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划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闻策划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闻策划论文

学术期刊传播力建设路径

学术期刊是服务于知识推广,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媒体。作为媒体,就要研究传播效果、传播力。国内最早界定传播力概念的是刘建明于2003年提出的,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1]。他认为,从外在层次上看,传播力包括媒体规模、人员素质、传播的信息量、速度、覆盖率及社会效果,其中传播效果是媒介传播力的主要表征[2]。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周志懿认为,传播力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可以用传播的速度、强度、宽度与精度四个指标去考察[3]。因此,加强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建设路径要以经营的思维,围绕传播的内容、方式、规模、人员素养、营销策划等方面来进行。

1大数据理念赋予“内容为王”新含义

传播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传播内容的好坏。学术期刊是内容产业,有一流的内容,才有一流的效益。要确保好内容,就要建立一支好的作者、编辑、专家队伍。然而在大数据理念下,“内容为王”在传统内容之外又有了新含义:一是以“全产业链”的模式,对内容资源进行整体的集约整合,将内容、作者群、读者群、网络出版平台、数据库、OA处理系统等整体推出,形成学术期刊内容传播的整体效应、规模效应、平台效应。二是深度挖掘科技信息内容,开发衍生信息。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需求呈现定制式、多层次、差异化的特征,学术期刊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仅提供论文的目录、摘要、正文,还要提供与论文相关的作者信息、科研信息、点评信息、行业信息等扩展内容。针对这些衍生信息,可在网站增设读者交流社区、专家在线咨询、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模块等,也可灵活办刊,栏目设置多样化,出增刊、副刊,设立科研动态报道信息。《英国医学杂志(BMJ)》的“新闻”栏目、《NEJM》设置的“视点”栏目,主要报道医药领域的政策、事件、科研成果等动态新闻信息,便于读者了解比较全面的信息。《中华医学杂志》设有《医学动态》,向读者介绍国内外的医学科技新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每年出版一期增刊,介绍科普知识[8]。这些个性化的办刊方式,加深了信息的传播强度和深度,满足了一些用户的个性化、边缘性需求,提高了服务的互动性、高容量性、实用性、时效性。三是学术期刊编辑对内容的主动引领,即在编辑过程中,在不改变原稿基本信息的前提下,根据学术期刊传播的需要,适当加工,赋予新角度、新含义,既引导稿件的内容方向,体现办刊的定位、理念和策划要求,又让读者接受到更加权威、明确、全面的信息。

2注重利用新型传播方式

2.1优质论文优先出版

传播的速度决定了学术期刊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信息传播越快,时间越早,其价值就越大。学术期刊要克服纸质期刊发行周期长、容量有限等不足,实现优秀论文和热点论文的快速传播是吸引读者,扩大传播效果的可行做法。快速传播的做法有:①利用自建网络、合作网络或新媒体在线发表。将学术论文先进行信息化处理,然后在第一时间,实现期刊的预出版。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术刊物都开设了这样的平台,如Science的“Express”、《Nature》的“AOP”等。②在第一时间将科技期刊论文交给中国知网等优先出版数字平台,可以出版单篇优先、整期优先。排版格式可不同于印刷出版,根据各种数字出版传播载体的特点与优势灵活设定。现在国内通过此数字平台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已有一千多种。③推荐到有影响力的网站或微信平台上,扩大关注范围。例如《煤炭科学技术》就用此方法作为加快传播速度的手段。

