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原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行为科学原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行为科学原理

医院财务管理会计应用

摘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降低医院的医疗业务成本,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为医院做出合理、科学的重大决策,在医院财务会计的基础上结合运用医院管理会计具有重要及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医院管理会计的特点和职能进行了初步分析,阐述了管理会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并就其在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管理会计;医院财务;医院管理

管理会计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会计的一个分支,在广泛吸收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预报等环节提供有关未来信息的会计。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特点与职能

1.医院管理会计的特点。

阅读全文

市场营销促进产品买卖思考

一、专业解析

(一)市场营销专业是什么

市场营销学于20世纪初期产生于美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如今,市场营销学已成为同企业管理相结合,并同经济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相融合的应用交叉型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外贸部和一机部所属高校等先后开设大专层次“市场营销专业”。1984年1月,中国高校市场学会成立,继而各省先后成立了市场营销学会。这些营销学术团体对于推动市场营销学理论研究及在企业终端应用起了巨大的作用。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市场营销专业作为试办专业。此后,高校本科、专科专业中便陆续开始开设该专业。

(二)市场营销专业学什么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即研究企业从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现实及潜在需求愿望出发,有计划地组织企业营销活动,通过交换把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向消费者手中,以实现企业盈利目标的全过程及其规律性。因此,市场营销学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方面:其一是关于市场营销外部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掌握这种关系和规律性的基本原理;其二是企业内部营销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合,以及建立和调整这种组合的策略;其三是企业内外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规律,以及建立和保持这种协调和平衡的具体方法。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市场调查与定位、销售与销售管理、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大客户开发与管理、营销方案策划、新媒体营销、网络营销推广。

(三)市场营销专业有哪些特点

第一,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市场营销包含企业市场营销的理论与实践,是一门能够直接指导企业市场经营实践的应用性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营销的经验和营销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死读书是不行的,需要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环境里锻炼,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第二个特点就是就业面广,市场需求大。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比较大、选择空间比较宽松、有多种岗位可供选择、就业前景广阔。建议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在学好学校开设专业课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尽可能地学习和积累行业知识,阅读专业书籍,加深这方面的行业知识储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如果你在平时有所准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了解过一个行业,那毕业后求职时,相较于其他应聘者,你的专业能力更强,自然也就容易赢得考官的青睐。

阅读全文

侦查学原理研究论述

作者:徐嘉嘉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侦查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具备自己的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侦查学界忽视甚至回避对基本原理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在侦查学中,只有那些能够直接应用于破案的理论才值得研究,而那些不能直接应用于破案的、,或者虽与破案关系密切但暂时发挥不了作用的基本原理就不值得去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我国侦查学界在侦查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方面相当薄弱。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侦查学界逐渐意识到了对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着对基本原理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专著方面,武汉教授的《刑事侦察原理》、何家弘教授的《同一认定—犯罪侦察方法的奥秘》、王传道教授《侦查学原理》等著作的相继问世,表明了我国侦查学界对侦查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论文方面,何家弘教授的《司法证明同一论》、刘品新副教授的《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等论文为我们研究侦查学基本原理指明了新的方向。综观侦查学界对基本原理的研究,可以概括出以下五种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物质交换原理、逻辑推理原理、同一认定原理和“三论”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认为,既然辩证唯物主义是所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那么作为独立学科的侦查学也自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些学者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原则(物质论、认识论、联系发展理论、因果关系论)深化到侦查学的理论研究中,从而形成了侦查学自身的特定的基本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它具体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第二,物质是客观的;第三,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犯罪行为是受犯罪意图支配的人,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特定的人或物进行侵害或侵犯的行为。由于构成犯罪行为的时、空、人、事、物五大基本要素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犯罪行为也具有客观实在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原理,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犯罪行为是可以被认识的。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久侦未破的案件,随着侦查的深入和推进,始终都存在着破获的可能性。犯罪行为是终究能被认识的。于凤玲同志主编的《刑事侦察学教程》一书认为,物质论是认识犯罪的基础理论,其理由有三:第一,犯罪行为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反映。第二,犯罪行为是可以被认识的,刑事案件是可以破获的。第三,犯罪行为形态是侦查破案特定的物质基础。孟宪文教授主编的《刑事侦查学》一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刑事侦查活动的认识基础。构成刑事犯罪行为的要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犯罪行为结果是通过物质的运动变化展现在侦查人员面前的;侦查活动性必须以犯罪行为的“客观实在性”为依据。马忠红教授在《侦查学基础理论》一书中认为,犯罪行为的物质性和客观实在性,是决定犯罪行为可知性的根本依据;也是侦查原理的根基和出发点,是侦查的可知性原理,为侦查破案提供了可能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阅读全文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体系

