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创新教育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青少年创新教育体系建构
一、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对于创造力能否培养的问题还存在着广泛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人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启动之前的历史中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怎样摧毁创造力,特别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判断和促进创新潜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经验。”中小学生不能侈谈创新,这种观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在他们看来,创新成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负担。教育观念上的种种迷惘必然会最终反映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与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盛行的神秘主义创造观有关系,也与创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导致了对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质疑。事实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人的素质发展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即使会在某个特定的节点表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征,但也必定离不开一个量的积累。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会在某个特定的人生节点突然出现,它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是个体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在17岁时趋于定型。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有意识地去完成个体创造力的累积过程。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因此,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养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阐释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人才培养即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是教师的职责,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来说,普遍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学校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的“教育”和“学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检视。丹尼尔•科顿姆提出“教育是无用的”这一命题。他说“:如果我们打算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这种观点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但却不乏其真知灼见。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学校,家长们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尤其那些所谓“名校”,似乎就给孩子的人生买了一重放心的保险。盖托却提出了“上学真的有用吗”这一质疑,尽管这是针对美国教育和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无疑能够引人深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学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难以独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为旨归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和优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社会各类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社会系统。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学校。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面向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学校应当在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施设备等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造力开发。三是企业。企业应当肩负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承担起促进教育发展的社会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统筹协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六是群团组织。如团委、关工委、科协等组织应当多组织校际之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七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地方的智库,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过程。八是科技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展览场馆都是人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们走进科技场馆,能够从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建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实践
近年来,绵阳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喜人。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中心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成效显著。在创新教育机构方面,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开展创新教育的创新学院和国家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绵阳市建有以展示中国核科技发展历程和展示“两弹一星”功勋获奖者及感人故事为主题的绵阳科技博物馆、绵阳市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担当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等。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由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等;此外,2014年还增设了科技城“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由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中小学课程组织开展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绵阳市团市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当然,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统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教育体育局、科协、团市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中国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场馆等科教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为业余性质,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经费投入需加大,相关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层次较低,制作较粗糙,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
四、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自从2015年以来,我国高校迅速掀起了一轮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这是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发展、创业发展做好了前期准备。但是由于这项活动发起的时间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不成熟。本次研究正是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方案,可以给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带来参考。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国家倡导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有时代背景和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比如目前各行业领域的就业压力大,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前景不乐观。而且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开展创新驱动,希望民众能多做创新举动,多做创业活动。这都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多做关注。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问题和不足
1.1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很多高校仍然是以学术研究、学科教育为主要职能,这也造成了学校教师队伍侧重于学科教育和课题研究、学术研究。但是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需求来讲,这种侧重于传统学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不行的。比如在创新教育中,很多老师自身就不具备充足的创新意识,他们有些常年执教于相同的专业领域,早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无法跟踪创新教育的成果,发掘创新教育的内涵。而在创业教育方面,许多老师也表现出对行业领域创业形势、就业形势等的不了解、不熟悉,影响了创业教育和指导的质量。
1.2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引导,这也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很多学校在进行相关教材的采购置办方面没有经验,选择教材困难。另外,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以面向师范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例,关于教学创新的书籍资料相对好找,但适合师范生参考学习的创业学习资料就相对匮乏。这种情况下,师范生就很难通过具体或者权威性的书籍资料来做足创业准备,规划创业路径。
1.3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校园内的,而是要多和创业政策、地方部门、金融机构、用人单位、猎头公司等各方面打交道。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资源信息支持。在这方面很多高校也做得不到位,支持不足、渠道不通,使得学生在落实创新创业活动中处境尴尬,效率缓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路径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创新引领创业,创业离不开创新,应准确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内涵。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通过转变理念,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区分层次,分类施教;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内外环境等途径,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内涵;路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多个场合要求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总理也多次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双创”型人才,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和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需要。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实践中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创新教育阶段
1979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国内开设创造学课程,迈开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第一步。198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办,成为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标志性赛事。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了创新对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了“三大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知识创新工程),加快了我国创新教育的步伐。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训练方式研究
摘要:2015年国务院在常务会议中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该文件的核心精神是要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则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完善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社会资源纵向流动以及扩大就业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新形势下,需要积极分析如何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进行大学生群体创业创新训练,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正确引导本科院校中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创新项目,启发当代大学生群体产生可持续的创业创新思维,这是当今高校教育中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训练方式
