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网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网络教学不受时空或地域限制、操作灵活、反馈迅速及时、交互共享无限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提供全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多层次性教学平台,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创造引导性学习环境,使教育过程变成探索发现、创造过程。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运用网络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专业能力、行动能力与思维能力,延伸教育教学广度,使教育教学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助力培养精英式、个性化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高校;教育;网络
1引言
网络技术已全面渗透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具有分布性与交互性特点,可高效获取、加工、识别、传输、处理及分享信息,是电子信息与数字时代的必备传播媒介,也是功能强大的教育工具、手段,能使教育教学更形象化及具体化。运用网络创新教学模式,能改革落后教学体系,确保网络教学涵盖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知识,包括系统原理、系统开发与调试、应用程序、安装与使用方法、硬件与软件理论、数据库操作及编程语言等日新月异、飞速发展[1]。为了让高校学生掌握与运用课程知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改善教育教学效果,应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2利用网络系统辅助教育教学
E-mail、QQ、个人网站或微博、飞信、FTP服务器、微信群、QQ群等虽然能形成计算机学习平台与增加教育教学内容,但网络教学过程较为松散,难以持续跟进教学进度,且互动性差,难以满足高校学生的网络教学需求。对此,可利用网络系统辅助课程教育教学,高效讲解部分理解难度较大的计算机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与操作性,同时依托网络系统提高网络化计算机教学层次,促使学生学会深入研究、探索知识,拓展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利用网络系统辅助教学时,应重视合理衔接理论及实际操作,适当增加实践操作比例,确保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系统高效组织教学活动,在师生交互中边讲边练。为保证网络系统可以有效辅助教育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架构网络系统[2]。例如,可采用基于Windows桌面、Web服务器、CLR通用语言的NET平台,系统可采用B/S与C/S工作模式、VPN访问方式,方便学生随时进入教学系统,同时屏蔽非授权用户或网络接入,确保网络系统运行安全。可在网络系统中设置课程学习、练习测试、在线答疑等前台功能,同时设计用户、课件、试题库、论坛管理等后台功能,提高系统的导航能力,方便学生浏览教学内容,同时利用系统为学生详细演示计算机操作过程。例如,可先利用Flash制作Word操作应用动画,包括符号、格式、段落、字体、插入、查找、颜色设置等操作方法,或制作Excel表格动态操作动画,并将动画上传到网络系统中,学生可在观看案例时动手操作,尽快熟悉与掌握Word、Excel操作技能。
3创新网络教学思维与教育方法
国际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作用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各种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然而,我国学者投稿的大部分学术期刊,基本上是由一些国际著名出版公司所拥有。这些出版公司委托专业能力强、且有一定期刊运行经验的专家团队(主编、副主编等)负责论文质量把关,同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协助论文审稿和出版工作。这些国际学术期刊没有明显的学校、学科属性,而是按照国际化规则进行审稿、运营,依靠期刊自身建立起的学术影响力维持正常运转。因此,总体上看,期刊只有学术属性。然而,随着我国“双一流”(国际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科研成果的发表,还是科技创新力的不断提升,都需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学科建设这个主题开展。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记录和交流的载体,更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其兼具科研成果首发、学术评价把关、学术发展和学术传播推动等多方面作用[2]。一个国际一流的学科必然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人才队伍。是将这些成果零散地在已有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还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强力打造与自身定位和发展相匹配的新的国际刊物?这两种做法从表面看似乎区别不大,但实际上涉及科研成果的话语权、影响力、认可度等多个方面,是我国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于2008年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建筑模拟》为例,阐述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与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1《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创办背景及运行经验
1.1期刊支撑学科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学科是《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的主要支撑学科。该学科于1952年正式成立,目前有全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助理研究员3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环境科学与工程,包括建筑环境科学、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城乡能源系统和国情政策与战略4个主要方向。经过60多年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学科也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行线。迄今为止,本学科在国内外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及知名度,拥有“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此外,还与多个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主办IndoorAir,BuildingSimulation等国际系列学术会议,担任国际能源署建筑与社区节能委员会(IEA-EBC)执委和中国代表,近十位教师在行业国际期刊中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本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平均每年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50~60篇。与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顶级研究人员与研究生进行常态化的密切交流。经国际评估,本学科被认为是在建筑节能与建筑环境领域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丹麦技术大学齐名的三大国际一流学术研究团队之一。
1.2期刊创办背景简介
2008年,基于多年的学术积累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创办自己的国际学术期刊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但是,本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尽管十几年来不断添加新的跨学科元素,该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基本上被几个有50年左右历史的大型国际学术期刊所垄断。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恰好,2007年本专业在北京成功主办了建筑模拟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BuildingSimulation2007。本专业又长期在建筑模拟领域有深厚的积累,开发了国际上认可的数个建筑模拟软件平台。因此决定以此为主题,创办国际上首个专注于建筑性能模拟的国际学术期刊。期刊英文名称定为BuildingSimulation:AnInternationalJournal,简称BuildingSimulation。由一个并不算大的学科创办国际学术刊物,这在当时国内仍是个新鲜事物,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也招来一些怀疑的声音。幸运的是,该想法得到了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迅速组织了具有办刊经验和热情的教师团队开展前期调研及可行性论证,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斯普林格)作为联合出版方,对期刊定位、出版、发行等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派出了精干的出版和编辑队伍参加期刊筹备及后续运行工作。出版发行所需经费也主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2008年3月,经过半年多的紧张高效的筹备,《建筑模拟》首刊正式发行。期刊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江学者”杨旭东教授为主编,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比利时列日大学的JeanLebrun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liMalkawi教授(现为哈佛大学教授)为副主编,聘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赵彬、燕达、夏建军3位副教授为助理编辑(现赵彬教授为期刊副主编,后又分别聘请了在美国工作的青年学者BingDong和YixingChen两位博士担任助理编辑),协助主编和副主编工作。聘请了建筑模拟领域40多位国际顶尖学者为编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派出由曾洁编辑领衔的编辑出版队伍、斯普林格出版社也派出一位高级编辑参加期刊的各项工作。期刊分电子版和纸质版同步发行,为保证纸质版的出版效果,采用四色印刷,额外费用全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开始发行时为季刊,每期发表10篇论文,按照主题分5个固定栏目(A、B、C、D、E)。5年后改为双月刊至今。
