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素质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心理素质论文

学生心理素质音乐教学论文

一、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劳动的观念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没有学习观念,更没有劳动观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收过碗碟,更没拖过地板。为了让他们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我搜集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歌曲,在课堂上不仅播放给他们听,在又唱又跳的快乐氛围中体会到学习和劳动的快乐。如在教学《读书郎》这首曲子时,我不仅教会他们怎样打拍子,还让学生们自觉地走到教室中间,自编自演,要他们把“不爱学习,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那几个句子反复表演出来,在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歌之前,我让学生们把手举起来,然后让他们说说手有什么作用。小学生们踊跃地回答出很多有关手的作用,诸如吃饭、玩电脑游戏、打球、写作业等,但没有想到过用手去劳动,安静下来后我让他们听听这首歌,再数数手的其他作用。在音乐的播放声中,他们懂得还要爱劳动,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里,明白了劳动的光荣。

二、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多数人对音乐天生就有兴趣,小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爱唱歌、爱跳舞,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希望。音乐老师抓住这些特点,在音乐课中选取一些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歌曲,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歌声和趣味盎然的音乐活动中,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在教会学生如何识谱、如何打拍子的同时,我还通过这首歌醉人的旋律和令人奋发向上的歌词,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进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低年级学生中,边用音乐伴奏,边让学生做游戏,老师带领学生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甚至是玩过家家,营造一种快乐而又和谐的氛围,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无穷,又让他们觉得集体生活的无比快乐,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泡在蜜罐中长大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择手段,甚至打诨耍泼的事都做得出,不达目的不罢休。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懂得什么是廉,什么是耻;哪些事可以做,必须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该做。每一级学生,我所教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把这首歌的旋律、歌词的内涵详尽地诠释给他们,告诉学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要自尊自爱自强,才能立足于世界。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四、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阅读全文

心理素质下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一、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

1.聋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与普通小学生相比,聋哑小学生的内心很脆弱,他们的心灵很容易被摧毁,因此,聋哑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聋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对于聋哑小学生来说,真正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给予了有利的帮助。为了了解聋哑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在其发展方面的特点,在国内,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2.聋哑小学生的行为特点

对于聋哑小学生,较高倾向在“精神质”方面,原因可能是:“内心比较孤独,很少关注别人的行为,不能很好适应外部的环境生活,反应比较迟缓、麻木,与他人相处不随和,而是喜欢挑事、闹情绪,爱做有危险的事。对于男生,大多数是内向的性格,即在人格上,很内向,喜欢安静、不喜欢集体活动,对一般人没有感情很冷淡,喜欢平淡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神经质聋哑小学生,其情绪、反应表现的是:缓慢、轻微,即使在高级动下,感情、情绪很快得到平稳、安静,所以,他们通常表现的是稳重、性情温和、自我平和。

3.调查研究

对于其他研究人员,有新的发现。由于聋哑小学生,存在听觉、生理的缺陷,不能与外界正常的人进行感情的传递,因此,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比较慢。又由于聋哑青少年,没有办法体会声音的强弱,所以,找不到相关事物,代替其情感的变化,更不能很好地感知“事、物、情”的内在意义,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在学习语言方面,尤为困难,即很难使知觉与语言保持一致,在注意力方面,不能集中比较分散,不明白口头的指导和命令。总之,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没有统一起来,在感知活动上,没有思维和语言的配合。因此,他们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的经验,不能利用间接的经验。对于感性知识变得“贫乏、肤浅、零乱”;被当前的情、境约束了,这样就表现出:“思维的僵顿、固执状态,迟钝的思维”。所以,根据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关注特教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课堂教育开始,提高其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其心理素质,培养其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把握心理素质开始培养,这能够提高德育的实及效果,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聋哑小学生的在政治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下面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阅读全文

