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值周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山地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受用地规模、形状和地形的影响,紧凑型山地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的设计更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策略。文章以香港大学校园为例,从对外交通组织、公共空间、建筑单体、连接要素和景观场所5个方面分析总结人性化空间设计特征,以期为相关校园的设计实践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山地;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香港大学
引言
大学校园的选址与建设受到城市规模、地形地貌、地价以及交通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校园空间的设计还需考虑宜人环境的营造,以创造舒适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其中,山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往往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对高差的巧妙处理形成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形成人性化空间体系。例如,四川美术学院的规划设计以结合自然地形的生态理念为主导,形成了丰富多样、具有特色的公共空间[1];又如湖北理工大学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筑群与坡度的结合,极大减少了对绿色植被的侵占[2];而中国香港特区人口高密度、土地稀缺等特点使得大学校园在节地性设计上特色突出,人性化的空间设计特征明显,集中体现在便捷的通达性、多元的公共场所、丰富的景观元素以及无障碍的交通设施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梳理总结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校园的基本建设特点,选取用地较为紧凑的香港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校园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特征,为紧凑型山地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经验与借鉴。
1香港大学概况
香港特区目前共有11所大学(截至2020年1月),分布在香港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的9个城区中。受校园规模、用地地形和形状的影响,校园布局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王石[3]调研香港地区的大学后将校园的布局模式总结为组团式、动线式、分散式和网状式。虽然建筑群落的布局形式不同,但可以看到通过建筑组合、高差利用以及构筑物(如风雨连廊)的布置等设计方法,这些校园都创造了宜人、友好和多样的户外空间。香港大学(简称“港大”)位于港岛西北部的中西区,紧邻港岛东西向重要干道薄扶林道,港岛线也经过该片区,并设有香港大学地铁站,是一个典型高密度的城市型大学[4]。港大校园依山而建,由主校园和百年校园组成,面积共计约14公顷。现状校园基本形成了以横向主动线、纵向形象轴线以及多条步行路径共同串联起多个校园空间节点的结构体系,同时建筑群落布局充分利用了竖向空间,大致形成4个平台层,平台之间和平台内通过对高差的合理处理,有机联系起了校园各功能组成要素(图1)。
2港大的人性化空间设计
小学学校管理工作浅议
一、落实基础办学,严抓队伍建设
首先抓领导班子建设,让领导班子发挥领导带头的作用。每一个学期的期初,做好整体分工并细化,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管理,责任划分到人,无管理盲区管理死角,加强班子成员责任意识。定期召开班子例会,制定新方案,研究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让领导班子发挥应有的领导作用。领导班子分层次管理做到从课堂到活动,从常规到创新,从理念到落实齐抓共管。重视师资建设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把师资培训放在首要位置,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与兄弟学校互通有无,以公开课示范课为引导,带动全员。力求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得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能量,踏上崭新的教学之路。同时教学形式上采取多样措施,如共赏名优课,评析优质课,人人推出优质课等,增强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同学共学共同进步与提高。
二、用新理念强化校园各方面
所谓思想决定命运,好的教育思想理念的落实,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前景与方向。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理念,作为工作的基本点。
1.班子队伍思想超前。
首先班子成员要有新的思想,前卫的教育观念和不畏惧的探索精神,务实求实创新结合为一体。工作中具有带头的凝聚力,事事以身作则,不但能聚集人力也能聚集向上的推动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心教师成长。
校园艺术节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
【摘要】在多年的艺术节组织策划和实践中,笔者认为艺术节是一种实践性德育活动。在勤修方法和巧用策略的基础上,以艺术节为德育的载体,将德育过程、德育对象、德育文化艺术性的过程,通过艺术节一系列的活动,用典雅的德育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心灵,春诗秋情,培育幼苗。将从活动的定位、活动的传承、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资源、活动的总结等五个方面浅谈对校园艺术节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节;德育活动;作用
若单从“艺术节”的字面上理解,可浅层次地理解为是赛事或活动,也可理解为是全校师生一次展示的平台,而笔者认为艺术节是一种实践性德育活动。在勤修方法和巧用策略的基础上,以艺术节为德育的载体,将德育过程、德育对象、德育文化艺术性的过程。通过艺术节一系列的活动,用典雅的德育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心灵,春诗秋情,培育幼苗。现笔者将从活动的定位、活动的传承、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资源、活动的总结等五个方面,浅谈对校园艺术节在德育活动中的巧用和思考。
一、活动的定位
艺术节作为展示全体师生魅力的平台,更应该是学校德育实践性活动的靓丽风景,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殿堂,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基于对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定位思考,如何做到勤修和妙用,笔者结合所在工作实践先从团队定位、主题定位两方面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和思考。