1.3期刊运行及管理
英文科技期刊建设路径和策略
一、引言
一流科研成果需要一流高水平的期刊作为传播媒介和服务载体,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不断涌现的优秀成果,需要打造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优秀科技期刊。2019年8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明确提出建设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2019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通知,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开展期刊项目设置、遴选方式、支持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创新[2]。因此,结合中国科技成果、制度体系、文化和学术环境,借鉴中国本土优秀英文国际期刊和国际一流期刊经验,研究中国英文期刊建设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科技期刊建设和质量提升方面的研究,李延璐[3]、杨正凯[4]等从综合类基础性科技、大数据等角度分析了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对策。何满潮等提出期刊整合、增强国际化力度、作者队伍建设以及期刊评估体系建设等建议[5];陈更亮开展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举措的研究[6];王建慧从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7]。上述研究为期刊质量的提升和建设,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策略,但相对宏观,针对初创的中国英文期刊的建设策略分析较少。本文选取中国近期快速发展的优秀英文期刊和建筑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期刊为样本,研究中国初创英文期刊建设路径和策略,为提升期刊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
二、对标样本期刊选择
本文选择FoodScienceandHumanWellness(FSHW),GreenEnergy&Environment(GEE),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ACCR),BioactiveMate-rials(BM)和BuildingSimulation(BS)等5本中国新近优秀英文期刊和EnergyandBuildings(EB),BuildingandEnvironment(BE),AppliedEnergy(AE),JournalofBuildingEngineering(BEJ)等4本建筑环境领域知名国际期刊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三、对标期刊分析
(一)年发文量和发刊期数
国际期刊在创刊初期,受稿件来源的影响,期刊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其发文量篇数和发刊数都不高,图1为中国新近优秀的英文期刊发文量和出版频率,总体上这些期刊在创刊之初年发文量在几篇到十几篇之间,发刊周期为1~2期,逐渐转变为季刊甚至双月刊,发文量一直控制得比较严格。图2为建筑环境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数据,总体上期刊的年发文量都随着时间提升较快,2019年AE期刊的年发文量达到1600多篇;发刊频率月刊和半月刊各占一半比例,频率与年发文量成正比关系。
重点课程教学中工程经济学论文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国民经济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走向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即不仅要求他们精通本专业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应掌握能适应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趋势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经济、管理、社会、法律、生态等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基本学科及其基础知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工程经济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现代化建设更势在必行,必须在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作为建筑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应局限于长期以来一脉相承的实体空间图面操作上,还应将自己的视野延伸向社会、经济大舞台和自然界更广阔的天地。这是21世纪新型建筑人才的使命,是中国建筑教育界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之一,也是本课程建设项目的宗旨。本重点课程建设首先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目前我们选用的是“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王右军主编的《工程经济》(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第1版)。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讲,而是紧密结合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在继承我国多年来工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已有内容进行调整与拓展,同时适当吸纳国外工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做到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又具有普遍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贴近实际,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又具有普遍适用性,与本校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补充讲义和习题集。根据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重新编写了贴近实际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本课程特色。教学日历科学、合理,按知识结构、科学性、难易程度安排日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中咨公司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技术经济手册》(李京文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市场预测理论与应用》(屈援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工程经济学》(李相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等教学辅导材料。
二、教学手段改革
本重点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基本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程实例,学生无法想象、教师也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采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同时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教、学互动式,教学、科研互动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创新,并让部分学生参加到老师的研究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参与了“整合营销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课题,学生到房地产企业实习,搜集相关资料,掌握了很多实际知识,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性管理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被充分运用。在讲到资金时间价值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介绍了一个案例:1626年,有一荷兰人从印第安人那里花了24美元买下了曼哈顿岛。据说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合算的投资,而且所有的红利免税。24美元真的很便宜吗?如果当年的这24美元没有用来购买曼哈顿岛,而是用作其他投资了呢?假设每年8%的投资收益率,不考虑战争、灾难、经济萧条等社会因素,这24美元到2004年会是多少?让学生一起来计算结果,最后的结果让学生大吃一惊,24美元在经过378年后,按8%的利率计算,竟然可得到103万亿美元。