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餐桌礼仪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西方餐桌礼仪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西方餐桌礼仪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应用

饮食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不仅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条件,更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组成部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经济环境,使人们有着不同风土人情与饮食习惯,从而表现出现代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缩影。由何宏编著的《中外饮食文化》一书,从当代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着手,在对中外饮食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具体阐述的基础上,又分别对中外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国际交流等更深层次文化发展作了深入讨论,凸显出中外饮食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外饮食文化》全书共8个章节。第1章总结概述了饮食文化的相关理念,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陈述。第2章从生活环境以及不同文化的多元角度出发,对饮食文化进行了理性讨论。第3章以当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为重点,分别对亚洲、欧洲、非洲等世界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进行了分析介绍。第4章从礼仪、宗教、年节等方面对世界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作了概括总结。第5章主要介绍了中外不同的饮食礼仪。第6章以中国的茶文化与国外的咖啡文化为中心进行对比论述。第7章从中外两个视角介绍了酒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礼仪。第8章从中国各民族间、中外间、世界范围内3个层次对饮食文化的交流进行了详细探讨。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食品营养专业学生的教辅用书,同时也可作为理论指南,为相关饮食文化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已成为不同民族特征的身份验证码。以饮食文化为基础,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巧妙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水平与语言应用能力,深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外饮食文化》一书为高校英语教学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交流提供了可行性窗口,能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1)打破跨文化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的核心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历史责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对促进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增强高校学生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重要影响。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语言学,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就是其交际性,而饮食文化差异作为中西方基础性文化差异,将其有效融入高校英语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打破跨文化交际障碍。同时教师在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对不同地域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不同文化差异间的语言交流,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人才。

(2)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将中外饮食文化差异教学有效贯穿于高校英语教学中,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强高校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改变传统枯燥的英语课堂氛围,增强英语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传统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枯燥无味,让学生通过背单词、记笔记的死板学习方式进行英语学习。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课,实践性是其最主要的学习目的,而传统学习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英语语言的实践运用也毫无帮助。而中外饮食文化差异知识的融入,能够提高英语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不同地域的人文价值、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观念的接受程度,既增强了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程度,开阔学生眼界,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能力,使英语成为学生最乐于学习的一门课程。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不同饮食观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烹饪方法、营养价值及意象表达上。中国传统的饮食不仅强调色香味俱全,而且更加强调艺术性,追求饮食文化中的意境美,这种饮食观念体现出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集体思想及儒家中庸观。而相比于中方感性的饮食观,西方饮食观念则偏于理性机械,其强调饮食的科学配比,注重菜品本身的味道和营养价值的吸收,这种饮食观念则充分体现了西方独立自主的理性思维方式。而如何将这种饮食观念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差异表现出来,则成为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观念教育上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借助当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及动态音视频解说来吸引学生对不同地域饮食文化观念差异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了解,提高自身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

(2)餐桌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餐桌礼仪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浓缩表现,是每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规矩和社会地位,因而中方饮食礼仪在餐桌文化上尤为重要。以餐桌上的座位就坐顺序为例,通常面朝门口为尊、左侧为尊,这些位置要留给高贵的客人和长者,次要客人在两侧依次排开,且主人与客人相对而坐。相对而言,西方人提倡的自由、平等、随性等观念在餐桌礼仪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对座位并无严格要求。相较于抽象的饮食观念,餐桌礼仪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中外饮食文化》一书为参考用书,帮助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景互动中加深对不同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印象,提升学生对餐桌礼仪的实践应用效果。

阅读全文

谈中职英语教学融合文明礼仪教育

【摘 要】本文阐述中职英语教学融合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提出将文明礼仪、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英语教学,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以课堂为载体,以教材内容为主要资源,将文明礼仪教育列入课程计划和目标,在知识传授中渗透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用学科优势促使中职生将文明礼仪“内化于心”,促使文明礼仪素养成为中职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中职英语 文明礼仪 德育渗透 教学改革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中职生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必须要知礼、学礼、懂礼和用礼。为此,许多中职学校将文明礼仪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各学校在制度层面上加强礼仪教育,但成效不明显:一些中职生在打扮上妆容夸张、着装怪异;在人际交往中污言秽语、相互尊重意识淡薄,甚至连基本的礼貌用语都较少使用,等等。这些表现既不符合新时代中职生形象,更不利于他们今后走向职场,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文明礼仪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学科都应该重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渗透,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通用语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仅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中职生的文明礼仪养成不仅仅要从学校制度层面展开实施,还应该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以起“润物无声”之效,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文明礼仪熏陶。中职英语教师理应结合学科和中职生的特点,以课堂为载体,以教材内容为主要资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用学科优势促使中职生将文明礼仪“内化于心”,促使文明礼仪素养成为中职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一、中职英语教学融合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