1.团队的定位
艺术节活动的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整个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起始。筹备前期,德育部门应在学校的总体办学细想的指导下和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召开行政会议商讨筹备。只有在学校行政的各职能部门团结协作的前提下,才能够在时间、后勤保障、人力资源协调、艺术资源协调、家校协调等方面得到最佳的统筹,也是全员德育的基本要求。那么,整个活动的核心力量应定位为:由学校牵头组织,德育分管副校长统筹,德育处承办,大队部协办,总务部门保障,家长配合其余各部门适时大力支持,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校级大型系统活动。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成立校园艺术节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各司其职具体实施校园艺术节各项工作。
景观设计使用后评价教学实践
摘要:
使用后评价是促进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探讨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认识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途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城校融合共享型校园规划设计浅析
摘要: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国家提出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向。在国家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优化高教布局的双重背景下,建设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重要目标。校园空间与城市融合,校园功能与城市混合,学校与城市融合无边界。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也趋向于多元与混合,呈现出功能共享、资源开放、空间共融、景观互通、交通无缝等特点。文章从城校融合的功能与空间互融模式分析入手,结合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城校融合的发展热潮下为校园规划的设计调整提供相关经验及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校融合;共享;校园规划设计;功能混合;空间融合
引言
随着我国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新城等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的资源共享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改变,由被动式、接受型教育向主动式、创新型、跨学科教育发展,校园功能逐渐混合[1]。且随着国土资源短缺,城市空间受到限制,互通互融的城校空间,有利于在满足城市需求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在此契机下,城校融合成为当代高校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2]。高校与城市共存共荣,城市要构建创新体系和促进产业发展,需要通过高等学校获得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也依赖着城市软环境和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国家更是提出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向[3]。在国家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优化高教布局的双重背景下,城校融合成为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重要目标[4]。城校功能融合,校园与城市公共设施互通互用,有利于减少出行,提高效率,且便于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最大化利用率;城校空间融合,城市成为校园的公共客厅,校园成为城市的学习课堂,城市与校园的公共空间、水体绿化相互开放,共建绿色开放的创新共享空间。城校功能与空间融合,促进城校资源互融,有利于校园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实现学校与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统筹建设、资源共享,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创业型校园[5,6]。结合我国国情和项目实践,对城校融合的功能融合、空间融合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归纳总结了共享校园的一些基本特点,为我国城校融合发展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供经验积累和有益借鉴。
1城校融合的校园功能与空间共建模式研究
城校融合是结合我国国情的又一关于校园、城市规划的创新理念。校园空间从过去的对城市局部开放走向与城市融合;校园的分区从过去功能分离走向现在功能混合;学校从过去有边界到现在与城市融合无边界,这一系列转变,都值得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1.1城校融合的校园功能共建模式研究
高校安全卫生饮食文化建设初探
【摘要】
校园饮食是校园安全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安全卫生的视角分析当下嘉兴市高校饮食环境现况,总结影响校园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提出营造安全卫生的校园饮食文化建设初探,以饮食文化带动饮食安全建设。
【关键词】
安全卫生;高校;饮食文化
一、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基本现状调查
笔者对嘉兴高校食堂卫生、服务管理、价格品质及反馈意见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小组分别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小组通过对250份有效问卷进行详细的数据总结后可得,各高校学生对于日常必须接触的食堂表示充分关心,反映问题集中在饭菜价格、卫生条件及菜式更新等方面。
二、从安全卫生角度看嘉兴市高校饮食文化存在的问题
建筑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
在1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对鞍山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及本校校园特定文化内涵与建筑学专业课程的结合与应用上,利用本地特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不断向学生输灌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应与传统及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理念。学生毕业后在各设计院或其他单位工作后的反馈情况表明,学校毕业学生基础素质较好,创作手法多样,没有当今很多建筑设计师的浮躁之风,能扎下心来做设计,并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源泉。这与学校多年来进行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将当地建筑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的教育密切相关。