摘要:根据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文化依据以及卓越医生培养理念,提出构建基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全程化、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并在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环境育人等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卓越医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新时代医学院校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1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客观依据

1.1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同和重视

从本质来看,教育就是一种人文活动,医学生肩负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其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精神。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发展面临各种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同和重视,也是医学院校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所在。

1.2人文素质教育是卓越医生培养的应有之义

阅读全文

企业文化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我国的物流企业在过去的起步和发展阶段,由于市场空间广阔,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导致物流企业同质化竞争比较普遍。然而随着物流市场的完善,物流服务供方市场进一步扩大,客户议价能力越来越强,提供同质化的物流服务将不利于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保持并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因此,形成并加强本企业竞争力,是物流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物流企业竞争力是物流企业在企业文化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市场能力、环境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纵观世界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管理的软化是总体趋势。尽管企业文化不易改变,但完全可以向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尝试着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良好作用,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

1企业文化是竞争力的一部分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各国学者在考查研究了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后一致认为:美国重视理性管理,而日本人不但重视“硬”的方面,更注重“软”的文化管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名和太郎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力”,认为文化是产业的重要因素。他认为文化力就是组织文化对组织管理的作用,具体包括:企业目标的牵引力;企业哲学的指导力;企业精神的凝聚力;企业道德、风气、和制度的规范力;企业风俗、企业典礼、仪式和企业活动的感染力;企业标识、企业旗帜、厂容厂貌、厂服、厂歌等的形象力;企业公共管理活动的辐射力等。物流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管理、价值链的每个环节,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在企业内形成良好氛围,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唤醒人们的潜意识,弥补制度建设之不足;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比如河南中原文化的“家”思想,增强当地员工的归属感,有利于企业各部门组织建立和谐的协同思想。当一种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被该企业成员认同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组织产生极大的协同力。

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企业文化与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紧密相关,对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员工潜力,即最大化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根据行为科学原理,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是动机,根本动力是需要,人的动力系统大致分为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其中物质动力是外因,精神动力是内因。在企业中,物质满足是必要的,但还需要理想、追求、群体价值观等形成的精神动力。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为企业及员工设计目标,物流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物流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物流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在物流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物流企业目标的一致认同,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并通过目标管理最终促成组织目标和成员个人理想追求的实现。另外,良好的企业组织风气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形成企业内部的心理定势,促进形成员工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通过从众和认同心理,使物流企业中大部分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要求一致,推崇团结友爱、民主平等的良好风气,消除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风气,形成凝聚力。而且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提倡兼顾物质和精神需要,充分适应组织成员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让员工发自内心热爱工作岗位,以企业为家。

3企业文化对服务能力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认为服务制胜的时代已经到来。物流业是服务性行业,客户包括消费个体和企业组织,要求能以较低的成本将客户需要的产品在适当的时间送至适当的地点。其服务的质量和成本等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首先,物流企业服务有关的要素很多,包括服务政策说明等交易前要素,订货周期等交易要素,还包括售后服务等交易后要素,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环境不确定性强,物流工作强度高,员工直接面对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非全程可监控。比如,在物流快递业的公司制度中往往对送货人员的态度有要求,比如要求微笑服务,但分散化的网点配送过程中,与客户接触时的态度是难以监控的。物流企业的这些业务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一种心里感觉,单纯靠规章制度无法取得显著成效。只有结合价值观、理想等,使员工认同企业的经营哲学,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样才能使员工获得较高的工作满意度,进而保证服务的质量。其次,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时候往往要涉及到不同的管理方式或不同文化的矛盾或冲突,将增加服务管理成本,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在所难免的。同时物流企业文化,在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体现出的经营道德和伦理意识,将影响外部公众的认同及经营环境及企业的外部运作成本。

