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写作技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整合教学思考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强力驱动之下,更多的学科教学开始体现出模块整合教育的发展趋势,强调课程中不同教学单元开展资源共享和效果共促。初中语文以字词知识、语法、语言应用、阅读理解和写作为主要教学模块,其中阅读和写作一直是考查难度和教学价值最大的两个部分,素来都是教师们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围绕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教学一题撰文并提出若干看法,以资诸位参阅、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阅读和写作是两个具有相辅相成、共促共进之关系的单元,阅读是写作的素材积累和技法获取过程,而写作则是阅读的认知实践和成果反馈载体,彼此之间应该以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对这两个模块的内在关系并没有形成真正科学的认知,反而以孤立的眼光来分别进行隔绝式教学,结果不但造成了两个模块之间联动资源的浪费,也让课堂教学失去了更强的吸引力。由此可知,若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对阅读和写作的联动教学投入更多的研究,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1利用阅读提高写作的教学质量
1.1通过阅读丰富写作的素材
很多初中生的习作有着高度的雷同,其中的内容、结构乃至具体的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这在本质上是学生们写作素材匮乏的表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通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1.1.1注重对生活化材料的阅读引入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根据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一些学生们所熟悉的日常场景,实现材料和生活的有机贯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学表达和身边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并在写作方面教给学生更多整理身边素材的经验和技法。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讲解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经历的和“秋天”有关的往事,如去年学校组织的秋游、某一年和父亲一起到公园商红枫或者第一次在乡下见到秋收的苹果,等等。让学生将这些往事收集到自己日后的写作素材当中,使习作更具真实感。
1.1.2注重对课外关联材料的阅读引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起模块化和专题性课堂的构建,力求实现学生各方面素养“分而后合”的整合性优化。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奠基性课程,主要包含字词、语法、语言应用、阅读以及习作五大模块,其中尤以习作最具素养要求性和促成性。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一题撰文并提出一些看法,以资诸位参阅。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语言知识和表达技法的应用能力也相对薄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语文教学地位的逐渐提高,小学阶段语文考试中对学生习作素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就需要小学生得到更为科学、高效的习作指导。在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于延用传统的思路和策略,导致习作课堂呈现出比较严重的机械化、公式化的现象,不但不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优化,也会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打折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在习作课堂上树立“革旧立新”的思想,切实从学生出发,进行一系列生本化、生活化、全面化的教学改革。
1注重对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
很多小学生的作文都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几乎一模一样。这个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小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导致他们只能通过公式化的模板进行文字填塞,使写作沦为流水线般的工业生产。为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的素材积累。
1.1深入挖掘生活素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立足于深刻的生活观察和体验而被创作出来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写作话题来将学生们所熟悉的人、事、物代入到课堂场景的构建中,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和习作任务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真正的创作灵感与热情。例如对于十分经典的“母爱”题材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分享一些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情;而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相应的场景产生真实的联想,如:“最近一次过生日时,妈妈送给了你什么礼物?又对你说了哪些话?”“你有没有被妈妈误解过?如果有的话,是因为什么事?后来又是怎样化解的?”等等。
1.2积极引入课外素材资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比较有限,所能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也相对单一,大多只能从课本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内容的丰富性,但小学语文课本对于学生习作的提高来说依然显得有些单薄,难免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之后产生“素材疲劳”。针对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进一步研究、利用课内资源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写作要求,积极引入一些课外素材资源,让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同时也可使学生在多元资源的接触和吸取中产生强烈的新鲜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和写作积极性。比如在进行“未来世界”这一主题的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以“科幻”和“未来”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选段,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机器管家詹妮弗》和《施密特的奇妙冒险》等科幻电影,或者《简和她的朋友们》等科幻电视剧;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尖端科技和发明成果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等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起模块化和专题性课堂的构建,力求实现学生各方面素养“分而后合”的整合性优化。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奠基性课程,主要包含字词、语法、语言应用、阅读以及习作五大模块,其中尤以习作最具素养要求性和促成性。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一题撰文并提出一些看法,以资诸位参阅。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语言知识和表达技法的应用能力也相对薄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语文教学地位的逐渐提高,小学阶段语文考试中对学生习作素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就需要小学生得到更为科学、高效的习作指导。在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于延用传统的思路和策略,导致习作课堂呈现出比较严重的机械化、公式化的现象,不但不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优化,也会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打折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在习作课堂上树立“革旧立新”的思想,切实从学生出发,进行一系列生本化、生活化、全面化的教学改革。
