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案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健康教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心理健康教案

优化心理健康教学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既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约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困难、情绪不稳、意志薄弱、学习困难等,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逃学、网瘾等,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些问题心理和行为不但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从2004年开始,在7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有效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   一、以游戏为载体的团体辅导课   学校设有专门的团体辅导室,每周0.5课时,安排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资质的三名专职教师每人任教一个年级,以校本教材《杭州路中学心理健康教案》为参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团体辅导。团体辅导课主要通过各种游戏展开,让学生在不同的游戏中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大风吹”拉近了同学的距离;“孤岛求生”让他们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   “忍者无敌”让他们学会了自我克制;“大饼、油条、豆浆”让他们学会悦纳自我;“电话号码会唱歌”让他们掌握了学习的秘诀……我们在参考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每一学段学生特点,自创了50多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生动活泼、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课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和硬性的规定,它从学生的心灵出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平时,班主任可能会无数次地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可关键时刻,学生“我”字当头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而一场“孤岛求生”的游戏,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不团结、不和团队在一起,等待自己的就是掉进“无底的深海”。这些以游戏为载体的团体辅导课分别从习惯养成、悦纳自我、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能力、人生规划等方面展开,旨在全方位塑造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团体辅导课在全校范围内推动和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发展为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专业技术干预的个体辅导   虽然我们强调在学校中大力推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社会、家庭以及他们自身成长的原因,有些学生的一些小的心理问题还是会发展成心理障碍,这在学校每年的心理测试和实际工作中都有所发现。因而,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学校专门安排了三名专职心理老师负责个案辅导,并建设了专业的个体辅导室,配备了沙盘、相牌、皮纹测试、若水心理测评系统等设备,开辟了发泄区。在个案辅导中,辅导教师们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和多种心理分析技术,帮助学生排除了心理障碍。去年,一名初二女生在考试前出现了紧张、出汗、手抖、睡不好觉等症状,考试过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临近中考时这些症状又都出现了,并且更加严重,基本不能坚持正常上课。当她神情恍惚地来到个体辅导室后,辅导老师和她一起制定了个体辅导方案,运用沙盘游戏疗法,陪伴她做了12次沙盘游戏。童年创伤、家庭离异、追求完美、学业压力……这些心理问题一次次在沙盘中呈现,又一次次在沙盘中减弱、消失。后来,这名学生中考考了721分,班级排名第三,顺利升入了重点高中。几年来,我们借助沙盘游戏帮助了许多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让他们重新做回了真实的自己。受益的学生经常自愿到个体辅导室做义工,帮助整理沙具,清洗沙子,有些已毕业的学生每逢节日还会给母校的心理老师送来别样的祝福,感谢老师当年对他们的帮助。   三位专职心理老师除了能熟练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外,对相牌技术也掌握得比较到位。简单便携的相牌给个案咨询带来更多的方便,64张内容丰富的画牌,64张寓意深长的字牌,随便抽两张放在一起,就会把来访者的问题生动形象地摆在咨询师和来访者面前。有一次,一个学生因家庭遭遇变故,变得沉默寡言,不管老师怎么劝解,他就是不能从阴影中走出来。班主任老师把他介绍到个体辅导室后,心理老师让他抽牌玩,连抽了9对牌,孩子都是一言不发。当抽到一张一个男子肩上扛着一个男孩时,他忽然嚎啕大哭起来,趴在桌子上,肩膀不停地颤抖。心理老师静静地守候着他,递纸巾、倒水,轻拍他的肩膀,孩子终于慢慢平静下来,对老师敞开了心扉……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终于打开了心结。   其实,个案咨询很多时候是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因为各种心理技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比如在沙盘游戏中我们也经常加上意象对话技术。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三、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虽然在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中,专职心理老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所学校要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仅仅依靠心理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学校还应多方借力。为此,我们不但经常请校外的心理专家培训老师和学生,还定期安排三名专职心理教师对所有教师开展心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努力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够“懂心理、用心理、调心理”:班主任能在班会课上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任课教师能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体老师的参与壮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同时,我们也积极借助家长的力量,由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积极吸收家长力量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并把每学期的家长培训内容汇集起来,形成了校本教材《杭州路中学家长学堂教案》。   由于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源头,因“心”施教,以人为本,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也赢得了全面丰收。首先,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密切,连年来学校无暴力、破坏性事件发生,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健康稳定的环境。其次,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不管是文化课还是各种才艺比赛,学生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论文