2.2发挥新媒体灵活多样的特点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优质内容创作思路

如今,科技期刊在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和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越发重视微信公众号的积极作用,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尝试。部分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了影响力,并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如《暖通空调》《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分别从论文和专业技术、科普和大众教育挖掘内容深度,获得用户高度认可[1-2]。《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积极利用新技术拓展新渠道和进行内容重构,提高了内容质量和传播质量[3-4]。《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众号通过栏目创新和“微文”大幅提高内容阅读量[5]。“煤传媒”微信公众号、《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通过H5和丰富的多媒体拓宽了内容的展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6]。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传统出版时代还是数字出版时代,“内容为王”都是不变的真理。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对内容的形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质量不高,影响力低下。笔者通过对《金属加工》、《中国中药杂志》、“煤传媒”、“人呆手户”、《航空知识》等运营成功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梳理分析,发现这些公众号虽然在定位、栏目特色、内容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都很重视对内容的策划和创作,具备一定的原创能力[7]。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科技期刊都应重视优质内容创作,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质量,从而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转型和融合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一、坚持优质内容创作的意义

针对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的内容质量不高的问题,需从科技期刊的特点和内容的互联网属性等方面考量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的范围。从内容的来源来看,应为科技期刊编辑创作,或由作者创作、投稿并授权首发。从内容的内涵来看,内容应体现创作者的创新性智力加工,既包括全新内容的首创,也应包括对已有内容进行的独创性改编、汇编,或进行创作性的多媒体加工。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应注重观察、分析用户喜欢阅读和转发分享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坚持进行优质内容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容为王”的内涵是创作,创作是内容质量的保障。高水平的原创内容较易获得用户的转发,从而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打造品牌、锻炼新媒体编辑队伍、挖掘和培养原创作者,科技期刊进行新媒体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质内容的创作思路

1.论文精简碎片化改编

论文虽然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内容资源,但将论文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并不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且未体现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智力加工。对论文进行精简和碎片化改编,是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最容易切入的内容创作思路。如重点保留作者的中心思路见解,提炼归纳核心技术和重点难点,删减引言、原理、公式推导,保留关键图表并注重全文的版式设计,将其浓缩成一篇读者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并快速了解其核心内容的“微文”。微文形式十分适合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此类的内容再创作加工,并可以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以《电力系统自动化》微信公众号为例,其《我看能源互联网》栏目首推的《薛院士的困惑》等5篇微文,阅读量较以往有了突破性的提升[5]。此外,《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2017年11月2日的《中药马兜铃,我到底有没有错/专家权威解读》,系对该刊论文《马兜铃酸的毒性研究及思考》精简改编而成,以相对简短的篇幅对当时引起全网热议的中药致癌话题给出了解释,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留言近30条。

2.综合汇编二次加工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选题策划分析

选题策划作为学术期刊提高自身品质、提升影响力的首要流程,是期刊进行各项工作的核心。而信息捕捉作为选题策划的基础流程,不仅影响着期刊选题策划的思路,还关系着期刊后续工作的开展,对学术期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的融媒体语境下,面对海量的信息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学术期刊应当通过何种渠道捕捉到最优质的信息,以破解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市场内容同质化的难题,实现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这是本文将重点探讨的问题。

1.从国家方针政策中捕捉信息

在我国,学术期刊除了具有学术性之外还具有政治属性:其一是要把控好舆论关,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一定要与一段时期内国家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其二,由于学术期刊的学术性,编辑在组稿时要重点关注能够解决我国目前发展中客观问题的文章。所以,这也意味着我国学术期刊的信息捕捉活动也具有政治属性,不可能超脱于政治活动之外。简而言之,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影响着学术期刊的政治动向和工作重点,学术期刊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基准点捕捉信息,不仅可以保证学术期刊的政治性,而且能确保期刊中所刊登的内容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由于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会朝令夕改,所以这也保证了学术期刊今后工作的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在融媒体语境下,编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快捷便利,可通过收看网络直播、关注政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渠道获得方针政策的关键内容,而且可以通过电视、纸媒等传统渠道获得信息。例如,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创办的我国首个“一带一路”研究性刊物《丝绸之路研究》,所刊登的文章都是关于“一带一路”研究的最新也很具分量的成果。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丝绸之路研究》注入了巨大活力,同时《丝绸之路研究》也对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基于国家政策策划选题,《丝绸之路研究》杂志赢得了大量的优质作者和稿源,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从社会热点新闻中捕捉信息