阅读全文

大学数学有效教学解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有着更广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使用案例法,从构建课堂知识结构、课程知识结构等方面,结合互联网技术,提出促成大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互联网+”;有效教学;大学数学;课堂知识结构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二十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践,“有效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和教师教学实践的最佳策略之一。本文无意于提供有效教学的完整定义,只是介绍大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些关键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教学实践下的大学数学有效教学手段与方法。许多研究表明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学行为主要有五种: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这五种关键的教学行为可以嵌入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可以是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构建、每一门课程的构建,甚至延伸到课堂内外的每个学习者个体。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上好每一堂课——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1.上好开学第一堂课

除了开宗明义,讲明这门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学习任务等常规知识之外,我们还可以讲讲这门课程的前世今生,甚至可以是从学生对该门课程或相关知识已有的认知程度入手(别以为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就急着要给学生传授新知识——欲速则不达)。例如,大学数学里的概率统计课程,第一章古典概率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点学生在高中就已经接触过,当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笔者在一开始就抛出问题:找一个学生,问他乒乓球水平,假设让他选择和笔者(教师)打乒乓球(两人水平高低不一),怎么选择比赛赛制才对弱者有利,五局三胜还是三局两胜。往往这时候学生一下子就会炸开锅,甚至直接讲“一局定胜负”。这时候可以进一步询问理由,慢慢引导到概率中相应的知识点上,再进一步追问猜测讨论奥运会乒乓球赛制改革(21分制到11分制)的可能原因……最后总结概率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时候就可以介绍它的来源、发展等。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会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甚至会带着渴望的心态去学习它。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上好新知识点课

