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闻本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广播电视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作用探析
摘要:指导教师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水平,指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或明确具体的选题方向,确定论文结构,在查找、阅读、分析文献资料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合理运用指导策略,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
关键词: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策略
总体来说,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但作为本科生,对研究方法的应用缺乏规范性,对论文结构的把握缺乏逻辑性,少数学生文字功底差,也有部分学生论文写作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可以保证论文写作过程的可控性,培养学生文献整理、数据分析、论证结论的综合能力,并确保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稳步推进[1]。因此,指导教师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或明确选题方向
选题对于毕业论文来说至关重要,选题是否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由教研室把关,但学生对选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往往难以判断,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确定。
(一)协助教研室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毕业论文选题一般由学生申报,教研室组织开题答辩确定选题是否合格。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选题或大致的选题方向,并在开题答辩时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把关,在答辩之后进行选题辅导。
(二)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选题方向。学生报来的选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选题太大”,如《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发展研究》《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现状与发展》《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等。有的不是“研究问题”,而是“研究主题”,需要具体到一个小的研究问题;有的需要依托于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有的需要调整到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如学生报来的选题《新闻人物专访对话技巧分析——以新闻频道<面对面>2018-2019年报道为例》,指导教师经过与学生沟通,最终将选题确定为《娱乐类明星人物专访策略分析——以央视<面对面·春晚面孔>系列专访为例》;再如将《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的运用》改为《电视调查性报道中采访技巧的运用——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这样从研究问题到研究对象都更为具体,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电视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研究——基于解说词写作中数字处理的视角》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具体研究方向,如果写解说词写作,还是太宽泛,具体到解说词写作中的数字处理,而且放到成就报道的故事化策略框架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名校如何培养科学传播素质
作者:贾鹤鹏 谭一泓 单位:北京科学媒介中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科学技术引领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科学传播必不可少。科学传播不仅仅是向公众传递科学进展,也是以科学精神武装公众和与社会其他资源互动从而实现技术转移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公众要求科学界为自己提供公共服务的民主过程[1]。《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08年,全国科普人才总量已达176万人。但我国科普人才的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求,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专职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稳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水平科普人才匮乏,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科普人才总量至少比2010年翻一番[2]。要做好科学传播工作、增加科普人才总量,科技工作者的传播能力建设必不可少。而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传播能力,既要通过在职培训和机构培训来改善其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要对将来会走上科研岗位的广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传播素质的培养。
1发达国家科学传播素质培养现状
发达国家的科学机构长期以来非常关注这方面的工作。麻省理工学院(MIT)比较媒体研究中心主任JamesParadis教授在其经典著作《MIT科学与工程传播指南》中指出:“传播对任何专业必不可少。在科学与应用科学中,写作本身就有助于知识的形成,并让同行及更广泛的大众能获得它。”[3]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出现的多部科学传播的专著,都把科学传播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内在过程,将论文写作所代表的科学界内部交流与为大众写作所代表的科普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科技工作者的科学传播素质,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关键。
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科学界与公众及媒体的交流与沟通。从机制上,促成这种沟通的,主要是3类部门,一是科学界的公共信息部门(与我国科研机构的宣传部门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二是广大科技期刊;三则是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开设的EurekAlert!及各国科学媒体(媒介)中心(ScienceMediaCentre)在内的中介服务机构。西方科技界公共信息部门和公共信息官员(PublicInformationOfficer,PIO)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公众宣传本机构所取得的科研成绩,同时也是一个沟通公众需求与科学家信息甚至是选题立项之间桥梁的部门。在西方,几乎所有的科研机构都有专职的公共信息部门和公共信息官。他们不仅会把本单位重要的科技进展制作成新闻稿向媒体,还会经常参加各种公众活动,了解媒体与公众的信息需求,是否可以通过本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得到满足。而且,他们还会与刊发科学家论文的重要学术期刊联系,探讨如何将本院所的科研论文制作成新闻。在发达国家,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都建立了比较固定的信息和信息反馈渠道。诸如《科学》杂志、《自然》出版集团和爱思唯尔出版集团,都会向记者们旗下期刊发表的重要论文新闻稿、摘要及其全文。这些新闻稿,主要由的科学家所在的科研团队撰写,多数时候科学家团队是应期刊要求撰写此新闻稿的,也有时候由发表该论文的期刊委托记者撰写。而且,一些大的出版集团或专业出版社还会对有固定联系的科研团队进行科学新闻写作方面的培训[4]。
通过大量的科学传播实践工作,西方国家的科学界在传播能力的培养上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但反观我国国内的情况,由于文理分科以及理工科本科以上教育长期忽视文化素质培养,导致理工科学生乃至科研工作者缺乏传播写作能力。科技出版专家、科学网博主何学峰表示:“中国的大学里就是缺少了这样的基本素质训练,所以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时,除了少数优秀的自学能力强,老师水平高要求严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的中文表达水平在高中毕业时的水平上还要打上个七八折。”[5]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缺乏。大学新闻系和其他培养传播人才的专业很少对本科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两种情况综合在一起,导致我国科学传播的人才相对缺乏,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很不理想。
2欧美知名高校传播素质培养情况简介
电视新闻写作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新闻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电视新闻写作课程要适应媒介平台的发展,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通过上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和全媒体写作技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课堂改革;写作能力培养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检验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而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学工作质量,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革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引导学生刻苦读书。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写作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写作课程要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和以视频写作为主的全媒体写作技能。