社会热点新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报道,一般与日常生活、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密切相关,具有影响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在融媒体语境下,社会热点新闻具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引导社会行为规范;或反映国家发展规划、指引各项工作进行;或反映某段时期内的社会矛盾,引发反思促使社会进步。简而言之,社会热点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在社会发展中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术期刊通过捕捉社会热点信息,并深入探究热点新闻背后所蕴含的动因和涵义,据此来进行选题策划,有以下优势:首先,捕捉热点新闻可以使杂志紧跟时代潮流,以便于学术期刊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客观问题;其次,捕捉热点新闻还能使学术期刊时刻站在时展的前沿,保证学术期刊内容的前沿性和热点性,借此来提升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再次,捕捉热点新闻能够将客观问题学术化,使客观问题与学术研究相互融合,更好地实现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例如,1998年创刊的《中国扶贫》杂志,一直致力于追踪扶贫热点问题,立足扶贫开发、传递致富信息。特别是2014年我国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更是刊登了许多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另外,近年来,《贵州社会科学》杂志也准确抓住了我国扶贫工作的热点,刊登了许多关于扶贫工作的理论文章,其中还特别设立了“反贫困研究”栏目,为我国的脱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3.从国家重大立项中捕捉信息

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决定其必须以传播前沿学术信息、跟踪报道最新研究成果并发表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己任。而从国家重大立项中捕捉选题能够完美契合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首先,我国重大立项的负责人一般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术上具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其发表的研究成果一般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和前沿;其次,重大项目立项之前已经经过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轮番论证,其先进性、科学性、前沿性毋庸置疑。所以,学术期刊通过捕捉重点项目信息来进行选题策划,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围绕重大项目进行选题策划,还能够提升稿件来源的宽度和深度。首先,学术期刊可以向项目负责人进行约稿,项目负责人所撰写的稿件一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能够很好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内容深度;其次,可以向参加项目的成员进行约稿,他们在项目立项之后肯定会围绕这一项目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且肯定会有研究成果出现,而且由项目成员撰写的稿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在学术期刊发表之后能够被多次引用和转载,这也有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当前融媒体语境下,我国重大项目一经立项便会通过电视、报纸、政府网站、政务公众号等渠道向民众告知。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知重大项目的立项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组稿。例如,2018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10项创新研究群体延续资助项目,这其中包括机电液系统基础研究、新型微电子集成器件的基础研究、航空航天用超高温复合材料制备与服役的物理化学过程等,而且,这些项目的起止时间是从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整整三年时间。如果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据此来进行相关的选题策划,不仅可以在长时间内获得优质的稿件,而且可以紧贴研究前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

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型期刊转型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学报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技期刊最根本的优势和价值还是在于内容,优秀的内容策划才是期刊创品牌、提质量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期刊关注多是学术热点问题,而报道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的文章一般都刊发在科普类期刊或报纸上,地方高校学报为了提高学术期刊的服务能力,如果创造性地从科技期刊的角度贴近百姓民生,寻找读者关注的关于日常生活常识、疾病控制及环境治理等热点问题,具体包括疾病防治、大气污染指数、噪音污染、饮用水源保护、污水的处理和排放以及超标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尝试性地策划刊发了一组相关内容的论文,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社会反响,并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媒体的正能量的传播能力,为向着服务型科技期刊转型做准备。近几年,辽宁大学学报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策划刊发了一组论文,包括《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分析评价方法》《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沈阳市市区噪声检测———以地铁一二号线为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路径分析》《景观遗传学中Mantel检验和dbRDA统计方法的对比分析》《桓龙湖水库生物监测及水质预警》。通过选题策划、内容确定、标题制作、版面形式等多方面的精心加工,使这六篇百姓民生的系列文章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集中发表,反响很大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策划选题阶段,挖掘新闻热点背后的学术盲点

