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成长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心理成长论文

任务型教育方式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

 

1研究背景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影响深远的语言教学模式。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多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最终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而学习者在解决语言任务时经历了思维、组织、合作、沟通、学习和账务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完成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自主性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理念。Holec(1981)认为自主性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开展学习活动。我国学者也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人指出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仅在西方对语言教学领域的探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引起了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思考与讨论。这也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因此,加强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2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被视为信息加工、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学是激发利用学习者早已具有的能力,使其掌握有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及将来更多学习任务的能力。教师则起着中介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通过其他认知技能控制其认知过程,选择相关信息并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它进行解释。因此,评价学习的效果要看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加工水平是否得到完善和提高。[3]   2.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教师介绍作家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为主,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所谓的经典解释。但这些经典解释会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和主流意识的深刻影响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因此,掌握作家和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解读方法比记住这些经典解释要有用的多。教师应同学生一起理解、分析、欣赏作品。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激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使学习者将学习视为主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发现过程,从而使学习者发现自身的学习潜力,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自信、成功和快乐,逐步成为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   笔者以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为例来探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紫颜色》描述了一位黑人妇女西丽亚在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心理劫难使她的人格和内心世界受到扭曲。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西丽亚如何通过个人努力和客观外在的帮助摆脱生活的不幸,复归真实自我的心路历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层面对此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深刻了解美国黑人历史,使学生思考自己已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心理成长问题,讨论如何使学生们更加健康成长。尽管当今的大学生生活阅历浅,但他们渴望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可以弥补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因此,通过讨论西丽亚的个人遭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生的不幸与困难,以及社会的种种不完美。可见,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文学语言的魅力,不仅培养了英美文学欣赏能力,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   2.2以细读为基础的阅读模式   在英美文学课上,学生在思想上有足够的空间将自己所阅读的文本与其他文本相联系,探索其作品中各成分的来源及作者编撰的目的。比如,在细读《傲慢与偏见》时,教师可从喜剧美学的高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中的自相矛盾的特点。小说中伊丽莎白要到内瑟菲尔德看望生病的姐姐简,她的妹妹玛丽劝她说:“我敬佩你的仁厚举动,但是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该受到理智的约束。依我看,做事总得有个分寸。”[5]可见,玛丽生搬硬套地引用一些理性主义思想家的只言片语,其目的只想显示她的学问。她所讲的内容与其愚蠢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玛丽是个典型的丑而自以为美的喜剧人物。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炫耀自己学问的机会,对别人不屑一顾,一直认为自己最有学问。学生阅读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便可以领悟到简•奥斯丁通过各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上述这些自相矛盾和不协调的状况。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跳出具体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哲理。因此,学生会有意识地结合已积累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从更深更广的视角去挖掘其作品的隐含意义,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愉悦中不知不觉领会人生的意义。   2.3以创新为标准的评价模式   为了鼓励学生对作品细读并且充当课堂上的主角,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平时课堂中讲授、讨论、答疑解惑的过程表现来考核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是否提高;通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对作品赏析的形式考查学生课程论文的质量。因此,平时学生课堂表现、课程论文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可以被运用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这样,学生基于细读文学作品提出的新颖观点、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质与思辨能力都可呈现于这样的评价模式中。   3结论   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也要求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善。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学习任务和相关的材料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熏陶和语言运用的机会,显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如何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并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 #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本科生毕业应用心理学论文

摘要: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本文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为例,对毕业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方法、写作规范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论文;本科生

一、毕业论文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现状。

1.选题性质

对2015年—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性质和类型进行频数统计,选题研究性质以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为主,每年所占比例均为50%以上,科研课题和基础研究较少。选题类型除了1篇设计型以外,其余全是学术论文型。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研究、实验设计等设计类课题明显较少。

2.选题内容

阅读全文

以档案管理提高学校管理精准度

摘要:高精准度的学校管理对于促进学校高速发展的意义是毋庸赘言的,而要达到这样的管理境界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档案室所能提供的系统而快捷的信息服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以档案管理提高学校管理精准度主要应从以精准信息促进精准化决策、以递进的轨迹促进教师的成长、以信息的智能化促进管理的迅捷化等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学校管理;档案;精准度;策略

精准化管理最早由我国著名的管理专家陈向航先生提出,其把人作为轴心,追求管理技术与手段的最适宜与最科学,强调对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管理机制等管理要素的精准的管控,目标是管理命中率与正确度的最大化。这既是一种对管理境界的理性期待,也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长期以来,即便是在学校这样的知识群体中,管理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去进行、依靠惯性去推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的盲目性与不科学性。现代管理学强调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与处理来做出决策,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的精准度。那么,数据从哪里来呢?作为学校,通过档案管理以精准信息促进精准化决策,通过档案管理以递进的轨迹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档案的快速提取为科学管理提供动力支持,就可以有效实现管理的精准度。

一、以精准信息促进精准化决策

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应该保管的资料整理归档,而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职责。其中,为学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档案管理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1.提供全方位信息参考

(1)信息收集

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探索

摘要:

