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专题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健康专题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心理健康专题

图书馆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摘要]大学生活本是美好快乐的,但由于学业、就业、恋爱、离家等因素,大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自杀、抑郁、人格扭曲等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为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形式局限性、教育效果难以深化和跟踪。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中心、文化中心和校园生活的第二课堂,应该充分履行其教育职能,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与环境优势,主动参与并承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如系列专题讲座、建设专题阅览室、追踪借阅数据、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荐图书、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等路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路径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价值观模糊、人格扭曲等现象十分普遍,校园诸多恶性事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层出不穷。医学生群体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未来。而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遇到心理冲突的概率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群体,更易引发心理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医学生需自身心理与外在行为达到和谐状态,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达到职业的良好状态。笔者在医学图书馆工作以来,深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完善,而图书馆非常适合参与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来。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一)形式具有局限性。目前国内高校多以设置课程、宣传讲座和心理咨询室这三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受到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内容不系统,讲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会由于不信任相关教师或表达不清楚,难以触碰真正的心理问题。

(二)针对性不足。国内目前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虽然听众覆盖面大,内容涉及范围广,但难以对个体情况进行逐一了解,因此无法面向个体的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会在每一个学期都设置,更是无法帮助同学解决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遇到的心理问题,难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育效果难以追踪。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问题咨询几乎都是即时的、口头的,甚至是无记录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开导和提供的意见,能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尚未设置有效的反馈机制,难以追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初探

摘要:运用用户驱动的产品设计理念,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以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要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主体、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的基本原则。据此提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路径,实行分年级、分专题、分对象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共性心理问题集中辅导与个别特殊心理问题咨询相结合,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更有效地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设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需求分析

人类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业期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心理冲突、生活环境变化如生活事件影响、家庭环境改变等方面。从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根据一项对中国12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只有少数学生获得了心理咨询方面专业帮助,而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被忽视或者轻视,这也从侧面表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2]目前高校多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通过课程教学、讲座、测试、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干预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河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依次是:人际关系、职业规划、情绪管理、学业压力、爱情困扰、挫折应对等。近30%的大学生会遭遇个人心理问题,而在遇到心理困扰时,60%以上的学生渴望寻求“一对一辅导”。但是调研发现,却只有40%的大学生“很清楚”和“听说过”能进行“一对一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具体位置。这表明,大学所提供的条件与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期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大学生对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有很高的支持度,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希望在该课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对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认同。但也有42%的学生对当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满意,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基本还是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不能完全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刚入校的大一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适应问题,其他问题如学习、交友、恋爱以及就业等要到高年级以后才会有更深体会。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有专题都是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其他年级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除被动接受外别无选择,这种课程安排未充分考虑学生不同时期的个人需要,缺乏针对性,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3]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研究

【摘要】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应在指导理论上有所创新,结合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念,沈阳工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建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探索,形成能够适应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旨在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国内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公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为背景的相关探索。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或必选课。由于生源和办学层次的不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该与公办高校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只有立足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模式。

一、制定课程目标

沈阳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为学校通识必修课,制定和编写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目标,就要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力争将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融入授课内容中,细化到专题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维护和心态调整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心理技能,以及提升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2.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人格与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3.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人才。

二、设计专题教学和实践环节

沈阳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团队参考国内外和省内优秀教材,精心编排教学资料和设计专题教学和实践环节。从教材编排内容上看,这些参考教材基本适合目前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贴近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实际,也没有与民办高校学生生活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自编。通过从教材中提炼出重要知识点,适当删减或合并教材章节,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专题模块进行讲授,部分非重点内容可通过课外自学方式进行涉猎。通过课内、外实践环节强化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学校现已形成课堂专题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课内教学实践采用校园心理剧模式,校园心理剧作为沈阳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被学生广泛喜爱,它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课堂上采取“导入—表演—分享—评比—反馈”五阶段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程要点,健全心理结构,优化心理品质。课下编排,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分享、评分、反馈。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外实践分为网络自学实践和课程方法实践两部分,网络自学实践要求学生下载学校购买的应用软件,免费学习教师指定的网络课程视频,学习后上交撰写自学报告。课程方法实践要求学生在每一专题的课程学习后,积极主动的将所学到的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中。实践内容包括:第一专题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实践;第二专题情绪调节方法实践;第三专题人格优化方法实践;第四专题提升人际关系技巧方法实践;第五专题培养爱的能力方法实践。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回顾与实践体验,将课堂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和对自身改变起到的深远影响,通过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需求,不断进行课程优化与改革。