1千山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
辽宁科技大学位于辽宁鞍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临千山风景名胜区。千山是集自然、人文、古迹、佛道两教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其历史价值极为丰富,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她以其俊秀的身姿和脱俗的气质为鞍山这座历久弥新的老工业基地营造了一个天然的洞天福地。千山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与之完美统一的人文景观;她的宗教文化、建筑石刻、楹联诗词、神话传说等也绽放着夺目的人文盛景。针对当地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辽宁科技大学在“建筑美术写生”课程中一直保留着到千山写生这一特色课程。在两周的美术写生实习周中,学生与老师寄住寺庙中,吃斋饭,睡通铺,颇有苦行僧的感觉。这对于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们是从没有过的生活体验。千山除了具有优美的四季自然景色外,其人文景观,如建筑寺庙、山门、佛教雕塑及纹饰,甚至是楹联、诗词及神话传说都深深吸引着学子们无限向往,并成为写生的元素。到千山进行美术写生实了能给予学生真实的写生素材外,还潜移默化地吸引着他们对千山宗教文化的探索。这对于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如中国建筑史和乡土建筑赏析及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等课程,都有很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千山的佛寺建筑的山门与建筑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佛寺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一楼一阁一砖一瓦都有着自身的价值和内容,就像一种教学道具,启发学生思索。无论进入到哪一座寺院,最先遇到三门。因寺院大都在深山所以三门又俗称山门。三门常常建成殿堂式,因此,又叫三门殿[3]。对于这些在中国建筑史课程中较为晦涩难懂的知识,学生在实地参观后马上豁然开朗。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起到了融会贯通作用。从2009年到2011年,建筑系老师将相关课程与学院申报获批的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千山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课题相结合,使学生们通过千山实地考察和调研将千山文化与建筑设计课程联系起来,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效果。产学研结合对于保护及探索千山文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提高本地区文化积淀提供了机遇及成果,是很好的教学实践。在建筑学专业的相关课程讨论中,师生通过围绕千山佛寺建筑及其宗教内涵进行探讨与研究,最终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校园传统文化特色与建筑课程结合
大学历史和文化需要依靠校园作为载体,体现着特定背景下校园所特有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传统校园的更新改造势在必行,直接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产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全国各大学的更新改造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如何使更新改造既能传承和保留传统校园的历史文化印记,又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和塑造出充满活力与特色的校园环境;同时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和创新活力。这既是当前大学改造要亟需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将校园传统文化和特色与建筑课程结合的难点。辽宁科技大学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鞍山钢铁学院是中国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经过60多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已由原来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并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和校园传统文化。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校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2000年,学校对校园进行了置换建设。新校区以高新区分校为主体合并周边三所中专重新规划扩建而成[4]。由于是在原基址上改造、扩建部分建筑和新建大部分建筑,必然涉及新旧建筑的协调关系问题。辽宁科技大学新校区对新旧建筑的协调处理得较为恰当,新老建筑结合完美,和谐共生,使新校园既具有完整统一的效果,又充满时代气息;既具有冶金文化特色,又不失清新优美的环境;是大学校园更新改造建设中新旧建筑协调的典范。如何将特有的校园文化和特色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们深刻理解和掌握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在不同课程中,建筑系尝试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将二者结合得更加完美,以期使他们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校园传统文化特色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建筑造型”课程中,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在科大校园中寻找新旧建筑协调的具体运用手法及其达到的实际效果,并要求将其整理成论文提交。学生针对本校历史文脉及环境特色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调研能力以及总结归纳和撰写论文能力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为使学生掌握建筑色彩运用的多样统一原则,要求学生以校园新旧建筑的色彩协调为题目,对科大的各个主要教学楼及图书馆等进行实地考察,写出校园新旧建筑的色彩是否协调的调研报告。教师对提交的调研报告进行讲评,同时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和别人的调研报告进行总结和评论。通过讲评学生们知道:现有的校园整体建筑色彩之所以以浅灰色调为主,间或有黑白灰黄等调和色组合,是为了体现出工科院校沉稳严谨的性格特征,同时这种主色调也是从科大校园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出发来确定的。正如有些历史文化名城,新建建筑色彩要严格受控于传统建筑色彩,才不会破坏历史整体的色彩协调。通过对身边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总结研究得出结论的做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将其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程中。