1注重对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
很多小学生的作文都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几乎一模一样。这个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小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导致他们只能通过公式化的模板进行文字填塞,使写作沦为流水线般的工业生产。为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的素材积累。
1.1深入挖掘生活素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立足于深刻的生活观察和体验而被创作出来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写作话题来将学生们所熟悉的人、事、物代入到课堂场景的构建中,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和习作任务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真正的创作灵感与热情。例如对于十分经典的“母爱”题材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分享一些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情;而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相应的场景产生真实的联想,如:“最近一次过生日时,妈妈送给了你什么礼物?又对你说了哪些话?”“你有没有被妈妈误解过?如果有的话,是因为什么事?后来又是怎样化解的?”等等。
1.2积极引入课外素材资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比较有限,所能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也相对单一,大多只能从课本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内容的丰富性,但小学语文课本对于学生习作的提高来说依然显得有些单薄,难免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之后产生“素材疲劳”。针对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进一步研究、利用课内资源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写作要求,积极引入一些课外素材资源,让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同时也可使学生在多元资源的接触和吸取中产生强烈的新鲜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和写作积极性。比如在进行“未来世界”这一主题的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以“科幻”和“未来”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选段,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机器管家詹妮弗》和《施密特的奇妙冒险》等科幻电影,或者《简和她的朋友们》等科幻电视剧;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尖端科技和发明成果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等等。
高中作文教学浅议
作文,作为高考语文二卷的半壁江山,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它似乎总给人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学生们对它唯恐避之而不及,甚至“谈文色变”,常常把它打入了“冷宫”。同时,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中,没有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缺少系统性的训练框架和指导思路。在功利的驱使下,很多老师强调只要写好文章的“凤头”和“豹尾”即可;有的为取悦于阅卷老师,造成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读之味同嚼蜡,更无创新可言;有的老师只训练学生写某一种文体或是某一个题材,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有的认为作文短时间难以提高,就随意减少作文课时与训练次数;有的甚至不愿碰触这一板块,完全是“放羊式”,让学生的写作自生自灭。久而久之,老师的怠惰就会在学生那里翻倍,以致让学生滋长厌倦情绪。因此,我认为,汲取当前各种写作教学思想的营养,优化写作教学内容,进行序列化写作训练,来提升师生的写作积极性迫在眉睫。那么何谓序列化?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在科学规范中得以提升呢?
一、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序列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生写作文最大的苦恼就是没有素材,搜肠刮肚却还是一片空白。根据新课标要求,与写作同步,对学生名著名篇的阅读(优美词句摘录、名言名句积累、读书笔记)和生活积累(观察训练、日记、随笔)作出科学系统的安排。教师以课本为纲,以简报的形式,展示优秀的文章范例,明确学生积累的指向,让积累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常态。套用一句经典:“学习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二、语文活动的系列化
(一)筹备阶段。通过学生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力争均衡搭配,以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切磋,尝试“兵教兵”的学习方式。同时希望借助小组之间的竞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实施阶段。按照层递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读写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写的兴趣。
1.课前三分钟,结合本周的积累主题,讲成语故事,或摘抄精彩片段讲解、朗诵或结合主题词扩展语段,再或者句子接龙训练等等。积累一定的量之后,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包括审题、立意、布局、写提纲、修辞与语言表达训练,或者议论文审题立意、论点的提出、写标准段、论证方法训练等)。
大学语文写作技巧运用
【摘要】
对于每个中国学生来说,语文是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的必修课。对于那些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说,语文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精通写作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了解文体立足不败之地,文体对于考生来说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只有掌握好了文体,才可以在起跑线上更胜一筹。掌握结构方可只欠东风,文章的结构对于文章的整体性十分重要,写好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更需要言之有序。精通表达好比如虎添翼,有了好的文体选材和结构,如果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即可锦上添花。
【关键词】
大学语文;写作;技巧
1.语文写作技巧之囊括
1.1了解文体立足不败之地。
