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育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协同教育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协同教育理论

协同理论视野下医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1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所在

1.1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传统的医学院校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为党委统一领导、党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与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联动机制,资源分散,在教育内容、方式、载体、评价等诸多方面无法充分释放彼此的活力要素从而达到深度合作。从外部来看,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与其他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实习就业医院、社区、家庭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也不够。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动力作用,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少,未能实现与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没有做到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1.2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首先,没有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教育平台。不少医学院校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思政课课时开设不足且普遍实行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医学人文修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课程种类单调,课时数量较少,课程资源匮乏,无法发挥合力作用。其次,重视理论讲授,轻视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在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清,衔接性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活动形式与活动主体较为单一。再次,道德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滞后,对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缺乏了解,不能及时跟进医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和及时介入医学生道德成长的全过程,容易造成教育真空现象。

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2.1协同理论的内涵特征

阅读全文

协同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应用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协同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协同理论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协同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升中的应用。

关键词:协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大学生是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思想的正确性和先进性是十分重要的[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一些伪文化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长期下来大学生就容易出现价值观偏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阻力。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脱离实践

近些年来,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式与政策等课程都在逐渐完善和改革,这些思想政治课程都是必学的公共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2]。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大部分都没有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课程居多,实践课程占比太小,缺乏科学的课堂设计,使得大学生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无法和社会实际相融合[3]。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学生随口就能背出很多的宗旨、性质、任务等理论知识,重要的是让他们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在生活中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淡化倾向

阅读全文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构

摘要:新型教育理念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原则与教育目的。高校的思政教育响应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思政教育不但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研究方向,也是备受瞩目的实践课题。在思政教育中渗透协同实践理念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合作协同;思政教育;教学策略

根据马克思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教育同样不能离开实践,否则只停留在浅层的理论教学会失去教育的原本意义,没有严格遵照教育理念,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标题中所写的基于协同实践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指的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全体教师,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后,在教学方法与内容及评价体系上实现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一、在思政教育中构建协同实践理念的重要性

(一)教学方法的协同是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需要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对世界的认知,而其面对的也是形形色色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在生活经验上也大相径庭,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更是良莠不齐。[1]在思政教育中应该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思政教育有协同讨论的必要,集体协同的价值也不言而喻。我们应通过协同讨论针对不同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如果思政教育不但能达到集体协同,还能估计到每个个体间的不同差异,在教育教学中,不但能实现“共性”,还能实现“个性”,那将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无论是价值观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培养、知识理论的传授方面,都需要协同合作。所以,在思政教育中运用集体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政教育不应该脱离实践

阅读全文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

摘要:创业教育是目前社会的关注热点,在这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转变,开展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以协同理论为理论支持,探讨协同理论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协同理论;创业教育;创新

在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愈加严重,结构性矛盾凸显,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强国之举,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最佳渠道。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火热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国家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缺乏政策依托,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师资水平、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缺乏外部支持系统,尚未构建行之有效的合作、协同机制。

一、协同理论理论下的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HerMannHaken提出,在《高等协同学》《协同学导论》中做出了深入阐述,该种理论强调从整体、系统角度分析、探究问题,其方法主要包括协同效应原理、自组织原理与伺服原理。从教育系统来看,协同理论强调发挥各主体资源优势,将其整合,调动起社会、政府、学校系统,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创业教育的要求,需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于一体的协同发展机制。目前,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起步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推行创业教育,相较而言,我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上世纪末期才开始推行,在创业教育理论和方法上,依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尽管在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下,我国创业教育取得突出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强调稳定,学生在毕业后,大多会选择就业、出国或者进修,很少会考虑创业,在整个社会缺乏崇尚创业的环境。家庭教育上,也忽视了个体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潜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教育体系不完善。在创业教育上,不少学校硬件、软件、设施落后,管理混乱,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上,都处于混乱状态,学校针对创业教育的支持,依然停留在文件层面上,没有在场地、人员、平台和资金上予以实际保障,且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较少,没有充分整合学生创业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创业环境不佳。最后,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与一般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需要理论扎实、创业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来提供指导,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此类师资队伍,尽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教育能力,但是普遍缺乏创业经验,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面对真实的创业,仅能给予他们理论上的支持,在实践能力、心理品质的培养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创业活动变得困难重重。

二、协同理论理论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

创业教育是高校中普遍推行的教育模式,注重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开发其创造潜能,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多方合作。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理想的创业教育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为学生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从物质、精神上提供保障,结合课程教学、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基于新时代要求,有必要以协同理论出发,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阅读全文

课程思政下教师和工作者协同育人思考

摘要: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强劲双臂,肩负提高育人实效的时代重任。立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着重分析当前学校协同育人面临的各自为战、方法单一、收效甚微的困境,从教师主体思想共识、教育教法研究、搭建共享式协同平台等维度探索协同育人实践路径,基于主体、资源、平台的改革与优化,提出建设性思路,以期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寻求最有效的育人机制。“大思政”格局要求学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了领域,辐射到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过程、各项管理过程、各个课堂、各个层面,要求全体教职工主动担负育人责任,增强育人效果。因此,学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不是一时的潮流,而是一项教育改革,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新时代育人机制。