不少中职生乃至一些英语教师认为,英语教学只需要加强英语知识学习即可,以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为核心任务,这种一味追求英语教育的功利性价值是比较片面的。笔者认为,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中职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还要了解中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内容,如在运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行为举止和礼貌用语是否得当等,这些是当代中职生文明礼仪素养的体现。将英语知识和文明礼仪教育融合起来,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有利于英语这门语言的内化。对大多数中职生来说,英语是作为汉语外的第二学习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知识的生动输入、情境的有效创设及文化背景的有机渗透,无一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试想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只是以“一言堂”形式将英语知识强加给学生,没有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将难以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倘若没有对西方文化的解析和中西文化的对比,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也将是片面的。中职英语教材中涉及文明礼仪知识的内容很多,英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生活情境,将文明礼仪知识在课堂上输出,把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加深对文明礼仪用语的认知,并形成交流技能,起到补充了英语教材内容的作用并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即从文化层面让英语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准确。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语言文化的外化和适应。上海特级教师、英语教学专家朱浦认为“跨文化是英语教学的核心要素,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说,英语的学习是文化习得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到运用语言进行社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文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如发音、句式、语态等,还要考虑中西方在生活环境、价值观念、文化理解、文明礼仪上的差异,明晰单词和句子使用的场合,以避免出现尴尬的场面。可以说,“文明礼仪”是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润滑剂,只有在英语学习中对文明礼仪教育有良好的体验,才能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将文明礼仪文化外化,促使学生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举止得体的交流。

二、中职英语教学融合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

文明礼仪教育要融入中职英语教学中,尤其需要英语教师做好教学各个核心及主要环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具体实施策略。

阅读全文

跨文化角度下高中英语论文

1现行教材的优势

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灵活,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机会。新人教版教材一改以往教材以英语知识、英语语法为主的做法,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重点。用更为地道的英语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学习条件。

1.1选材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高中英语教材中安排有生活中的许多话题,如节目(Festivals)、电影(Screen)、饮食(Eatinghab-its)、餐桌礼仪(Tablemanners)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置身话题之中,以自身的生活体验来学习与比较,从而会激起他们更广泛的求知欲,将教材挖得更深更广,吃得也更透。这样的内容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和品味生活,更值得一提的是会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学以致用。

1.2选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教材所选的绝大部分都是最新的资料和最流行的话题。例如,在电影(Screen)这一单元中,给出的是最新的电影图片,像英雄(Hero)和花木兰(Mu-lan)的影视图片,当时“英雄”仅仅早教材出版一年上映。时代性决定了教材提供给了学生最新而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乐学而好学。

1.3所选题材包含着丰富的异国文化

阅读全文

中西文化之交际礼仪

在见面交往礼仪方面,中西方便呈现了明显的差异。如日常碰面打招呼的时候,在中国,人们通常都会礼貌性地问一句“吃饭了吗?”、“去哪里?”等等。但是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西方,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题都让人感到不愉快。所以在西方,人们的日常打招呼方式只是一声简单的“Hello”,或是普通的“howareyou?”另外,对于初次见面的朋友,中国人通常都会客气地点点头,或是握握手,更传统一点的是行拱手礼,或是微微欠身。但在西方,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见面拥抱、面贴面或是亲吻才是普遍的见面礼。中国人的思想从古至今都偏向保守,“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从小就开始在脑海里根深蒂固,所以中国人的交往方式都会比较内敛。微微笑、点点头、握握手,又或是微微欠身,这些便是大众最普遍的问好方式。而西方人则是崇尚一种热情的生活方式,遇人都要来个大大的拥抱才足以表达自己的友好,而且在他们的眼中,欠身似乎显得有点自卑。

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西方人的打招呼方式过于亲密,不宜在公众场合如此,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和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所以他们觉得,问对方一些私人问题,如“去哪里?”、“吃饭没?”等,都是一种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的谈话方式,能够增加彼此的亲切感。但是西方人却不以为然,他们把这些问题理解成为一种“盘问”,觉得对方像是在打探自己的隐私,是一种不礼貌的交谈方式。在建议劝告方面,中国和西方也有一些区别。中国人在进谏时,往往都会比较直接,“要怎样怎样”,“别怎样怎样”,带有一些像是命令的口气的词语。西方人在提劝告或是建议的时候,都会用一句铺垫“IfIwereyou,Iwould....”之类的比较委婉的措辞。而且关系越是亲密,说话越是委婉。最后在宴客方面,无论是中西方,酒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饮品。尤其是在中国,谈朋友,谈生意更是要喝酒。中国人喜欢喝白酒,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酒文化大国。

