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因素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心理因素论文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体会

【摘要】声乐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的载体并不只是单纯的各类乐器,还包括教师和学生本身,甚至在发音和演唱方面,完全可以不借助乐器由人体独自完成,可见声乐教学与人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声乐教学同样如此,本文将就高校声乐教学中应重视的心理因素体会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

音乐的本质是为了产生某种共鸣,这种共鸣来源于情感。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普遍忽视了情感的作用,未能重视学生心理因素对于声乐教学的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视为错误,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优秀的声乐表演是情感与音乐的结合,寄情于音乐之中,才会让音乐充满生命力,包含着某种情感,才会产生共鸣的效果。为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时,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体会。

一、高校声乐心理学教学研究

(一)高校声乐心理学理论研究。声乐教育应该是专业技术和心理素养共同发展。在高校,声乐教学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学生声乐专业技能的成熟与发展被视为教学目标,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忽略并不能完全归责于高校,疏忽心理因素研究的现状并不是高校单方造成,而是教育体系综合忽略的必然结果。我们很少看到有关声乐心理学的研究书籍,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理论性强,与实践教学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市面上关于声乐心理学的书籍和论文有《试论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声乐艺术心理学》、《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尝试》、《歌唱者心理状态初探》等,它们虽然与实践教学存在差距,但还是具备一定的声乐心理学理论基础,可以给高校教师的声乐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二)高校声乐心理学实践研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自觉地把心理学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并把声乐心理学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与专业课程相同的高度。在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强,教师完全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声乐教材只作为辅助性内容服务于教师课堂教学。课程随意性设置的弊端就是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态度,把声乐教学仅仅作为声乐技术学习,没有实现声乐与情感的结合,没有传授给学生声乐心理学相关知识,以至于让他们的学习和情感脱节,很难在声乐专业水平上得到较大的突破。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心理因素

(一)与学生交朋友,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潮流,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朋友,积极地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朋友的方式,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要主动地“研究学生”,去探索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信心,对于声乐学习非常重要。当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就会坦然地面对声乐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并自觉地解决困难。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让学生认为自己得到充分的肯定。(三)积极开展感觉训练。音乐是通过欣赏才产生意义的,而欣赏就是一种感觉的过程,或者称为一种体验,我们把它称为“乐感”。这种“乐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教师要积极开展学生的“乐感”训练,帮助他们建立敏锐的感觉,安排学生视听经典名著就是很好的选择。(四)培养学生的声乐感情。成功的音乐总是饱含丰富情感的,一些歌唱家用动听的声音给予我们美妙的体验,实际上就是一种共鸣,而我们产生共鸣的基础就是感情,当情感得到深深的震撼,就会跟随音乐的节奏、起伏、高低和快慢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五)启迪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当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完全认可某部作品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对此进一步思考,对内容进行联想,接着眼前浮现画面,形成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把音符形象化,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斗牛士之歌》时,教师可以一边分析音乐,一边描述西班牙斗牛士与斗牛斗智斗勇的景象,增强学生的画面感。

阅读全文

本科生毕业应用心理学论文

摘要: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本文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为例,对毕业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方法、写作规范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本科生

一、毕业论文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现状。

1.选题性质

对2015年—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性质和类型进行频数统计,选题研究性质以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为主,每年所占比例均为50%以上,科研课题和基础研究较少。选题类型除了1篇设计型以外,其余全是学术论文型。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研究、实验设计等设计类课题明显较少。

2.选题内容

阅读全文

运动损害心理因素思索

作者:路燕 梁枢 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1(略)

2(略)

2.1(略)

2.2AstridJunge的交互理论模型AstridJunge(2000)总结和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交互理论模型(图2)。该理论认为运动员是否发生损伤,由运动员对所处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理社会应激(特点是生活事件)、应对资源以及情绪的状态,并且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3]。该理论模式的优势在于:AstridJunge把心理社会应激源、情绪状态和外界条件的交互作用作为运动员对环境情况的反应的主要因素。强调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损伤的发生。不足之处是:他去掉了具有争议的人格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仅仅从调节情感和应对资源方面进行。从以上两个理论模型不难看出,应激是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的关键因素,同时还有一些情绪、认知、人格、日常生活事件和受伤史与运动损伤的发生和恢复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该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国内外的许多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方面的研究。