阅读全文

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可行性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滞后于工伤保险,起步于1996年,于2008年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第一次在法律规范中采用工伤康复这一完整概念。笔者认为,将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使社会软科学与医疗科学相结合,以社会工作方法作为工伤康复中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环节中的科学理论和手段,创新地将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工伤康复工作中,将对工伤康复事业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和效果,既有利于工伤康复体系的完善和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扩展社会工作的应用面。   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的关系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工作虽然粗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一个属于社会学范畴,另一个属于自然科学医学范畴,但是,认真仔细分析起来,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概念上来说,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有着交融之处。社会工作起源于慈善事业,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根据我国国情,一般将社会工作的定义概括为:根据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总政策,运用社会学原理、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克服困难,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防范社会问题的发展,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的工作。而世界卫生组织给工伤康复下的定义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他一切措施,对残疾者进行治疗、训练,运用一切辅助手段以达到尽可能补偿、提高或者恢复其已丧失或削弱的功能,增强其能力,促使其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工伤康复对象具体是指已经社会保障部门认定为工伤(含职业病),因工伤导致身体功能障碍,而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但具有恢复潜力和康复价值,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人员。可见,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在方法上,都有社会的方法;在作用对象上都是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弱势群体,需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社会工作可以研究并服务于工伤职工,而工伤康复也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使其具有全面性,以取得更为显著的康复效果。   第二,从价值观上来说,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有着相似之处。国内外大部分学者所提倡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包括:每个人都有权利来实现自我成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需求,社会工作珍视每个人的这种需求,帮助每个人开发实现自我成就的潜能,维护其达到自我成就的权利,设法使它与现实社会协调,帮助每个人应用社会资源去达到自我成就;社会工作激发个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更让其认识到以实现自我成就来有效地贡献社会、报答社会是其义不容辞的任务。而工伤康复工作是通过利用现代康复的手段和技术,让工伤职工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职业劳动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适应社会和家庭生活,适应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和自谋职业的要求,在全面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后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三,从作用上来说,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工作互为因果。在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结合的研究领域中,目前有将医疗社会工作引入工伤康复的相关研究,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伤康复实施中的供需矛盾,丰富工伤康复的实施方式和工作方法。在我国,医疗社会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将医疗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结合起来,既有利于现代工伤康复制度的建立,又有利于医疗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推动了医疗社会工作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为工伤康复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方式和手段,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对工伤职工的心理疏导、精神安抚、信念激励和寻求政府及社会支持,促进工伤康复达到预期效果;而工伤康复反过来为社会工作拓展了领域,扩大了覆盖面,丰富了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可行性   分析目前,我国工伤康复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伤康复大多以医疗康复为主,难以满足工伤职工对于职业、社会、心理等全面康复的需求。从工伤康复的实际需要来看,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工伤康复制度的完善和提升有其必要性,它不仅能使工伤职工在肢体、心理、职业等方面得到全面康复,而且能使用人单位保持一支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对于减少工伤保险基金负担、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建立和谐社会起到更好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通道已经打开,可以说具备可行性。   第一,在制度建设上,工伤康复为社会工作介入留有接口。各地都在摸索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工伤康复发展道路。不论是工伤保险机构直接提供服务、还是政府购买服务哪种工伤康复服务模式,都是以工伤康复为核心的制度建设。而完善的工伤康复制度设计,就包含认定服务、医疗服务、管理服务和社会服务等。这就给社会工作的介入留有接口,并给社会工作提供了用武之地。   第二,在政策制定上,工伤康复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支持。目前,我国及地方虽还未出台专门的有关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政策文件,但工伤康复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实施进展情况良好,有的地方已开始在积极探索研究进一步完善工伤康复政策体系,随着工伤康复及社会工作试点的开展,将会出台相关推动性、规范化的政策规定。   第三,在资金来源上,工伤保险基金为社会工作介入给予保障。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工伤职工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这就以法律规范形式将工伤康复列为工伤保险待遇之一予以保障,保障了工伤职工获得工伤康复服务的权益。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提高工伤康复的效果,也就能得到工伤保险基金相应的偿付。   第四,在人才供给上,工伤康复为社会工作介入开辟渠道。