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农村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探讨新农村建设时期古建民居保护
[ 摘要 ] 随着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自然村落正在加速消亡,并且不可逆转。如何在推进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对古建民居进行保护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古建民居现存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几点保护措施。
[ 关键词 ] 新农村建设;古建;民居传统古建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民居建筑更是其重要组成内容。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状况,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民居建筑面貌。在历史的洪流中,它们留下独有的文化韵味以及生动的民俗色彩[1],成为时代的特有符号。然而近些年来,在全面深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峻形势下,有些地方未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与要求,简单地理解为搞工程建设,对原有古建民居肆意拆除,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古建民居遭到破坏,保护现状极其堪忧。
1 古民居保护思路
真正的建筑文明应该是新旧并存,流光溢彩。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除“旧”立“新”,而是拆除私搭乱建,“留”住传统风貌[2]。要想实现“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古民居的现实出路,发挥其真正价值,为后世留住“乡愁”,应遵循“保护为先,兼顾开发”,做到“保促结合,带动发展”。
2 新农村建设下古建民居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在推动农村经济集体健康发展,提高全村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古建民居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2.1 保护意识淡薄
论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地位的探讨
【摘 要】农村社会经济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统筹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确立人民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充分发挥人民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作用;探究
1 政府主导的基本内涵
政府在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利用其自身的权威性和掌握的资源优势,在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要起到引导、组织、协调等作用。通过把握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线和战略方针,通过科学的决策、规划和引导,积极促进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2 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2.2.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符合我党立党为公,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
从目前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城市更为薄弱,农民收入低下,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都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制约整个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门作为对我国行使公权力的总揽统筹者和执行者,在经济调整、公共服务、社会行政和市场监管等各个方面都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自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基本上都是由人民政府领导的,因此我国党和人民政府正确而又伟大的领导是经历过历史考验和符合中国国情及发展规律的,故在推动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进程中,只有充分地发挥人民政府的领导作用[1],才能够突破重重困难,统筹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探究新农村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完善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很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还有不完善之处,如基础设施不完善、集体经济发展落后、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不到位等。深入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困境;乡村振兴
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等目标,国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其过程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生产情况、乡风文明、基础设施等开展建设工作。
1新农村建设的困境
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根本性问题,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并将其当作全党工作的重点。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使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力飞速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都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果,坚定了人们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但这项建设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1劳动力不足且文化水平低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老人及儿童在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中占比较大。以台州市路桥区某村为例,这里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严重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结合相关的调查资料发现,大多数留守在农村地区的人员文化素质比较低,仅有20%左右是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大多数是初、高中文化水平甚至是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这部分人缺少创新思维,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程度比较低,目光短浅,只是遵循传统的生产技术,存在“温饱即安”的思想,很难适应农业生产的变化,也无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受到了很大阻碍。
新农村建设需要“慢一点”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然而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们注意到,无论是乡村的诗意、韵味还是烟火气都正逐渐消散。上海的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运动式改造加速农村城市化、景区化倾向。例如,上海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改造中常见将原来的自然河岸批量地改为木桩或砖石等人工驳岸,并加设景区装饰护栏。又如,在乡村的公共活动区直接套用中心城区的做法,铺装几何地砖等等。这种程式化设计和过多的人工干预,不仅失去了乡村自然风貌特色,也加大了建设和后期运营的成本。究其原因,往往由于实施周期短,而施工时间是刚性的,被压缩的只能是前期策划和设计的时间,很多项目来不及做深入调研和方案比优,就照搬照抄简单应对。
偏重形象打造令千村一面、缺乏内涵。大量的乡村改造手法过于雷同,热衷于墙绘或设立村标、村牌等较为直白的美化方式,文化脉络的延续止于简单化、表观化的一些形象塑造,缺乏深层次的发掘。改造中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而填河筑路,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空间肌理,失去了自然村落因势而建、错落有致的地域特色等。单一模式改造使基础投入与个性需求脱节。目前的乡村振兴改造较依赖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又较偏重于市政设施和道路交通改造、环境整治、环境保护等基础性建设,统一的菜单式改造虽能兜底甚至补短板,但有限的投入在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展现地方特色方面相对不足。