近些年,公众对环境污染非常关注,大气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水环境污染、噪音扰民时有发生,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已经成为新闻热点,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被多次报道。但是新闻媒体对污染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方法报道很少,致使广大群众对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产生了误解,并形成了一些消极情绪。责任编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专家的实验数据解读,发现这些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放不达标所致,再有就是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饮用水污染是工业生产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造成的。另外国家正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污染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制定政策以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基于这个学术盲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编辑决定策划选题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刊发。

二、策划组稿方向,深入实验室不间断追踪重点专家的研究成果

为改变坐等稿源“上门”的局面,为让读者了解正规工厂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处理的常规方法和目前科研的最新进展,编辑深入环境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调研,与作者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沟通,初步确定了论文的写作方向。策划过程中,本打算只刊发“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主题的一篇文章,但是编辑通过对课题和新闻的研究发现,读者对“生活用水的水质如何鉴定是安全”的这一问题比较关注,于是编辑建议作者再从这个角度撰写一篇论文。最终,作者接受了编辑的意见,创作了2篇关于水污染处理的论文。在论文内容确定的过程中,编辑充分发挥了媒体人的正能量,当作者在查找资料、选题、论文写作等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帮忙联系相关的企业单位,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素材,使论文很快成稿。另外我们关注辽宁大学环境科学院宋有涛教授的科研团队已经十几年了,在宋老师刚刚被辽大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为特聘教授,我们就一直关注他的科研课题。早在2006年我们就针对他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了一篇题为《超声提取绞股蓝总皂苷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章,此时他仅仅32岁并刚被辽大引进特聘为教授,之后他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我们一直在关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直到2012年学报与他的科研团队才有了实质性合作,终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认可,从2012年之后几乎每年在辽大学报的显著位置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第一期、第二期发表《疯牛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和《氯化镁促进溶菌酶淀粉样聚集的分子机制研究》,2013年又发表《巯基琥珀酸包被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毕赤酵母生字的影响》和《氯化锌影响胱抑素淀粉样聚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2014年发表《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等。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后,编辑与宋有涛教授团队沟通确定再组一篇文章作为该系列文章的重点文章。

三、启发作者论文题目“标新题异”,便于网络搜索和阅读

由于这几篇文章都与健康和环境相关,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编辑发现,每篇文章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既涉及疾病防治、污水处理厂改造、城市水资源检测,又有空气质量检测、噪音检测等几个方面,因此,编辑建议作者针对每篇文章的创新点重新拟题。一次修改后的题目已经突出了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突出文章的创新点,编辑通过知网查询,分别搜索到多篇标题相似的论文,这个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文章标题缺乏“标新题意”的问题。编辑将检索的结果告知了作者,但是作者并不理解,觉得文章随便起个题目就行了,想看的人打开看看就知道具体内容了,于是编辑这样启发作者:如果论文的题目不新颖,与以前发表的论文题目相似,那想查询的人就可能细化检索条件,你的论文被检索到的机会就少、被别人参考引用的机会就少,从而影响了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经过编辑启发后,意识到了标题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二次修改,结合创新点采用了新标题。编辑再次利用知网检索,没有发现同名的论文,充分体现了科技论文标题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编辑的“标新题意”的想法。在编辑的建议和启发的帮助下,作者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标题,最终的标题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从题目就可以知道文章核心的内容,体现了标题的“精确概括、语义准确”。本栏是以环境科学为特色的专栏,研究内容与栏目报道内容相符,与本刊的宗旨、风格相协调。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选题策划中的信息捕捉

在期刊同质化弊病突出的当下,如何通过提高质量在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就编辑出版环节而言,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是做好选题策划,而做好选题策划的关键在于准确、高效地捕捉选题策划信息。已有研究对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意义和方法阐述较多,较少关注选题策划的首要环节——选题的信息捕捉,且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媒介、人类阅读途径等发生重大变化,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途径也随之改变。