3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研究的主要步骤与手段

3.1准备阶段基于Andersen和Williams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和AstridJunge的交互理论模型,结合时展的需要,研究者选择施测的对象,测量的工具,测量方式,把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运动员,其次就是学生;测量的工具主要是心理测量量表,包括应激量表、人格量表、应对策略、心境状态量表。其次是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测量方式主要是让被调查者采用主观自我评定的方法,即让受伤运动员根据自己对特定情境的感觉做出判断。

阅读全文

英文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深度研究

关键词:学术期刊;文本建构;研究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最直接、最活跃的平台之一。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旗下三大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的数据,截至2019年10月,英文期刊在这三个系统期刊总量中的占比分别是88.58%、89.25%和22.25%。可见,英文期刊举足轻重,无论是关注学术动态,还是欲、增进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表达,研究英文期刊论文的文本建构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目前,关于英文期刊论文的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研究比较充分,但方法部分研究不足,而研究的创新往往就是从方法开始,因此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文本特点和建构方式,对文献阅读者和撰写者的意义不言而喻。文本作为对现实的反映,其特点会在学科与学科群的对照中更为凸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博学文库”新近专著《学术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文本建构研究》,就旨在对照和揭示不同学科群、不同学科的英文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文本特征,考察它们的生成机制,以形成对学术语篇研究和学术英语教学的实证支撑。

该书基于作者自建的大型英语学术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文本语料库,采用了文本分析、统计学分析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在词汇层面上,它采用语料库语言学与Coh-Metrix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词长、词汇多样性、词汇密度、高频实词和主题词特征。在句子层面上,该书借助同样的分析手段,描述了句长、句法复杂度、主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等变量的特点。在语篇层面上,它主要结合体裁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考察了段落长度、可读性、衔接、语步结构和话目分布规律;在分析语篇建构的心理因素时,作者采用专家访谈法对方法部分的重要性、该部分与论文其他板块的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语料样本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该书还从主体、对象、方法、受众、规约和反思等六个纬度探讨了所涉五个学科群的学科性和学科间性特征。

通过这些研究,该书尝试回答了一些问题,如在不同学科群和不同学科中,期刊论文方法部分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上的异同;不同学科群、不同学科在方法部分的语言选择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方法部分文本建构的方式;学术语篇对科学研究的建构作用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方式。

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如前所述,关于期刊论文文本的现有研究大都关注论文的整体或其摘要、引言和结论板块。该书首次深入、系统、大规模探讨方法部分文本建构,将文史哲学科和数学、统计学等或注重思辨式内省,或注重形式推理演绎的学科纳入,并在量化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质性分析。这样的研究角度,在已有研究中也不多见。

总之,该书是一项实证研究。它基于作者自建的大型英语学术期刊论文方法部分语料库,综合运用语言计量学和第四代语料库语言学技术,就38个变量对5个学科群、20个学科的期刊论文方法部分文本进行了多维度描写与分析,归纳出不同学科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特征,并从学科性和学科间性视角阐释期刊论文方法部分的文本建构机制,以期助力学界深入研究学术语篇,并为特殊目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阅读全文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弹奏心理探析

【内容摘要】通常来说,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弹奏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熟练程度、演奏技巧以及艺术表达能力等方面。熟练程度和演奏技巧这部分外在能力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而艺术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在能力需要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不被紧张或其他心理因素所影响,从而发挥正常演奏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弹奏;心理探究

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状态无疑能使钢琴演奏获得自我能力可控范围内的最佳演奏效果。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演奏心理,它是在演奏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活动。例如,想象、紧张、热情、气息调整等。教师通常会这样评价学生的弹奏效果:某学生在技术方面不错,且手指较灵活,但表达能力欠缺。相反,某学生技术与手指灵活度较弱,但表达能力还可以。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指的是音乐的表达能力,在平时的练习和学习实践中长时间积累而来,但能否将积累的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完美地表达出来,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可能从事钢琴方面的教学工作。那么,在本科学习阶段,教师需要从哪些方面建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