一、“协同育人”的理论内涵

协同育人最初出现在赵新峰撰写的《协同育人论》中,该书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协同育人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系统建构的理论基础、建构的具体方略等。后来指的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国家为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项目。现今协同育人理念得以拓展和延伸,是一种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育人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全方面协调发展。协同育人是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融合协作,协调学校各方面教育力量,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统一的育人目标。这也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共同奋斗目标,双方应在互相帮助中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齐心协力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二者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努力通过协同合作,发掘不同课程中蕴藏的教育元素,在差异中找到平衡。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学校实现协同育人的实际意义

(一)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多元发展的根本要求

阅读全文

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

摘要: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打造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机制,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缺乏有效理论指导、机制构建不完善、队伍建设弱等问题。本文试图构建高校学生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机制,做好明确指导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和实现平台融合等工作,并以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建设为例,验证协同融合机制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协同融合

1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1.1高校学生党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

党的报告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统领的作用。[1]对于大学生党建工作而言,首先是要做好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同时要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对青年学生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理论普及教育,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1.2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党建的有效途径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高校始终坚持的原则。要完成高校党建工作的总目标,就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开展党的建设工作。[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面向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阅读全文

工商管理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

摘要:21世纪已经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传统模式下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本文梳理当前工商管理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矛盾与问题,基于协同理论,提出建立协同培养机制的策略。一是建设协同培养动力机制以打开优势互补的路径。二是建设协同培养运行机制以落实平衡互利的举措。三是建立协同培养约束及保障机制以维持长效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培养机制;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工商管理

自2016年9月中国向世界发出数字经济合作倡议以来,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转化便迅速加快。技术颠覆的浪潮推动企业组织变革,新商科、新组织的出现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齐佳音等,2019)。如何培养适应新发展形势且具有竞争力的商科人才,如何平衡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培养等问题,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专业型研究生管理与学术型研究生管理并存是国外研究生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胡玲琳和谢安邦,2010)。从已有研究来看,国内外理论界尚无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协同培养的直接研究。杜栋等(2013)运用协同学理论,搭建了研究生培养机制理论模型,并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协同发展问题,构建了基于多主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范文静,2015)。当前研究生教育需要以人为核心,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注重个性化教育,建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王海君,2012)。目前,学术界在探讨研究生管理时,侧重于对单一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研究,缺乏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协同培养的分析,造成了实践过程中的含糊性和笼统性。因此,主要以地方财经院校为研究对象,从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培养角度展开研究。

一、现状分析

1.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相分离

工商管理类专业型研究生是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类别中较早创立的专业学位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务实型、应用型及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学术型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则是以培养具有学术素养、批判性思维及学术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从课程方面来看,国内大多数院校借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思路,按照基础课、学位课、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思路设置专业型研究生课程。目前,我国的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和应用通常交织在同一门课程当中。但我国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单一、运用不精、效果不好(黄侨,2015)。相较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注重学习前沿理论及规范的研究方法,而少有必要的理论应用实践课程。从学位论文来看,经管类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多进行定量研究并撰写实证分析学位论文,专业型研究生则偏重定性研究(葛虹,2013)。这种方法论上的差异也表现在平时的授课及学校活动方面,如学术型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偏多,专业型研究生参加实践类竞赛活动偏多。虽然两类研究生培养各有侧重是必要的,但是以上的培养现状也导致两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三类问题:一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直接套用学术型课程体系,但又没有对学员选学课程作相适应的达标要求,既无法真正帮助专业型研究生学习理论,又无法帮助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二是在课程体系、论文标准等的要求中,学术型研究生缺乏与管理理论应用的实践接触,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术研究服务实践的初衷;三是以上两类问题导致专业型研究生无法有效学习理论而空有实践经验,学术型研究生则重理论却脱离实践。同时,两类研究生由于培养目标、课程差异及论文要求等差异,缺少衔接和促进学生交流的机会及平台,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课程资源浪费、管理成本提高,也就导致了两类研究生培养相分离,既无法实现互补增效,也不利于人才的分类培养。

2.人才质量无法对实践需求做出有效回应

阅读全文

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摘要: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均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育人作用。应充分发掘两者协同育人的发展规律,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不断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努力完善两者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一、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合作不充分。目前,虽然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目标以及工作内容等基本一致,但两者没有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赢态势。目前,大多高校中的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两个部门。学生党建工作主要由学校组织部负责实施,开展学生组织发展、培训考察等相关党务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开展。在学生党务工作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意识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对待学生党务工作关注度与重视度较低,认为学生党建工作只要完成组织部门布置分配的基本工作即可,导致许多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好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部分专业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科研领域之中,而多数辅导员由于工作内容繁杂,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时间较多,对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因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缺少协同育人的有效条件和有利平台,从而导致对高校人才培养合作不充分。

2.教育教学模式缺乏互动与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维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当前部分高校依然存在以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育为主,单向进行思想说教,方法简单、内容枯燥、形式生硬,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滞后,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兴趣,对实践活动缺乏积极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学生党建工作监管机制落实不到位。随着我国从严治党的深入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制度不断完善,组织发展工作变得更加严格,培养和发展高质量的学生党员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学生党务工作者人数不足,虽然辅导员也参与到党务工作中,但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许多工作由学生党务助理协助开展,特别容易导致学生党建工作的监管机制落实不到位,忽视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深入教育,从而造成部分党员学生干部学习、生活和工作变得懒散懈怠,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下降,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构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