通过这样有趣的案例分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本课程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了大量实际工程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讲授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时,就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杭州“亲亲家园”小区工程项目为例进行财务评价,通过对这个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如何编制财务报表,如何计算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偿债备付率等评价指标,以及如何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运用。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更新网络课件,新编了特色明显、适合我校教学使用的网络课件,丰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已全部上网,并使《工程经济学》教学逐步过渡到网上教学,建立互动式工程经济学教育网。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本重点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各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对一个实际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的经济评价部分的工作。通过课堂上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部分进行系统分析和内容构成的讲授,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综合,以大作业的方式完成实际项目的经济评价。
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工程成为了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传输技术是通信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其对提高运输效率、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通信工程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信号的传输,所以传输技术应用在通信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从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的特点出发,对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传输技术;通信工程;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通信工程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因为通信工程的发展直接影响通信设备的使用效率,所以优化通信工程建设是时代的迫切需求。传输技术是通信工程的基础和前提,传输技术的能力直接影响通信工程的传输能力和发展水平,也可以说传输技术是通信工程信息传递的核心,对整个通信工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对通信工程的发展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1传输技术的类型和特点
目前,在通信工程中应用的主要传输技术有SDH技术、WDM技术、ASON技术,这几种传输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SDH技术。SDH技术是一种新的数字传输网络,其在通信工程中应用的主要原理是:利用信号为帧的形式保存,并利用速率和光纤进行传递。在符合要求的信号上,此种技术可以通过电路层进行操作,然后与用户进行连接,并通过DF与通信电缆进行结合,最终实现整个传输过程。SDH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可观的,其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功能,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并在光网络的交换连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SDH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可以将SDH的保护能力与IP结合起来,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促进各种自动功能的实现。第二,WDM技术。WDM技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可以实现波分复用,即可以在一个光线上同时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信号,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节约了传输的成本,WDM技术应用的性价比很高。同时,在利用光发射机传输信号时,能够借助合波器将不同的信号合并到一个光线上。因此,根据WDM技术的优势可知,此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传输长距离的光信号,中间无需进行光中继,大大节约了传输成本,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第三,ASON技术。此技术是在WDM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灵活性高、扩展性好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一种光网络设施。此设施可以将网络中的传输层与管理层连接起来,然后再将它们转换为控制层。此种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并且在目前的通信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ASON技术在光网络交换中的应用,使网络连接技术逐渐智能化、安全化、可靠化。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摘要]
为了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后培养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现行培训中存在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培训过程中缺乏交互问题分析、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系统等问题,尝试性地从培训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实践中的教师培训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人类世界的工业生产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教育领域内,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科学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体为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因此增加了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课堂的发展,教室内的多功能媒体逐渐增多,教师教学的辅助设备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利用新兴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1]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宗旨,借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配合该《计划》的执行,同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下文简称《培训大纲》),该大纲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制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年龄、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对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时,中小学教师因职前培养中未接受相应的现代技术教育,年龄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青年教师虽然较老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经验,但仍未达到熟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全国中小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初探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是贯穿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的问题,当前高校必须始终把思政课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探析
一、思政课在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
(一)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师暑期“红色之行”实践教学活动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自2011年以来,学校每年核拨专项经费,每年结合时政和历史事件的特点,在暑假时期精心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红色之行”实践教学活动,踏寻和弘扬红色精神,积累珍贵资料,丰富教学资源,现在此项活动已成为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特色、有内容,富有成效的教学常规工作。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接受教育、坚定信念,参加培训、增长知识,积累资料、服务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7月,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革命遗址,聆听了延安干部管理学院5名教授的精彩讲座,开展了“学习、弘扬和践行延安精神”为主题实践教学活动;2012年8月,组织12名思政课教师赴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井冈山,开展了“踏寻先驱者足迹,弘扬井冈山精神”实践教学活动;2013年7月,组织12名思政课教师赴贵州开展“红色遵义行”实践教学活动;2014年7月,组织12名思政课教师赴兰考、红旗渠、西柏坡开展了以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西柏坡精神及“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教育”实践教学活动;2015年7月,组织了13名教师赴山西八路军总部遗址和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了“缅怀历史珍爱和平展望未来”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每一次的“红色之行”实践教学结束后,每一位教师都对学习、考察、实践进行认真总结,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交流研讨,梳理珍贵资料,有效地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之中,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
