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理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文化理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园文化理念

CIS理论在高校文化品牌建设中运用

【摘要】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高校是文化建设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如何利用CIS理论进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关键词】CIS理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高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资源,同时建设校园文化也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1CIS理论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CIS理论全称为“企业识别系统”,它是一套整体且统一的企业品牌构建系统。通过企业识别系统将企业的理念、管理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传递给企业的受众,目的是使这些受众对企业达成一致的认同感。CIS由MIS(理念识别系统)、BIS(行为识别系统)以及VIS(视觉识别系统)三部分构成。MIS是CIS的理念层面,也是CIS的内在核心,体现为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BIS是CIS的行为层面,是企业对外交往以及内部协调的一种规范性的准则,这种准则体现在企业员工一致认同的日常行为中。VIS是CIS的可视层面,是企业为了塑造自身形象而构建的符号系统。CIS理论自20世纪中期提出之后,一直是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利器。

2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学校”)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高水平人才为己任,始终坚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目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如下。

阅读全文

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

摘要: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部特有的文化气氛和精神环境,通常包括校园景观、校园精神和文化传统等。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注重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上进行创新。基于此,该文分析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

关键词: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

学校在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同时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多种多样,学校在维护和更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进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能够使校园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注重创意性和创新性,能够给予师生视觉上的冲击,人们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赋予其新的含义和概念。

一、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基本要求

学校在教学管理中既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工作,又要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形象维护。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需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重点体现其文化功能。校园文化标识具有一定的信息指导意义,因而在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应该重点体现其实际应用价值,形成具有可视性的校园文化形象,对于校园外在物化形态,包括校园景观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需要在空间导向系统载体上进行文化标识创意设计。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要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综合实力,在完成文化形象建立的同时,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特色等,从而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与影响力。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新设计需要综合应用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对不同的校园文化标识进行透彻解析,在生动化和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中传播正面、积极的文化理念和思想。

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要素分析

1.文化定位

阅读全文

雕塑和校园文化的关联综述

作者:付孝勇 张慧 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校园文化对大学校园公共雕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训精神对校园公共雕塑精神内核的影响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学校精神的核心,是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一代代清华学子治学的目标和方向,指引着他们前进。校训体现的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通过大学师生的行为物化出来的教风、学风、校风,且代代延续相传。校园雕塑必须把大学精神凝练进作品中,校园雕塑有了大学精神的内核,才能让师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学校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才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大学精神代代相传。每所大学的校训都不一样,每所大学公共雕塑的精神内核也都不相同,只有深入理解校训精神,才能使雕塑作品准确传达出这所大学的精神。

2.历史传承对校园公共雕塑文化内涵的影响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建校历史和发展历程,其中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精神。一所大学的建校发展史是这所大学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去追忆、怀念。历史积淀深厚的高校非常重视校史景观的建设。公共雕塑是校史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物质化、形象化,具有可视性、可感知性的特征。地方性大学所处的地域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被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象在地方性大学中较为普遍。无论是高校本身的历史传承还是地域文化的历史传承,都深刻地影响着校园公共雕塑的文化内涵。以历史传承为基础的校园公共雕塑更富有文化内涵、文化感召力,更能唤起师生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激情,从而激励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创造新的历史。

3.特色定位对校园公共雕塑主题内容的影响大学的特色定位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远景发展作出的预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前瞻性。定位准确能够使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准位置,特色鲜明能够增强大学的竞争力,提高其综合实力。校园核心公共雕塑应该围绕大学的特色定位来构思主题,强化大学的特色定位。只有清楚了解大学的特色定位,才能使校园核心公共雕塑的主题与校园文化步调一致。三峡大学是水电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水电特色是三峡大学核心公共雕塑的主题构思方向,因此三峡大学核心公共雕塑应该紧紧围绕水电特色展开构思,或以水电文化为内容,或以治水名人为主题。