一、突出学生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投入度。
1.结合学生生活进行平时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用事实说话,学会讲故事。具体到新闻人物的报道,学生要会找出人物个性的关键词,发现能体现人物个性的故事,并能具体表达。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练习这些新闻写作基本技能,让他们体会新闻写作和其他写作的区别,而且由于写作对象就是身边的人,写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也会提高。如每次在开课前,我会让学生以《我的室友》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限,要求找一个人物个性的关键词,且只能找一个,关键词要体现在题目里;至少找三个故事来佐证关键词,故事要有细节;题目不能出现“室友”二字,文章中不能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因为要在课堂上展示,所以内容必须真实、客观。讲解此项作业时,写的大都就是本班同学,所以学生会比较关注;教师讲解时会找几篇写得好的来分析,让学生明白新闻人物报道的特殊要求。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了解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20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期中考试,我们让学生分别以本专业2019级新生、2016级实习学生以及2013级和2014级读研学生作为报道对象,完成一篇图文报道。要求选题要有典型性,主题要积极向上;题目新颖,贴切;文字符合新闻报道的写作规范和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低年级学弟学妹中的各类“人才”,又了解了大三学生实习的收获与不易,还明白了毕业生考研、读研的困难与坚持,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对自己专业的同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更有“动力”去完成作业和学习。
2.通过活动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在消息写作的训练环节,我们结合学校或院系活动让学生写新闻,并发表在学校官方网站或院系微信公众平台,在“实战”中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如新生入学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新生入学进行报道;学校组织教职工竞步走,让学生写消息;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参加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一角“学校日”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别给学校官网和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写报道;学生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回来写消息,等等,这样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选题,并掌握同一题材不同媒体的报道特点,锻炼了学生全媒体写作意识和写作技能。
新闻学电子资源培训思路
本文作者:严丹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基本模式的构建
按专业方向开展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也是读者培训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与探索,需要在吸收以往各类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创新,主要是由各专业的学科馆员根据专业需求分别设计符合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培训内容和方案,针对相应专业的读者进行培训,并最后给予效果的评价和进一步改进。而培训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将对培训项目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为此,笔者在参考了一些相关培训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专业需求分析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及电子资源的需求情况往往是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前,图书馆员必须首先对本校所有学科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在研究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最好能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找准专业定位,把握本专业的资源需求状况。总之,明确专业研究方向是开展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础,在培训时最好能使读者带着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来展开。一方面需要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精选和推介,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及其利用技巧,将图书馆现有的电子资源中与本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紧密或者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统一抽取并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此外可着重挑选几个专业性强的数据库进行重点推介,这也是体现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特点的最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为了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电子资源应如何与自身专业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可以选取几个本专业方向的利用电子资源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穿插一些专业领域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数据库操作技巧和统计功能等为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或跨学科的研究中提供一些启发思考与创新思路,进而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训效果评价在对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前来参加培训讲座的人数以及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反应等来评价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使用量的统计数据来观察和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开展
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图书馆的读者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包括本科生的新生入馆教育、面向全校的文献检索公选课,以及相关数据库专业人员作的电子资源系列培训讲座等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的推广力度和利用效率,面向更高层次和需求的读者进行更有专业针对性的电子资源使用培训,根据以上培训设计思路,“上外”图书馆开展了由学科馆员按专业方向分专题讲解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系列培训讲座,并陆续推出了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等方向的专题图书馆资源利用培训。这些讲座主要由图书馆相关专业的资深学科馆员担任主讲,除介绍图书馆文献和服务之外,重点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开展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和现场演示,指导读者更为有效地查找和利用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以下结合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及“上外”开展的实践,以“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尝试结合其学科特色和相关资源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探索专业方向电子资源培训的新思路,以期为此类培训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培训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新闻传播学专业需求分析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需求,即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材料,这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中外文报纸和相关网站上;二是对学术文献的需求,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文献,这主要可以从图书馆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图书和学位论文中获得。同时,由于电子资源具有比纸质资源内容更丰富、更新更迅速、检索更便捷等诸多优势,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应当主要从报纸、期刊、图书以及学位论文这四种类型的资源展开介绍。