综上所述,其根本在于对新农村建设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充分。新农村建设既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小康的主要举措,也是建设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改造中应更加注重原生态景观和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适用的策略传承好文化根脉,提升文化特色,留住“乡愁”。要根本性地改变目前农村改造存在的问题,概括来说就是重策划、强保障、显特色。尤其面对重建造、轻策划的不合理现象,需要在资金投入和时间周期上对前期调研策划和方案优化予以倾斜和保证,让不假思索的建设“慢一点”。在上海本土的成功案例中,比如奉贤区吴房村乡村振兴改造,采用适当“抽稀”“留白”打破原有规整格局形成特色,修旧如旧令江南水乡元素和海派民居特色融入整体风貌,利用乡土材料呈现出绿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又比如在青浦区的乡村振兴规划中,注重产业振兴引领,结合资源特色,制订了区域性乡村旅游资源规划,指导区域内各个乡村振兴的实施。产业需要差异化,同时也需要规模化,在规划引领下的规模化效应既凝聚了特色又提升了效益。在以上这些农村改造的精品案例中,高水准的策划和设计创意团队的加入无疑是提升改造品质的重要保障。新时代的建筑方针虽然仍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但其内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不应该仍以解决温饱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当今农村改造的需求,对于美的需求也应有一席之地。此前网上热议的“甘肃农村土房重建后变梦幻田园居”案例,观点虽见仁见智,但也为现实农村改造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业内高水平设计师正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他们或创新、或传承的观点碰撞引发了对农村改造更深层次的思考。另外,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可成为改造拓展方向。经过近几年持续的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已得到很大改善,下阶段应结合各乡村特色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入社会力量,多渠道、多模式、重点打造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等,进一步做好特色打造和品质提升。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绿色、低碳可持续、文化传承、艺术与美学等,都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大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改进,把更新的理念、更适用的技术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传承与创新并重,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作者:马新华 单位: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分析
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据推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到4,900元,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万亿元至3.92万亿元之间。这个需求量,仅靠政府和民间投资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金融支持体系对建设好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及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并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但农村金融体系并不完善,有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民对金融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不健全,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要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为主体的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这个体系的整体功能却不健全。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涉足农村建设。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抓大促重”战略,逐步从欠发达县域退出。同时,上收信贷管理权限,除一些小额质押贷款外,其他贷款权统一集中到省分行,使基层机构的贷款不断萎缩。更为不利的是,商业银行逐利性的秉性使其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期限长、见效慢、成本高、风险大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对农村建设投入逐年减少。其次,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仅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业务功能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其他大量的政策性服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并没有有效地开展起来。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由于受历史包袱沉重、产权制度不合理,以及经济规模小、资金筹集难、科技力量薄弱、电子化程度低、结算手段落后、员工素质较差等因素的制约,难以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有效、丰富的金融服务,业务基本停留在支持传统生产和日常资金需要的层次上,与现代整体要求极不适应。非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其身份关系,难以充分发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非正规金融中的民间借贷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四个优势:一是制度优势。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有时会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贷款基准利率也是管制利率,而民间借贷的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二是信息优势。民间借贷中的当事人彼此比较了解,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并且高度透明。三是成本优势。民间借贷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也不需要对融资方“公关”支付“寻租”成本,融资交易成本较之正规金融明显要低。四是交易速度优势。尽管民间借贷存在这些优势,但因我国的农村金融政策主旨就是以正规金融的高度发达来抑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在正规金融尚未能充分发达的情况下,对非正规金融往往采取了严厉打压的手段。对于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打压,导致其不可避免地走向两种归宿:一种是消亡,如农村合作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等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如今基本上被取缔;另一种是地下交易,如一些地方私人钱庄、高利贷的存在,由于不具备合法地位,无法实现规范发展,从而难以有效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转移,抽走了一部分农村资金。当前农村大部分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缺少大项目,对资金吸引力不足,致使从县域吸收的存款不能按比例在县域进行贷款投放,而是过多“上存”,成了大中城市的信贷资金来源。二是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深入乡村的特点,大量吸收农民存款并转存人民银行,也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由于邮政储蓄不办理贷款业务,转存人民银行的利润又很高,丰厚而无风险的利差收益成为邮政揽储的不竭动力。国家虽然下调了邮政储蓄向中央银行转存款利率,但邮政储蓄高速增长态势短期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邮储总额还在继续上升。三是在商业化改革中,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趋势明显,经营上趋于以利润为导向,资金运用出现了非农化特征,许多资金流向城市,有的甚至通过证券公司投向股市。总之,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流向城市。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它不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而且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灵活与优质的服务。一个健全的农村金融机构,一是可以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促进其健康发展。民间融资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府应当承认其合法性,制定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并采取措施切实改善民间融资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可以发展社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小型金融担保公司等多种类型的小型金融机构。