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素质评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儿教师择优选拔下心理评估的应用
摘要:本研究探讨幼儿教师择优选拔注重心理素质的筛查和养成训练的重要性,探讨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测查的方法工具,探究幼儿教师择优选拔视域下心理素质的特点,探索提升心理素质、维护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教师;择优选拔;心理评估
2019年3月27日,河南焦作市萌萌幼儿园23名孩子食物中毒,中毒的原因警方证实竟是一名老师为报复另一名老师而在幼儿的八宝粥内投毒。为泄一己私愤,不惜以无辜幼儿做牺牲品,联想到以前报道的教师虐童事件令人唏嘘。不禁感慨除了法制观念淡薄,或许早已隐匿的个人心理问题的爆发成了不幸事件的推手。
一、幼儿教师入职选拔心理素质评估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招聘现状
幼儿园教育是奠定一生的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有着特殊的教育规范及行业要求,“保教结合”是其特殊性教育原则。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入园需求的增加、园所开办多元化促成幼儿园数量骤增,幼儿教师需求量激增。虽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但选择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人员数量却相对不足,这便造成了幼儿教师供求的缺口。
(二)幼儿教师工作现状
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特点及引导路径
【摘要】本文介绍了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阐述了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可以具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树立团结互助的精神,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分析了培养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需转变思想观念和创新观念,分类教学,进行专业设置和系统研究,使学生多元化发展和积极参与。
【关键词】体育心理素质;大学生;特点;引导路径
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革命的进步,使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具有肩负起社会发展的责任,知识水平很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健壮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条件。目前,关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体育教育以及大学生的素质研究的很少,虽然体育和体育锻炼的研究很多。因此本文着重对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包括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培养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意义,做了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得到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1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体育心理素质是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形成心理学的内在指导,它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素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通过体育活动以后天的教育和影响对身心的深入指导,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有力体现[1]。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对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指导和训练,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心理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素质,对学生内部心理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水平。体育心理素质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为了使学生具有适应能力和独立能力等社会需求,体育心理素质必须全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包括体育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以满足团队需求,还包括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心理水平的教育和训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指导。其次,通过体育心理素质的实践,学生可以持续,稳定和谐的心理状态,具备高素质的内在素养,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不断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最后,体育心理素质具有可评估性。评估体育心理素质,可以对学生身心行为的教育和指导影响来看,学生可以主观行动,保持积极向上趋势并始终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属于正面影响。
2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2.1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通过分析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辩证关系,表明心理问题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只有通过提升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防治心理问题。因此,提升心理素质而非防治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文章还分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四种典型表现,并指出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考虑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估体系三个方面。
关键词:
心理问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1]樊富珉和李卓宝则强调“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2]。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强调预防与解决心理问题的背景下,明确心理问题与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辩证关系,对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辨析
从原则上讲,我们都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教育”的模式,而不是“治疗”的模式,但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却始终存在[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防治心理问题还是提升心理素质(包括适应能力、心理潜能和健全人格),这取决于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健康观。
心理素质德育结合思路
本文作者:陈洪波 单位:徐州市光荣巷小学
在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是重点,当下各种心理问题的涌现,使心理健康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搞好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社会两个大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力度。德育教育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德育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在德育教育时也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教育。
第一,德育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在学校中,书本、练习题甚至考试卷子都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问题,还设有严格的分数制以确保学生达标。在社会中,制定公民道德规范、职员守则等,对社会人员道德等提出要求。可见,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占很大比重。
第二,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其次,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同时发生性。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可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加大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学校要做好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面有所进步。
第一,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学校将思想政治课程设为学生必修课程,体现出学校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心理素质教育未受到学校的同等重视。学校应该设置相关心理学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多元化途径,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要做好防范极端事件发生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积极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意识的良好品质,教导学生珍视生命,珍惜人生。
心理素质德育教育结合思索
本文作者:陈洪波 单位:徐州市光荣巷小学
在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是重点,当下各种心理问题的涌现,使心理健康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搞好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社会两个大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力度。德育教育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德育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在德育教育时也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教育。第一,德育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在学校中,书本、练习题甚至考试卷子都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问题,还设有严格的分数制以确保学生达标。在社会中,制定公民道德规范、职员守则等,对社会人员道德等提出要求。可见,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占很大比重。第二,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首先,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其次,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同时发生性。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可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学校要做好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面有所进步。
第一,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学校将思想政治课程设为学生必修课程,体现出学校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心理素质教育未受到学校的同等重视。学校应该设置相关心理学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多元化途径,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要做好防范极端事件发生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积极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意识的良好品质,教导学生珍视生命,珍惜人生。
第三,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学生在性格方面争强好胜,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反叛心理,出现灰心丧气现象,这样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不利。学校应该鼓励舍友、班干部或者知心朋友正确疏导这些同学,帮助他们摆脱人生烦恼,消除心理障碍,拥抱美好人生。社会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共8篇)