4.总体规划对校园公共雕塑规划布局的影响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可能过多地改变地形地貌,只能利用地势、山体形态和湖水资源依势而建,显山露水可以使校园更富有山水景观之美。受地形影响的校园规划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因素和人本思想,那么雕塑设计者在凸显这些文化和思想的时候,往往会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依地势设置景观雕塑,以点连线形成文化景观带和文化长廊,以线带面营造浓厚的文化片区。因此受地形影响的校园规划对公共雕塑的规划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总体规划还要满足功能需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好教学区、办公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这四大功能区既要相互独立,又要有机结合,既要注重分区配置的逻辑性,又要重视使用的方便快捷。因此公共雕塑也应该相应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依照不同的功能区设置不同类别和功能的雕塑,以满足各功能区的功能要求。

5.景观环境对校园公共雕塑形态设计的影响校园景观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建筑、校园雕塑、广场、绿化、湖泊、道路、喷泉、小品等,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公共雕塑的依存载体和背景。校园雕塑的背景可以是远山、绿化植被,也可以是建筑。以天空、远山为背景的雕塑更显挺拔、雄伟;以绿化植被为背景的雕塑更显优雅、富于生气和活力;以水系为背景的雕塑更显灵动,雕塑与水中的倒影相互呼应,和谐一体。可见景观背景对雕塑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校园雕塑必须和校园景观环境相协调,校园景观环境对校园公共雕塑的体量、色彩、材质、风格等形态设计内容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不注意景观环境的影响因素,设计的雕塑将会缺乏美感,显得突兀而与环境格格不入,毫无视觉和精神的舒适性可言。

阅读全文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1.1养成教育,受益终生

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的个性、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塑造性很大,如果学生从小习得一个好的习惯,将受益终生。因此,在这一教育关键时期,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倡导养成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上面,努力培养学生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素质,以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为目的,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2弘扬传统,文化育人

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它影响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代子孙,使该地域的人们在语言、思想、价值观念上有着共同的特征。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以湖湘文化为依托,面向时代,喊出“传承湖湘文化,打造教育湘军”的响亮口号,以湖湘文化,孕育湖湘人,凸显本土文化特征。同时学校十分注重弘扬国学文化,使国学文化鲜活在校园中,让学生感悟国学精粹,领悟传统精神。

1.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提出“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方式不同”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不排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照顾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发展。学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器重每一位学生,积极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提倡生本教育理念。

阅读全文

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积极效应

1.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形成了富有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校训、办学定位等办学文化理念。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利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有利于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条件下,校企合作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高校、企业、学生、政府等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运用经济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构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约束机制,运用教育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既要靠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不能忽视合作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就要运用教育手段培育企业和高校追求合作效益双赢的理念,营造合作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架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赴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学生首先是角色的转换,由学员变为企业员工,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学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实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工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的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效、快节奏的工作运转,这些为学员们的思想提升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阅读全文

网络传播中的校园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校园文化原本以书本和校报等平面媒介为主的宣传方式逐渐被新媒体宣传方式冲击甚至取代。学校以文育人的目的实现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以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主,对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播媒介的变化造成的涵养效果进行分析,提出在新媒体传播方式占据主流的情况下,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和改善方向。波斯曼认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多媒介的符号环境,自有一套词汇和规则”,来“规定师生做什么,如何做,如何互相联系,如何与这个环境之外的一切东西建立互动关系”。高校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种复杂因素的传播环境,由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传播体系构成。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在进行育人服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产生相应的变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文育人;涵化;网络传播

一、网络传播中的校园文化特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发展,校园文化的传播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呈现出传播渠道日益多元,传播受众日渐主动,以及传播内容愈发活泼轻松的发展态势。

(一)渠道单一变多元。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理念建构的核心,也是发展的动力,有效的传播载体是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目标的保证,建设校园文化避免不了校园文化的传播,传播一旦缺席就无法充分发挥文化的服务功能。传统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校报宣发、校园黑板报的绘制、海报的宣传甚至是校园里常见的条幅等平面媒介,这些方式在大学校园的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学生在学校通过这些方式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当中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等。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媒介传播形式愈发丰富,校园文化的传播形式逐渐由以校报为主的传统媒介转变成了现在的音视频结合、图像文字融合的现代化传播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愈发青睐微博、微信、百度贴吧以及论坛等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具备开放性以及互动性的网络平台,他们愈发习惯于通过浏览微博、微信来获取自身需要的内容,甚至学生自身可以进行主动搜索以及个性化订阅等行为。