1.衡水学院师范生心理健康及体育教学的现状

1.1观念上亟待更新

衡水学院的体育教学虽然也经历了一些变革,但更多地仍然受到既成体制及教学习惯的约束。许多教师仍然认为体育教学应该注重体操、田径、踢毽子以及跳远等项目的锻炼,至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课程之中,不少体育教师仍然表示不认可,认为这只是“瞎折腾”,“难以起到什么实际作用”。很多体育教师在受访中表示,体育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一些特殊的体育项目还担负着竞技、表演的功能。因而,无论如何都不会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结合的可能性。因此,要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首先从体育教学工作中开始,更新其教育理念,从而为后续教学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改进提供观念基础。

1.2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性有待提升

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结果有着较强的引导作用。衡水学院尽管将“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根本性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评价中仍然偏向学生的成绩。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则缺乏明文考核,也缺乏配套的评估方法。事实上,学生的素质不仅仅包括身体素质、学习成绩,而且还应该包括心理素质。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尝试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融合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标准在内的教学评价体系。

1.3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经验不足

国际国内较高层次的体育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或者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注重通过“缓解焦虑情绪”来促进运动员更好地训练。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较少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方法,衡水学院在这方面也严重缺乏经验。因此,这也成为衡水学院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硬性障碍。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各大高等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这一门专业基础课,让各专业的师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并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促进人格的完善,落实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政策。

【关键词】教育教学;心理学;心理健康

在职业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理论和实践难以融合,传统的教学中以文化教育为主的理念难以改变,因此,本文就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关具体措施进行讨论。

1.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

在90年代国家就颁布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也多次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再次强调了要完善人格、开发智力、培育人才的工作目标。这些都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该学科理论较强,但在理论基础上以实践应用为主体,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1.2完善实践教学经验

阅读全文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影响和作用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组成的学科,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对于深化教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教师应当重视教育心理学,加大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活动中的应用力度,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构建高效教学课堂,便于使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知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地位,其次指出了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影响和作用,最后探究了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运用要点,旨在为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有效运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课堂组织;教育心理学;影响;作用

引言

心理学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多项内容,而教育心理学则是通过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相联系形成的学科,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课堂组织中,教师有必要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律,科学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

一、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规范教学活动。提升课堂组织水平并非易事,为此,有必要积极探究可靠的策略,加强课堂建设,优化课堂组织。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容易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掌握教育技巧,把握课堂组织要点,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还能够增强教学自信心,有效完成教学任务[1]。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侧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工作。教育心理学是立足学生形成的系统科学的学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引入课堂中,不仅容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容易保证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强化课堂组织效果。整体来看,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此,更加需要积极研究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应用的方式、手段,加大课堂管理力度。

二、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组织中的影响和作用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保健的融合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动与转换,其中一些负面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高度重视并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保健思想有机结合,加强和改进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2013年9月在人民军医院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一书是由罗四维著写的,该书紧密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恋爱状况、人际状况、就业状况等方面入手,详细具体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指出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以便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养成大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保健思想有机结合、发展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读全书,主要呈现以下两大特色。

一、内容阐述深入浅出,理论融于实践

《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一书对比国内同类型著作,充分考虑了阅读群体的心理知识薄弱问题,在理论深度、内容阐述方面尽量做到容易理解,展开了独特的创新,例如,本书中关于“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主题的部分,用科学、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大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大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知识点,在确保不影响心理学理论本质内涵的提前下,实现重点突破、详略得当,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清阅读思路,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本书与同类型著作相比,其优势还体现在理论融于实践。一方面,本书编写源头就具备强烈的实用性特色,关于心理学与保健学的主要原理内容,主要源自于作者多年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教案资源,而这些内容都是经过长期教育过程的实效性验证的。另一方面,本书理论和实践阐释克服了两者分离的常见问题———大部分心理教育类书籍都比较重视纯理论的探讨,所涉及的实践部分,与理论存在脱节的现象,导致读者难以理解书中知识。本书案例极为丰富,有些甚至独立成章成节,用于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以便让学者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借助实际案例理解掌握心理知识,帮助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例如,第六章“大学生的情商培养”的第二节“国内外情商教育透视”中,用凯伦·麦考的自我课程、“格兰特基金会”青少年敢于教育、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发展研究中心创办的儿童发展计划、华盛顿大学康庄大计划、罗杰斯的社会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等实际案例揭示了美国的情商训练课程。这种“夹叙夹议”的描述方式,有利于理论融于实践,使本内容具有强烈的指导作用,此外,书中提供大量的案例,对提升心理健康学原理实证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二、实用性强,编著师生家长心理健康第一读本