近年来,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用老图片说新变化,脱离实际缺乏体验;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做出了新探索,提出了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精准扶贫的一线去、到企业一线去、到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学习实践,挖掘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会到更大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接地气,开眼界,充实自己、提高能力。思政课理论教学与我国最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状况、精准扶贫的做法、发展成果相结合,与我国企业最新的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成果相结合,与最新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状况、发展成果等相结合,进而回答好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
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训模式研究
摘要:实习实训环节在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对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训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主体协同渐进阶梯式”实习实训模式,并在南昌航空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进行了实际应用。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习实训;模式
0引言
工业工程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兼具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双重属性,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习实训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教学环节,是培养造就实用型工业工程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工业工程实习实训还存在“课程设计简化、生产实习形式化、毕业设计软化”等诸多问题,并得到了高校、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虞先玉等从教学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培养、教材与教学软件开发、科研教学互动、实践实习环节建设、专业竞赛及推广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实施校企协同的措施和方法[1]。张洪亮等通过“目标—手段—检验”为主线的实践教学闭环管理模式来解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2]。贾利梅认为专业集群大类培养模式下的工业工程需要完善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效的实习实训平台和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设计考核体系[3]。乐承毅等在校内实验室实验技能强化、到其他知名学校的参观合作、企业实训基地的阶段性实训等三个层次设计了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了应用实践[4]。李萍等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训体系[5]。朱小勇等结合当前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现状,提出了以团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的生产实习方式[6]。虽然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各高校也开展了大量实习实训工作,但还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极大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此,本文以学生实践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渐进提升规律为主线,以资源共享、多主体协同为核心,通过构建渐进阶梯式实习实训模式,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训问题分析
截至2016年底,国内近200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都设置了大量课程,但各高校在专业方向及专业侧重点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选取了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结构方面,重庆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比较注重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类课程数量约占实习实训课程总量的50%左右;重庆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对实习环节较为重视,设置了较多的实习课程如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以及华东交通大学比较注重机械学科基础知识的应用,三所高校都设置了机械类基础课程设计;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比较注重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设计。除了传统的实习实训环节,天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还设置了科研创新等课程,旨在通过在校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发表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实习实训的形式方面,现有实习实训环节主要采取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两种典型形式,其中集中实践是主要形式。在实习实训的考核机制方面,现有高校主要以全过程式导师考核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形式,但不同的实习实训环节具有差异,如毕业论文(设计)、工业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环节多采用“答辩式”考核机制。尽管国内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人才定位开展了大量实习实训教学工作,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1)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实习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未有效衔接、实习实训课程之间冲突或重复、实习实训课程设置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完全匹配等。2)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与社会需求、行业或产业背景紧密结合,使得实习实训课程设置及内容设计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个性和特色。3)部分高校的实习实训进度安排过于集中,实习实训课程及内容设计未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没有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各个阶段密切匹配,极大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4)传统工业工程的实习实训过程还存在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和形式单一、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课程设计简化、生产实习形式化、毕业设计软化等现象也很普遍。5)尽管现有高校在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教学工作,但大多还处于协作而不协同的阶段。此外,在实习实训资源建设方面,尽管各高校都建设了一定数量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创新创业基地,但实习实训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存在,如何突破资源壁垒,构建高校间实习实训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资源利用率等问题也亟需解决。
2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实训模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