一、选题策划信息捕捉的意义

选题策划是期刊编辑出版的首要环节,是期刊编辑部各项工作的纲领,一般包括信息捕捉、整理和加工等环节。其中,信息捕捉作为选题策划的首要环节,起着基础性作用。它不仅影响选题策划的方向,还关系着整个期刊工作的开展,对学术期刊有着重要意义。

1.掌握期刊发展的主动权

受办刊传统的影响,我国学术期刊在组稿上大部分采用的是“等米下锅”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学术期刊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扩容,期刊数量增多,自然来稿弊病凸显。学术期刊的同质化受到期刊界乃至学术界的诟病。选题策划能为学术期刊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目标,而目标的确立关键在于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融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它作为一种共享型的无限的资源,关键在于有效的获取和利用。选题策划的信息捕捉环节就是信息的甄别获取环节。编辑通过在海量的信息资源捕捉到有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选题,从而明确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较之被动地接受来稿,积极主动地捕捉信息、策划选题,能够促进学术期刊的内生发展,确保期刊的主体角色和主动地位。首先,只有捕获了有用的选题信息,期刊才有选择的权力,才能在这些信息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其次,信息的成功捕捉能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使得期刊的整体规划成为可能。期刊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进行整体编排,进行特色化谋划。最后,好的选题信息能够激发编辑主动创作的意识,激发其在组稿、约稿方面的主动性,把握期刊发展的主动权。相反,如果不能有效捕捉有用的信息,选题策划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谋划,只能被动式地等待来稿,导致期刊发展的主动权丧失。

2.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彰显期刊特色

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术期刊发文的质量,而期刊发文质量的提高不能坐等来稿质量的提高,更为关键的在于编辑主动策划和约稿技能的提升。然而,选题策划和约稿组稿的开展首先要有一个方向,即获取和甄别选题策划信息。通过信息的成功捕捉,期刊便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样期刊质量的提升才成为可能。编辑通过筛选有效信息策划选题,并通过公告给作者,一方面可以引导作者的研究深入贴近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可以启发其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尽快有的放矢地展开写作,从而保障学术论文高质高效完成,为期刊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掌握有效的选题策划信息,可以提高编辑审稿、约稿时对论文质量的把握能力,保障发文质量。此外,编辑捕捉到了有用的信息,便会精心策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甄别、筛选、整理、加工,使各类信息融合贯通,打破无序、无计划的分散状态,从而保障期刊的整体感和连贯性,彰显出期刊的特色。

阅读全文

新媒体下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探析

摘要: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模式,新媒体载体效能的有效发挥,为电视媒体传播面的扩大、传播效能的提升创造了有力条件。电视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是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应在新媒体时代中坚守媒体底线,提升媒体责任意识,这是保障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提高新媒体责任担当、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策划系列“品牌”等方面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

电视媒体是传统优势媒体,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坚持以专业、权威的媒体姿态为党和国家之政策宣传提供了重要媒介平台。新媒体赋予了传媒行业新的媒体元素,面对新元素、新环境,电视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受到冲击,舆论影响力弱化,这对其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压力。当前,电视媒体以转型发展为动力构建新的媒体传播模式,是提升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内在需求。在“三精”的全方位构建要求下,电视媒体的角色定位精准、新闻策划精准、舆论导向精准,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突围”与“坚守”提供了坚实保障。因此,本文立足当前电视新闻传播现状,就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做出如下具体阐述。

1新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媒介传播形态决定了新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重要效能。以载体平台为依托,新媒体为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空间,满足了新时期国家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实际需求。当前,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弱化以及多元舆论文化思想的侵蚀,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强调了加快传播效能构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以新媒体为载体,拓展传播平台。新媒体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以便捷、互动、高效的媒体优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实质上,大媒体格局下的电视媒体也以多元化的媒体元素构建了新的传播平台。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有效实现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需要以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为依托,更好地拓展传播空间,让电视新闻达到更好的舆论传播效果[1]。因此,载体是孵化传播力的重要因子,应在转型发展中将新媒体的载体优势融入电视媒体,让电视媒体打造更具舆论导向力的传播空间,这是新媒体为电视媒体“孵化”的重要传播力。

