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制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4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化,和德育混合在一起
主要表现为高校将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混淆在一起,认为两者是相同的,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无需思想政治教育,有思想政治教育就不用心理健康教育。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笼统,也过于简单化。高校用这种主观的思想去解决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会让他们的心理病情加重,导致严重后果发生。
2.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尽管我国高校都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很多高校机构设置不合理,一部分是单独设置,有的则隶属于其他部门。正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模糊,才导致机构设置专业性不强,疏于管理和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缺乏规范性及科学性。由于高校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部分接受过此课程专业培训的教师产生失落感,在职称问题、位置摆放问题及工资报酬问题等都会让他们心理产生不平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会大量流失。
3.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定位不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状态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高校实际,有针对性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道关口”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工作合力,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时期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正处在青年发育的后期和成年初期的过渡阶段,生活经验不足,独生子女较多,相对比较自我,心理状态不够稳定,各方面的压力也在考验其心理承受能力。最新数据显示:22.57%的大学生存在抑郁、焦虑的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自杀率2.2/100000)。以某高校为例,该高校在籍大学生人数在4600左右,2013年重点关注的心理问题学生为13人,2018年重点关注的上升到170人;学生主动需求心理帮助的人数由2013年的43人次上升到283人次。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面临诸多挑战。1.已取得的成就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国家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到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大院校积极响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成就显著,涌现出很多高效做法。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课程教学,并逐步进行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第二,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工作人员配备逐步完善,对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第三,不断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以往的矫治型辅导模式转变为服务型模式,更为关注对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向预防性、发展性、潜能开发的层次转化等等。2.存在的问题(1)工作定位不高,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高校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国家、社会、家庭及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2)队伍建设不强,效力发挥参差不齐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依赖于心理咨询师、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心理课程的教师以及朋辈辅导学生。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育人的主要责任主体,专业性最强,同时又是力量最薄弱,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一线辅导员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资质的比例不高,平时工作较为繁琐,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不够,心理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心理课程老师授课任务重,参与学生的咨询较少,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朋辈辅导学生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的现象,在进行朋辈辅导的同事做好信息员的工作,但缺少有效指导,心理疏导能力有限。(3)心理育人协同机制不协调,育人效果亟待加强一般而言,学工部统筹负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学工部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种类多、任务重,在各项工作的动态平衡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趋于弱化或开展效果平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部监督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缺少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指标不明确,标准模糊,力度不够,对心理健康工作难以起到科学的评价,积极促进作用不够明显。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道关口”工作模式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共6篇)
(一)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总体来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简单,院校缺乏重视
有很多民办高职院校设施远低于公办大学的标准。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比本科学生多,因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环境和特点、学校的心理咨询多是敷衍了事、学院不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过于简单,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专业化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没有相应职业资格、没有接受过心理教育的系统培训,往往抓一两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去当咨询老师,使得心理咨询变成了做思想工作,与真正的心理咨询工作偏差万里,咨询效果适得其反。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规模教师培训的应用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既是一种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也是一种促进人格发展和预防心理困扰的有效教育活动。镇江市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培训中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既有利于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又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自我成长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探索准备
1.分班、建班,化整为零。和教学班级一样,人数越多对教学效果的挑战越大,要想保证培训效果,参培人员的数量要适当为宜。面对800名参培教师,要提升培训实效,可从分班、建班、化整为零入手。根据报名表划分班级,必然会出现同校教师同班的情况,可调整为随机排序,按每班40多人进行分班,各班参培教师组成一个陌生人团体。这样的分班形式更有利于营造团体心理辅导的氛围,也有利于参培教师认识更多的学员,发展新的人际关系。由参培教师推荐有领导力的成员组成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服务团队,每个成员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各有分工,如班长负责培训工作组通知和学员疑问的上传下达;学习委员负责培训专业工作、协助团体领导者;宣传委员负责班级学习情况的宣传;生活委员负责场地保洁、就餐登记等。同时,建立现代网络的三级工作机制,开通培训工作小组QQ群、班长QQ群、班级QQ群,畅通沟通渠道,使参培教师在培训中找到归属感,加强与其他成员的沟通。2.团体领导者,好中选优。团体领导者是指在团体发展过程中负责带领成员、指引团体走向的人,是对团体成员和团体有影响力的人。团体心理辅导的领导者应是受过专业训练、有充分实践经验的带领者,基本条件包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0年以上,有个体辅导经验;了解团体辅导理论,掌握团体辅导的方法与技术,以团体成员身份参加过3天或以上的团体辅导;带领过3个或3个以上的团体辅导,有成人或教师团体辅导经验者优先。3.主备、集备,从虚到实。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可借鉴学校的备课模式:一名教师主备—同一教材教师集备—个性化备课。从团体领导者中指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历深厚、团体辅导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团体辅导课程的主备人。主备教师根据团体辅导的目标,完成团体辅导课程的初步设计。课程设计完成后提交给培训领导小组,小组安排专家从5个角度进行有效性的理论审查:结构是否完整;目标是否把握住;重难点是否解决;活动选择是否适切;活动设计是否层次递进。根据审查结果,主备教师进行修改与调整。课程设计基本成熟后,组织所有团体领导者和助教团队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主备教师担任团体辅导的领导者,所有参加集体备课的团体领导者和助教为成员。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团体辅导的课程设计由理论走向实践,由假设变成操作,成员边体验边探究课程设计的适切性、有效性,不断完善团体辅导的课程设计。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营造氛围、调整状态。准备阶段简单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营造氛围,帮助学员了解、适应该培训方式,调整参培状态。明确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要求:全情投入、尊重、参与、开放、分享、主动等。