在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趋势下,大学生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诸多应对方案中,自主创业不但能够缓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不失为一种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了自主创业的大军中,并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地摸索前进。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高等教育只有适应新常态,及时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类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程,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一、新媒体技术发展对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影响及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势1新媒体技术发展对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24亿。庞大的用户群体为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数字网络和移动通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日趋成熟,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1]。在校大学生群体因有较多空闲时间以及具有求新好奇等心理特点,于是成为了广大新媒体用户中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新的变革,这同时为他们获取创新思维、开拓创业途径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2新媒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势当代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QQ、微博、微信等软件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可以尝试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训练之中,这是一种新的途径。相较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技术拥有以下几种优点:(1)形式多样。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受篇幅和媒介的制约,可以将文字、音频与图片融为一体,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充实具象,更有吸引力。(2)互动及时。新媒体克服了传统媒体线性、单向滞后的缺点,将受众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由曾经的被动接收地位彻底转变成平等的交流方,实现了双方乃至多方的即时互动,这使信息传播更加便利及时,也便于商家及时得到顾客的反馈。(3)信息共享。新媒体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许多先进前沿的科学技术与理论将不再是高等教育者的专享,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对各部门、各行业间无论是工作方面的合作,还是科研方面的数据需求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平等交流。新媒体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获取信息的方式,侧重以“个人”为中心实现平等交流。受众群体将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方,他们可以不被时空限制,通过各类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达到多方的信息互换。新媒体不受身份的约束便可获取海量的新资讯,适应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探索,强调标新立异的特点。这些便利条件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与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完善,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搭建了一个便捷有效的新平台[2]。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易受到误导
高校市场营销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应用型高校肩负服务、繁荣经济市场的作用,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培育即具备科学技能又具有销售艺术的“未来营销大师”。通过面向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研发现,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战略目标模糊、教师投入不足和实践条件约束三大问题。通过学生深度访谈发现该专业学生高度认同教师投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时,偏好选择往期同类活动投入高的教师。在资料研究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项目提出有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用于化解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难题。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投入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背景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社会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拉动型变为创新驱动型。[1]建立创新型社会要求中国高校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2000年在著作《创新与创业精神》中认同创新创业能力是技能而非天赋,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通过传授可获得、可训练的技能。[2]创业创新教育获得理论支撑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实施并取得可喜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世界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先例;[3]德国职业教育中开创“公司模拟”创业实践教学方法;[4]日本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课程设置列入必修课程;[5]印度在毕业生中推广“自我就业教育理念”教育,对提高就业率有积极推动作用[6]。
二、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地方医学院校一站式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新时期,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历史不长,医学生创新创业亦存在先天的弱势与短板,受到种种问题制约。文章恰以此为背景探讨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普及重视足,有效实践少,有效成果严重不足”的社会性学术问题,结合医学生特点与多年就创业教育经验,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探究,尝试构建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一站式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生;一站式教育体系;实施途径;教育效果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举措的关键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并含区域与专业双重特色的地方医学院校同样重任在肩:全力培育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升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培育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已成为其新时期重要发展目标。
1地方医学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尽完善,诸多问题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面临被边缘化、无用化、表面化的尴尬境地以及亟待革新转型的痛苦体验[1]。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以来,如此转型就显得更为迫切。如此形势下,地方医学院校把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主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发展改革。但作为一项庞大而繁复的系统教育工程,其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依然比比皆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协调、取舍?重视度满满与学生参与度欠缺的矛盾如何解决?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彰显医学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如何破除固有观念,获取学生自身及家庭深度认同?如何争取到专业协会或相关卫生医疗机构的积极支持?这些问题均值得更深层次地分析与探究。
2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困境
2.1侧重“单向输血”,缺乏主体参与
高校体育创新教育实施路径分析
高校体育创新教育是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概念和实践。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并出台了许多文件和措施。目前,当地大学的体育专业在企业家精神,学生对不完整的课程体系,不完整的培训链接和单一的评估体系的认识和能力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外大学的创新和创业教育经验,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培养机制,用于学校、政府和体育公司之间的合作。将区域化创新和模块化创新应用相结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新支持与帮助,以更好的促进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系统改善。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包括了创新型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力的质量,开发更优秀的人才以及提高社会贡献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由于不同的级别、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地理环境等导致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同。根据当地特色、专业特色和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关的教育模式,开展创新型创业教育。
(一)从国家文件的角度看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思想可以从《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体现出来,对于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指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该意见发表以来,教育部在过去三年中一直在促进创新和创业精神教育。多种措施比如大量文件,“互联网+”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竞赛继续进行,并宣布了创新企业家模式大学经验交流和特别会议的清单,这些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受到政党和政府的高度赞赏。创新和创业教育是加深大学教育和教育改革影响的重要概念和工具,曾说过,只有通过独立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核心技术。国家的发展所依托的是科技的发展。据说大学的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很重要。因此,技术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有关,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和力量有关。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在某些条件和环境下使用新方法、新观念和某些有益效果改变世界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是有意的,有目的的,自发的去组织的创新教育活动。是对一个原有事物的更新和变化,创业教育当中包括两个层次。第一种是广义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以影响人们的创业思想,并在各级教育活动中促进人们的发现;第二种是创业教育,这是针对所有级别的所有类型的学校,基于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是影响受过教育的人们的身心,这是一个术语。总而言之,创新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都包括一流的创新和企业家才能发展,大学生创新企业家精神,增强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发展以及企业家精神旨在创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的想法。
高职动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把动漫产业的发展研究落实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把创业就业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岗位需求能力的有效衔接,从而提升高职动漫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和质量。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高职动漫;创新创业
0前言
创新驱动发展依赖于人才的力量,高职院校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力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高职动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开展,高职动漫人才培养质量要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学评价和方法中进行改革和创新,结合高校动漫教师与应往届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认知、教育形式等进行调查,及时查找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和体系,建立以岗位需求和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时间较晚,主要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创新与创业》等相关理论学习,对创新创业的实战操作接触少虽然在课堂上有让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情景模拟,从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氛围,但是情景项目来自于对生活现象的虚拟,与真实创业有较大差别,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认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对动漫专业就业创业带来的影响和意义[1]。(二)学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情况。专职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调查数据来看,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职业素养课程和“通识教育”的占一部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学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占比重大,大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理解不到位,导致培养目标不完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缺乏。虽然各高校加强师资教育培训支持教师寒暑假去企业顶岗或者锻炼,但是效果不佳;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缺乏,把创新创业教育任务融入到辅导员工作行列中,通过对专业辅导员的培训去指导学生的创业就业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的锻炼,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和素养,但各专职教师参与程度不够。(三)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调查中50.86%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完全不了解,45.96%学生只了解一点,3.45%的学生比较了解。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形式上多数学生选择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和企业实践活动。可见大学生对校企实践活动平台比较期待,认为校园内开展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岗位能力的培养。开设“互联网+动漫”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及专家讲座,以实践学习带动就业能力,从而弥补课堂中的不足,丰富动漫专业学生创业知识。因此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认知和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