1.2转变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能。在传统传播模式中,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时效性、收益面相对狭窄,与当前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不相适应。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导入中,能够转变传统单一路径及内容下的传播方式,通过图片、影像、VR等技术的融入实现了更丰富的传播构建;另一方面,新媒体能够更好地提升传播效能,在新媒体时代,微信、抖音、快手、客户端等平台所具有的流量以亿人次/日计算,巨大的流量载体,能够更好地提高传播效能,满足当前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需求,这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融合的必然选择,对于全面提升舆论传播效能至关重要。

阅读全文

新闻学电子资源培训思路

本文作者:严丹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基本模式的构建

按专业方向开展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也是读者培训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与探索,需要在吸收以往各类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创新,主要是由各专业的学科馆员根据专业需求分别设计符合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培训内容和方案,针对相应专业的读者进行培训,并最后给予效果的评价和进一步改进。而培训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将对培训项目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为此,笔者在参考了一些相关培训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专业需求分析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及电子资源的需求情况往往是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前,图书馆员必须首先对本校所有学科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在研究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最好能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找准专业定位,把握本专业的资源需求状况。总之,明确专业研究方向是开展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础,在培训时最好能使读者带着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来展开。一方面需要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精选和推介,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及其利用技巧,将图书馆现有的电子资源中与本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紧密或者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统一抽取并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此外可着重挑选几个专业性强的数据库进行重点推介,这也是体现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特点的最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为了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电子资源应如何与自身专业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可以选取几个本专业方向的利用电子资源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穿插一些专业领域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数据库操作技巧和统计功能等为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或跨学科的研究中提供一些启发思考与创新思路,进而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训效果评价在对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前来参加培训讲座的人数以及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反应等来评价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使用量的统计数据来观察和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开展

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图书馆的读者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包括本科生的新生入馆教育、面向全校的文献检索公选课,以及相关数据库专业人员作的电子资源系列培训讲座等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的推广力度和利用效率,面向更高层次和需求的读者进行更有专业针对性的电子资源使用培训,根据以上培训设计思路,“上外”图书馆开展了由学科馆员按专业方向分专题讲解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系列培训讲座,并陆续推出了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等方向的专题图书馆资源利用培训。这些讲座主要由图书馆相关专业的资深学科馆员担任主讲,除介绍图书馆文献和服务之外,重点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开展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和现场演示,指导读者更为有效地查找和利用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以下结合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及“上外”开展的实践,以“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尝试结合其学科特色和相关资源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探索专业方向电子资源培训的新思路,以期为此类培训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培训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新闻传播学专业需求分析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需求,即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材料,这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中外文报纸和相关网站上;二是对学术文献的需求,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文献,这主要可以从图书馆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图书和学位论文中获得。同时,由于电子资源具有比纸质资源内容更丰富、更新更迅速、检索更便捷等诸多优势,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应当主要从报纸、期刊、图书以及学位论文这四种类型的资源展开介绍。

新闻传播学专业培训设计培训的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求和文献类型等展开,一方面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推介,重点介绍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和演示其利用技巧;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研究案例来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相关资源介绍及其利用学科馆员在对专业定位和学科方向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就需要对图书馆现有的相关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找出与之相关度最高的各类文献,并有重点地将其推介给该专业的学生加以利用。由于图书馆文献种类繁多,笔者主要从资源类型入手加以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新闻传播学联系紧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及相关功能。报纸。报纸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其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因此,在进行该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时,报纸这一类型的资源应作为首选的推介对象。就中文报纸而言,培训主要推介了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对于检索和利用国内主流的报纸媒体资源十分方便和全面。就外文报纸而言,则首推Lex-isNexis学术大全,可深入搜索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报纸内容,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必备数据库之一。另外,Factiva新闻数据库也可一站式访问大量的新闻资讯,时效性强,检索方便。由于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技巧性较高,培训时应重点介绍和演示其检索利用的具体操作流程。