近年来,各地政府将“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国家近年已启动社会工作师人才职称考评工作,吸引了一批批有识之士,通过考评取得了社会工作人才的资格;一些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全国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也于2010年开始招录。这些都可为工伤康复输入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人才。#p#分页标题#e#   第五,在机构设置上,工伤康复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岗位。目前,我国工伤康复工作先行地区——广州、济南、苏州等城市都建立了工伤康复管理机构和医疗定点机构,硬件设施等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工伤康复医务人员基本配备齐全。工伤康复管理机构和医疗定点机构还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引进提供了岗位,正处于“筑巢引凤”的状态。   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途径与   方法为了填补我国目前工伤康复制度体系中的欠缺,进一步完善工伤康复工作体系,推动工伤康复中的心理康复、职业康复、家庭康复和社会康复,我们需要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途径及方法。   第一,要从工伤康复机构建设介入,确立社会工作在工伤康复中的位置。从目前全国的情况看,工伤康复体系是依托现有的工伤保险管理构架,探索工伤预防、工伤认定、工伤医疗追踪管理、工伤康复、劳动能力鉴定及工伤待遇支付“一条龙”的新型工伤保险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工伤预防、救治、康复、补偿、就业服务一体化的纵向管理体系和横向服务网络。在工伤康复机构建设中,为确立社会工作在工伤康复中的位置,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设立社会工作专门机构。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为工伤康复的委托、监督考核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及规定,协助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成立“社会工作科”,依托原有的康复定点机构的基础,与购买工伤康复服务一起,采用签订协议、政府购买的方式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二是建立工伤康复社会工作机制。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应制定社会工作的相关工作流程、工作方案等相关工作机制。社会工作科室开展具体工作,将社会工作贯穿于工伤康复职工的整个康复流程中,其中发生的工伤康复工作费用由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先行垫付。三是建立工伤康复社工考核、评估机制。社保行政部门应将要求达到的社会工作成效指标化,到职工康复结束时,社保行政部门连同医疗康复效果一起,对社会工作成效进行考评,对有效的进行费用结付,无效的减少或者不进行费用结付。   第二,要从环境生态系统介入,确定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层面。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并完善,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社会工作可应用生态系统理论,首先从微系统中入手,介入工伤职工的家庭、康复环境,再就业环境,与政府部门建立沟通联系,及时反馈工伤职工的状况和政策制度需求。其二,社会工作要介入政府部门与工伤康复管理机构间构成的中间系统,做好两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其三,社会工作可从外层系统即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入手,营造良好的康复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充分调查企业的用工需求、制度和氛围,并通过沟通协调,将其改善为更符合工伤职工需求,为工伤职工重新踏上岗位做好铺垫。其四,社会工作可从宏观系统入手,致力于营造利于工伤职工发展的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推动有利于工伤职工的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向社会宣传关注并帮助工伤职工。其五,社会工作可从时间系统入手。即根据工伤职工进行康复早期、中期和后期的不同阶段和需要介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特别是工伤职工康复后,重新回到社会再就业或是创业的时期,社工要做好工伤职工就业创业的跟踪介入和服务。   第三,要从行为科学角度介入,发挥社会工作对满足工伤职工不同层次需求的作用。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一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社会工作要满足工伤职工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是要通过对工伤职工的心理疏导,安全知识的传输,给工伤职工以安全感;通过介绍工伤康复有关政策及现代康复技术,使其认识到伤残情况能够改善,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到温暖;强化亲属、朋友对工伤职工的情感支持,使工伤职工获得心理慰籍,减轻其孤独感;成立工伤康复职工“心灵驿站”,或是兴趣小组等多种方式,让工伤职工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情绪得到排解,心灵得到沟通,寻找情感知音,分享社会资源;对工伤职工进行职业训练、心理适应,开发其潜能,充分联系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工伤职工回归原工作岗位或是重新找到工作,或是实现自主创业,充分实现其个人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四,要从职业能力建设方面介入,展示社会工作重塑工伤职工回归职业形象的魅力。社会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赋权、增能和优势视角等方面的理论,也有着对工伤康复的指导和应用意义,需要社会工作在介入工伤康复实际工作后,加以指导和应用,有效地促进工伤康复。一是帮助工伤职工树立自我效能感。社工在职业康复项目的设置上,应采取适中的难度,让工伤职工取得成功的喜悦。二是给予工伤职工赋权、增能。工伤康复工作实质上就是赋权、增能理论的表现形式。职业康复通过对康复对象的就业能力评估、职业技巧训练、就业辅导和职业环境改良,尽可能恢复康复对象的就业创业能力。社工的介入应该让工伤职工增强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联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工伤职工再就业和创业培训,让工伤职工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和创业,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获得自身价值的体现;社工可与政府进行联系沟通,反馈工伤职工的需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推进工伤职工再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三是以优势视角对待工伤职工。社工在对工伤职工进行服务时要关注案主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积极发现工伤职工的特长与技能,并善于开发利用,进行提升和扩展,为重新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要从社会宏观层面介入,体现社会工作对构建工伤康复社会支持网络的优势。社会支持理论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社会支持网络指个体接触形成的关系网,通过这些关系网个体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支持。社会工作一方面要为工伤职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让工伤职工运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工伤职工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协调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以及指导工伤职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寻找合适的工作,帮助工伤职工获得再就业岗位或成功创业,重新建立用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信心,进而全面推动工伤职工回归职业、回归社会。#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构造思考