社区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因此,要借鉴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先对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试点成功则发展,试点不成功,其风险也局限于较小的范围,不至于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应尽快制定管理办法,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设立、运作、监管、市场退出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促使这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设立民营性质的社区银行,鼓励私有资本、外资和国际组织参股,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格局,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二)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合力。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农村经济的多层次需求,整合农村金融资源,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首先,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农村信用社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其次,商业性金融机构要结合股份制改革工作,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环保事业、旅游观光农业等优质高效及特色农业发展,支持拓展农村新功能。重点支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继续做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农村贫困学生就学,支持培养新农民。加强信贷政策与新村镇规划相结合,为新村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建设新村镇;运用信贷手段引导和支持建立完善各种生产合作组织,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培育农村新机制。最后,对政策性金融职能给予恰当的定位:一要调整贷款对象。把贷款对象由原来单一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步扩大到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及改制后落实原有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非国有企业。二要适当延伸业务范围。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前提下,延伸对粮棉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支持具有收购资格的粮棉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粮棉收购,支持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开展联合经营。三要拓宽业务种类。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业务,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发展下财政现状分析
新沂位居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是江苏省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新沂市从2005年就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沂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目前学界对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民的耕地补偿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对新沂市财政支农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本文在了解新沂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持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提高新沂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新沂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新沂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财政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光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它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财政支持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险还是社会保障等问题光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解决的,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扶持。一方面,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推动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财政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导向作用,财政资金往往是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如农村沟渠路道、农田水利建设等。与此同时,它能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发展和农村事业中来,对他们给予补助贴息等,使他们认识到把资金投入到农业建设中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因此,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新农村建设是振兴财政经济的重要手段。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县乡财政困难,建设农村经济不能一味地依赖上级财政支持和专项资金的补助,最重要的是努力扩大内需,大力培植财源,壮大自己的财政实力,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税源,直接带来税务创收;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购买力增强,拓宽了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新农村建设也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 二、新沂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投入方面。 现在新沂市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就必须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沂市政府也正在努力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体措施有: 第一,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新沂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新沂市的农村公路建设呈现良好的建设态势。2008年以来,在道路建设工程上支持205国道、249省道拓宽和宿新高速的建设,对古镇大道、环湖大道、沭东大道、新戴河航道拓宽升级等交通工程建设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沭河景观带、城中引河风光带和城市东、南两个出口、迎宾公园、塔山湿地公园等景观工程建设;支持火车站扩建升级、城区主干道和老校区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支持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合理利用新沂市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争取更多的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与新沂市财政部门的资金一起为本市道路畅通贡献力量。 第二,加强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新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改善民生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持续大幅增加投入。2009、2010年连续两年,新沂农村水利建设投资超过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已由过去修修补补、局部改造转变到整体规划、成片大规模标准化建设的新阶段。2011年,新沂市农村水利建设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田间一套沟开挖等工程,大大增加了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 (二)特色农业建设方面。 新沂市财政对种植蔬菜瓜果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连片面积超过20亩且单个温室面积在1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0元,同时指派技术人员专门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搞特色农业的积极性,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2006年,高流镇早佳84—24西瓜种植仅200亩,2010年达到5000余亩;时集镇明甫村蔬菜由常规露地栽培形成现在地温式温室及三膜拱棚栽培面积1000余亩,效益每亩均在2万元以上;高流镇花木80%以上实现了网络销售,效益明显提升。全市35万亩设施瓜菜实现了无公害栽培,不但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价格,农民收入明显增加①。 (三)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 新沂市在2006年实现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和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实现了“两免一补”。为继续加大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并不断出台新的补助政策。公办小学财政补助公用经费年标准由2006年的200元/生提高到370元/生,公办初中财政补助公用经费年标准由300元/生提高到610元/生,2009年秋季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收住宿费[2]。2009年,新沂市义务教育全年财政支出40678万元,同比增长5.6%②。 从2011年起,新沂市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零收费”。从春季学期起,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代办费(簿本款),免费作业本统一采购配发,省级财政将投入专款2亿元,全额承担所需资金。义务教育学校讲义费由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为此,新沂市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人均公用经费,按照小学生每人每年450元、初中生650元的标准来安排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二是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三是新沂市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平均造价由500元/m2提高到800元/m2的标准安排农村中小学的校舍维修资金;四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750元,中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③。#p#分页标题#e# (四)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转移支付方面。 近年来,新沂市政府不断健全城乡低保制度,继续落实和价格上涨联动的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低保对象物价补贴。 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加大对无固定收入的残障人员的生活补助,进一步支持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个学生都上得起学。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支持农村关爱工程建设,提高集中供养率。2008年,新沂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387万元,2009年为15988万元,同比增长19.4%④。同时,新沂市实施了一项新政策,即由村委会推荐困难家庭,并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对每户居民提供一万元的免息贷款,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以推动农村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五)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方面。 长期以来,新沂市农村一直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此,新沂市财政部门一方面拨款建设农村小型医疗卫生社区,使农民不用为看个小病而奔波;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购买医保卡,看病时可以免去一部分医疗费,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新安、北沟、唐店、瓦窑、窑湾等5镇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接着在全市16个镇全面推开。按照“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集体扶持、自愿参与、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市、镇、村、农户共同筹资,建立市、镇两级资金,实行市、镇两级管理。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补助资金,拓宽筹资渠道。2008年,新沂市医疗卫生支出13939万元,2009年为14943万元,同比增长7.2%⑤。新沂市2011年参保率达到95%以上,为逐步实现家庭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险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⑥。 (六)对耕地进行补偿方面。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新沂市一直按照江苏省对种地农民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政策进行补贴。2011年农资综合补贴由2010年每亩69元上升到81元。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那些耕地被征用的农民给予耕地补偿,并且于2011年4月对补偿力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江苏省耕地被分为四类,一类由原来的38000元每亩变为50000元每亩,二类原来的33000元每亩上升为44000元每亩,三类由原来的27000元每亩上涨为35000元每亩,四类由原来的23000元变为30000,比旧标准增加大约30%,新沂市大部分地方的耕地属于第四类,补偿标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大约30%⑦。 三、新沂市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量不足。 虽然现在新沂市农村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由于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总量依然不足,导致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道路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2010年9月10日以来,新沂市连续200多天基本无雨或无有效降雨,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新沂市小麦播种面积70万亩,受旱面积达60万亩,重旱30万亩,绝收逾10万亩。棋盘、港头、时集、马陵山等镇地处丘岭山区,地势高亢受旱尤其严重。虽然新沂市及时地启动了抗旱应急预案,并且多方筹集资金,调度水源,强化农机抗旱,利用可利用的一切农田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努力把损失减到最低,但灾情依然严重。抗旱能力差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缺乏财政支持。 由于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农民自主创业积极性的提高,新沂市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在不断地增加。现有小青山生态果蔬生产(时集镇)、四季青蔬菜专业(瓦窑镇)、四季开元(港头镇)、甜缘生态果蔬(唐店镇)、巾帼高效农业45.2万亩产销(草桥镇)等农产品销售合作社20个,农产品信息服务合作社5个,农产品生产合作社134个,合计159个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机制依然不是很健全,截至2011年3月,新沂市没有一家跨市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导致特色农产品销路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⑧。而且新沂市2006至2010年瓜果蔬菜的复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⑨。 此外,目前每亩5000元的温室补贴对农民建一个温室需要4万元的投入显然偏低,而且如果遇到行情不好,则远远不能弥补农民的投入成本,这大大挫伤了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提高补贴标准,才能促进农民积极种植特色农产品。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扶持力度不够。 新沂市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来,这大大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环境以及质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义务教育依然存在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标准要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但是新沂市公务员的工资在2009年涨了660元,2011年又涨了660元,而教师的工资2009年没变,只在2010年涨了800元。截至2011年2月,新沂市教师的平均工资在1900元左右,而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教师的工资离公务员还有一段差距,教师的工资偏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就要加强财政扶持的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⑩。 (四)对农村直接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监管不力。 支农项目审批的层次多,周期长,效率低下,支农资金要求遍布农村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分别归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所管辖的领域,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而在这中间,新沂市政府和上级政府所关注的重心有可能又不一样。