学生心理素质中声乐教学论文

一、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通过音乐和语言的充分结合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的艺术。演唱者要想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只有精湛的歌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里的心理素质指的是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心理素质对声乐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在歌唱过程中,呼吸、吐字咬字以及共鸣等生理活动都是依靠大脑对各部分器官的协调和控制完成的,所以有人曾说:“歌唱是人类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之一。”歌唱者心理调控能力的强弱会影响歌唱时的呼吸状态和气息控制,会影响对歌曲的诠释和演绎以及表演的效果等。声乐学习者只有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掌握歌唱呼吸的正确方式,把控喉头的稳定位置,并协调好各个共鸣器官。如果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调控能力,在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而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若得不得教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就很有可能引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疾病,致使他们不能正常地进行声乐学习和表演,更甚者可能会毁掉一个有天分的声乐人才。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声乐学习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满怀信心、热情愉快地进行一切活动,才会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歌曲的演绎中,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出歌曲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和精神风貌等。因此,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在声乐学习中处于支配地位。

二、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内部动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说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的主要源泉。兴趣的产生有时是由人的自身需求引发的,有时则是因为外界的刺激引发的,在心理学中,这个外界刺激一般称为“诱因”,在诱因的引导下,人们会对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事物或情境产生向往和追求。在声乐教学中,这种向往和追求就是学生对歌唱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源泉和心理因素,而兴趣就是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很多教学实例也证明了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在教学“歌唱的呼吸方式”时,大部分教师会运用闻花香的动作让学生体会胸腹式呼吸,之后会让学生自己练习这个动作。有的学生通过认真练习和体会能够领悟到动作要领,而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练习,没有仔细体验和感悟,他们也就无法掌握这种呼吸方式。如果教师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闻花香,还对他们提出更具体、细化的要求,即让学生闻一闻玫瑰、月季、百合、菊花等几种花的气味有何不同,之后让他们闭上眼睛,通过闻气味来辨别这几种花。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有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学生就能从缓慢地呼吸、短促地急吸以及深呼吸中领悟到歌唱时的有意识呼吸方式,从而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通俗易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当学生顺利快速地掌握了声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时,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会以更加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而我们的声乐教学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磨练意志力,树立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和歌唱技巧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如果学生能够勇敢面对并想办法克服它们,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可以得到锤炼,当他们获得成功后,就会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之后的学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帮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学生有了坚强的意志,就可以排除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智慧、技能、知识等学习更多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磨练学生的意志力要从声乐教学的初期开始。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了解众多歌唱家的生平、经历,并让学生以这些成功者为榜样,时刻勉励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改掉消极的学习心态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其次,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学生要想学有所成,必定要经历一些磨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并引导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正缺点。当学生看到了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时,他们就会增强学习声乐的信心。此外,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也是培养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让学生获得成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获得成功的几率与他的信心有直接的关系,收获的成功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因此,我们声乐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练习、考试或者演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增强声乐学习信心。其次,鼓励和表扬学生。教师的信任和认可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为主,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让他们从以往的练习和演出经历中回忆获得的成就,了解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使学生在肯定自己的过程中树立自信。

阅读全文

音乐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一、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劳动的观念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没有学习观念,更没有劳动观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收过碗碟,更没拖过地板。为了让他们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我搜集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歌曲,在课堂上不仅播放给他们听,在又唱又跳的快乐氛围中体会到学习和劳动的快乐。如在教学《读书郎》这首曲子时,我不仅教会他们怎样打拍子,还让学生们自觉地走到教室中间,自编自演,要他们把“不爱学习,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那几个句子反复表演出来,在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歌之前,我让学生们把手举起来,然后让他们说说手有什么作用。小学生们踊跃地回答出很多有关手的作用,诸如吃饭、玩电脑游戏、打球、写作业等,但没有想到过用手去劳动,安静下来后我让他们听听这首歌,再数数手的其他作用。在音乐的播放声中,他们懂得还要爱劳动,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里,明白了劳动的光荣。