阅读全文

全媒体下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体系探究

摘要:全媒体战略构想正朝着更广范围和更深层面加速推进,为科技期刊大众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内容建设、用户体系、平台搭建和人才资源4个层面构建了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体系,并从不同维度对科技期刊大众传播进行理性审视。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应在专业化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聚集和整合内容资源,在专业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寻求发展策略的平衡,不断提升科技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全媒体;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专业传播;媒体融合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一指导意见虽是针对主流媒体,但同时也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科技期刊具有内容专业性、受众群体特定性等特点,属于典型的小众传播。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传播专业化科技信息的功能被弱化,科学传播呈现去权威化倾向,降低了传统科技期刊传播知识的优势和影响力。目前,科技期刊界普遍更重视期刊的学术生产环节,忽视了其作为媒体本身的功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发展格局仍旧禁锢于以前狭小的空间内。科学普及是科技期刊应承载的社会功能之一,大众传播有助于科技期刊拓展生存空间和履行科普责任。中国科学院在快手的官方账号“中科院之声”通过短视频传播前沿科普信息,其中关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北极接收站的短视频收获了1355万的播放量[1],彰显了权威科研机构传播科普知识的影响力。科技期刊的媒体功能同样体现在利用其权威性对科技知识进行普及和推广,引导科研创新和促进信息交流等。在共享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出版模式已无法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需求,科技期刊若想占领信息制高点就必须拓宽传播渠道。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不仅是提升科技信息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需求,也是传统科技期刊走出发展困境的现实选择。现阶段,科技期刊专业传播路径主要集中在纸刊、期刊网站和大型数据库等,有少部分科技期刊开始关注大众传播,期望借助大众传播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闫蓓等[2]、王亚男等[3]分别总结了《中国科学》和《航空知识》与大众媒体合作的实践经验;顾艳等[4]、朱倩蓉等[5]分别归纳了《实用心电学杂志》和《中国药理学报》将学术论文改写为科学新闻的细节步骤和实践体会;金玲等[6]、刘新艳[7]分别探讨了《大气科学进展》和《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开展科学普及传播的具体方法。上述有关科技期刊大众传播的研究均是从单一视角针对科技期刊个案的具体实践探索展开讨论,缺乏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同时,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并不重视大众传播的应用实践。因此,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探讨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体系的构建,并从不同维度对科技期刊大众传播进行理性审视。全媒体时代,将大众传播纳入科技期刊的内容建设和发展规划中,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是科技期刊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新技术、新手段、新渠道的快速发展,也为科技期刊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1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体系的构建

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有优势,新兴媒体在渠道、时效、成本上有优势,二者各有所长。科技期刊应打造一个能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大众传播体系,以实现内容生产的再迁移和再扩散,担负起科技期刊的职责使命。