当前,高校心理中心的师生比例偏大且从业人员所受临床专业训练不充分,工作重心以咨询为主教育为辅,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普及不充分等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中国的国情,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转型和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大宣传,增强学生关爱心理健康的理念,将心理中心的公众形象由从问题干预中心转型为成长发展中心,从而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和潜能开发服务。

关键词:

咨询;教育;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逐渐凸显,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

在高校中,当前承担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部门是学生工作处下设的心理咨询中心(各校称谓有些不同,以下统称心理中心)。高校的心理中心主要承担以下几项重要工作:①危机干预;②个体/团体心理咨询;③课程教学和讲座;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阅读全文

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摘要:青春期是指从稚嫩孩童时期到成熟阶段中间过渡的一段时期,一般指初中和高中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但也脱离了孩童的幼稚,在身心发展方面非常不稳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元素的影响,例如学业的繁重负担,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心理与生理的冲突等等,学生的困惑变多,如果不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宣泄心中烦恼,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必须要重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找出学生的心理压力,并教会学生纾解的办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青春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针对性提出青春期学生应当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

一、青春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威胁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学习的压力

在中国,青春期学生必须要面临来自学习的重大压力,学生被寄予殷切期望,要考入重点高中,升入重点本科。所以很多学校都会给学生布置非常多的作业,仅仅是作业就几乎占据了学生所有的生活,让他们无暇再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另外,学校还会一个月甚至一周对学生进行测评,青春期学生必须要承担各种考试的压力,让学生长期处于智力超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甚至有学生会因为考试而出现焦虑的情况。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反而会导致学生无法投入到学习当中,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可能不得不进入中职或高职学校,早早地进入社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残忍的,他们会更容易陷入重重心理矛盾之中,引发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首先是亲子关系,学生在青春期与父母的关系很容易恶化,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过高,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子女的学习表现和考试成绩一直都是家长非常重视的问题,家长始终希望学生能够名列前茅,一旦学生成绩下滑就会选择责骂学生。另一方面是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成长,在孩童时期,孩子一般会非常依赖父母,也非常听父母的话。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家长也存在一些思想上的差别,所以就很容易觉得父母跟不上时代或者认为父母的某些想法是错误的,渐渐与家长关系疏远。其次是同学关系,青少年时期学生渐渐与父母疏远,而更加倾向于与同龄人交流。同时青春期的学生渐渐有了异性意识,青春期的懵懂会让他们喜欢上异性朋友,但是学习的压力,父母老师的反对,心理上的羞涩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不安,不知道应当如何正确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最后是师生关系,在学校学生遇到问题,其实最好的途径就是向老师求助,但是青春期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向老师吐露自己的心事。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老师存在畏惧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关心不足,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这就到导致学生感觉与老师存在距离,老师不可能会理解自己的烦恼。更严重的是,有时教师会严厉地批评学生,但是青春期学生很容易冲动,很容易直接与老师发生冲突,恶化师生关系。

阅读全文

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研究

摘要:

语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文气息最浓的学科,随着新课标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但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实际,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研究甚少。本论文围绕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结合新疆地域特色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同时就培养新型教师观来落实语文人文性。

关键词:

语文人文性;课程资源;人文性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新疆地区对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力度逐渐加大,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大量使用人教版的各学科教材,汉语文开始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且成为文科课程的授课语言。但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小学阶段只接触母语文,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基础较差,师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