二、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多数人对音乐天生就有兴趣,小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爱唱歌、爱跳舞,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希望。音乐老师抓住这些特点,在音乐课中选取一些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歌曲,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歌声和趣味盎然的音乐活动中,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在教会学生如何识谱、如何打拍子的同时,我还通过这首歌醉人的旋律和令人奋发向上的歌词,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进而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低年级学生中,边用音乐伴奏,边让学生做游戏,老师带领学生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甚至是玩过家家,营造一种快乐而又和谐的氛围,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无穷,又让他们觉得集体生活的无比快乐,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现在的孩子大多是泡在蜜罐中长大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择手段,甚至打诨耍泼的事都做得出,不达目的不罢休。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懂得什么是廉,什么是耻;哪些事可以做,必须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该做。每一级学生,我所教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把这首歌的旋律、歌词的内涵详尽地诠释给他们,告诉学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都要自尊自爱自强,才能立足于世界。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四、利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阅读全文

基于心理素质的儿童声乐教学论文

1儿童声乐教学中的核心——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

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贪玩、好奇、注意力不集中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控制能力相对成人来说要差很多,他们兴趣广泛,但往往集中在一个固定目标上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干扰。小学阶段是增长知识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生理上主要呈现出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特征,他们的听觉、视觉等都进一步得到完善,思维方式也从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思维开始转换,想象力也日渐丰富。针对这一现象,对儿童的声乐教学就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小学低年级是听觉最为敏感的时期,也是对音乐节奏的反应能力最强的时期,他们对音乐的态度处于写实阶段;小学中年级学生识谱能力逐渐提高,对旋律的表现能力更加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态度也开始进入真正的审美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掌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表演及和声的变化都有强烈的兴趣,他们已经清楚地掌握了语言规律,并开始探索字面背后的涵义。了解每一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对每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掌握其学习声乐的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孩子学习声乐的基本动力,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力量。孩子们在刚刚接触声乐时,不会对其有太深的认识,就更加需要家人和老师对其有有效的引导,加强对音乐艺术的耳濡目染。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比较弱,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抽象的形式帮助孩子了解歌曲与歌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想象空间。选择和儿童年龄特征相符的歌曲,不能让其产生压力和畏惧,要遵循由简单到困难的原则,激发孩子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把艺术的内在听进去,将内心的声音唱出来。让孩子们在感受声乐艺术美感并能大声唱出来的同时,爱上声乐演唱。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地教授乐理知识,孩子们可能会感觉枯燥,可以结合一些与声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比如诗歌、舞蹈等等,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不仅可以使课程更丰富多彩,也可以提升孩子们的综合审美能力。又如引导孩子们在认识节奏时,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熟悉的歌曲来进行教学。随着节奏的带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快学会一首歌的演唱,增加孩子们的成就感,由此可以更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孩子们在学习声乐、感受节奏的同时,可以用双手、身体和脚来打拍子,在边玩边娱乐的过程当中爱上这门艺术,让孩子们的内心得到表达和释放,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同时享受音乐,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今后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增加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儿童声乐教学中的保障——儿童情感表达的培养

歌唱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发声的技巧方面只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歌曲所蕴含的意义和赋予的情感表现出来,使听众与歌唱者在声音和心灵情感上产生共鸣。它不仅是一种声波的运动,更是通过情感的注入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体验。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曾经说过:“只有歌曲才能告诉人们统一的东西,唤起同样的感情。”我国音乐家贺绿汀也曾经说过:“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因为它有真实的情感。”所以,儿童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培养也尤为重要和关键,对儿童的声乐教育,同样也应该是从情感表达培养开始的。在对儿童声乐教学情感表达的培养中,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意境美。在引导学生学习新作品时,应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直观性,向学生介绍作品的作曲家、创作背景、所表达的内涵,在演唱时需要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去表达,让学生有所理解和领悟。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通过眼、耳、手、脑等身体上的各种器官来体验和感受音乐。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体会音乐中的韵律美,通过优美熟悉的旋律来感受和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随着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随之加入情感的平稳和奔放的变化,可以选用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各民族音乐的特色,比如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是欢乐、充满活力的作品,是2/4拍的有舞蹈性的歌曲,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讲一些有关新疆的传说故事,看一些新疆美丽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表达对这片美丽富饶土地的热爱之情,运用赞美、热爱的情感来演唱这首作品。在声乐演唱中,只有情感处于较为积极的状态,身体各方面才会配合运作,演唱者才能快乐舒畅地演绎作品,对于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积极的情感会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以及今后生活的热情和向往。此外,在声乐教学中,让孩子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也尤为重要。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在遇到比较难的曲目和概念时,常常因为无法顺利地掌握而失去信心;平时练习很好的学生,一要上台演出就因紧张而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从而回避问题。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儿童心理的分析培养,以致孩子们对声乐演唱逐渐失去兴趣。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希望的教学会使孩子们充满信心。在学生演唱完曲目时,教师带头给予鼓励,竖起大拇指,抚摸学生的头,结合每个孩子的喜好,发放一些小礼品,这样会增强孩子们学习声乐的信心并且会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

