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农村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农村文化软实力提高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发展影响的深化,“文化软实力”日益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且在其90多年的建设历程中不断探索和加强文化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推进文化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软实力应当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要求同样紧迫。然而,当前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尚存在很多突出而复杂的问题亟待分析解决,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梳理出科学而合理的构建思路。 一、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提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2]这标志着我们党面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提高文化软实力重要性方面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对我国未来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文化软实力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 (一)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文化形势: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促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在国内,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3],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实现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提升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要素于一体的新农村。农村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之一,农村文化在凝聚、整合、引导和规范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展理念等方面凸显出其他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新文化,就没有新农民,也就没有新农村。文化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新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导航灯’,是新农村社会和谐的‘粘合剂’”[4]。 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的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便不可能持续。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方针,把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新型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担负着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艰巨任务,没有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提升新农村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能够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调动其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是推动乡风文明的必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通过倡导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取向、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农民在科学知识、文化素养、思想观念、道德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与时俱进,由此来引导广大农民塑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文明乡风,促使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契合的农村文化发展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化软实力建设对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国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层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相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滞后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农村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进程。一方面,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并未充分认识到“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5]。至今仍有部分农村领导干部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文化发展的思想,使文化建设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其一,由于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并未认清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文化建设成果的当然受益者应当发挥的作用。其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在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条件方面的热情很高,而对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却未形成普遍追求,因而限制了其在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p#分页标题#e#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待完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新农村文化事业较快发展。然而,从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审视当前文化政策措施,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总体来看,新农村文化政策存在着不完善、不统一、政出多门的现象。由于农村文化关涉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部门,我国农村文化政策由多部门制定,导致农村文化政策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往往使基层在贯彻落实文化政策时无所适从。具体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基础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和资金投入等配套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第二,在开发文化资源、兴办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方面,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第四,在继承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特色文化方面,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开发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在我国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以及各部分的相互协调,都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在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但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尚不能够满足现实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管理体制有待健全。新农村文化软实力涉及文化、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多数地方还未建立专门的统筹管理机构,县、乡、村三级机构也还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具体任务的落实难免出现落空或执行困难的情况。二是投入机制存在缺陷。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载体建设的投入缺乏远期和近期规划,投入总量不足、渠道单一,并且重物资投入轻人才投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三是评价体制不完善。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评价存在标准不统一、重点不突出、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难以保证各项文化政策的有效落实。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担负着具体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使命,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当前,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尚不能适应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首先,从人员素质来看,县、乡、村三级文化建设队伍中精英文化人才匮乏,文化队伍服务基层的思想意识薄弱。其次,从人才管理机制来看,现有机制一方面缺乏文化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另一方面缺乏文化专业人才长期服务乡镇的人才激励机制。第三,从人员结构来看,县一级理论人才和专业人才普遍较少,乡镇一级文化建设队伍的人才缺乏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几乎是空白。 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思想认识 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广大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农村基层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明确自身职责,把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领导干部工作考核指标,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互统筹、协调共进的关系,确保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教育、培训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参与意识的增强决定着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效。