(一)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前人对评估体系的建构,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管理学绩效评估或者目标达成模式等角度来讨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但是众所周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工作,目标达成模式与绩效评估模式显然难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质体现出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达到某种绩效、完成某项目标为目的,它更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程。从现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来看,它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主客体对评价工作的作用与期望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评价工作认识的偏差,主要体现在评价主客体对评价的作用和最终目标认识不一。首先,作为评估计划和方案的制定者,教育管理部门希望通过评价的方式检查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水平和质量,通过评估评比选出优秀的单位作为典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变式,一些高校为了应付评比而编造各种假大空的材料,造成攀比、浮夸之风盛行,这让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成了搞宣传、搞形式。其次,由于每所高校工作基础不同,学科发展程度不一样,为了应付一致的评价标准,只能勉为其难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应付,这种本着良好初衷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反而成了一种工作负担和压力。而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和专职的心理老师对评估的期待又不一样,他们希望心理评估和督导能够给领导施加一定的压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所以在评价工作汇报时难免会有所侧重,从而造成评估结论对硬件与地位估计过低。最后,在评估中最受益的是学生和家长们,他们对评估的看法也最为客观和中立,但由于学生与家长对本校的心理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又极为有限,他们的评价自然也存在诸多缺陷。
2.评价方法机械单一,偏重静态判断,忽略动态观测。评价方法是开展评价工作的有力工具,对评价是否有效起着决定性作用。现行评价通常采用材料审核、听取汇报、现场走访和观察等方式进行,得到的结果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众所周知,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着的,显然静态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不配套;另外,高校的评价工作一般是每年一次,但这种年终评估评价或者评先往往有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嫌疑,难以较为完整和准确地反映院校日常工作状况,也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效度,不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同时,现今各省市的评价标准往往缺乏有效的自我评价过程,传统评价方法都是邀请心理教育专家、领导等对高校心理工作进行强制性评估,而忽略了一线心理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3.评价指标体系不标准,难以量化。凡是评价,其指标必定应是具体、可观察并且可以量化测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就像是测量身高的尺子,如果尺子不准,再好的裁缝也裁不出合身的衣服。有些地区评价标准涵盖范围非常全面,例如包括组织领导、基础设施、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科学研究、评估督导等一系列子指标。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指标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例如领导重视,何为领导重视,又如何评分?这种体系虽然全面,但往往因为评价操作复杂困难而流于形式。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单纯以是否开设咨询室、是否开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等作为主要指标,更有甚者,以是否有自杀等极端事件、发生次数频率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潜规则”,还有许多研究者尝试利用管理学、经济学、数学模型等对心理工作进行评估,例如CIPP理论、目标的达成模式等,但是这些评估模式理论性较强,因而对实际工作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有限。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的几点思考
1.应统一对评价工作目标与功能的认识。无论是从教育主管部门、学生行政部门还是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应该是统一的。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应该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防救火工作,应该强调心理教育的终身性与全员化,心理工作是全员参与的事情,对学生的教育是终身的,应该认识到评估的目的是促使学校加大心理教育力度,使教育切实有效地得到落实、学生真正受益,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应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常项工作来抓,视之为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认真落实评价标准中的要求与任务,并指导和督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落实评估要求。基层心理教育部门及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融评价工作于日常工作中,时时以评价的标准要求自己,将评价工作作为自我提升的手段,充分检查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学习其他高校的积极工作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综述
一、知识要素
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构成,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状况,因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石。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素质。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普通教师,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掌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要熟悉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多的权利和福利;掌握并精通某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如智障、听障、视障、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学习障碍等儿童)的身心特点、病理理论、诊断和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行为管理、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器材的使用、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知识;掌握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相关学科(如语文、数学、体育等)系统的教学知识;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沟通交流、班级课堂管理、家庭教育、社区资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特殊教育教师只有掌握精深、系统、扎实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运用,为形成所需要的能力奠定基础,真正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能力要素
教师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决定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要素及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康复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娴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有研究指出,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研究;随班就读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差异测查、教育安置、差异教学设计、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内容的调整和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课堂管理、教学反馈与评价、作业的选择、个别辅导和技能训练、教学环境的营造等12个方面。总的来说,特殊教育教师除应具备教师共同具有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职业所应有的特殊教学能力,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学科教学、选择合适的教育康复训练模式、运用器材和方法等的能力;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进行教学监控、实施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以及书写与语言表达、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运用手语、盲文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技术,如手工艺、针刺技术、盲人手工艺等;开展心理辅导和进行行为矫正的能力等等。
(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反思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实施。在1997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道德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就明确提出,要在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虽然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心理健康,但其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直到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心理健康的专门规定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等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各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以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细分为几个部分:心理常识课、人才指导课、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班和心理咨询活动班。姚本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义是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经验,获得了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经验。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主体的确认
常见的课程评价主体有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其中,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计划,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估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的素养都将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研究证实,家庭的气氛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仅依靠学校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过程中也离不开家长的作用。尽管如此,学校、家长和老师只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旁观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南(2012年修订)》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学科评价的众多主体中,学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师等主体的变化不是判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才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项目的确认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原则
评估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时代特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结合时代特点,并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对社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做出变化。2.阶段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要符合学生所处年龄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也要有所改变,注重发展中的心理特点,在重视心理整体性发展的同时又不能忽视阶段性的发展。3.协同发展的原则。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与其他教育目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4.可操作性原则。若活动设置过于复杂就会增加教师上课的难度以及不利于学生在游戏以外的思考,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具体易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项目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