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理论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行为理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行为理论论文

行为理论教学改革中财务会计论文

一、我国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1.陈旧古板的教学方式

讲课依然是呆板的教学模式,各类考试也均侧重考核规则的记忆程度。

2.单一单项的教学手段

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双向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束缚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于没有进入财务工作现场,缺乏实践经验,对老师所讲实例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消化,加之复习思考题是练习性的,仅仅只需要学生运用书本上的方法对所给的数据进行简单演算即可。虽有一定的思考作用,但却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贯穿财务会计教学的思想理论

1.合作学习理论。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功能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它是新知识的载体。知识是提升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一本科技期刊的知识越是丰富越是前沿,其价值也越高。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资源,其知识分享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发展。一本好的科技期刊必然会分享更多的知识。那么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帮助科技期刊作者更好的分享其创造的新知识?这都是科技期刊和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更多思考的事。本研究想通过价值接收模式里的认知价值,计划行为理论里的主观规范和社会认知理论里的自我效能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科技期刊知识分享功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参考建议。

一、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功能

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分享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彼此交换,讨论知识并从其他个体习得经验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透过知识的交流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知识分享行为最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具有载体功能的个体,在这里就是一篇学术论文,或者说是一本科技期刊。同时科技期刊的读者(学习者)因为具备了重新架构知识的能力,所以能够把知识不断地加值,产生新的学术论文。所以不夸张的说,一本科技论文的分享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本科技期刊的生命力。过去谈到知识分享大多以企业组织为背景,而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行为则大不同于组织内部的知识分享,它跳出了组织学习与组织管理的框架。它更加注重科技期刊读者(也是潜在作者)本身。正因为如此,研究科技期刊知识分享功能,就应该把科技期刊的作者或者读者的知识分享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知识分享的行为除了个体因素以外,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影响知识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科技期刊知识分享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与作者的关系,乃至作者与编辑、编辑与读者的关系,都是影响分享的重要因素。知识分享的媒介———科技期刊也是重要的因素。知识分享是一种知识转移的行为,如果知识分享者有意愿分享自己的知识,但却没有良好的传播媒介来传播其所具有的知识,这样知识分享就不会实现,所以一本合适的科技期刊是知识分享的良好传播媒介。由于每种科技期刊都会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这就使相同领域的作者或读者能更方便快捷地通过科技期刊这一特殊的媒介进行知识交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和心得通过学术论文与其他相同领域的作者或读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而具有创新、协调意识、高效率、亲和力、责任心及相对广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就是这两者联姻的最好嫁娘,所以科技期刊就是这样具备与一般传统教育不同的知识传递性,一种具有知识分享功能的特殊的传播媒介。

二、价值接收模式里的认知价值

价值接受模式(Value-basedAdoptionModel)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切入,认为使用者对于任何一项产品都会产生一个认知价值(PerceivedValue),这认知价值可供消费者决定是否采用。该模型指出使用者对于任何一项产品的感知利益会正面影响使用者持续使用的意愿。那么科技期刊内容与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相关性和在同种类期刊的认知价值就是作者是否愿意在该期刊中分享自己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因。遵循认知价值理论,科技期刊编辑则应该较深刻地了解本刊学科的研究方向及本刊在哪一方向具备更大的优势。不断提高科技期刊本身的学术价值,是使作者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即提高使用者,包括作者和读者知识分享意愿的根本原因。

阅读全文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实践(6篇)

第一篇:地域文化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实践

【摘要】

目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主要侧重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地域文化的融入,使得英语口语课失去了其传承文化、服务地方发展的功能。本文强调高职院校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从教材的编写、课堂的教学、课外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实践途径。

【关键词】

地域文化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资源

一、将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迫切性

1.传承当地文化的迫切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就深刻点明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将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的软实力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证。高等学府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前沿阵地,它不仅能够传承文化,而且还能够创造和发展文化,大学生只有学习了地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发展和完善,并树立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阅读全文

阅读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摘要:阅读疗法因其简便快捷、经济、操作简单等突出优点,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本文简要介绍阅读疗法的概念、分类及心理作用机制,并探讨把阅读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路。