《新书•道术》中有一句话“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体现了文体的深刻内涵即文雅有节的体态。所以文体对于考生来说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只有掌握好了文体,了解了每一类文体的精华所在,才可以在起跑线上更胜一筹,大学语文的写作中对于文体的要求无外乎两种一则议论文二则记叙文,所以学生只需要在这两大文体上下功夫就可以成功应付各种写作了。
中职作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途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担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遣词用字,传承文化基因
(一)作文教学重遣词用字的原因
掌握字词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中职生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更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汉语词汇丰富,其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固定词语,或来自经典著作,或出自历史传说,或源于口头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二)指导学生正确遣词造句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需要注意:一是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错字别字、不当词语、病句。二是要指导学生多积累词汇,引导其在课外多读、多背、多做笔记。三是要多举办汉字听写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词飞花令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二、命题立意,彰显民族精神
音乐院校复调音乐教学观分析
【摘要】复调课程是音乐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分析、创作复调音乐,还要让学生具备复调思维能力,并将之运用到音乐创作、表演、分析各环节中。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复调学科存在学时短、学生情况复杂、师生沟通不足等问题,提出将建构主义学习观引入到复调教学当中来,使学生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要中心,在老师的协助和指引下,发现知识短板,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新兴的“复调”学科教学模式。
【关键词】复调音乐;复调思维;教学;建构主义
在高校音乐师范教育中,复调基础教学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处于整个音乐理论教育体系的中间阶段,既容易被忽视,也容易被误解。复调既不像“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等学科,从基础知识入手,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不高;也不如“配器学”“作曲法”等学科,教学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即使是与自己的同胞兄弟“和声学”相比,也因为影响力和实际应用范围远远不及,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复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复调?是否它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一、“复调”学科性质与学时设置
《复调音乐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龚晓婷著)对“复调”的定义是指主要运用对位法(Couterpoint)写作的,具有多重相对独立意义的旋律,彼此又相互配合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复调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要教会学生分析、构写复调音乐。复调与和声不同,它更强调横向思维,即旋律线条的独立性,并试图在多声部旋律中寻求独立与和谐的平衡点。音乐理论性的学习的整个阶段,从认识音的性质,到音高、音程、和弦、和声为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还只是音乐创作的“材料准备”阶段。直到复调,才开始真正进行音乐中最重要的元素——旋律的写作。不仅仅是单旋律,而且在和声规则指导下的多旋律的写作。换句话说,之前大家都只是在热身,熟悉操作手法,从复调开始,才真正走进音乐的“工作车间”,开始“生产”音乐。当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复调基础,不也可以学习作曲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写几句旋律,写一首歌曲,甚至一首独奏小品的话,有没有相关复调知识,都不是什么问题。一旦涉及规模较大的作品,就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了。譬如完成一件大工程,你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它们逐个完备,还要考虑到不同因素之间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对于音乐写作来说,就是从单声部思维上升到了多声部思维,这种升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复调知识,不具备纵横交织的复调思维,恐怕是无法驾驭的。因此,复调成为了音乐理论学习中的必修课,不论是作曲专业,还是音乐表演专业,都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复调课程的设置,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时长度、教学内容上,大约分两类。(1)作曲专业、音响导演专业,学时一般为一年到一年半。教学内容一般为复调音乐传统技法写作(对位法)、复调音乐发展史、复调技法、复调音乐结构等。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运用对位法,进行简单二到三声部的复调旋律构写,以及小型复调体裁音乐的创作,并能够对大型音乐作品中的复调结构进行思考分析。(2)音乐师范、音乐表演专业,学时一般为半年到一年。因为学时过短,一般只能对复调音乐的历史、复调技法和体裁简单了解,进行少量的对位法写作训练。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初步掌握复调音乐的基本理论,具备复调音乐的简单分析能力,并能将之作用于音乐教育、音乐演奏时的协调与掌控。如此设置,除了显而易见的时间方面的不足以外,更大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质量”却是参差不齐的。这里的“质量”主要指对于音乐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基本乐理知识学的很牢固,和声规则掌握的也很好,在学习复调的时候就能轻易上手,游刃有余;有的学生,开始做复调对位题了,却发现对谱表不熟悉,音程数不清楚,甚至不明白什么是终止式,更不用说同时考虑纵向和声法则,以及横向旋律写作规范了。这样的情况,在大多数音乐院校中都是常态,老师不可能再花时间将各个学生的知识点一一补足,加上复调课程的课时设置时间过短,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师教得满头大汗,学生学得一头雾水。对于音乐院校复调教学问题的研究,国内的相关论文,总爱指责“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而解决方案则动辄就是改革、创新。似乎理论教学已是“众矢之的”,人人喊打。且不说其他学科,单就复调中的对位法写作来说,条条框框的规则多到数不胜数,稍不留神就会“违规”。这些所谓的“理论”,本就是几百年来无数伟大作曲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知识,说改革就改革,说创新就创新了?著名作曲家,“十二音体系”的发明者——勋伯格,可以算是音乐史“改革创新”榜单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他将延绵使用了几百年的大小调和声体系完全打破,建立了以半音为单位的音调循环写作系统,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也鲜有人能够接受和喜爱。如此“离经叛道”的作曲家,却对复调对位法中最古老的五类基本对位,做了极其严谨和详细的演绎和说明,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则要求练习。这又是为什么呢?歌德曾经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是没有不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由此可知,勋伯格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十二音体系”,正是因为他对于传统音乐体系的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认识”的结果。因此,复调音乐的学习必须有,也必须重视。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复调教学观