新闻传播学专业培训设计培训的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求和文献类型等展开,一方面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推介,重点介绍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和演示其利用技巧;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研究案例来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相关资源介绍及其利用学科馆员在对专业定位和学科方向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就需要对图书馆现有的相关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找出与之相关度最高的各类文献,并有重点地将其推介给该专业的学生加以利用。由于图书馆文献种类繁多,笔者主要从资源类型入手加以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新闻传播学联系紧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及相关功能。报纸。报纸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其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因此,在进行该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时,报纸这一类型的资源应作为首选的推介对象。就中文报纸而言,培训主要推介了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对于检索和利用国内主流的报纸媒体资源十分方便和全面。就外文报纸而言,则首推Lex-isNexis学术大全,可深入搜索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报纸内容,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必备数据库之一。另外,Factiva新闻数据库也可一站式访问大量的新闻资讯,时效性强,检索方便。由于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技巧性较高,培训时应重点介绍和演示其检索利用的具体操作流程。
汉语言文学类就业趋向讨论
作者:向彪 单位:湖南怀化学院
本文所谓地方本科高校,是指一般布局于区域中心城市,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这类学校大多是近年来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与其它院校合并而成的普通本科院校。在升本或与其它院校合并以前,这类学校大多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教育理论、师范素质与技能培养类课程。升本或与其它院校合并以后,这类学校一部分升格为师范学院,而大部分转型为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这类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流向呈现出新的趋势,作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与人才成长载体的课程体系也应顺时而变,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人才市场的新要求。
一、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流向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高校的扩招,地方本科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已经由过去的以教育领域为主衍变为多元化趋势。以下是笔者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最近三年毕业流向的个案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各类学校、党政机关、新闻传媒、其它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普遍的就业领域,其中,主要就业领域也已经由过去的教育领域扩展为教育和厂矿企业两个领域,直接进入党政机关以及其它事业单位的比例也在升高。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这种就业趋势,也同样体现在其它地方本科高校中。以下是笔者对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湘南学院、邵阳学院4所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最近三年毕业流向的综合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教育行业、党政机关、新闻传媒、文化出版、厂矿企业已经成为4所省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的就业场域,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国家公务员、新闻记者、出版编辑、企业管理、公司文员、广告宣传、市场营销、旅游导游以及自主创业已经成为该专业毕业学生普遍的职业选择。
总体趋向与我校大体相同。国内其它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情形也应该大同小异。这说明,就业流向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基本趋势。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人口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减少,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将继续增强。因此,传统的淡化就业指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型设计,已经不能适应该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及其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因此,探索并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地方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二、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要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若干个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度高的专业方向
要提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在建构课程体系时,设置两至三个专业方向。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应用面十分广泛的专业,可以析分衍生出来的专业方向很多,诸如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文秘(包括涉外文秘、中英文秘、商务文秘)、新闻传播、编辑出版、比较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影视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等都是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设计。根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人才市场需求,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案不失为带有普适性的专业方向组合方案:
高校管理系统设计探究(3篇)
第一篇:高校毕业论文过程化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
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管理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的重要环节,除了学生专业知识和水平因素外,各个学院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也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将高校的毕业论文从申请论文题目,申报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考核评议书等环节进行计算机过程化管理,使得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及时交流,从而达到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规范化,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经验。
关键词:
毕业论文;过程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目前,我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仍采用手工方式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的许多环节,例如选题、开题、过程管理、审阅评议、结果统计分析等工作还没有被纳入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我校的本科毕业生有6000余人,由于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过程持续时间长、涉及人数多(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学生在选导师、选题目等方面缺乏较好的公开性、公平性;师生之间信息交流不畅;论文(设计)工作进度难以及时了解并进行控制;在成绩评定方面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文档收集整理、成绩统计分析等方面重复劳动量大、工作效率低下等等[1]。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实现无纸化和网络化办公,是一个极具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研发毕业论文(设计)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节约打印纸张等办公经费,提高教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还可以方便学生上传下载和师生间共享论文资源。为此,我们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根据数学与统计学院(简称“数统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了适用于数统学院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2]。