在西方,人们比较喜欢啤酒、葡萄酒和各式各样的洋酒,而且喝酒的量度一般都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一切皆适量而为。除了宴客的喝酒礼仪外,餐桌上的食物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去西方的朋友家做客,呈现在我们饭桌前的无非就是牛排、猪排、面包之类的东西。在西方人的眼中,吃饭是为了充饥,所以他们都会倾向于用大块的肉来填补胃的空虚。当然也会有用生菜水果加酱而成的沙拉作为补充维生素的食物。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宴客的食物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还有就是饮食营养的均衡搭配。而且选择种类繁多,粥粉饭面都有。不像西方的食品那么千篇一律。中西饮食的差异,这归根到底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菜的色香味俱全,注重它的营养和卫生问题,即使是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也不嫌麻烦做精致的饭菜。而西方人,采取的则是理性的生活方式,与其花费功夫做饭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实惠。西方人做事情没有过多的死原则,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态度去对待,比较有弹性。而中国人却觉得,民以食为天,不可以将就着过生活,而且吃得好,才有革命的本钱。在饮酒方面,中国人认为酒量是衡量朋友感情的标准,也是辨别生意胜败的标准。而且在酒桌上,“随量”一词甚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干!”、“感情深,一口闷!”。这也给不少和中国人喝酒的老外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压力。因为外国人没有这种潜规则,酒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调节活跃气氛的工具,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提倡劝酒,喝酒的多少取决于个人,而不是其他无形中的因素。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将会接触到更多不同的礼仪,体验更多不同的文化。从文化本身来说并没有优劣之分,它是社会发展,历史沉淀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现象。现代人应在这个沟通交往广泛而深入发展的时代,尽量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采取适当的礼仪做法,使我们的文化无国界,使我们的交流更顺畅。

作者:周桓 单位: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阅读全文

中西饮食文化的异同探析

摘要: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礼仪,而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你来自何方、男女老少,饮食永远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种族差异等众多因素在内,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本文着重讨论中俄两国饮食起源、饮食习惯、饮食传统和餐桌礼仪四个方面。

关键词:饮食起源;饮食习惯;饮食传统;餐桌礼仪

一种文化的形成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一般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饮食思想与文化共生共长,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起源

(一)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经过不断的沉淀与发展,中国人民探索出了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后代延续的美食,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而中国又被称为“烹饪王国”,中国的烹饪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让全世界为之震撼。远古时期,人类主要食物来源为采集和狩猎;石器时代,人们创造了陶器,并把它作为烹饪工具,辅之以火加热食物,使人类从吃生食转化为吃熟食。从生食到熟食的转变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对西安半坡遗址的考古中发现,在6000年前,已经出现了盛水、盛食物的彩陶,而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烹饪技术的一次飞跃;秦汉时期,烹饪技术日渐成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发展了同西域各国的关系,两汉时期既引进了一些西方食品,又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而南北朝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也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当时许多地方不同民族的食品烹制方法,比如东北地区的“胡烩肉”“胡羹法”等;隋唐五代时期在食疗方面有突出成就,比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一百多条针对不同症状的饮食疗法;宋朝饮食文化空前繁荣,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详实地记录了京城汴梁酒肆等餐饮业的繁华;从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到清袁枚所编写《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到了成熟阶段。时至今日,中国饮食已形成诸多菜系,以及种类繁多的特色小吃。中国饮食不仅讲究营养搭配,还突出色香味的视觉、嗅觉与味觉效果。

(二)俄罗斯饮食文化起源

阅读全文

国内外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波兰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长。中国和波兰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为饮食观念、饮食的规范和礼仪、饮食的社会功能的差异,这是由两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和民俗习惯造成的。

关键词:饮食观念;饮食规范和礼仪;饮食的社会功能

中国和波兰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和波兰虽相距遥远,但中波文化交流历史渊源流长,十三世纪波兰入华传教,到今天中国的孔子学院在波兰遍地开花,两国文化走过了交融共生、互相促进的数个世纪。中波饮食文化是两国文化苑囿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典范。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往往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尚,本文就中波两国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展开探究,以此来发掘两国文化及两国人民精神世界深处的可贵闪光点,进而重新认识中国和波兰在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和民俗习惯上的差异[1]。