一、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特点

对钢琴教育而言,它是集技巧、知识、技术几个方面于一体的一门课程。钢琴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知识与技巧,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素养。从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育的角度来说,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所以,音乐教育专业有着较高的教学目标,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求与教学实践要求,教学内容也较为复杂。另外,从该专业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钢琴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基本技术与知识,并具备持久学习钢琴的耐心与热情,在学习时还要培养音乐表现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育实践能力以及音乐理解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上述是关于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一些特点,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应对其了解并加以重视。

二、良好的钢琴弹奏心理需要正确的视谱习惯

学生从视谱阶段到练习阶段,再到登台演奏,在各个钢琴实践的环节中,一个一直活跃的因素就是“心理操作技能”。实际上,学生在弹奏钢琴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例如,弹奏一首曲子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弹得断断续续,甚至无法接下去,而有些学生则可以将整首曲子流畅地弹奏完成。对于前者,不但无法满足演奏的基本要求,音乐也无法通过演奏得以表现出来,更别说是具有创造性的演奏了。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对于心理控制能力不断进行训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时常会说:视谱时,脑子需要走在音乐的前面,说的就是这一问题。如果音乐信息读取不及时、产生干扰,就会使弹奏出来的音乐出现中断或是不连贯的情况。长此以往,这种演奏习惯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会导致演奏过程中的阻碍。这里所说的音乐信息并不单指音符,还包含音符中的全部标记,例如,休止符、强弱记号、力度记号、表情术语等。实际上这与人们日常说话相同,在说话时,首先脑中要想到说话的内容,才能够组成通畅的句子表达出来。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休止符,它的作用不仅是起到停顿几拍的效果,还是作为一种无声音符存在于音乐之中。可以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唯美诗句,表达休止符对于音乐整体表现的重要性。演奏者需要在心理上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要充分理解作曲家的写作目的,并联系前后乐句展开想象力,将每个休止符完美地诠释。实际上,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也不可能连续不断地一直说下去,是需要时间思考和呼吸的,这个道理对于音乐同样适用。休止符中所涵盖的内容很多。第一,通过短暂的停顿之后蓄积出更大的音乐爆发力。例如,在格林卡的《夜莺》尾声部分,有几个带延长记号的休止符,这种尾声的处理方式,能够将演奏者强烈的表现欲望显示出来,从而带给听众完美的效果。第二,短暂的停顿具有推动音乐的作用。例如,我国钢琴曲《北风吹》的主题部分,是描写喜儿的一段音乐,中间的八分休止符用作哭腔,将喜儿哭诉以盼爹爹早日归家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全文

医疗纠纷预防与医学模式的关联

作者:江珊 崔晶微 刘晓瑞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学模式的转换必然引起医患关系在各方面的变化,也给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和产生的特点带来新的变化。在这个特殊时期,医院的医疗纠纷及医疗诉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在医疗界引起了关注,而且在全社会也引起很大关注,已成为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符的主要因素之一[1]。

1现行的医学模式及其特点

在医学的发展史上,大体存在过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现在正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Model)是指建立在经典的西医学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由于其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19世纪以来近几百年的时间里,这种医学模式在医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它主要用机械论和还原论的思想来解释人的生命过程和疾病现象,人被看做单纯的生物体。即只注重人的生物学指标的测量,忽视病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性。它认为任何疾病都能用生物机制的紊乱来解释,都可以在器官、组织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结构和生物指标的特定变化。简而言之,生物医学模式就是:就病医病,只识“病”,不识“人”,只治“病”,不治“人”。这种模式只关注患者的身体状态,对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关注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增高,这种模式下的医患距离越来越疏远,医患感性越来越消弱,医患关系越来越被物化。在现行的医疗实践中遵循的医学模式调查中,笔者通过对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200份的随机问卷调查后发现:有163人认为当下的医学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占81.5%;有16份选择不清楚,占8%。有173人认为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与现行的医学模式有关系,占86.5%;有89人认为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为对患者的社会属性关注不够,占44.5%;有97人认为与医疗质量有关系,占48.5%。这从一定层面上反映现在的医学模式还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辅助的状态。医患关系紧张的很大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医学模式中对患者的社会属性关注不足引起的。