3钢铁冶金工业文化与建筑课程结合
辽宁科技大学位于钢铁工业名城,祖国钢都———鞍山市。基于工业城市的鲜明特色,学院在高年级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安排了工业厂房建筑设计题目。目的是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到工业设计院承接厂房项目设计打好基础。课程开设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业设计院的工作,及早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课程设计前期调研过程中,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鞍钢大型厂房的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活动,使学生们对于书本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钢结构建筑节点设计有了较清晰的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对于课程设计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为了使学生从校园景观中找到最好的切入点,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题目,在校区扩建时特意在科大新校园规划建设中开辟了“工业文明园”景区,鞍钢退役的冶金设备,如铁水罐,切割机,变压器,飞轮,齿轮,电机,火车头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些工业设备变成了景观、雕塑静静地融入校园环境中,它们既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老一辈工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的见证,使学生们既新奇又兴奋。鼓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学习老一辈人的奋斗精神,在见证历史的同时展望未来,引起学生们向更深层次思索,同时也能呼唤社会对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以及老工业设备的保护和改造意识。当前,全球化进程仍在不断推进,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和建设趋同化已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和建筑逐渐取得了人们的共识。犹如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及文化底蕴对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样,对于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校园,其历史文化传统及文化内涵的传承更是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辽宁科技大学工业文明园景观的创意和建设正是秉承了辽宁科技大学“立足冶金”的校园文化传统,突出体现了鲜明的冶金文化特色和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提醒人们对于历史及文化内涵的保留不应只停留在单纯对历史及文化的完整保留及追忆上,而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思维方式赋予建筑和环境以新的内涵。新旧建筑协调相处,甚至达到同一建筑一样的共生共长。整新如旧,新旧建筑和谐共处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记忆。
教育体育局工作总结
2019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广大教育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教体系统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现将2019年教体系统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切实加强意识形态
一是坚持正面引导。坚持全方位加强主流思想舆论导向,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教体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组织党员赴平定兰田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成功策划了“网红校长章站亮”、“身边好榜样陈增文”等典型人物宣传;开展了最美乡村教师、师德楷模系列评选活动,全面塑造了教体良好形象,弘扬了正能量。
二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及德育工作,培育时代新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配齐配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通过开展诵读红色家书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进社区集中行动、文明校园创建、师德师风培训等,深入宣传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了师生理想信念,提升了师生核心价值意识。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又逢我国文化旗手邹韬奋先生诞辰124周年,我们紧紧抓住这些有利时机,精心策划上好了秋季“开学第一课”,举办了“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万名师生宣誓、“韬奋精神伴我行”等活动,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生态。
三是加强民族宗教工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有关宗教工作部署,以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参透为重点,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洞察力,教育教师特别是信教教师不得在校内传播宗教、发展信教、举办宗教活动,教育学生拒绝进入宗教活动场所;下发了学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活动向校园渗透责任书,建立健全了防范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师生信教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向全区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发放《倡议书》5.5万余份,要求广大学生家长和监护人要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未成年人拒绝参加宗教活动。
(二)大力改善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