阅读全文

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一大主体,应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切实系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做了梳理,以期实现不断优化改进,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在全国中小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省、市、区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意见与具体要求。学校作为区属重点初中,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作了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晰规划健全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自2006年以来坚持不懈,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1.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明晰。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个性飞扬的学园,智慧润泽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家园”。时刻注重营造“家”的氛围,让师生在和美温馨的校园氛围之中幸福成长,真正将学校作为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特别强调要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创建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模式。为了更好的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门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年发展规划。2.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每学年均召开2次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与完善,由心理辅导室负责落实,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加以渗透[1]。3.规章制度完善。为了保证有效落实,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守则》、《心理教师从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心理辅导室值班人员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

1.心理辅导室建设进一步规范。为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学校于2015年扩大了心理辅导中心规模,考察采购了先进的“学校心理管理系统”,规范了心理档案管理;制定了心理辅导室建设方案,在校园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增建了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自信提升室、团体辅导室,并将心理辅导室升级为心理辅导中心。2.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2名,国家心理咨询师15名。学校建立了以心理咨询师和德育老师为主要成员的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共22名。学校制定专门计划加强对心育师资的培训,坚持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至少1次培训;加大对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训15课时。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等不同教师群体进行自我认识、心理成长、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班主任群体,班主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较多,更为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对班主任简单的心理内容的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

阅读全文

中学图书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这种高素质就包括了心理素质。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在这个阶段引导教育得好,学生的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发展。拥有丰富馆藏的中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1]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仅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不能算作健康。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对不良心理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保持积极、平稳的心理状态,使心理活动正常地发挥功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与心理问题,开展心理障碍咨询与辅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社会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

2中学图书馆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如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对外交流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些变化给中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但其中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正面、积极的影响是经济发展、国家强盛会使中学生的信心、成就感普遍增强;负面、消极的影响是价值观念多元化所带来的心态失衡,竞争加剧、升学应试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休学退学,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心理困惑、抑郁,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和某些社会负面现象也会带来心理干扰,甚至导致犯罪,所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学校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机构,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所作为。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中学图书馆要充分挖掘潜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及时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阅读全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思考

摘要:随着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公平化,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教育部及省市教师培训的情况,结合调研问卷,分析了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专职教师对未来培训的需求,基于此,探讨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的积极发展趋势。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培训考核

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根据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1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2014年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春教育局下发的《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资格认证培训及认证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长春市教育局联合长春教育学院在2011年、2012年连续对长春地区570多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初级岗位资格培训及认证,首次实现了心理健康教师持证上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在初级岗位资格培训、认证的基础上,2015年、2016年、2017年从已取得初级岗位资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中选拔了市级骨干及工作开展较好的教师,进行了中级岗位培训及资格认证,共培训了100名教师。其培训目标是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工作能力,强化心理咨询理论及运用的能力,打造一批理论素养高、咨询能力精、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实现其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推进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基于现有心理健康教师中级岗位培训现存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结合专职教师的心理需求,探索出更优化的专职教师培养模式及更明确的培训方向,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源不足,参培机会受限。现有的培训多数是学科培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并不是以一门学科,而是以活动设置的,导致有的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学科培训。现有的培训工作不受重视,一年仅有的几次培训,只能是一些好学校、骨干教师参加,普通学校甚至一些偏远的乡镇学校根本没有机会。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没有参加过培训,做得相对较好的教师(由各区进修院校筛选)也从未参加过省、市级培训,更没参加过国培,他们进修的主要途径就是县市级的继续教育、社会开办的各种自费学习。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参培教师水平相差悬殊。对初级、中级的8次培训进行调查,发现学员的专业背景各异。有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的、有具有一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有刚转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还有一些班主任是因为工作需要,其专业水平相差很大,同一期的培训很难保证其效果。因此,培训要合理安排课程,使其具有层次性。第三,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参培教师的需求。在前几期培训的准备阶段,项目组都进行了有关培训需求的调研,但由于参培者不都是本专业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稍显困难;且多数培训班的课程内容在培训前就已经设定好,在培训过程中很难进行调整,因此,调研结果只能在下次培训设计内容时才能予以考虑,而下次参培主体又发生了变化,其培训需求仍然没有满足,培训效果很难保证。第四,形式单一,参培教师参与感差。往期的培训方式,大多是专家讲座、一线教师介绍经验等,其共同特点是“一个人在讲,所有参培学员在听”。设置的讨论环节,时间仅安排5~10分钟,多数学员很难深入思考问题,更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近期的培训增加了体验式课程,但学员反馈没有学到知识,只有体验过程,没有体验收获。第五,培训时间长,参培教师接受稍显困难。国培、省培、市培的时间多为7—11天,教师工作很忙,很难保证每天的出勤。培训期间参培教师的电话不断,尤其兼任学校其他工作的就更难完成学习,即使在听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如果按每天2个专题来计算,他们在培训期间要学习14—22个专题,即使有些专题讲一天,也至少有10个不同内容的专题,这对参培教师的能力是个考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短期内过多的知识不利于其理解、掌握。因此,培训时间和内容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培训的有效性。第六,后期追踪缺失,很难检验培训质量。质量评估是培训工作的关键,是对培训项目的实施者、受益者,培训效果的价值,培训质量的优良差,培训主讲团队,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等效果的质量检测。对指标的评估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培训效果。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参培学员将所学、所感、所悟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但对此的检测较难实现。一是参培学员较多,后期追踪耗时、耗力,难以检验其是否将所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二是忽略了参培学员的反馈机制,无法对培训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因此,现阶段对培训效果的检验还有待完善。