因此,一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从根本上遏制新文盲的产生,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品位,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观;二要鼓励农民个人办文化,鼓励农村集体、社会和相关部门联合办文化,确保每个农民拥有相同的文化权益,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要在农村社会大力倡导文明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文化,自觉抵御各种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文化的侵袭,促进文明乡风建设,真正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 (二)加大政策扶持 制定好农村文化政策是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在农村文化政策制定过程中,就总体来看,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村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关系,既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全局性,减少政出多门、政策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从而确保相关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在具体文化政策方面:第一,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供教育基础设施特别是经费投入方面的硬性指标规定,建立良好的教育载体,完善农村文化教育体系。同时,要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方针,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二,要加大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完善多渠道投入政策。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市场环境,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第三,要推动全方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出台,将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载体的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逐步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村镇为依托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第四,要把农村现有文化资源与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挖掘和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创新农村现代文化形式,使农村文化适应时展的要求。同时,要加大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发掘其精华,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优势,逐步扩大并创新农村现代文化的生长点。#p#分页标题#e# (三)创新体制机制 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而又与时俱进的新农村文化体制机制,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6]。因此,必须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为动力,构筑新的农村文化发展格局。首先,要创新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一要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序发展。二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做到眼前与长远结合、局部与全局协调,既有明确目标,又有得力措施。三要明确管理职责,县、乡、村各负其责、各尽其责,做到上下协调、合力共建。其次,要创新文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充分发挥农村自有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吸纳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建立集政府、社会、个人为一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资格局。第三,要创新文化评价体制。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评价目标责任制,统一评价标准、突出评价重点,确保评价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形成一整套系统性的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评价体系,将农村文化工作切实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上来。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任何工程的建设,人力资源都是第一资源,新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也不例外,必须建立起一支与文化软实力工程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国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基层”特点,文化队伍建设要从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县、乡、村三级承担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任务不同,人才队伍建设也应有不同的对策和要求。首先,县、乡两级的文化队伍建设,要依照国家人才规划和相关人才政策实施。要抓好现有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抓好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吸引政策,使文化建设的专门人才能够“走下来”、“留得住”。其次,村一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乡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骨干队伍。要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工作队伍。
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摘要:乡镇文化站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想让乡镇文化站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还需要对其职能进行相应改变,使乡镇文化站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基于此,提出了促使乡镇文化站发挥作用的建议,希望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作用;措施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以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基层文化站作为为农民服务的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责,积极组织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及时了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活动。
1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开始注重农村的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公共项目的扶持力度,使农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虽然近几年我国一直在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及思想水平不高有很大的关系[1]。
1.1资源利用不合理
为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政府越来越关注农村的发展,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文化建设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但是由于一些乡镇、农村领导者没有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例如政府为一些试点村镇提供了远程教育的项目,但是由于村镇的领导者并没有将该项目更好地应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摘要】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所以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本文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文化;农村;认识;途径
一、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党的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且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乡村的振兴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振兴和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没有农村文化的发展就无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优雅的人文环境和乡风民俗,而文化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新时代,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居民吸收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2.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文化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进展,但是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开阔视野,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价值观念。例如,通过农村书屋、专业技术讲座、网络学习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发家致富的激情和动力,使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农村产业,这样就实现了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有更高的精神需求,他们在闲暇之时不再满足于打打牌、聊聊天,而是需要一些高雅的文化生活,这就要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建设村民活动广场、健身场所、农村图书馆、活动室等使农民丰富业余生活;举办适合不同年龄的且贴近农民实际的文艺活动,使农民在文艺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提高其幸福指数。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论文
一、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提升新农村的和谐文化
