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管专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信管专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信管专业论文

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策略

一、信管专业《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在信管专业中,软件工程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侧重系统的研发和维护的原理和方法。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则是让学生全面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但内容浅显。两者在系统开发和维护部分的内容上存在交集,部分院校因此未将软件工程加入专业培养计划。另外一些院校为强化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将“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同时开设,出现课程重复的现象。这些都是软件工程定位不清晰的结果。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信管专业中的软件工程与诸多信管专业基础课程联系密切,需要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目前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将软件工程与管理学、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显然不合适,教学安排缺乏层次性。

3.师资力量存短板

信管专业教授软件工程的教师几乎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不仅缺乏管理学相关知识且在教学思想上沿袭了理工科的风格,偏重程序研发流程,忽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导致学生把管理信息系统等同于一般的计算机软件,使得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误解。此外,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实际参与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缺乏实际的研发经验,故难以全面、深入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研发过程和特点。

阅读全文

外语类院校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特色不鲜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平衡、高校课程体系和企业需求不同步等问题。文章以外语类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为背景,打造“信息管理+IT外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开展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IT外语

一、概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是1998年由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整合而成的[1],还有部分院校的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根据时展的需要转型为信管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类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信管专业是集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极强的交叉学科,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信息处理,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然后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分析,进而形成知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约有6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管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开设的信管专业有偏重于信息技术的,有偏重信息情报的,还有偏重经济信息管理的等等。为服务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和软件服务外包行业需求,依托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大连外国语大学于2005年成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经过15年的发展,形成了外语特色鲜明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每年招生规模为400多人,是国内最大的信管专业之一。

二、信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

信管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学生应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等各种手段获取相关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能够掌握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持组织管理决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2]。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校在信管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献[3]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各个主要环节,以及如何有效体现新IT与现代管理学等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措施。文献[4]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探讨了该校信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文献[5]提出“专业+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双创”课程模块,将“双创”理念融入专业教学。文献[6]依据信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脉络,规划一个覆盖物联网知识体系的课程群。文献[7]以皖南医学院信管专业为例,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探索医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医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交叉点。文献[8]以财经大数据分析方向人才培养为目标,在课程体系模块化、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强化建设。文献[9]构建了信管专业.NET方向软件外包系列课程群的建设方案。文献[10]在北京化工大学信管专业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毕业设计(论文)融合在一起,优化了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提出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措施。当前众多高校信管专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人才培养仍然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特色不鲜明。各高校的信管专业产生背景不同,分布在商学院、管理学院、经管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院系,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同质化、体系层次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等问题。

阅读全文

高校诚信教育问题及原因

摘要: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微媒体环境下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论文首先简单分析了微媒体的内涵以及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发现在中国高校诚信教育中存在着对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低、高校诚信教育的理念以及内容不科学合理、诚信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系统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以供相关读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大学生;微媒体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微媒体应运而生,给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中国相关的文件明确规定,将诚信规定为中国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社会的主要群体,因此,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诚信品德的有效途径。基于此,论文对当前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系统探究,对提升高校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媒体概述及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微媒体

微媒体是一种网络媒体,主要以微信、微博和微视等APP为传播媒介,可以传播视频、文字、音频和图像等文件,进而有效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和互动性,提高传播效率。在微媒体环境下,中国高校的诚信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根据微媒体时代的新变化,研究高校诚信教育的教育模式,积极研究微媒体的发展规律,以其为基础进行高校的诚信教育改革,进而提高高校诚信教育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中国高校学生的诚信水平。

阅读全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信管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信管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制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构建信管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三,搭建信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第四,积极开展信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第五,不断完善信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深度融合

0引言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积极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重要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培养所需的优秀人才。[1-2]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发展转型的一次挑战,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机遇。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必须深化综合改革,通过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和育人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3-5]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路径[6]。面对新形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1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研究、环境改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7]。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教育被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内容,二者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没有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2)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受益面较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向的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7,8](3)缺乏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最关键因素,很多高校缺乏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企业锻炼的师资队伍,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4)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政策、资金支持及场地设备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0]为了有效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信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信管专业为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模式开展研究。通过制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体系等五种措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2创新创业教育与信管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与科研诚信建设浅论

摘要:科技期刊对于建立维护科研诚信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科研诚信相关概念,分析了科研诚信与科技期刊的关系;其次梳理了国内外与科技期刊相关的科研诚信政策规范,重点阐述了科技期刊是维护和培育科研诚信的重要力量,指出科技期刊既是科研诚信的重要守门人,也是科研诚信的重要建设者,同时科技期刊自身的诚信建设也不容忽视;最后结合科研诚信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指出科技期刊的诚信建设任重而道远,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生态。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研诚信;生态

科研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体系[1]。其中,科技期刊是促进科学知识传播、积累与增长的重要媒介,包括审稿人、编辑、编委、出版社、期刊行业协会学会等在内的科技期刊界是科研诚信建设的一方重要力量。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4958种科技期刊,不仅在国内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也正逐渐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2]。科研诚信建设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日显重要。2019年,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论文作者及期刊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查处机制,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3]。因此,深入分析科技期刊与科研诚信的关系、明确科技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角色与任务必要且重要。