2现在的医患关系特点要求新的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1977年其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的论文,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有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2]。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这一认识最早是在1981年的第一次全国医学辩证法讨论会上被介绍到中国[2]。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现在的医患关系已演变的越来越激烈。据统计,2007年至2010上半年,全国约有15.1%的医院发生了医患纠纷,有5.6%的医院发生了“医闹”事件,全国共发生医患纠纷6.9万起,“医闹”事件2万余起,由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5540余起,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3]。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医生对患者的关注度不够。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显示,在各种医疗纠纷中,因医疗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而80%的原因是由于语言沟通、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问题[4]。所以,现在急需一种更加科学全面的医学模式来指导行医。在医生心中理想的医学模式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问卷有129人,占64.5%;有30人选择不清楚,占15%。可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得到大部分医务工作者的认同,但要使之真正在临床指导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思考与建议

阅读全文

中学英语教学策略

 

在世界人民交往日益频繁的今日,英语学习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其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中学英语教学应迎头赶上这股热潮,更加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创建一个高效的英语课堂?这是每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以外的特殊的心理特征,它出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并影响语言学习的结果。[1]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两类:一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它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一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注意、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它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一般把前者的构成因素称为智力因素,把后者的构成因素称为非智力因素。[2]一般而言,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自信、性格等因素,它们对于学生的成功学习起着促进作用。   (一)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从事一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冲动和欲望。动机有多种分类,Gardner和Lambert把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3]而Deci和Rya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被广泛认为与工具型和融合型动机相对应的另一维度,即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4]。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者为什么而学习,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预期目标,所有的一切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说,若学生拥有了一个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十分诱人的,那么他将会被一种强烈的驱动力牵制着去做几乎一切事情,以达到目标。   (二)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5]每一位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有些学习者通过歌曲等听觉学习活动能够较好地学习,这些学习者往往都拥有较好的音乐节奏智能,是一种听的学习风格;有些学习者偏爱手摸、脚跳等动觉学习活动,这些学习者通常具有良好的身体运动智能,是一种动的学习风格;而有些学习者喜爱借助图片、图表、地图、实物等视觉感触来学习,他们一般具有较好的视觉智能,是一种看的学习风格。   (三)自信心   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力量的正确认识和评估,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6]如果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自信,那么他将较好地学习语言知识,表现出更好的运用语言能力。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将表现出不敢开口说英语的紧张情绪。   (四)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7]性格无论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都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的不同对英语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常而言,内向型的学生谨小慎微,在英语学习中怕出错,说得少,口语表达能力较弱,但在阅读、写作方面要强一些。而外向型的学生爱交际,爱说话,胆子大,一般不会在乎说话中的错误,口语表达流畅,但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莽撞的语言行为。因此,不同的性格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和参与意识是不相同的。     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学习和事业成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而中学生正处于非智力因素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外,非智力因素在中学生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智力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若其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他通常不能取得较大的学习成就,但是智力水平一般的学习者,若其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往往能够获取学习上的成果。正如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不难看出,智力因素对个人的成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在个人的成功中也起到了其特殊的影响。一般而言,非智力因素对智力起着调控、弥补和创造的作用。   (一)调控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的调节剂,它能促进中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学习热情饱满、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态度端正、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等,从而有助于学生取得学习成就。而非智力因素发展欠缺的学生,则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甚至厌恶学习,因此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佳。也就是说,如果失去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激励和调控作用,智力虽在运作,但可能如一潭死水,扬不起波澜,而有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调节和控制,智力会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二)弥补作用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一,表现出不同的智力能力。而非智力因素却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这种智力因素的差异。这就是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纵观历史,许多卓越的科学家如居里夫人、爱迪生、袁隆平等,他们的智力水平中等但却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都是非智力因素弥补作用的最好体现。   (三)创造作用   所谓创造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够激发和刺激潜在的智力因素,使学习者能够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地发现学习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创造出更高更好的学习成果。因为一个人若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风格、很强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性格特点,那么他的思维活跃、情绪兴奋,自然拥有高水平的创造能力。     三、非智力因素在中学英语的培养策略非智力因素在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其教学灵活性大、变化性强。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呢?#p#分页标题#e#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中灵活性大、可塑性强的因素之一。因此,中学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这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指导学生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建立的学习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应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建立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建立后,英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同时还要关注目标所完成的学习效果,若效果不佳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原定目标,制定更合适的学习目标。