要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和谐、有序,必须有相匹配的文化作为支撑。所以群众文化的作用也正体现于此。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略显得单一,农民的创造力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少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这些滞后性也容易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有助于调节每个农民的个体行为方式,同时也可以保持与维系该群体认可的文化心理,可以使得农民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树立农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农村集体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稳定,可以说,群众文化的开展在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在农民群众心中,他们认可的群众文化是经过自己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中也饱含了他们优良的传统和先进文化思想,他们不仅认可这种文化,而且善于把这种文化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也可与通过这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艺,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愉悦,使得和谐的风气在当地形成。民众的欢笑即是社会和谐的音符。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的功能,使得群众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不和谐的“声音”,起到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的作用。
二、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规范群众的道德与行为
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精神性的文化式样,群众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担着规范集体成员的作用。比如在不少群众文化创作的作品中,宣扬儒家思想中忠孝节义、圣贤风范等作品占比很大,这些作品在有形无形中都承担了劝善抵恶的功能。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农民感受到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丰富了农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也让他们通过文化娱乐的熏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体会到文明,这样的群众文化有利于规范新时代下农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行为准则、是非判断等,使得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说,群众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一个社会教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而依据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群众文化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创新,让群众在自愿、自觉地条件下,恪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并把自觉地把这种道德和规范传递到更多的家庭、群众当中。
三、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群众文化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产物,更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表达形式。群众文化的开展,可以给新时代的农民更多的娱乐享受和审美情趣,而且群众文化更多的是从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带有符合新时代农民的情感需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更是满足了农民们日常娱乐的需求。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实施下,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们对越来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从这个角度上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农民群众在民间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在经过适当的支持与鼓励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来,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提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可度、参与度与创造能力,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的热情,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
四、具有经济功能,促进新农村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摘要】文章以乡镇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站为例,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重要意义,然后探讨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的策略,旨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内容;策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的讲话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1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分析
以乡镇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站为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工作的内容主要是:负责组织本镇下属各个行政村农民群众的文化和体育运动,繁荣农民群众的文化和体育运动事业,搞好个层次的文化交流与作品选送,以及收集、整理并保护民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必须配合做好辖区内的文化体育广播影视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工作,并协调做好辖区内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
2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
1)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观念等发生了剧烈的冲撞。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能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锤炼他们的意志,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能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2)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项建设的成果。通过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不但能增强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还能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促使他们树立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从而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3)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根据我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小康社会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还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追求,从而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思考
当今时代,新农村建设水平高低与农业行业的发展壮大,可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快慢产生深刻影响。由此看来,为保障社会主义体系在新时代得到全面优化改革建设,全力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新农村建设效率,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必然趋势。其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更是增强新农村社会综合软实力的关键部分,可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农村提供坚实智力支撑和强劲精神动力。所以,由实际客观视角切入,可明显看出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有无法忽视的学术、理论价值。对此,本文将结合方亮编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阐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并从创新层面探究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效率的发展路径,以助力加快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年 2 月出版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明确表示,全面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不仅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基础路径,更是持续、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认知思维,本书清楚意识到文化事业是新农村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实时性问题,并将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视作研究方向,以培养懂技术、有文化、善于经营的新时代农民为目的,对书中整体理论框架与具体内容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构建,力求让阅读此书之人,尤其是农村读者群体能快速了解并掌握书中知识要点。为深化读者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认识,全方位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历程和管理状况,本书论述相关内容时,不仅采用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和文字语言,使学历不高之人也能轻松读懂书中理论,具体内容信息还十分贴近农村发展实际,且所阐述信息也非常符合现代农民文化素质培育需求,实用性与可读性极佳。
