的时代环境,而进行的“旧词新意”等,都会推衍出新的时代内涵。(陈绍新,2017)新闻英语在词汇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新闻英语善于使用短效精悍的词汇,由于篇幅有限,利用短小的词汇,可以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将新闻英语表现清楚,不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新闻英语善于利用缩略词的特殊功能,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等,节省新闻英语使用面积,在有限的空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表现更多的新闻价值。与此同时,在新闻英语的语篇词汇上,运用一些相对新颖的热门词汇和流行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闻英语的有效推进和有效传播。虽然新闻语言具有灵活的特征,但这并不背离其严谨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准则,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宣传特色。最后,由于新闻英语的词汇存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趋势,新闻英语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是特定时期的证明,需要随着社会的推进而不断改变,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词汇,还会借用许多很多外来的词汇,不断适应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加强新闻英语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体现新闻英语对各国文化的包容性。

阅读全文

时事新闻高中政治论文

一、贴近课本,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十一世纪初期时事新闻多被列为高中政治考试中的必考内容,而当前高中政治必修课的基础知识中诸如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等均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时事新闻要素的有效融合。高中政治的日常学习相对而言更偏重于理论化,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对此,在对日常时事新闻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适当地以课本的专业知识加以引导,尤其是在逐步积累深厚的时事新闻之后,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在解读和讲解高中政治的知识点时,就更能有的放矢。同样,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糅合起来进行理解之后,其新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以及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融合的能力等必然会迅速提升。为了保障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新闻五分钟播报和讨论时间。将学生按照政治课值日生的方式进行分组,上课初期学生不但需要对当前国内外的新闻进行播报,还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达,其他学生可以作为点评方和辩论方。这种方式对学生知识、眼界、视野等都能有效扩展和提升,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和对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等均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学生将理论和时事新闻之间进行融合之后,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样可以得到系统地提升。

二、转变课堂学习观念,合理安排新闻运用时间

(一)逐步开展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政治并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相对而言,政治应该是高于生活但同时与生活有极大的联系性的基础学科。在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具体的学习与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从书本中脱离出来,逐渐将自身的视角从理论学习转移到社会生活中来。以近期比较火热的“青奥会”为例,“青奥会”本身与青少年的成长紧密相关,因此,与“青奥会”紧密相关的各类时事新闻均可以在课上以主题讨论会的形式来进行。但是在针对新闻话题展开分析之前,建议教师不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挑选题,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而应由学生根据时事的变化自行选择与课上内容讲解相关的话题作为材料。此种教学模式,将原本以如何应对答题的知识点固有化和模式化所带给学生的压力,从根本上进行了缓解,枯燥无味的教学开始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变得更具有趣味性。

(二)巧妙设计课堂内容,融入时事新闻讨论

时事新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融入同样需要巧妙构思,一般来说教师习惯性地在上课伊始的5分钟到10分钟内,或者在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将时事新闻融入进来与学生们进行探讨。但是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还可能在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中,这时候带入时事新闻对于学生思维的迅速转变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建议教师将时事新闻作为课上讲解时重要的材料在课程中有选择性地进行融合。当学生带着疑问和新鲜感来面对课堂讲解的转变时,其对本课内容的总结、领悟和归纳等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