若效果较好,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更高一级的目标。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完成既定目标的快感,学习动机也就随之提高。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中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因此英语教师可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学英语课文有多种体裁和课型,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人物传记、新闻稿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提问、会话、报告、讨论、辩论等交流的活动,还可以组织一些英文话剧、英文朗诵、英文演讲、英文写作等竞争性的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之外的知识,而且也加大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学习动机也增强了;第三,认真研究学生。英语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学习能力较高的学习者,教师可以给他安排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即在10分钟内快速阅读完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则可以安排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即在10分钟内阅读完300字左右文章的其中一个自然段。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格   不同的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喜欢教师使用图画、图表、板书学习,有些喜欢教师播放英语录音和口语讲解学习,有些喜欢教师组织游戏学习。而英语课堂的时间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英语教师不可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断更换教学形式,一会用图片,一会用录音,一会又用幻灯片,这无疑变成一个各种媒体竞相展示的场所,学生只是看到变化多姿的教学展示而无暇学习语言知识,这也严重干扰正常课堂的进行。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格,就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会适应的心理模式,即训练学生学会适应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偏爱的教学形式。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每个学习者要拥有学会适应的心理准备,从适应教师所选的教学形式开始,不断构建适应各种不同教学环境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一种不受外部环境干扰而能够达到最佳学习的状态。   (三)提高自信心   自信心影响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一般来说,自信心较高的学生课堂表现好,学习成绩也较好,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是缺乏自信的。此外英语学习是师生不断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它的习得需要学生大胆的语言表达,而这又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信心。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以肯定的评价反馈给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每位学生完成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但教师要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以积极的心态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当所有的学生都完成相同的任务时,某个学生表现不佳时,教师就应帮助他,并给予信任的目光,相信他有能力胜任这个任务,而某个学生完成任务较好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并给他难度更大一点的任务以激发他的学习潜力;第二,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适当的期望。教师要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观,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并将他们看成是独立的、发展的个体,相信他们有无穷的学习潜质,能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第三,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和睦的师生人际交往关系,这样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会增多,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更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同时学生也能品味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学习自信心也得到提高。   (四)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   常说性格是一个人天生具有的,是难以改变的,所以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中学英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学会有针对性地对两种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待内向的学生要具有耐心,并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同时在纠正其错误时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并注意语气的温和,而对待外向的学生要学会给他们适当的压力,帮助他们在阅读写作上下功夫,同时在纠错时可以采取较直接的教学态度和语气;第二,努力使不同性格的学生向其相反的方向做适当的转变,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师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投入集体的学习生活中。在这种集体学习生活中,学生通过和不同性格的同学交往,不仅可以养成尊重他人、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维护集体利益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可以受与自己性格相反的同学的性格感染,努力改变自身性格的不良因素,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开朗、活泼、大胆、谨慎、细心、诚实、守信的特点,这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第三,优化学生的心理因素。性格几乎涵盖了全部的心理因素,即各种心理因素的特点和品质都能够转变成性格特征。而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脆弱时期,若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特点,培养其正向的心理品质,那么这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奠定坚实和必要的基础。除了要分别培养非智力的四个因素外,中学英语教师还应培养非智力因素整体,采用多练习、多锻炼、树榜样、给强化的方式来综合培养,并贯彻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交融的原则,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p#分页标题#e#   四、结语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了解,并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水平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馈控制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浅析了前馈控制理论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类指导,进一步创新高校心理课程设置,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进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

前馈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同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大学生要成长为四有新人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期,常常引发心理冲突,如果无法对这些心理冲突进行适当的调适,将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控制,即相关人员对各项活动进行实时关注,并保证其向着既定目标发展,同时对于过程中出现的显著偏差进行适当纠正,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管理中的控制模型分为在行动开始之前、进行之中或结束之后。第一为前馈控制(预先控制),第二为过程控制(同期控制),第三为反馈控制(事后控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前馈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首要教育目标,将控制系统设定于前馈,而不应仅仅将其设定于信息反馈上,在不应发生的心理健康事故之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重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综合分析,并以其发展水平及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分类识别,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同时对于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有效控制。

1心理健康教育前馈控制的主要内容

1.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广泛建立前馈控制的环境氛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