地方政府所关心的往往是所报的项目能否得到上级部门的财力支持,而上级政府则关注更多的是项目是否符合规定,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把农民的急切需求给忽视了,主观意志占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p#分页标题#e# 支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小等特点。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有一部分资金甚至被用作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使投资效益大打折扣。监管不力也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3]。 新沂市的很多支农项目缺乏农民的认可和参与,成为“形象工程”,农民很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另外,政府财政支农的监督职能缺位,资金使用效果差,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具有无偿性的特征,投资时不需要考虑资金的收回问题,这就导致财政支农工作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现象十分严重。 (五)对大病、重病的报销补贴力度不够。 2009年新沂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调整为人均100元,住院补偿标准分为以下几类:1、参合人员在市(含转诊到市外)、县(含在市外打工地镇以上医院)、镇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补偿设起付线,起付线分别为600元、400元和200元。个人年度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为8万元。2、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200元)按60%比例补偿。3、参合人员在本市定点医院、外出务工地(徐州市外)镇以上医院(含镇级)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400元)按45%比例补偿。4、参合人员经过转诊在徐州市市级定点医院或徐州市外医院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600元)实行分段累进补偿:10000元及以下部分按40%比例补偿;10000—50000元部分,按50%比例补偿;50000元以上部分,按60%比例补偿。5、参合人员未办理转诊手续自行到徐州市市级定点医院或徐州市外医院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按30%比例补偿瑏瑡?。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沂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于大病,重病的报销补贴力度依然不够,农民遇到大病重病依然负担不起,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新沂市现在实行的报销制度是先付款后报销,使得一部分的困难农民拿不出最初的住院费用。 (六)对农民耕地的财政补贴偏低。 虽然新沂市2011年提高了对农民种地补贴的力度,由原来的69元每亩调整为现在81元每亩瑏瑢?,但农资价格也在不断地上涨,对农民种地补偿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农资价格的增长幅度,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质上并没有提高,这也是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带来对耕地的“粗放经营”和“留守儿童”等许多社会问题。另外,对被征用耕地的农民来说,政府给予他们的补偿太低,难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持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量。 鉴于农村现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组织人力加强对路面的管理和养护,同时限制或禁止超重、超限车辆驶入乡村公路,严禁毁坏乡村公路。 针对水利设施建设依然有待完善的现状,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该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总量。政府应该在投资建设水库和大坝的同时修复沟渠,或为农民提供低价或免费的喷灌机,以利于农民在干旱时期,能够保证农田灌溉的顺利实现,稳定农产品的产量,进而稳定农民的生活。 (二)财政扶持建立特色农产品合作社。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产品合作社给予了大力扶持,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也在不断增加,农业部也不断投入资金建设农村合作社,但是新沂市依然没有一家跨市域的农业合作社,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对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首先,可以在城市社区与中心乡镇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销中心,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便捷、有效、成本低廉的农产品网络直销交易平台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其次,在城市社区与中心乡镇建立起消费合作组织系统,从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农超对接。也帮助城镇社区居民新增一条获得稳定、优质农产品的道路,更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体现带动角色。 再次,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我国台湾地区农会、合作社组织都有专门力量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新沂市借鉴。 此外,新沂市财政部门应拨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来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骨干及普通成员,培养农村地区居民正确的合作文化精神。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应遵循“采取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让农民特别是让参与合作社的农民分享更多的经营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新沂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新沂市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4]。 (三)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规模。 由于教师的工资水平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鉴于目前新沂市教师工资普遍偏低的现状,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规模,努力提高教师工资。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学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政府应该为各科教师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积极组织他们进行在职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教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政府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读研和选送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提高现任教师学历档次,逐步形成教师队伍的高素质[5]。#p#分页标题#e# (四)强化财税监督。 针对对农村直接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不力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实行领导人负责制。各所、各科室负责人要对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应该管好自己的部门以及部门的人员,如果哪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各部门的负责人同样要承担起责任。其次,党风廉政建设应与财政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财政工作的实际操作方法和程序,制定相应的财政法规以及财政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加强对财政工作人员的监督,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党风廉政建设才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责、人事以及钱。最后,要提高财政干部的素质。全体财政干部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 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该编制《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明细表》,并且将编制好的表格下发到每个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严格转移资金的拨付程序,建立转移支付专项检查制度,强化监管,保证转移支付资金能够落实到位,确保财政资金能够产生实效。此外,通过建章立制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各村镇在实行公示制的基础上,要对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门核算,使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五)提高大病、重病的报销比例。 “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应向大病、重病倾斜。可以对重病、大病的报销实行“二次补偿机制”,二次补偿机制是指对患大病、重病,个人医疗负担重的参保人员进行帮扶,在第一次按照医保政策规定进行报销后,剩下的费用再根据各地基金结余情况和参保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报销,这样一来,总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到总费用的90%。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 据悉,今年江苏省将全面建立居民医保“二次补偿”机制,让那些患大病、重病的参保居民少掏医疗费。从2009年开始,苏州、盐城、连云港、南通等地已经开始试行医保二次补偿机制,2010年,“二次补偿”在全省各地开始推广。2011年,江苏省总结推广试点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二次补偿”制度。 新沂市应该积极实行新政策,对大病重病的报销实行“二次补偿”机制,在界定享受的对象时,要重点向患大病、重病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参保人员倾斜,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新沂市的医疗保险水平。同时,新沂市应该改变先付款后报销的制度,在困难农民住院时就及时地结算报销或者减收部分住院费用,让困难农民住得起院,治得起病。 (六)加大对农民的耕地补偿力度。 为了解决对农民耕地财政补贴力度偏低的问题,新沂市财政部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耕地农民的利益。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根据物价的变动情况不断地调整对农民的耕地补偿标准,保证它的增长幅度大于物价的增长幅度。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行补偿时则要兼顾权益性补偿和保障性补偿,根据土地自身价值的变化不断地对补偿标准进行调整,达到从根本上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的目的。 2、可以尝试改变补偿方式。新沂市可以采取对耕地农民进行粮食补偿的方式,取代货币补偿的方式,这样可以弥补因良种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可以尝试采用让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被征用土地入股的方式,来彻底解决被征用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让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3、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严格防止滥用土地征用权的行政行为。土地征用程序是土地征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的正当与否决定结果是否公正。因此,建立合理的征用程序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重要一步。新沂市要坚持阳光作业,建立并完善规范的土地征用制度,向群众说明政策,公开补偿标准,广泛听取意见,使土地征用补偿工作更加透明规范。同时,在资金管理上,应该设立统一的土地征用补偿金专用银行账户,村民凭银行支票直接领取,征地工作人员不经手现金。政府应加强对征地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使他们在工作中既能完成征用土地任务,又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财政支持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财政支持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新沂市应该积极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以促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持久、长远和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新沂市还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量,努力建设跨市域的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以期能够促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部分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问题突出,使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在农作物成长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这些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大量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1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环境污染状况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到农村可持续发展。
1.1水环境污染突出
农村河流污染呈不断加剧的趋势,沿河堆放垃圾,畜禽养殖业三同时执行的不够完善,环保治理设施停用或不用,生产企业偷排生产废水,造成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氨氮等指标超标严重,部分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物指标也很大。
襄阳“三三制模式”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摘 要:湖北省襄阳市推行的 “三三制模式”是国内首创的一种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三三制模式”实行这种党务、行政、经济“三位一体”,自实施两年多,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农村特色,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基层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著名学者和经济学家们的高度肯定,认为这一模式有进一步推广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襄阳;三三制;模式;农村;基层党组织
2010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在襄阳视察期间对襄阳推行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1月30日又作出重要批示:“湖北襄阳市推行‘三三制’新模式,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日前我赴鄂调研时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认为应继续积极探索。请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湖北省委组织部进一步了解总结有关经验,视其成熟后加以推广借鉴。”①
襄阳市独创的“三三制”模式自实施两年多,从它所取得的成绩来看的确值得更多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学习。所谓“三三制”就是指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级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由党支部书记一肩挑,其他成员也相互交叉任职,组织架构上实行“三位一体”。 “三三制”模式的提出是在2008年底,襄阳市委结合即将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开展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专题调研,经过对谷城的堰河村、樊城的施营社区、保康的尧治河村、襄阳的四新村等深入调查研究,襄阳市委发现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凡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行这种党务、行政、经济“三位一体”的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农村特色。2009年7月,襄阳市委正式下发了《关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意见》,这是襄樊市委关于推行“三三制”模式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三三制”模式是襄阳市的首创,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基层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为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②。
一、三三制模式特色:
1.实现“三位一体”,选对领头人是关键
过去,人们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干部什么?看的是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一言一行,是否心系百姓,引领老群众脱贫奔小康,过上好日子。选好一个当家人,配强领导班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领头雁”,是当今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襄阳推行的“三三制”新模式,首先是突出了领头人的核心地位。他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有别于较大规模投资形成的龙头企业,也有别于政府的行政推动,他们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业,成功于农业。他们对农民的示范作用大,带动效果好。他们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