3结语

儿童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他们有着对未来世界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他们的世界简单纯真,但想象力丰富。在儿童声乐学习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对儿童的声乐教学是爱的渗透过程。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旋律的绵延起伏,感受节奏的热情洋溢,从音乐中体会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内涵。通过对大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领会音乐中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在一些演出中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并体会与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学有所得并且学有所用。所以说,儿童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培养是儿童声乐教学中的核心和保障,快乐的心态和情感能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充满热情,并且在对待今后生活时都有着积极饱满的生活态度。儿童声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声乐人才,也不是简单的教会儿童一些歌曲就了事,而是要通过声乐的学习,让音乐逐渐地进入儿童的生活当中,让他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了音乐,让音乐陪伴着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作者:吴迪 单位:沈阳儿童活动中心中学一级教师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一、合唱艺术能丰富大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合唱活动对开启人们的智慧,健康人们的心理有着巨大的作用。首先,现代医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表明,音乐能增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调节兴奋过程,两者的平衡使人的疲劳减轻,精神焕发,记忆力增强。优美的音乐还有利于人体分泌一些健康的激素。调节血液的流量与神精细胞的兴奋作用,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再者,音乐合唱艺术,要求人们精神专注,在合唱过程中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而音乐本身具备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音色的可感性,内容的情感性和随意性,可以有效地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由于音乐作为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一种精神活动,充分的体现了情感的体验性、调节性和传达性,因而音乐实践活动必然使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调节能力和传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因此,一个有较强的感知、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人是聪慧的,一个既有上述诸能力又有情感体验、调节和传达能力的人,则不但是聪慧的,而且是健全的。

二、合唱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

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必须同社会他人取得和谐,而自我保护和无限发展的个人欲望,使个人与社会及他人潜伏着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主要是在长辈们的呵护下养成的,进入大学,大多数的大学生开始从各个方面独立起来,离开父母的协助,开始依靠同学、师生之间的协作,这使得大学生们对社交,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不能正确的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因此,音乐合唱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理解协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习、生活中渐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学会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促进感情的交流及友谊的发展。

首先,合唱具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组织性、纪律性等特点。因此,合唱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唱过程中,需要学生暂时放弃“自我中心”的习惯,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与人协作,为集体争得荣誉,在协作过程中促进感情的交流,增强集体凝聚力。第个参加合唱活动的人,通过训练节奏的统一声音的和谐,音高的准确,声部的均衡,速度与情感的一致,自觉的维护合唱中各方面的统一要求,在利于形成具有共同感情的群体。