(二)受众被动转主动。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用哪种文化对学生进行培养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前提。在传统媒体时代,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接收完全来自于学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引导人们克服不规范行为,养成道德文明的良好习惯,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的构建,重视校规、校风、校训以及校史等相关文化宣传,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促使学生在学校营造的校园文化当中形成自身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宣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校手中,学生接受信息是被动接收的过程。然而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可以主动搜索相关信息进行浏览,甚至在网络平台公开进行言论发表,与网友进行互动等,在此过程中,选择性地形成对校园文化信息的接收和了解。

(三)内容严肃变活泼。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的第一要义,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具有激励凝聚、知识传承、环境营造等特征。“高校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熔铸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中,通过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无形中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因而在校园文化的营造过程中,传统媒体时代倾向于采用校报等方式进行,受媒介属性以及技术问题的限制,校报的内容通常具备严肃、板正的特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下的网络传播可以采用音视频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不仅在传播方式上更为活泼之外,在内容上更是迎合学生喜好,结合时下流行语以及热点事件进行生动形象的内容传播,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

阅读全文

新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多数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认识不到位,概念界定模糊。在我国,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参差不齐,导致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在理念认识上大相径庭。有的高职院校始终都没有开始系统建设校园文化,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或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见效期过长难以等待;有的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概念认识有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定位过低,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师生组织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单纯等同于文化墙、文化标识等的表象工作。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期,甚至是认识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深刻,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借鉴大量的企业文化建设实例,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积淀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不断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使全体教职工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校园文化的作用,才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为,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提高管理成效。

2.高职院校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存在功利性,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技能和社会经验,而且生源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是贫困生,就业压力大,容易形成以就业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高职院校多为工科型或操作型,为迎合市场需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甚至砍掉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公共课比重一减再减,专业课课时不断加大,一味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功利性使得一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思想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公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提升能力均难以得到发展,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严重,缺乏内涵。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凝练,而非短期内就能见效。文化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由于对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走访国内的高职院校,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院校内都有文化墙、雕塑、文化长廊、宣传栏、学校标识、学生手册等视觉范畴的物质文化建设,但是师生并不统一的认识和行为使人很难感受到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晚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总体上是因为学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刻,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何在,只是单纯地跟风,将校园文化流于形式,无法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发挥其重要作用。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力不足,执行力较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数停滞在做做表面文章上,当然也不乏有的高职院校怀揣先进的校园文化理念,但往往只停留在战略层面,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开花结果。再好的校园文化理念,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保证,则只能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原本就底蕴不深,又很大程度上缺乏推动力,结果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无法真正落地。很多高职院校把文化建设放在空中,领导班子提出来要搞校园文化建设,但这是不是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全校上下是否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是不是在执行层能够落实,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校园文化要想开花结果,必须有好的执行力来支撑,而这在实际中恰恰是极为缺乏的。

二、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且不言而喻。在新环境下,高职院校面临生源紧张、转型压力等问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更加突出。

阅读全文

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与完善。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缺乏体育大文化观、体育场馆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制度建设受限等问题。厘清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阐述其建设的必要性,提出树立以生为本的体育文化理念、构建多层次的体育场馆文化展示系统、创建并扩展体育文化传播机制及品牌影响力、优化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协同创新等建设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0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陆续修订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这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渐被重视。目前,初中体育成绩被纳入中考分数,而大学生也需要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才能顺利毕业。因此,高校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及相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也越发重视。但部分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仅从单一的层面考虑,难以从校园体育文化的整体层面去思考,缺乏系统性、创新性,这不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在新时代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积极的作用。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工作者、学生及其他与体育相关的人员一同创造的,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及技能作为主要文化发展形势,并以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组成文化活动的一切事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兼具理论、实践、体育、艺术、课内、室外的共容性特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种客观性的群体文化[1]。其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活动实践中共同建构起来的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集中反映出校园文化的精神特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文化环境、构建内容、构建层次、思想理念、传播途径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高校打造具有本校本土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有力的保障,并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3]。

2新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