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辅导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为研究对象,在尝试性总结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同时,说明这种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应性与应用方法。在工作流程模式与系统化结构体系的内容中,通过论述具体执行方案,为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高职教育;朋辈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状态,在调节人际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对此,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并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塑造。而实现这一目标,应对其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学生的成长状态。
1朋辈心理辅导
所谓朋辈,代表着“朋友”与“同辈”的概念,是年龄相仿、心理特征相近的一类人的总称。在心理辅导的专业领域内,引入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主要强调了朋辈概念中心理暗示特征。这一特征条件下,需要对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教育,使其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可以适应对方的心理状态,并在展示朋辈状态的同时,获得对方的信任,并以此完成心理疏导工作,保证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执行效果。在大学教育工作中,可以在学生的管理中,通过“朋辈”模式,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分析。同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输给被辅导对象,使其可以获得更好的心理教育体验,维持、调整、实现自身的健康心理状态。
2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应性
心理健康教育带有的理论价值意义,在内容上,可以将此类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并在辅助协作、助人模式、榜样效应这三个方面,强调此项应用模式对于高职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适应性状态。首先,在朋辈辅助协作的内容上,可以设置相关的组织活动,在兴趣爱好的引导下,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并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辅导与讲解[1]。其次,在助人自助的模式中,可通过朋辈模式,更好形成正能量氛围,使学生在自主调节的同时,也对身边的朋辈同学产生影响,进而保证心理素质的全面成长。最后,在榜样教育内容中,通过朋辈辅导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关爱,由此体现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应用条件,并在榜样化条件下,帮助学生适应并渡过心理困境,从实践角度完成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辈心理辅导的运用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以及家庭的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家庭中孩子已然成为了中心。当学生进入学校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然成为了学校以及家长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积极引进朋辈心理辅导理念,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对年龄相当的部分同学进行短期的心理辅导专业培训,从而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对朋友、同学的心理疏导工作中,从而达到更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概述
朋辈主要是指“朋友”和“同辈”,而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是指由受过专业训练以及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对团体进行具有一定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也可以是有指导者带领同质团体通过共同探索,从而达到促进团体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表明,当小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般来说,寻找同伴的比例占70%,而寻找父母的比例占10%,寻找教师的比例占8%,其他选择占12%。而这些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朋辈群体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如今的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众进行了缩小,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一般来说都仅仅只针对于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上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这也正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在美国已经走上了专业化以及规范化的道路,并且朋辈心理辅导的组织覆盖面十分广泛,在美国也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制定了相对较为健全的制度,确保辅导能够顺利开展。然而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并不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以及规范性,同时心理辅导的服务范围以及服务对象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教育方式,逐步进入高校,对于中小学的服务还相对较少。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朋辈心理辅导,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相关人员仅仅只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那么这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想要小学生最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进行掌握是一项及其困难的工作,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开展的主要角度放在预防以及发展方面,同时也应当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制定出相对较为完善的辅导培训体系,并在学校中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以确保辅导培训体系的有效性,从而为小学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以及具有实用性的实施方案。在小学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利用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横向发展,同时对于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朋辈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在现如今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小学生的心理援助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小学心理辅导力量不足,提供一定的弥补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工作,同时对于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也有一定的满足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心理辅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有效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需求的压力
在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心理健康师资配备不足与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不断增长,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已然成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问题。通常情况下在小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将心理辅导的主要工作内容放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心理潜能进行开发,以及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忽视。然而实际上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要帮助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次要的工作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及治疗。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发展以及干预作用,从而对小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安全教育中的影响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1.构建积极的自我。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对自我的认知、控制、发展都不尽成熟。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之一。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体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从而构建积极的自我。通过集体活动不断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改变自傲或自卑等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发展积极、良好的自我,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石。
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一般都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愿望,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比较缺乏,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困扰,使他们感到孤独、冷漠、不被信任,心理安全感低。大学生都有着共同的人际交往课题和类似的困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创设的情境,通过人际交互作用,培养对他人的理解、信任、支持,调整和改善不良的行为模式,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支持和信任与人的内在安全感相关联,可以使得个人对于他人产生适当的依恋,进而产生安全感。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获取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中心,渴望得到他人和集体的关爱,却不愿主动付出,对集体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自卑、抑郁等不安全心理体验。团体心理辅导创设的团队心理安全,能为大学生提供信任、接纳、支持的气氛,使成员感到安全、自在、真诚、温暖,团体成员在团体中能自由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感受,倾诉遭遇的困难,利用团体的智慧协助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团体内,大学生既是倾诉者也是倾听者,是自助与助人的高度统一。大学生在团体内获得的安全感、归属感,扩到信任周围的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延伸、扩大到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成员的支持、帮助扩大对其他人的关心、帮助;由在小团队中的团结协作,扩大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团队的支持协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教育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