其次,合唱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协调和统一。在合唱训练中,集体中的一个错音让人感觉非常刺耳,这个道理学生都懂,关键是给学生们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的磨合,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最后,体验协作带来的成功的快感等。如:在表现合唱曲《保卫黄河》时,尤其是轮唱部分,为了唱出层次,各个声部必须很好的配合,音该放则放,该收则收,并且,要将个人的融入集体,不能为了掩盖别人的音而歇斯底里,或争前抢后,如此,不但突出不了自己,还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效果。如此简单的演唱过程就可以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只要其中有人不协作,或唱反调,活动就没办法进行,美妙的和声就无法产生相反的,如果大家密切合作,马上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更重要的是,表演过程中与表演成功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更达到了感情与心灵上的沟通。美国音乐教育家萨蒂丝.科尔曼就说过:合唱合春等到群体性的音乐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公民与群体、社会相直辖市的生存意识,这些音乐活动要求很多人在同一时间内有一种良好的协调与配合,在保持集体行动的参与者的独立性的同时,又培养草帽的团结、协作的思想和技能。也即整体的和谐基于个体的独立性,而个体的独立性又不至于破坏整体的和谐;且变不能以整体和谐来压制个体的独立性,从而在这种共同劳动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创造的乐趣,既服从整体,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又必须正确的表达个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使用精神方面,音乐课程显然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有的优越条件。

阅读全文

少数民族医学生素质教育

1、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科学的微观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医学人才应当医德高尚、知识基础扎实、医术精湛、服务优良、适应性强、富有竞争力和创新性。因此,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至少包括3个方面: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下,一部分医务人员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见利忘义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国内医疗费用上涨、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纠纷增多、医护人员不负责任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医学生很难对医疗行业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理解,难免会对自身的职业价值感到困惑与迷茫。因此,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帮助其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观念,担负起救死扶伤、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大职责就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学识是作为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本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科研活动等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中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和谐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医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承担医疗行业风险,经受失败的考验,与痛苦和疾病作斗争的必要准备。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心理素质,以实现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高级医学人才的目标。

2、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2.1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1.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递进式五年“不断线”的教育模式,研究与民族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基础知识、专业特点及学校地域特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把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2.1.2对大学新生进行医学伦理学的教学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创新思路研究

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石,是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扩充与完善,是提高德育时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把中职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做好,让心理素质教育更有新意?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有特色、抓关键、见实效。

1有特色

除了常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外,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应体现职教特色。中职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偏低,接受能力不强,缺乏对现有专业和将来岗位性质的明确认识,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智力和心理障碍。凡事缺乏兴趣,尤其是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更有不少中职生对学习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不知不觉就成了“学困生”。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自卑心理严重,缺少成就感的现状,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就是让学生扬长避短、以“技能”为突破点,变自卑为自信,变眼前灰暗为前途光明,让学生能走出来、站出来、高出来。职业学校的技能鉴定、校园吉尼斯、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为学生搭建了全员参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平台。学生们首先要在班级小组海选中胜出,才能代表本专业在学校里比赛,学校比赛再胜出,进而参加市级、省级以至国家级比赛,就这样,学生们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激烈角逐中不断增长才干,也不断增强战胜对手的自信心。即使只能参加最初的比赛,每个学生也会充满斗志和乐趣,为了获得胜利,每个心理教师一个学期最少给学生做一次学习方法训练和考试、赛前心理辅导,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借助体育课开展意志训练,借助心理课进行放松训练,借助班会课组织人际交往训练、实训操作的自信心训练,让学生在以技能为核心的竞争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调动学习和训练的热情和激情。比如在校园吉尼斯比赛中,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实验的快乐,享受动手的愉悦,成为操作“能手”和“标兵”。这种“以技促学”、“以比促练”的职教模式潜移默化地寓有形的心理训练于无形中,学生综合心理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2抓关键

2.1师资培训到位。中职学校除了专职心理老师外,都是班主任兼职心理老师,为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每学期我们都聘请省市心理教育专家、大学教授进行讲座,最近一次我们聘请了访美归来的王欣教授给全体教师做了《系统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心理学讲座,此外还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心理培训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和专业知识培训。

2.2科研整体推进。学校心理教研组定期开展培训、研讨活动,以培训促研讨,以研讨促提高。比如心理教研组以省科研课题为契机,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活动形式的策略》进行了立项研究。

2.3辅导、活动落实。心理教师定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个别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重点地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集体活动,如社团活动、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曲比赛、书法绘画作业展等等活动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视野开阔、心胸更宽广,及时化解孤僻、郁闷、焦虑等心理困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