因此,综合来讲,该书论题清晰、明确,语言通俗易懂,叙述灵活、生动,非常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层次阅读。文化是促进民族发展的根源性灵魂元素,对国家创建社会主义新式农村来说,具备其他社会因素无法比拟与取代的作用,即提升民族精神凝聚力,整合、规范社会大众行为举止,同化群众社会心理等功能。从现实视阈出发,不难发现新农村文化建设效率的持久、稳定提升具有以下意义: 首先,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可有效满足当代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以此加强民众促进农村发展的创造力、向心力及凝聚力。新农村文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并根据发展实际创建相应等级文化活动站,以便增加农村文化供给力,生产符合当代农民精神信念培育需求的文化产品,让民众创造思维与凝聚意识在该产品运用下得到强力提升; 其次,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促使当地文化资源得到深度挖掘,进而为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物质基础。农村具备众多未被开发的文化资源,其科学、合理运用对于农村发展现代化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必定要对农村所存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以建立独属于农村社会的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使农村社会经济效率得以大幅增强同时,充分发挥本地文化资源社会价值; 最后,农村文化结构的优化建设益于强化农村民众综合素质,从而为加快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的创新实践,为培育现代农业人才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农民综合素质也可在该教育环境中得到全面提升,以此保证大众有充足智慧和精神信念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综合上述内容可知,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促进农村社会前进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全力提高农村民众幸福感的可行性途径。人们可将下述要点视作优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第一,加强对先进文化建设的认识,根据农村发展实际确定文化建设目标。一来,广大民众是推动农村建设先进文化体系的主要力量,其对新农村文化的清晰认知,是农村先进文化得以快速建设的思想保障。对此,农村政府应大力增强新农村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以此达到深化农村群众认知的目的; 二来,人们发展新农村文化时,应严格遵循理论结合实际原则,以农村发展实际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明确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目标,并朝之而努力。第二,注重农村教育的创新改革,提升农村文化人才团队建设水平。因教育是继承、发扬优秀文化,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具体实践过程中,须时刻注重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教学手段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拥有充足高素质文化人才后,农村相应文化管理部门还可搭乘新时代发展顺风车,利用多元科学方式强化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三,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配套文化建设机制和体系。基础设施与专业机制是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持续进行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构建完整且成熟的基础文化设施体系和文化建设体制极其重要。基于此要求,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协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全面考虑到当地文化建设现状和需求前提下,针对性创建专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机制,让人们开展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工作时有据可依。
总之,新时代下,大力推动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所以,政府与社会力量应引导农村社会建立健全正向文化理念,并竭力促使该理念深入人心,以此激发农村群众创造热情,从而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苏芳芳 单位:河南大学 欧亚国际学院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摘要: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有关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马克思有关人类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实施阶段。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传统农村封建思想以及农村精神文化物质基础有待提高的突出问题,本文从马斯洛有关人类的五大需求层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在经济、教育、法律制度、科学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反映了党和政府关心农民、农村的全面发展。这既是马克思有关人类的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层次,也是马斯洛有关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的高级阶段。有关人类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依次由低到高,一般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才能有较高层次出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现阶段,就是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得到较高层次的满足。这个阶段也是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过程。改革开放的30年,农村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精神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各异,地理生态环境复杂,传统的文化理念、风俗习惯差异很大,各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特点不同,发展也很不平衡,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农村封建思想复起
新农村本体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本体”文化现状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虽然我国农民的文化生活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建设也呈现较快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本体”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文化建设在剔除糟粕的同时也忘记了对地区特色文化的继承,从而出现了与“本体”文化相对的文化问题。
(一)“伪城市化”现象
“伪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现代文明冲击下,农村人口向往城市文明不断涌入城市,农村地区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出现各种模仿城市的现象。由于受特殊的地域、经济及文化传统的制约,农村缺少城市化的基础,这一特殊的发展现象并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需求,它既是城市文化影响的产物,更是农村文化建设不注重其本体及自身独特性的结果。我国的农村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保留着许多优良的文化因素,但是这些传统文化因素或是被现代文化所侵蚀,或是被打着传统的幌子进行着现代改造。城市发展推动城市文明的不断外扩,对乡村文化产生冲击,乡村开始效仿城市的生活模式,其中电视文化影响巨大。然而农村的社会形态及法治水平并没有达到城市的标准,其特殊的结构状态也制约着其完全城市化。但是这却没有影响农村人口极力进入城市,寻求城市生活方式,打着城市文化的幌子忽视农村原有的生活与传统的方式。这种“伪城市化”的文化状态随处可见,如电视文化、半现代式的婚礼、城市买房等等。一方面工业生产的发展吸引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促使工业生产逐渐向农村迁移,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对于兴办工业,农村地区趋之若鹜。乡村文化在工业生产的影响下趋向于工业文明,却又无法舍弃耕地的束缚,出现交织于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劳动力,这种“伪工业化”的文化现象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传统型人才遭到遗弃,农业人才流失,农业生产弱化。而同时,为了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缓解城市压力,政府大力推行城镇化。城镇快速发展却没有相应的公共设施与文化底蕴做支撑。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类似于城市,区别于农村,而没有独立的城镇化标准。“伪城市化”所带来的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的消失,劳动力外流,传统型人才遭遗弃。在没有城市化生活条件下,农村文化生活变得单一,导致低俗文化如赌博、迷信等现象复苏。
(二)乡村人际生活方式利益化
我国传统农村是基于农耕文明小集体聚居的熟人社会,社会交往是一种基于互信、互助的模式。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家庭劳动力的不同,会对需要帮助的邻里亲戚进行生产上的支持,其补偿方式是自身需要时他人给予的同等帮助。在社会生活中,婚丧嫁娶中的互帮互助也尤为明显,一家有事,四方来帮。在没有特定法律规范的前提下,乡村的人际生活是以道德规范为约束的,一是诚信,在S村,邻里亲戚间借钱或买卖赊账一般口头约定在秋收后或春节前偿还,如到时无法还清会主动解释原因并再次约定时间;二是孝道,崇尚先祖,尊重长辈,赡养老人;三是重礼节,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系,逢特殊节日会以特殊礼品相送,表达诚挚的情感。如S村仍保留着结婚“下书子”习俗,即“下帖子”。专门的“红人”带着男方家准备的各种礼品,如面、红绳、红花、麻饼、染红的花生、枣子、红纸包的鲜鱼和鲜肉等,由男方的同辈兄长一同送往女方家,女方拿走部分东西,剩下再由男方带回。结婚当天,女方嫁入男方家时,女方会在一个装着米的小红桶内藏着鸡蛋,寓意子孙满堂,并在床上撒上花生、莲子、红枣来表示早生贵子。但是传统人际方式并不能满足当今农村对利益的追求,乡村人际生活方式变得利益化。传统结婚习俗中的美好寓意在很多村民眼中变成了累赘,简单的礼金更能满足其对物质的需求。原先互助式的农业生产关系改为现金式的雇佣关系,S村的水稻种植大户就十分头疼农忙时节雇佣问题,村里能干的人越来越少,费用一年比一年高,因为都是认识的人工作偷懒又不好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人口外流,留守老人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照顾孩子,就S村来看,很少有子女会定期给父母生活费用,更别说回家探望。在S村的传统习俗中,长辈必须给第一次来拜年的孩子送上新碗和新筷子,表示对孩子成长的关怀,而现在这种传统礼节都被现金红包所取代。
(三)传统民间文化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