复调必须要学,但是学时短,学生情况复杂,学习内容枯燥繁杂,该如何才能解决呢?学习的问题,就要用认知理论来解决。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图示”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个体对世界的直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示的形成和变化需要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指个体感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并将接纳入头脑中,与原有的图示进行比较、接纳,从而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顺化,指个体为了适应特定刺激情景,而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的过程。当新输入的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图示无法进行同化的时候,个体会对原有的图示进行修改,甚至重建,以使之得到顺化。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的调节机制,将自身的认知从一个状态平稳过渡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从以上三个过程,不难看出,建构主义更关注的是学习者,也就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习观,也将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作为“学习”的主要关注方面。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教学的过程,应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只不过,教师要将角色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者”“传授者”,转换为“帮助者”“协助者”。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抛出问题,由学生自己,或多人协作,完成学习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假设、验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及时沟通,学生在“同化”以及“顺化”的过程当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及时向老师反馈,老师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才能了解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图示”,找出与现有“图示”之间的差别与不足,协助学生完成“平衡过渡”的吸收与建构过程。将建构主义学习观运用到复调音乐教学中,就能发现很多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叶思敏,在《音乐艺术》上曾发表过一篇《对我国复调教学的一些思考》,她指出复调音乐教学中的学时短、学生情况复杂的问题,建议将复调学习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附中、本科、研究生三阶段。其中附中阶段,因学生的思考能力尚且不足,对于复调的学习以感性经验的积累为主;到了本科阶段,就可以进入到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及写作输出,了解复调含义,并掌握复调思维;在研究生阶段,要求学生具备有更多的思辨能力,更深层次的研究复调的来龙去脉,以及作曲家的思维模式,并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营造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体系,以及良好的“教”“学”衔接、互动过程,短期内恐难实现。但作为学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将复调学习融入到自己的整个音乐学习生涯中,并且能及时与自己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那么他将能够在复调音乐学习中很快适应规则,并在老师的协助下,很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复调能力。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的刘奇副教授,与2017年9月在BB教学网络平台(BlackboardLearningSystem)建设了“复调”核心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体系,并在她的《网络复调课程建设中分级化构建的探索》一文中,详细说明了课程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特色。复调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被设计成了不同级别的模块,并运用“闯关”式的分级管理方法,根据所获得的学生“大数据”来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现代网络教学技术高度融合的一个范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网络平台上“答题闯关”,发现不足,并反馈给老师,老师则会根据学生的大数据情况进行辅导帮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食品包装学果蔬保鲜实验设计
[摘要]食品包装学是包装工程专业重要的选修课,课程教学内容中食品变质与包装原理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部分知识,在综合实验里设计果蔬保鲜实验模块,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活学活用知识,锻炼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验设计思路、实验项目内容和实验效果等方面提出果蔬保鲜实验的执行方案和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于食品包装学课程知识的深入认识,最终达到服务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食品包装学;果蔬保鲜;涂膜;实验设计
《食品包装学》是包装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后续实验类毕业设计的前期理论基础。《食品包装学》课程主要是研究包装食品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运用食品包装技法抑制腐败反应发生的一门学科[1]。该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其理论内容需要大量的实验结果进行支撑。在以往的专业综合实验中,很少涉及果蔬保鲜实验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课组教师以本科毕业设计为教学目标,选取多种水果和蔬菜作为食品原料,通过多糖涂膜操作延长果蔬的保质期,旨在为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1实验设计思路
果蔬中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来源[2]。目前果蔬保鲜包装的方法包括气调保鲜、涂膜保鲜、添加剂保鲜、包装材料保鲜等[3],其中多糖涂膜保鲜果蔬的理论成熟、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实验设备,成为保鲜果蔬的主要方法[4]。本实验选取草莓作为水果保鲜实验的样品,测试室温条件下7d经过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淀粉四种多糖涂膜的草莓的相关理化参数和营养指标,并进行感官评定。选取黄瓜作为蔬菜保鲜实验的样品,测试4℃冷藏条件下14d经过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淀粉四种多糖涂膜的黄瓜的相关理化参数和营养指标,并进行感官评定。
2实验项目内容
2.1实验药品与设备。过氧化氢、丙酮、抗坏血酸、儿茶酚、酚酞指示剂、葡萄糖标准液、蒽酮溶液、2,6-二氯酚靛酚、3,5-二硝基水杨酸、福林酚指示剂、没食子酸、聚乙烯吡咯烷酮、三氯乙酸、氯化钡、硫代巴比妥酸等,实验药品均为分析纯。电子天平、高速离心机、匀质机、质构仪、阿贝折光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组织捣碎机、硬度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