关键词: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阅读疗法概述

1810年美国著名医生拉什(Rush)呼吁精神病医院面向病人提供有益健康的读物,让病人通过阅读减轻压力,并调节情绪。1848年高尔特(Galt)在美国精神病学会上报告的《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是有关阅读治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目前阅读疗法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应用非常广泛,涉及的领域有学校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面向包括情绪困扰者、药物依赖者、精神疾病、残疾人、临终病人等需要心理及情感支持的群体,从儿童、青少年到老年人都适合。1.阅读疗法的含义。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出自于希腊语biblion(图书)+therpeia(治疗),也称作图书疗法、读书疗法或书籍疗法等。韦氏词典中对阅读疗法的定义是,使用阅读材料来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或辅助治疗精神疾病。由此可见,阅读疗法既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和辅助手段,也可以用于医学与精神病学的辅助治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书籍或者指导性阅读,可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以此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心理治疗的目的,对于一般的心理问题通过阅读疗法可以解决或者得到极大的缓解。2.阅读疗法的分类。王波在2004年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疗法进行了分类,共有11种分类方法。台湾学者王万清先生将“阅读治疗”分为“临床的读书治疗”和“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读书治疗”两类,他认为“临床的读书治疗”一般是指医院精神科医师或咨询师提供给患者阅读材料,注重读书的心理治疗效果,主要是为了辅助心理治疗而实施,目的在于帮助患者解决个人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与工作。发展性和预防性的读书治疗则一般是在医院之外实施的,注重的是文学作品对阅读者人格的熏陶,对一般的心理问题有预防和疗愈的效果。

二、阅读疗法的心理作用机制

阅读疗法产生作用,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进行解释。从心理方面分析,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的过程,能够使人产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现象。阅读让人产生美的享受,或激发崇高的感情,或可影响一个人的信念、处世态度等,从而达到调节心理,改变行为方式的目的。从生理方面来看,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受到阅读所激发的思考和想象影响,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物质,调节血液流量,增强免疫功能,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关于阅读疗法的心理作用原理普遍被接受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认同、净化、领悟学说,还有一种是认知—行为理论。1.认同、净化、领悟学说。认同,就是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与读者的经历、性格或面临的困境具有一些相似性,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使读者从中获得认同与支持的力量与勇气。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紧张、恐惧等情感,自身的焦虑也会引发出来,通过把作品主人公当作自己会有感同身受的切身体会,从而情感得到释放和净化。在认同与净化的基础上,读者深刻反省,整合接收到的新的经验并将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此为净化。阅读治疗过程中,首先,治疗师会与求助者讨论阅读材料的内容,引导求助者对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主题思想产生共鸣,完成认同。在阅读过程中,求助者被卷入故事中,自身被压抑的情感也得到宣泄与释放,这样情感得到了净化。在宣泄之后,阅读治疗进入到领悟阶段,求助者开始反思产生情绪及行为的原因,导致自身情绪困扰的具体事件及认知,从而使问题得到减轻乃至解决。2.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也是一种比较普遍被接受的理论,该理论结合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求助者的行为以及认知、看待事物的方式减少失调行为,并让求助者的情绪得到缓解。建立于认知—行为理论基础之上的阅读疗法主要帮助求助者识别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认知,觉察自身被压抑的部分,通过阅读和练习重塑自身的经验,提高求助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阅读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路

阅读全文

保险中的效用理论综述

一、保险中的“最大效用理论”

钱不在明天用而被拿到今天用(商业贷款),钱不在今天用而放到明天用(养老保险),这些都是钱在时间上的流通。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折腾”呢?答案就在于“效用”在做选择。在公理科学中,把决策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决策者在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事实上,效用的概念是丹尼尔•伯努利在解释圣彼得堡悖论(丹尼尔的表兄尼古拉•伯努利故意设计出来的一个悖论)时提出的,目的是挑战以金额期望值作为决策的标准。丹尼尔•伯努利就这个悖论在1738年的论文里阐述了两条原理,其中一条就是最大效用原理:“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二、保险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叫边际考虑。边际原本是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而在经济学上,边际的含义是“最后的”或是“新增加的”。边际考虑就是只考虑最后的一个或者新增加的一个所引起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整体本质。边际考虑是一种只看现在和未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模式。因为过去了的事情也就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影响。这也是大家常常听说的“沉没成本”的概念。不过,为众人所熟知的可能是另一种边际的概念。举一个例子,给一个饥饿的人吃馒头。第一个馒头,雪中送炭,感觉一定极好;第二个呢,感觉也还不错;第三个呢,感觉饱了;第四个呢,好像就有些多了;第五个呢,第六个呢……这就是有名的“边际效用递减”,是丹尼尔•伯努利在1738年的论文里阐述的另一条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而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如果边际效用不变,也就是后面一个馒头永远和前一个馒头一样好吃,那会发生什么?我们将永远吃下去,永远吃不饱。边际效用递减可以用来解释保险中的许多事情。假设有一个农场主,他的正常年毛利为1000万元,可是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其年毛利就会锐减到600万元。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恰好为50%。如果有一家保险公司找到他,愿意提供保险,保证其年毛利为1000万元,但保费为200万元。你觉得这个农场主会购买这份保险吗?如果从数学上的期望(平均)收益的角度来讲,农场主未必会购买这个保险。因为购买之前和购买之后的期望平均毛利是一样的,都是800万元。但是,如果从效用的角度来讲,结论就未必如此了。对这个农场主来讲,600万元的效用值为60,1000万元的效用值为100,那么800万元的效用值应当是多少?是80吗?错了。应该高于80,否则“边际效用递减”就不成立了。