一、毕业论文过程化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高校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世界当代史课程是高校本科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世界当代史的动态性和现实性特点,当代史课程设置既应注重全球视野和整体史观,也应立足当代中国,以专题形式,结合学术动态和新闻图片、纪实报道、多媒体素材等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世界史专业;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调整我国的学科体系,将世界史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与中国史、考古学并列为一级学科。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世界史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步入了新阶段。目前,在高校世界史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世界当代史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主要讲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世界历史。世界当代史仍处于发展变化中,相关研究往往滞后,课程教学也处于不断学结和改革探索之中。笔者根据郑州大学世界史专业世界当代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世界当代史的重要性及基本特点
根据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世界史的教学任务是讲授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变迁历史与相互联系,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发展趋势。作为世界通史的最后一段,世界当代史课程主要讲授二战结束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揭示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就人类精神而言,历史并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划分,有的只是“永恒的现在”。当代世界既是过去历史的结果和延续,又是当前各种正在变化着的社会活动的舞台,作为世界史专业本科教育世界通史的最后一部分,世界当代史的学习不仅具有史学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当代史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历史,具有动态史的特点。1945年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一些历史人物还在世,甚至还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历史事件还在发展变化中,一些档案文献尚未解禁和面世,对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有待观察才能评价,现在不能妄下结论。世界当代史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尚未完全凝固与沉淀下来,今日大家谈论的国内外新闻,明日就可能变成课堂上讲授的历史,要求教师对此做出分析和解答。例如,2016年发生的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总统等,这些都属于世界当代史的范畴,但研究者对于这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难以立即做出准确的判断,将其进行整理记录、观察分析、总结刊发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世界当代史的讲授内容受到相关研究工作的限制。世界当代史与学习者、研究者间隔的时间距离比较短,具有现实性的特点。当代历史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并切身体验这样的现实变革。1945年后,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文化教育的大变革,既对国际秩序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促使人们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世界观。例如,用于概括人类生活精神领域的各种名词概念,纷纷被冠以一个“后”(post)字,出现了“后工业”(post-industrial)、“后帝国”(post-imperial)、“后现代”(post-modern)等概念。如何将这些新概念、新变化纳入世界史工作者的知识范畴,为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服务,是世界史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世界当代史的教学现状
首先,世界当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但现有教材存在不足,有的观点落后,有的资料陈旧,未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以郑州大学世界史专业教学实践为例,使用的教材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2011年版,下卷)。该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历史,在内容选取上缺失了20世纪末至今世界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的本科教学需要。当代史具有动态史特点,学术界对于一些当代历史现象的阐释尚未有定论,例如,对冷战的性质、起点、分期等都有不同看法,几种观点相持不下,这使得当代史难以有权威性的、固定的教材,限制着世界当代史的教材编写与课堂讲授。其次,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对全球性问题关注不足,缺乏从全球视角来分析和讲授当代史。1945年以后,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随着历史学观察当代世界的视野的扩大和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大为扩展,世界当代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确立了“全球史观”,即超越国别区域和民族国家的界限,更注重探索超越政治、经济、文化等界限的相互联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内容仍以二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社会主义体系、第三世界各国的发展演变为主,把世界当代史看作地区国别史、民族国家史或国际关系史等,忽视了从全球宏观互动的视角考察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教学思维、教学框架与内容体系仍然比较落后。最后,高校世界当代史教学存在着忽视当代中国史内容的问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制定的世界史学科简介指出:“加强世界史学科建设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有益于认识我们自身,只有参照其他国家历史与现实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更好地把握我们自己和整个人类共同的未来。”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历史学类专业存在着中国史与世界史教学处于分立隔绝状态,世界当代史教学很少涉及中国史,使得学生的通史教育难以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类历史的互动性与整体性。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质量分析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提高论文质量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论文质量
一、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表现形式
(一)论文造假现象严重
社会上学术腐败问题一直存在,例如最近被媒体曝光的某位明星博士论文造假,被认定为学术不端,取消其博士学位的新闻,相信这只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学生自己的不重视,导致目前的毕业论文中许多同学抄袭成风,论文内容大多选择复制粘贴,最终的率远远超过30%。
(二)选题不合理
本科毕业论文一般建议学生“小题大作”,通过某一个角度来展开进行论证分析。而在教师把关不严的情况下,学生的论文标题动辄出现“中国”、“全球”、“世界”等字眼,这种“大题目”本科生在10000字内很难能够把握好,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另外以电子商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选题要求80%为设计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选题要求至少有55%以上能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地区行业发展实际和科研实践。在选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起码参阅十篇以上文献。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很少能达到以上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