逻辑起点分析

在研究我国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框架时,只有从工程环境入手,对工程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才能在现代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决定的。此外,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推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思想世界的东西归根到底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尽管它们可能会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可能会在表面上掩盖它们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工程管理实践和工程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同样遵循这些原则,不同的工程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工程管理实践,相应地,就会形成不同的工程管理理论。而工程管理理论也只有放回到具体的工程环境之中接受工程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其正确与否。一旦工程环境发生改变,人们对工程及工程环境的认识即工程管理理论就必然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环境起点论认为,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工程环境,它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工程管理实践的全部范畴,并且孕育着工程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我们只有从工程环境入手,对其进行充分认识,才能在揭示工程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要素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内容完整、结构科学、概念统一、逻辑严密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框架模型

在明确工程管理理论范畴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1],本文构建了中国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模型。该模型将工程管理理论分为两大类:本体理论和外延理论。单点虚线框内为本体理论,双点虚线框内为外延理论。本体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及由此衍生的核心理论和应用理论。核心理论部分是工程管理本质的精髓所在。工程管理实践是一切工程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与建设离不开特定环境下典型工程管理案例的归纳分析。案例归纳与分析成果为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是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前提和保障。外延理论是指导和推动工程管理事业的支撑体系,是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是指在该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主要包括哲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系统学。这些基础理论对整个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起支撑和指导作用,其内涵及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在文献[1]中已作论述。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包括工程伦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组织学,它们不只是传统的狭义的概念,而是基于工程管理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指导工程管理各应用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广义范畴。(1)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学作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或基本理论,是研究工程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学科,是指导工程管理的基本思想。将工程伦理学涵盖的所有内容进行融合,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工程人文论、工程社会论、工程(自然)环境论、工程价值论、工程创新论、工程本质(过程)论、工程信息论。(2)工程经济学。广义的工程经济学是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工程经济学研究各种工程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工程经济学的范围包括工程项目方案投资建设和更新的评价、比选的判据指标;会计核算方法、税收和通货膨胀等对工程项目方案经济分析的影响;成本(费用)估算、公共项目的经济分析、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以及价值工程、资金来源与融资等。(3)工程组织学。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秩序(规则)、权威层级(等级)、沟通系统以及成员协调系统(程序)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存在于环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相关,并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以及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和结果。组织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传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公共组织理论。工程组织学研究工程活动中的组织管理方式、原则和规律。广义的工程组织学内容包括:工程组织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主体和团队行为管理、工程组织文化、组织模式演变等。

(1)工程规划技术。用于工程相关产业规划、战略规划、科技规划等的调查法、评价法、预测法、平衡协调法、优化决策法、遥感技术、仿真技术。(2)工程决策技术。用于工程决策的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决策支持系统、群决策技术、情景分析法、决策树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3)设计、研发管理技术。设计研发管理采用的价值工程技术、虚拟技术、限额设计方法、方案优化等。(4)目标控制技术。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五大目标进行控制的手段和平台。如PERT计划审查技术、WBS技术、TQM、挣值法、帕累托分析、零缺陷管理技术、PDCA循环、因果分析法、事故树法、合同管理技术、HSE管理等。(5)规范化管理技术。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工程管理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目标合同化、管理内容格式化、内容执行程序化、执行手段信息化,实现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确保目标的实现,包括合同化管理、程序化管理、格式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技术。(6)协调沟通技术。为保证工程实施过程中工作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常用的有目标协调法、权责分配协调法、平衡协调法、角色差异淡化法、权威强化法等。(7)风险管理技术。指从工程风险识别、分析到采取措施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包括检查表分析法、专家调查法、事件树法、风险保留技术、风险转移技术、保险技术、风险利用技术等。(8)信息化技术。包括信息门户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远程监控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9)评价技术。包括用于工程前期实施和后期评价的指数法、系数法、聚类分析法、逻辑框架法、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法、成功度评价法、灰色关联法等。#p#分页标题#e#

工程管理外延支撑理论是指由工程管理基本理论和管理主体拓延、派生出来的推动工程管理本体理论发展的各种理论,针对当前我国工程管理领域发展的现实需求,其包括工程管理教育、学术平台建设、改革与发展、规范与标准等相关理论。工程管理教育理论涉及工程管理一级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执业资格与职称设置等问题。学术平台建设理论是指导学会组织、论坛组办、期刊创办和学术交流等平台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规范与标准相关理论涉及工程管理规范和标准的制定目标、制定原则、制定基础(导向)、制定模式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改革与发展理论探讨工程管理的工作组织、工程管理体制、法制、改革与发展等问题。(本文作者:王青娥 王孟钧 单位: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