1科研诚信与科技期刊

1.1科研诚信。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中的“诚信”表述一般用“integrity”。该词除了“正直、诚实,不搞欺骗、权术、虚伪和各种肤浅的手法”等含义外,还有“坚定地按照道德、艺术或其他价值准则办事”的意思[4]。同时,该词也包含了公正负责、可信的含义,高于所谓的“底线”,符合如哈格斯特龙所强调的“专门职业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强烈地承诺于更高的价值观”[5]。科技领域的诚信一般被称为科研诚信或学术诚信,是诚信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但目前国内外对科研诚信的认识无论是学术界、政府还是社会团体、公众都未见形成统一的定义。科研诚信的概念内涵随不同主体、地域和时间都有相应的改变[6]。狭义的科研诚信仅涉及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诚信。广义的科研诚信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相关人员和单位、学会协会等,还包括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和机构等,涉及的行为活动除科学研究活动外,还包括对科学研究的管理、服务活动中的诚信。科学研究管理、服务诚信强调合规合宜,遵循科研管理与服务、科学传播与运用等行为涉及的法律法规、职业准则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根据Martinson等(2005)和经济合作组织相关报告,将科研诚信涉及的领域总结归类为数据管理、与人或社会的联系、作者与出版、研究资助、研究方法等5个方面[7]。其中,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学术出版”是科研诚信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

1.2科研失信与不端。与科研诚信相对的概念是“科研失信”,但长期以来,我国在名词使用上相对集中于使用“科研(学术)不端”。不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学者等对科研不端的含义解释各有不同,并存在同时使用科研(学术)不端、科研(学术)失范、科研违规等不同概念的情形。国外对科研不端有按照故意行为、疏忽职守、粗心大意等不同类型的区分,以及科研不端行为、有问题的研究行为、不良研究等不同实践的区分。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科研诚信的负向行为提法是“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2019年,科技部等20个部门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制(试行)》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将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简称为“科研失信行为”,并将其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同时,《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制(试行)》明确列举了科研失信行为的6种具体类型和1项兜底条款,包括了情节较为严重的不端行为、违规行为,也包括情节相对较轻的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科研失范行为,以及相对独立的违背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等。《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制(试行)》囊括的行为类型范围较宽,但涉及的主体则集中于科研人员和单位。涉及科技期刊的不端行为既包括科研人员,主要是作者的科研不端行为,也包括编辑、编委、审稿人和出版社等多方面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相关主体和行为类型都较为广泛,可与广义的科研诚信相对应。

2科技期刊诚信政策规范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编辑的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

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总体要求及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做出了明确指示,表明了我国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念,也对未来我国科研文化的提升起到了导向和引领作用。此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这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科研创新软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着眼点。针对新形势下对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新要求,结合科技论文在科研成果转化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现浅谈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的作用,与读者共飨。

1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与原因

学术诚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素养的基本标尺,可以说,“无诚信,无学术”[1]。科研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底线,也是学术管理的根基。科研诚信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本着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的核心科学精神,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2]。近年来,科研诚信问题事件屡屡曝出,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一稿多投”,实验数据篡改伪造,虚假论文代办,无学术贡献作者挂名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对整个学界的学术氛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学术的权威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剖析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等3个方面进行。

1.1社会因素——缺乏科研诚信管理体系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秉承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的价值观总和[3],这既是科技工作者道德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相关监管部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科研诚信所涉及的层面远不止于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不端行为的约束,其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制定和落实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上。制定和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管理办法和体例约束,规范科研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行为,这需要管理工作者、政府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科研管理体制行政化、同行评议制度缺陷、科研管理人员失职等管理环节的欠缺与疏漏[4],导致目前我国科研诚信管理体系的不完备,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力打击与惩戒,在造成论文泛滥的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1.2环境因素——对科研人员的过度评价

健康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是促进科研人员保持学术诚信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对科研高度关注的局面,其中对医学相关研究的关注尤为明显。然而,在现有科研大环境下,“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四唯评价层层压迫,科研人员的情况不仅与职称评定、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还成为了制约科研学生毕业就业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增大了学者的教学和学习压力,而且容易催生一些学术诚信危机。现行学术评价导向存在“重量轻质”、“以刊评文”和“行政主导”等弊端和不足[5],由此导致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利益熏心,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快捷的学术成果,最终导致“学术失信”层出不穷。1.3个人因素——科研人员学术诚信意识淡薄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主动恪守科学价值准则,进行负责任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这要求科学工作者具备较高的道德信仰和自律能力[6]。然而,一些科研人员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摒弃学术诚信职业操守,千万百计钻空子,为迎合现行评价体系,渴望通过以较低的利益获取较高的科研回报,不惜以身试险,触犯道德底线,最终导致各种科研诚信乱象。此外,高校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对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教育是防范学术不端的重要举措,科研道德素养教育缺失是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国内开设关于学术规范教育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7],超过40%的学者未曾接受过系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8],高校及科技工作者科研诚信问题屡禁不止,也与相关学术诚信教育的缺乏关系密切。

阅读全文

信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化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占很大比重。采用课程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式,师资培训进修,课程群共同课程建设和引入新工科元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结果是提高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毕业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关键词:数据挖掘分析;新工科;新技术产业

一、信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现状研究

(一)教学资源缺乏,不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是上课教师讲授的课件、课本和教师课后给的有限的资料,教学资源不足,不利于学生学习。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

以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即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实际操作相应的软件进行练习。由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难度较大,而授课的方式又比较单一,而且从上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这类课程,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一学期下来,只有一个班只有少数同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实践教学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1目前课程教学上面临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包含理论、技术和应用的三维内容体系,要求学生对这三个环节都要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自己的特点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如何正确地实施这三个环节的内容,对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都有较大影响。但就笔者这几年的调研及与其他同事的交流,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有所偏颇

许多学生在拿到教材后,会有这样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甚至少部分的教师也认为这是一门信管专业的导论课,重实践,轻理论,对于技术即应用方面的知识也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介绍。由此,导致学生在上完本课程后,对信管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依然一知半解,达不到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

1.2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抛开课堂内容的精彩与否,仅从教学形式考虑,传统的板书与PPT结合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广播式的教学方式也略显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实践形式单一,与社会脱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