三、“效用”在保险规划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曾经给朋友们出过一个题目:“退休时,假设有两个养老资产可供你选择,一是价值确定在20万元的保证资产;二是不确定资产,有60%的可能性可以拿到40万的资产,40%的可能性一分钱都没有。你会选择哪一个?”结果有大约2/3的人选择了第二个资产。对于这一拨人,笔者在20万和40万之后各加个零后请这群人再做选择,结果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第一个资产。为什么会这样呢?某种程度上来讲,效用实际上决定了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高风险一般伴随着高收益。不同的决策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抉择。运用心理测定方法,可以测量出决策者对于各种收益和损失的效用值,并画出相应的效用曲线:有些决策者对收益反应迟钝,对损失反应敏感,怕担风险,不求大利,谨慎小心。有些决策者对损失反应迟钝,对获利非常敏感,追求大利,不怕风险,大胆决策。也有一些人属于中间类型,完全以损益率的高低作为选择方案的标准。事实上,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同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效用值。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下其效用判断可能也是迥然不同。前面说过,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对这一点,消费者在作保险规划时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在资产的选择上面,应多些关注效用而非金额的大小。笔者也曾经接触过一些高净值客户。他们在做着高风险、高收益的生意,而在选择保险产品的时候,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产品的收益率。这恰似一个肚子里已经塞了许多馒头的人仍然渴望下一个馒头。在目前阶段而言,能带给他们最大效用的是保险能够带来的其他功能,如资产安全、杠杆作用、财富传承等等。而这些,有些高净值客户常常忽视。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经济行为。保险从业者要认真研究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并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将大有裨益。

作者:张婷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阅读全文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培养(6篇)

第一篇:高职商务英语涉外技能培养

摘要:

在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涉外技能的内涵及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涉外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模式,并提出了保障条件与措施。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涉外技能;培养模式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对涉外技能的要求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良好的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较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掌握广泛的涉外知识和应用领域的业务并能胜任外贸洽谈、商务管理、商务翻译、涉外公关、涉外导游、中英文秘书以及英语语言培训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专门人才的专业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或ESP),如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等。显然,应用英语是在应用语言学下属的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分支,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如跨文化的商务环境等)下的特种语言交际等涉外技能,包括应用语言的语篇知识与语言特征、语言与语用能力、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交际与沟通等等。作为高职专业,商务英语专业首先是英语专业,语言能力必须宽厚扎实,这一专业特点不能丢。在基础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中,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高职英语教学又具有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特点,教学更倾向于言语功能和语言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获得与其社会目的相关的“终端行为”;此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又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又必须掌握宽泛的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所有这些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特征上就是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应用型、职业型的,工作岗位是基层一线或工作现场,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与管理规范转换为现实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简而言之,就是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应用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其中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应用性是培养目标定位的规定性,基层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基于上述,又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涉外事务、业务处理能力和语用与交际能力上,广义地讲,这些都属涉外技能。具体而言,以商务英语为例,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其涉外技能主要包括:商务接待方面的外事接待礼仪、沟通能力,商务谈判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关的资料准备及辅助谈判的技能,外贸业务的外商接洽、跟单与报关、结算与业务处理能力,办公设备应用、中外文速录、文件资料的撰写与整理能力,以及以上业务活动中的外语交际与沟通能力等。此外,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商务人员不仅要面对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经济环境,还会遇到许多语言、非语言交流上的,社会习俗与惯例方面的,民族宗教方面的,以及商务文化方面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外业务的开展。因此,涉外技能对于商务英语人才成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Michelle(2000)认为,过去时间就是金钱,而现在,奔波在世界各地的商人们会说,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像时间一般,也是金钱;可以说,在经济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如同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先进的技术一样,是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国内教育机构也已经认识到在应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等涉外技能的重要性,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堂设计和教材上进行了研究。涉外技能已经被作为应用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