1饮食观念

上古燧人氏(约5万年前)发明了“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使中国远古人类进入了熟食时代,中华饮食文化肇始。神农氏发明陶器,第一次有了炊具和容器,使发酵食品成为可能。到了黄帝时期开始做灶,食物速熟,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次进步;到了周秦时期,人们以谷物蔬菜为食,饮食文化初步形成;到了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多种西域的蔬菜水果引入中国,中国饮食文化进入大发展时期。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被称为东方奶酪的豆腐,这使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宋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达到奢华的高峰,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中国第一部食谱;明清时期,满蒙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入使中华饮食文化到达另一座高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天六宴108道菜的满汉全席。如此悠久、丰富的饮食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饮食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汉语中也有“民以食为天”的成语,凸显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可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早已根深蒂固。和中国相比,吃饭在波兰甚至整个欧洲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人们更看重的是吃饭的实用功能,也就是它的物理属性,即解决温饱、摄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不足道。”[2]大部分波兰人对吃饭的态度确实也印证了这种看法。波兰人一般不把吃饭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在哪儿吃和谁吃都不重要。这一点,波兰人比其他欧洲人更为突出。比如波兰人不是每天都全家人聚餐,吃饭时间不固定,甚至很多学校、公司等根本没有午休吃饭的时间,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限制人们吃饭是一件很难做到、很不人道的事情。

2饮食规范与礼仪

在我国,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至深,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礼、义、廉、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其中“礼”的观念又首当其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先贤们就制定了细致繁复的餐饮礼仪。《礼记曲礼》中说:“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3]意思是说:大家一起吃饭时,不要只顾自己吃饱。和别人一起吃饭,要检查自己的手是否干净。不要用手抓饭,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中,喝汤时不要喝得满嘴都是,吃饭时不要吧嗒嘴,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又放回到碗盘中,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传递食物,也不要因为饭热而搅动,不要大口着急地喝汤,不要剔牙。凡此种种,在许多古代典籍、礼法中都有相关规定。可见,中国已将饮食作为社会活动最重要的部分,并制定了十分完备的行为规范。饮食规范与礼仪的逐渐完善也是中国饮食文化极为发达的有力证明。但时代变迁,当一切所谓“封建”的“旧东西”都被疏远、摒弃的时候,现代的“新东西”却未能完好地树立起来。现在国人虽然重建餐桌礼仪与规范,但远不能和古代中国相提并论。现代中国人一般用圆桌就餐,座次有序,面门为尊,为客位;临门为下,为主座。菜品数量要为双数,一般以四、六、八、十为常见,当然也有更多菜品的宴会。宾主坐定后,主人示意上菜。先上凉菜,一般上到四种时,主人举杯,先祝酒,致辞。然后上热菜。席间宾主频频祝酒。席间或谈家常,或谈生意,或以笑话佐酒。所有菜品上齐时,会以一盘水果拼盘结束。宴会临近结束时,主人会最后一次举杯祝酒,所谓收杯。除这些礼仪之外,现在许多中国人已经不把席间打嗝、吧嗒嘴、剔牙、大声喝汤视为无礼,只要酒菜足够丰盛,便会宾主尽欢。另外,席间频频敬酒被中国人视为礼貌,实为陋习。波兰人吃饭时习惯用长方形餐桌。波兰餐往往以一碗热汤开始,菜品也无所谓单数双数,无所谓凉菜热菜,席间也不频频祝酒。餐后常以甜点和咖啡结束宴会。中餐使用筷子,波兰餐使用刀叉。勺子是双方在餐桌上都使用的喝汤的工具。用餐的礼仪也不是很规范、讲究。

阅读全文

西方饮食文化对食品工业的影响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众多西餐厅和西式快餐店,同时使中国饮食更注重饮食安全和营养均衡。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的食品工业更加多元化、现代化和规模化,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饮食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消费者的饮食效率。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精髓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现代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西方饮食文化;食品安全;营养均衡;现代食品工业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菜品形式丰富多样,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饮食不单纯是一种生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一个地方的特色菜肴代表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甚至代表该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性格。西方饮食则相对简单,口味上也没有太多变化,甚至过于单调,是追求较高时间效率的饮食。故这种饮食文化便于批量生产和复制,更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享受精美的中餐饮食文化。所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快餐文化在中国也逐渐盛行,规模化的西方快餐不断涌现,也出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规模化餐饮结合的产物。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食品工业趋于规模化、高效化和趋利化。中国的厨房设计、厨具设计方面也受到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能促进中国吸收融会西方饮食文化的精髓,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