1.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跟父母,大多跟爷爷、奶奶或亲友生活,所以存在大多孤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等的心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据统计:25.1%的“留守儿童”对儿童的集体活动没有兴趣;18.2%的“留守儿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12.3%的“留守儿童”不合群,人际关系较差;常常表现为独来独往、性格内向孤僻;近半数的“留守儿童”只有别人叫才去参加集体活动。
2.不同程度的存有情绪低迷、困扰不安、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关爱,从小缺乏管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沉默、内向、不开朗,表现为情绪低迷,困扰重重,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据调查分析发现,21.5%的“留守儿童”常常想念父母,表现为一说父母就焦虑、悲伤、哭泣。但也有19.9%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对父母失去所谓的母爱和父爱的亲密关系,表现为无所谓,满不在乎。还有少数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比上上一代的老人要求严格,而表现的不愿跟父亲和母亲生活。但是,总的来说,调查发现79.2%“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迷、困扰、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3.在学习上疏于管理
据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留守儿童”生活疼爱与监管方面比较重视;而严格要求上就显得惯着、迁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疏于管理,61.8%的“留守儿童”学习意识淡薄,贪玩懒散,纪律性不强,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不高,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摘要】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讲授为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强调学生参与、体验。文章首先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教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课堂氛围轻松,激发参与欲望;学生分享积极,增强学习互动;活动目标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性。其次,结合教学经验,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进行探讨。最后,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求采用理论与体验、讲授与训练相集合的教学方法[1]。由此可见,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单是理论知识讲授,更多地包含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源于国外,上个世纪末国内学者樊富珉首次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国内,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通过团体成员活动相互作用,促成仔细观察、认真学习、用心体验,实现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社会发展[2]。目前六盘水师范学院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涉及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挫折应对等团体辅导活动。几年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情景体验和游戏活动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提升教学效果。
1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相较于课程讲授等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1课堂氛围轻松,激发参与欲望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强调平等,重视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成员在活动中体验感受、表达交流,成员间彼此信任鼓励,相互接纳,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沉局面[3]。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本身趣味性浓,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个体容易被活动氛围感染,投入其中。最后,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为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那些被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中班级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二)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论文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应注重以教师发展为本位的课程理念
审视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忽略教师发展本位,在课程实施上则注重从培训机构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考虑。结果造成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教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过分强调宏观理论、理念的灌输;培训的过程中不考虑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训内容的随意性较大。有鉴于此,探索一种基于教师发展本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成为一种需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培训课程理念,正是人本理念在心理辅导教师培训领域内的反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为本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专业性表现在它是以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心理学应用技术为工作手段,以心理辅导时间为适应条件,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育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选择应考虑到满足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的需求,坚持以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为本。
(二)以教师的工作需求为本
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是基于对教师的要求产生的,它也需要突出教师自身的实践问题。基于教师工作需要选择心理辅导培训内容应对工作环境或工作本身进行分析:仔细考虑并决定心理辅导工作的构成要素,了解如何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得达到工作标准,明确心理辅导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把培训需求按优先需要考虑的顺序进行排列,决定心理辅导培训的内容。
(三)以教师终身发展为本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规模教师培训的应用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既是一种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也是一种促进人格发展和预防心理困扰的有效教育活动。镇江市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培训中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既有利于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又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自我成长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探索准备
1.分班、建班,化整为零。和教学班级一样,人数越多对教学效果的挑战越大,要想保证培训效果,参培人员的数量要适当为宜。面对800名参培教师,要提升培训实效,可从分班、建班、化整为零入手。根据报名表划分班级,必然会出现同校教师同班的情况,可调整为随机排序,按每班40多人进行分班,各班参培教师组成一个陌生人团体。这样的分班形式更有利于营造团体心理辅导的氛围,也有利于参培教师认识更多的学员,发展新的人际关系。由参培教师推荐有领导力的成员组成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服务团队,每个成员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各有分工,如班长负责培训工作组通知和学员疑问的上传下达;学习委员负责培训专业工作、协助团体领导者;宣传委员负责班级学习情况的宣传;生活委员负责场地保洁、就餐登记等。同时,建立现代网络的三级工作机制,开通培训工作小组QQ群、班长QQ群、班级QQ群,畅通沟通渠道,使参培教师在培训中找到归属感,加强与其他成员的沟通。2.团体领导者,好中选优。团体领导者是指在团体发展过程中负责带领成员、指引团体走向的人,是对团体成员和团体有影响力的人。团体心理辅导的领导者应是受过专业训练、有充分实践经验的带领者,基本条件包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0年以上,有个体辅导经验;了解团体辅导理论,掌握团体辅导的方法与技术,以团体成员身份参加过3天或以上的团体辅导;带领过3个或3个以上的团体辅导,有成人或教师团体辅导经验者优先。3.主备、集备,从虚到实。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可借鉴学校的备课模式:一名教师主备—同一教材教师集备—个性化备课。从团体领导者中指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历深厚、团体辅导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团体辅导课程的主备人。主备教师根据团体辅导的目标,完成团体辅导课程的初步设计。课程设计完成后提交给培训领导小组,小组安排专家从5个角度进行有效性的理论审查:结构是否完整;目标是否把握住;重难点是否解决;活动选择是否适切;活动设计是否层次递进。根据审查结果,主备教师进行修改与调整。课程设计基本成熟后,组织所有团体领导者和助教团队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主备教师担任团体辅导的领导者,所有参加集体备课的团体领导者和助教为成员。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团体辅导的课程设计由理论走向实践,由假设变成操作,成员边体验边探究课程设计的适切性、有效性,不断完善团体辅导的课程设计。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营造氛围、调整状态。准备阶段简单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营造氛围,帮助学员了解、适应该培训方式,调整参培状态。明确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要求:全情投入、尊重、参与、开放、分享、主动等。2.实施阶段:分类实施、自我成长。每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时间为150分钟,实施过程根据实施对象略有差异:学科教师安排两个半天的培训时间,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包括德育干部、班主任)安排三个半天的培训时间。辅导过程重视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归属感、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