《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与同类题材图书相比,并没有局限于“心理学”或“保健学”研究的狭隘范围,基于其成书背景、价值定位、内容构建三个方面分析,可将其视为一本面向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的关于心理健康实践指导汇总。具体表现为:其一从成书背景方面来讲,该书与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其二从价值定位方面来讲,该书在前言中就有表明,其是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目前家庭、学校教育及就业状况,详细介绍了相应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质,辅助家长、老师传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是一本集理论与实际为一体的辅助工具书。从内容构建方面来讲,该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与第二章为一个部分,具体介绍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第三章至第十章为第二部分,从大学生就业、学习、人际交往、电子网运用、恋爱等方面具体阐释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对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和社会实践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总而言之,该书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阐释了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保健思想的融合发展有一定启示意义。但同时也要注意,心理保健思想的传播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者:商冬梅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特点,然后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策略,包括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形成课程体系;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主体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手段等方面。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师生关系;课程体系;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产物,符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1]。所以教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有效教学是教育领域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如何有效,怎么有效”这两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特点

(一)发展性

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评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与持续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更多体现在发展性,而不是矫治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级学校的普及率不高,很多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日常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多是以讲座、班会等形式存在,学校根据每学期师生的需要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频率,这些课是以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处理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带着矫正性目的。这种倾向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具有积极的潜质,当面临问题时,个体有自我解决的能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质,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体验性

阅读全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对于学校教育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科学的教育进程;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促进健康的人格发展;第三,它是培养德育、智育和体育的重要催化剂,心理健康涉及到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健康的心理素质成就了一个健康的个体。随着现代社会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学校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中小学群体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收到了高度的关注。传统的说教式心理教育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基本知识的灌输,缺乏针对性与互动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当前的需要。而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领域,应当被广泛的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塞利格曼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它关注人类的积极情感并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并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传统的说教方式区分开来,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理念和研究方式。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2]它能提升积极情绪,培养优秀品格,增强自主学习动机,而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要素。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能自觉的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沉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生成属于自身的独特意义。积极心理学要求教育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求知、让师生都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品格优势和人生态度。基于积极心理的学习策略可以概括为:1.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编写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活动。3.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

(一)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编写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但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教材却不多,大部分教材流于形式化,机械化,内容也相对陈旧。所以编写适合推动课堂变革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材中应当添加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一致的场景(如生活中由于某件小事和同学闹矛盾),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建构的能力。当学生观察到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或者事件的积极方面,并知道如何焕发起积极的情绪来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过去经验选择一种积极的解决办法,从而建构出自己独特的心理地图,去应对心理的消极方面。

(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活动

阅读全文

中学体育教师的新要求综述

一、就体育教师自身而言应具备的能力

1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能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实验和推广工作中,体育教师既是课改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又是课改的研究者、推进者。所以如何理解这次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面对教育新视野、课改新理念、课改新探索、教研新要求等的挑战,如何继续发扬好“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如何在课改中架起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桥梁,把理想的课改变为现实的课程等,这些问题都是在考察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能力。因此,体育教师要交出满意的答卷,必须不断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能力,使自己成为课程改革前沿的探索先锋。

2创新素养。中学体育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创新观念、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中学体育教师具备创新素养,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将体育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3吸取新知的能力。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体育教师面临的是一个知识含量极高的时代。要适应这样一个时代并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要善于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和优化。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运动技术、技能为主的教育过程,而知识的传授是非常有限的,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能满足现代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时代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仅是基础性,只有在毕业后的教育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有效地发挥,并不断地充实更新,扩展优化知识结构,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才能最终在自己身上得以实现,通过精心的教学再转化到学生的身上。

4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是体育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继续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即要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具有积极从事教科研的观点;具有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具有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具有立于善于探索、刻苦钻研、不守旧、勇于创新的品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使体育教学工作从传统的“经验型”转向“教研型”。

二、新课程下体育课堂教学的要规范化

1教学目标要规范。新《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制订了相应的目标和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教师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一节课中设置四五个目标。这些目标对学生来说简直高不可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