1西食东进的历程

西餐最早在中国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广州地区开始出现,由于各种原因,港口城市上海成为中西方贸易最为繁盛之地,同时西方的餐饮文化也逐渐传播,上海开始成为西餐业在中国的重心,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如烹饪技艺、饮食文化和食品加工业产生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餐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的北方地区。随着西餐文化从通商城市兴起,逐渐在全国其他城市蔓延开来,西餐馆也逐渐延伸到内地广大地区[1-2]。西方饮食进入中国后,中国饮食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洋荤”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和普通市民阶层的荣耀,可见对中国社会影响之大。西方食品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选择,并拓展了饮食市场,中国民族食品工业也开始学习西方食品工业的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得以迅速发展。西方饮食所提倡的卫生、营养和健康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饮食开始不仅仅追求丰富和美味,也更多开始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和营养的均衡,从而对提高中国人的健康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西方饮食文化中优雅、绅士、文明的餐桌礼仪同时也引导中国的餐桌礼仪更注重文明和礼仪,因此也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3]。一方面,西方饮食文化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使中国的饮食文化能充分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促进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西方饮食文化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高效率也促进了中国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嬗变和经营[4]。总体来说,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在原料选择、烹饪方式、烹调标准、菜肴温度、上菜程序、菜肴数量、餐饮习惯、饮食用具、饮酒方式、环境装饰和经营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的差异如表1所示。

2西餐文化对中国饮食观念的改变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代营养学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兴起,研究人体需要什么样的营养成分搭配才合理、每一种食物都含有什么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做到饮食均衡科学等。现代营养学通过科学研究给出初步结论并不断完善,而且逐渐成为西方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5-6]。随着近世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民众日益认识到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的重要意义,出现了一批对食物成分和烹饪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专著与论文。如高丕弟夫人编的《造洋饭书》、李公耳编的《西餐烹饪秘诀》、下田歌编的《新编家政学》、杨章父译的《素食养生论》、张思廷编的《饮食与健康》、龚兰真编的《实用饮食学》、吴宪编的《营养概论》等数十种[1-5]。这些书籍的出版使西方饮食科学知识在全国得到全面系统的传播,丰富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在饮食摄入方面,中国饮食开始提倡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根据自身消化系统的承受能力,并适当食用营养滋补食品,以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元素的平衡。西方科学营养观在中国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以味为追求、以饱为主的饮食观念,推动中国饮食文化向科学和营养方向发展,使中国人在饮食菜肴制作上以科学化和营养观为指导思想,进而改变了以往饮食习惯上的追求口腹之欲的片面理解[6]。随着西食东进进程的推进,中国的饮食也开始逐渐注重饮食的均衡合理,如注意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注意糖分和盐分的摄入量,油炸食品也不宜吃太多等。因此,健康饮食搭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时展,中国食品工业走向成熟和完善。如遍布全国的某食品连锁企业,宣传以蒸为主的理念,因为油炸食品会容易上火,而且高温会使很多食材的营养丧失。其合理的荤素搭配再加上蒸出来的效果,而且高效率容易规模化,受到许多注重饮食健康的消费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的喜爱。20多年来历经初创期、标准化运作期、品牌运作期、资本运作期,实现由个体企业向现代化企业集团的飞跃,成为中国快餐行业的佼佼者。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其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养均衡密不可分。

阅读全文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思想中西方差异

摘要: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礼是中国和外国的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对比中外礼仪教育,总结中国和外国礼仪教育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国家的礼仪教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由于东西方文化发展有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将中国、韩国、日本、美国、英国作为本文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石,从中可以吸取优秀经验,为我国的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西方差异

一、做人先学礼,树礼仪形象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作为世界知名的中国礼仪教育,五千年来还没有被时代遗弃的中国文化,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有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时代大参考。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总结学习形成的,并且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生了变化,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框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礼仪是判断一个人礼仪文化修养和能力的标杆,是做人做事的必要要求,礼仪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一个行业的发展,代表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态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代礼仪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优秀的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阐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创建国家的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而这些文化是当今社会伟大的文化和道德基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礼仪知识教育举世闻名,日本、韩国的礼仪文化建设也是在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文化礼仪培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符合社会发展的礼仪教育需要。

二、东方国家实施八德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日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只追求生活上的满足,也开始逐渐追求精神层次的提升,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礼仪教育的继承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社会意义。当今中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父母会关心儿童在生活中的礼仪表现是否得体。国家要求各中小学积极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并且不断修改完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并且老师负责教导学生礼仪教育有关的内容,教授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小学生思想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关注学生礼仪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礼仪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徐州还有专门讲授国学、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书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和谐学校形成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