阅读全文

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

【内容摘要】伴随着我国游客外出旅游的增加,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经验不断积累丰富,国内的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不得不改不得不变的深水区,而且这一问题也日益转移到教学领域。目前国内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亟需解决的就有《旅游经济学》的教材设计问题,如何丰富《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如何提升《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对教师、学生和教材都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旅游经济学

如何提升《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紧紧把握两个重点:第一,从教学者的角度来考虑,作为已经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从业者,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更全面更具体地为学生接受,这就必须从教学的手段(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钻研。第二,不能忽视作为受体的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老师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生只是单方面被动的接受。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和学习兴趣,在学习上就不够主动,缺少动力。因此,需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着个性的个体,针对学生的个性灵活改变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一理念在许多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无疑为现在的教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探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题,并取得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发现。

一、《旅游经济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文针对《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旅游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的反馈,总结归纳出如下三方面问题。

(一)旅游经济学课程定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的《旅游经济学》课程,无法实现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程与实践的脱节,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无法有效实现对学生专业思维的培养。其次,很多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反应旅游经济学教材知识陈旧,跟不上旅游行业的发展,不能体现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二)教学者在教学手段上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教材和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等因素的限制,就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弥补这两个部分的短板,这对教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由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并未达到相应的学习经济学的程度(旅游专业文理兼收,相当多的理科生在中学时期并未接触相关知识),老师讲授的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尚且难以为同学所接受,更不用说复杂的旅游经济学问题了。如果教师希望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不能准确传达,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的这种填鸭式教育方式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尚有待改进。

阅读全文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效能感研究

摘要: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创业行为的产生已在计划行为理论中得到充分验证,然而创业行为依赖一连串的动态“过程因素”,通过跨理论模型将创业行为细分为不同阶段,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属性,将需要驱动、机会识别、人际能力、创业学习、关系协调等形成过程框架,研究高校创新创业的举措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效能感的影响。

关键词:创业教育;环境设计;跨理论模型;创业效能感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19年毕业生人数已达到834万。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创业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第三本学习护照”,被赋予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针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国外学术界趋于使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简称TPB)来预测个体的创业意愿和效能感,但该理论没有揭示创业行为本身的整个发展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借助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Model,简称TTM)的多阶段、全视角来诠释创业行为在创业意识、创业机能和创业经验等方面的变化,更符合基于设计创意而发展的环境设计学科的创业群体特征。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一)跨理论模型及其运用

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Prochaska创立的、用来研究个体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型。Prochaska对心理治疗和行为变化的18种主要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将这些理论去粗取精后有机结合成一个行为改变的完整方法,命名为跨理论模型(TTM)。跨理论模型认为,行为主体的锻炼阶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循环的动态过程,个体行为的改变需要经过五个阶段: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和保持。变化阶段作为跨理论模型的核心,是依据个体行为改变的时间、动机、和恒心[1]来划分的,一共分为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pre-contemplation)。行为主体在该阶段没有采取行动的打算,对目标行为没有充分了解并对行为缺乏动机。因此,在该阶段行为主体对行为进展无任何期待。意向阶段(contemplation)。行为主体在该阶段已经意识到目标行为的优缺点,继而评估采取行为有关的成本和收益,因此产生对目标行为的欲望或缺乏兴趣。处于意向阶段的个人容易受到环境(人和事)的相关影响,由此决定他们是否采取行动或拒绝目标行为。当然,行为主体已经开始思考目标行为,能够激发潜在的信心和效能,树立正确的心态。准备阶段(preparation)。行为主体准备在接下来的时间段开始行动,并开始进行有意识的规划,根据目标行为实施有步骤的计划。行动阶段(action)。个体已经投入到行为改变当中,并持续一个有效时间。根据原有的意向和计划进行目标行为,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以期达到目标期望。保持阶段(maintenance)。目标行为已经得到有效实践并获益,通过行为的持续发展,使得行为主体越来越接近成功,甚至高于行动阶段的个体。该阶段需要持续观察并采取合理手段,帮助行为个体克服行为障碍,并减少行为倒退的可能性。刘宇伟和吴锋认为,将TTM用于组织和职业发展,尤其是针对创业研究能够有助于解释创业行为,其理论框架能够直观揭露跨理论模型在创业行为阶段进展中的变化,为解释并指导促进创业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创业教育对创业效能感的影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