二、思考与建议

目前,长春市各级教育部门都很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指导,给教师培训搭建了平台。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培训时间设置、培训内容和形式选择、培训团队建设等方面,围绕“人”这一主体开展“按需设培”是首要前提。这符合当前动机理论的理念,即关注学习者的自主、能力、情感,保证其能够完全沉浸在培训课程中,引导学习者实现最优体验,激励其更愿意付出努力来提升自我。因此,培训不仅要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更要注重其形成积极参培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优化培训效果。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中的态度、习惯等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在未来的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把握,实施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辐射各学科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模式。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中,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倡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同时,更要关注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要重视其基本素养、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明确教师应如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当下的工作、生活中,如何打造积极的心理课堂才能更有效。同时,要转变视角,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弥补当前教育资源的不足。因此,培训者要帮助教师改变僵化的教学形式,以发现、创新区域的固有优势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展培训时,首先要对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参培教师的专业背景及教师的专业需求进行真实且客观的分析,再以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教师,实现培训的双赢目标,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在具体工作中要考虑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以及培训评价这七个因素,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准分析培训需求,确定正确的培训目标。按需设课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在每次培训的准备阶段,都要对参培学员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统计、分析,形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调研报告,包括学员的专业背景、专业需求、所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等,并认真分析当前相关的文件精神,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以便为确定培训目标提供保障。二是科学设置培训时间,安排有效的培训内容。切实考虑连续几日的培训且保证每天的出勤对他们确实有些困难。对此,可以开设2-3天的专题讲授与体验,这不仅能保证学员对每个专题有充分的时间交流,而且也能平衡工学矛盾。另外,培训内容要同时具备理论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尽量围绕专题安排较充足的培训体验,让参培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就能操作。三是设计新颖的培训组织形式,为参培者提供热情服务。组织形式的新颖、热情优质的服务也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针对2-3天的专题培训内容,可选择小组讨论、专家解疑、现场观摩、参与体验、外出考察等方式,尽量保证每位学员的发言权、参与权、体验权,使他们能体验到培训的自主性。要以优质的服务来体现新型的培训管理模式,如在培训伊始增设破冰之旅,既能激发学员的热情,又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组研修。摄像跟踪记录培训全程,留住精彩瞬间,在课间播放,既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回顾的机会,又进一步调动了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参培期间有种“回家”的感觉,一个专题下来,学不够,还想再来。这不仅体现了培训的人文性管理,更能提升培训的效果。四是开展有效的培训质量评价,积累经验。培训质量评价,包括自评和他评。培训的组织者要进行自我评价,即依据培训的标准做出自我评估,整理资料,找出不足,同时还要接受他人评价,包括学员的反馈、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等。要全面了解学员对内容安排、方式设计,流程实施、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认可度,分别在培训中、培训刚结束、培训效果显示期内以问卷、访谈等方式来获悉。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则是由专门的评估部门来进行,发挥监督、指导的作用,这对培训的改进有较权威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要立足于培训对象即教师本身,满足其心理需求,发挥其优势,开展积极的培训工作;要实地调研,在全面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教师特点开展有实效性的培训工作;把握培训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培训模式,开展创新性的培训工作,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困境思索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受制于地方高校资源有限,课程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为更好的服务学生,高校心理工作者要借新媒体,结合混合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思维方式,丰富课程内容体系、转变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地方院校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宣传和普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覆盖面广,一直是重要的宣传阵地。然而,在高校心理健康实际工作中,诸多现实因素影响了其有效性。调查发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生最不满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梳理目前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的达到育人育心的效果,是高校心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下面临的主要困境

阅读全文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程体系

学院应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并针对贫困学生举办沙龙等,使学生从中受益。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特点,学院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根据贫困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系统工作

根据对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贫困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特征总体情况见附表。

1.上下统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氛围。学院应充分认识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院教职工人人参与,充分发挥自身岗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特别要求教学一线人员要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夯实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同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宿舍,取得较好的成效。

2.全面规划,构建“三全一多”的工作模式,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引导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侧重个别,重在教育引导”的工作方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全面规划,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渗透、多层次实施的“三全一多”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建立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三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了有序、有效的轨道。

3.重视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学院应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还要实施辅导员持“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只有考查合格者才能持证上岗,以有效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如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共接受12场专业培训,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工作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大对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力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