1.1内容建设:专业性基础上的大众化定位1)内容定位的专业性与大众化。科技期刊传播分为大众传播和专业传播。大众传播与专业传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内容产品的定位上:大众传播更追求信息的普适性以及目标群体的广泛性,用户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普通民众,内容主要涉及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民众关注的知识信息,需要考虑内容的通俗性以及与大众需求的匹配性等因素,强调信息传播的广度,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关注度和影响力;专业传播更关注细分专业领域的用户,受众相对窄小,面向的是特定的、小众的用户,侧重于信息传播的专业性、特色化,更注重信息传播的深度,目标用户相对精英化,主要服务于小众群体的特定信息需求。这2种传播方式并无绝对界限,可以协同发展。2)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和新闻化。科技期刊是重要的科普资源供给者,将高深枯燥的学术内容科普化后进行推送,有助于提升科技期刊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形成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循环。国外的《Nature》《Science》以及国内的《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等均设置了科普栏目;《航空知识》《航空学报》更是通过其共同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分别从科普和学术角度进行信息推送[8],实现了科技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在确保信息科学性的前提下,科技期刊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科普化加工,在内容表达方式上注重更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和富媒体化的呈现形式,摆脱以往枯燥、严肃的叙事风格。例如,《药学进展》遴选其2019年第1期发表的论文《尼古丁的药物转化研究进展》,编辑与作者合力改写为一篇风趣幽默的优秀科普文章《致病帮凶or潜在新药?世界无烟日,聊一聊你不知道的尼古丁!》,并辅以漫画、微视频等新媒体元素,向公众生动诠释了尼古丁的“双刃剑”角色[9]。新闻属性是科技期刊的内在属性之一,科技期刊可以挑选有新闻推广价值的文章改写成新闻稿,把晦涩难懂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普通公众易于理解的科学新闻,通过大众媒体呈现给用户,促进科学普及工作。科技期刊论文是科学新闻的优质来源,可以增加科技类新闻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信力。科学新闻需要在专业化与大众化之间寻求平衡,在公众可理解的基础上增加科学性元素,发挥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为增加论文显示度,国外一些大型出版机构如Springer、Elsevi-er、美国物理联合会(AIP)、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等都设置专门的媒体部门定期推送科学新闻稿件[10],向公众传达重大科研成果的进展。科学新闻是在遴选的文章精华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的,除在篇幅上需要亮点化、精炼化外,还需在语言表达上注重通俗化、趣味化。除了科研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科研政策、科技人文等信息适合撰写为科学新闻外,与科技有关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事件的科学新闻报道,也有助于公众更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原委和蕴含的科学原理。3)呈现形态的多元化和沉浸感。新媒体时代,出版内容的呈现形态更加丰富、灵动和有趣,给用户带来艺术的、美学的感受。科技期刊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推送时,应结合平台特点向用户提供基于不同媒介介质的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体验需求。随着融媒语境的推动和5G等技术的成熟,出版业向视频化、体验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将蕴含高端摄影及动画的视频技术应用于科普产品中,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AR)技术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抽象和难以再现的场景直观呈现。《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对其数字影视技术专栏里的文章《基于分组鲁棒主成分分析的老电影修复》,借助AR技术向受众展现了老电影修复前后的画面对比,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学术期刊内容的AR展示[11],使科技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更具沉浸感,极大提高了期刊内容产品的科普传播效果。

1.2用户体系:以用户为中心的分众化服务1)树立用户意识,进行信息精准推送。全媒体背景下,内容资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用户成为信息传播圈层中的重要节点,没有用户需求的产品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所谓的“大众”实则已分解为许多个差异化的小型群体,大众传播必须面对用户的分众化,致力于满足特定的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科技期刊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首先要将信息排序、消重和分类,根据获取的用户行为数据和偏好建立标签体系,然后结合算法分析生成面向不同用户的推荐列表。科技期刊大众传播需要把用户需求纳入融媒体发展的全局框架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和增值,以用户为中心打通多个平台的终端资源。通过内容+平台+渠道的联动方式进行信息内容推广,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复合体系,快速高效地向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服务。2)加强互动交流,增强用户群体黏性。在全媒体传播中,用户自主权扩大,需求呈现泛化趋势。用户不仅是科技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同时还是内容生产者、使用者以及二次分享的传播者。科技期刊大众传播必须重视用户反馈和加强互动交流。但纵观现有的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普遍不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互动频率较低。科技期刊由小众传播转为大众传播,需将互动交流放到运营管理的重要位置,利用多种媒介形态和表现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和整合信息内容,形成开放化、合作化、共享化的期刊运营与管理模式。科技期刊可以在新媒体平台通过问卷调查或投票等活动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其中用户的参与度、满意度、忠诚度等都是可以挖掘分析与利用的具体指标,促使科技期刊大众传播流程的各个环节更加明晰,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