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学生个性化发展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摘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传统粗放式“千人一面”的管理模式,将教育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每一名学生个体上。紧密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差异性、优质性、机动性三个方面基本内涵,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双导师制、实施精细化管理,从而拓宽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教学管理;个性化;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粗放式”人才培养思路愈发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期许,聚焦人才个性化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育领域也在尝试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然而,教育学界除却思考如何让教育的硬件环境变得更加智慧之余,更应该将视角回归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如何将着眼点由“传道受业”转为对每一名学生成长的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则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一、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一切教育工作的开展均应紧密围绕学生开展。然而,在开展具体教学管理工作时,学生绝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由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构成的。因此,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必然。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差异性、优质性、机动性三个方面。第一,差异性。差异性主要是指允许不同学生之间在发展的路径上存在差异,即人才绝不是按照同一模式或者框架结构机械培养出来的,而是以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个性得以发挥。正如我们所知,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或因成长环境的差异,或因自身性格特点的差异,或因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外部、内部的一系列要素均使得学生个体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活动时,要充分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采用不同的模式予以培养。第二,优质性。优质性主要是指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质量更加优良,成长的环境更加理想。每一名学生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接受优质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应有之意。根据笔者调研,优质的教育一方面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上,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辅助立体全方位教学,又如打造“互联互通”的智慧教室,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拓宽教育场景的同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辅助记录、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优质教育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即教师在开展教学或者日常管理过程中,不仅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周到的管理服务工作,还主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用心关切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此,全方位的优质性教育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内涵。第三,机动性。机动性主要是指在差异化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随着个体不断成长,心智逐渐成熟,对专业认知,或个人的兴趣爱好,或生涯发展规划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基于此,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教学管理人员应善于在日常教学、管理、社团活动开展等过程中,及时关注到学生思想的变化与成长,并适当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合理且灵活地调整生涯发展规划,从而优化自身发展路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质变飞跃的集中体现,即将学生学习、发展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不断予以优化。因此,当学生主体性不断得以巩固,极大程度上有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扮演好学生成长的指引者角色,促进学生合理地个性化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管理新模式探微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以往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科为大类,以专业为分支,每名本科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修读,一般经过3-6年的培养,可以获得特定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对于学有余力或有拓宽发展路径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报名修读辅修专业的方式,完成辅修课程的学业修读,并申请获得双学士学位。由此,不难看出,以往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以学科门类为通道,以专业知识为路径,培养专业人才。近年来,教育学界对专业人才教育和通识人才教育两种模式展开了系统论证,深入探究何者符合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应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理念,在兼顾专业人才教育和通识人才教育的基础上,优化并明确学生的发展路径,同时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保障。可以与当前诸多高校普遍开展的按“大类招生”模式相结合,转变传统上按照专业招生的思路,以学科门类招生,学生入学后先进行1-2年的通识教育,经过教师培养、学生个人潜能挖掘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实现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的目标。具体来说,这一思路的转变绝不是将专业选择滞后这么简单,而是先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成长路径,赋予学生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学之后,主动结合自身特点,将“发散式”的路径进行合理“聚焦”,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定制个性化的生涯规划。第二,建立双导师制。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每一个环节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从管理的对象上考察,看似是管理具体的教学事项,其实质是对师生群体的关注。因此,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环节上的演进,而是要将工作“下沉”,关注到自己所服务的每一个对象。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主要接触的是任课教师、同学、辅导员(班导师)、毕业论文导师,围绕着每一个接触的主体,会形成一系列社会活动,如课堂学习、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学术训练等,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塑造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应积极为学生建立“双导师制”,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为每一个班级(或小组)学生配备固定的辅导员(班导师)与专任教师(学业导师),从而形成“双导师”培养模式。辅导员(班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思想、心智成长、就业发展等方面予以指导,学业导师负责对学生专业水平指导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双导师制”的建立,一方面能够解决因毕业论文导师切入人才培养较晚,同时辅导员对专业水平欠缺,所导致的学生专业发展路径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分工的方式,将关注点聚焦,进而从多角度对学生的成长予以深度关注,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第三,实施精细化管理。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主要发挥着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作用。然而,教学秘书的工作绝不是机械地完成教学管理思想的上传下达,也绝不是仅为教师群体服务,而应是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正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全员育人”思想的体现,即“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高校修读学业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富集,学生在全方面发展过程中,或表现出对某一类学科的兴趣(如参与某类学科竞赛),或表现出对专业前沿的关注(如参与学术沙龙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表现出有出国发展意向(如报名雅思、托福考试等),或表现出对某一职业发展的诉求(如考取教师资格证)等。这就更进一步决定了教育不能简单地按照一个模式开展,而是应该实现“千人千面”的培养模式,即教学管理人员需及时予以关注,并实时予以记录,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分别向班主任、辅导员、学术导师、专任教师及其他相关部门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整合各部门的优势,突出多部门协同培养,从而实现全员育人,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助力。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朱启臻 曾富生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在技术革命日趋显著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创造性、应用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产业部门、应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小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1]。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高校培养的大量学生更多地走入应用性强的岗位,但培养模式依然沿袭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惯性,导致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范围;认为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2]。但是这一转变的实现,除了社会的需求等外部环境外,还依赖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建设,本文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多年的培养实践,对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一、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对的生源行业背景十分广泛,但其培养方向很明确,主要是为农业与农村管理机构、农业企业、农业服务等岗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一直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生源,这些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全日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源没有这样的优势。在生源缺乏职业经验而又要按职业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把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应用型高级人才来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少优秀教材与案例,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显著差别,有的培养单位甚至直接使用普通研究生的教材或将其简化后使用,或直接照搬国外案例或教材,这种做法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极易出现学术化倾向,与学术型人才教育难以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对其要有全新的认识,而且需要做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目前特别迫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认为必须强调综合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农业推广硕士的知识结构应涵盖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学等理论与方法。但是这种综合性并不是把不同学科课程简单拼凑起来就能体现,因为简单地拼凑不可能产生综合效果以形成培养特色。综合性体现着创造性,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形成综合性课程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如“农业推广学”就是体现应用性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农业科学、信息传播学、社会心理与行为学、组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形成了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被评为农业推广领域的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农业社会学”也是一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农业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重新审视农业,综合了现代农学、农民学、农业经济学、制度学、组织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属于自己学科特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把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制定作为该学科的落脚点和归宿,使得这一学科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每个专业学位类型都能够形成3~4门具有创新性且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创新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效。研究者概括了参与式教学的许多特点,诸如参与性、互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开放性、激励性、发展性、反思性等[2],但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最基本的要点有三个:

1.问题导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