2.实施阶段:分类实施、自我成长。每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时间为150分钟,实施过程根据实施对象略有差异:学科教师安排两个半天的培训时间,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包括德育干部、班主任)安排三个半天的培训时间。辅导过程重视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归属感、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注意事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8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使命,两者的进一步融合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尽管各有侧重点,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精神领域工作,并且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青年学生个体。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二者融合的前提之一。此外,当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全能人才,过硬的综合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与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一样,心理健康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只有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社会适应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道德高尚、体质强健、心理健康、文化素养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马列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二者虽各有侧重,却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不但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都属于人的精神领域和意识范畴,具有相互渗透的基础条件。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系统,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借鉴。
二、以创新思维发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
1.转变教育理念
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个性与能力不够重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知识。在缺乏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被理解成一种专门治疗心理疾病、只面向少数病态学生的特殊教育形式。对此,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摈弃学生不正确的理解,树立起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此外,既不可有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割裂开来,也不要简单地将它们混为一谈。要客观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利用它们互为推动、互为补充的深层关系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二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影响二者有效融合的前提下真正发挥出各自独有的教育优势。
2.创新工作机制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篇)
第一篇: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构建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新思潮,旨在让人类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积极心理学理论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被某些研究者称为心理学的“新三大势力”之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重新整合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将可以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一探索对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运用以及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工作;模型构建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新潮流。2000年1月,前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先生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书问世,揭开了新世界心理学变革的序幕。积极心理学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看待以往的心理学。它认为过去的心理学过于关注疾病和缺陷,却放弃了心理学最终的目标: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为单纯的治疗是无法带来真正生命价值的提高,没病不代表就是幸福。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不仅应研究人类心理负面、消极、病态的因素,更应该研究人类优秀的品质。“处置不仅是修复被损坏的东西,而且还是培育好的东西。心理学不仅是与疾病和健康相关的医学的一个分支,其领域要比这宽广的多。心理学涉及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情、成长和娱乐。”①心理学有三大任务:对心理疾病进行治疗,丰富人们的生活,去发现和培养特别的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治愈战争创伤,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种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即心理学变成心理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集中于评价治疗精神疾病,但另外两个任务却慢慢被人们淡化。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限于研究人类心理的损坏、缺陷和伤害,更重要的是,它还应该去研究人类优良的品质;不仅去治疗人们的心理损害,更致力于人类积极品质的开发。积极心理学以幸福为核心概念,对人类一系列积极额心理品质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而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的惠灵顿中学尝试将幸福教育列入课程体系,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哈佛大学幸福心理学课程主讲教授沙哈尔博士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②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积极心理学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新的心理学价值取向。从以往的医学角度的有病假设变为以关注人的心理的积极方面为主的无病假设,从主要为罹患心理疾病或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到主要让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有质量、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感。相应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也要做出适时的调整。本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教育实践的基础上。
一、模型架构
旅游管理酒店顶岗实习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对实习机会不重视、不珍惜,抱怨多实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不懂得珍惜这是一次利练与成长的机会。对实习工作岗位挑三拣四,偷懒,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抱怨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心态不端正,工作态度不积极,对酒店辛苦工作感到厌烦,成就感降低,有的甚至顶撞客人与领导,出现迟到、早退、矿工的现象。
2.人际交往能力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学生不善于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与人交谈、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对老师依赖感强,遇到问题找老师,独立能力较差。
(二)学校方面
1.对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实习前教育培训不到位,仅仅依靠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学生法制观念不强,不懂劳动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议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中的问题
中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首先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问题,如精神上萎靡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时间久了就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其次学生会因厌学和家里关系紧张,进而对自身心理造成影响。“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大多数中学生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自我为中心意识太强,往往处理不好与同学、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导致自身人际关系不协调。不会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感到孤独;师生关系的紧张,让他们感到焦虑,产生厌学情绪;与父母关系的不和谐,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3、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都有一个较大地变化过程,在这变化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比较大,不愿意与别人过多交流自身的问题,存在闭锁心理问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早恋,易形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等。没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引导,这都会给学生成长带来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