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健康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健康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园健康管理

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建议

【摘要】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频遭曝光,扰动着家长和公众的敏感神经,加强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校园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建议

1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校园食品通常指由学校食堂、供餐单位,以及食品商店向学生提供的餐饮和食品。近年来,不管是校园餐饮舆情事件还是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乱象,频频被媒体和公众曝出。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影响学校的秩序稳定,更易扰动家长和公众的敏感神经,诱发舆情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保证校园食品安全,意义非常重大。1)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健康身心的形成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时代是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安全营养的校园食品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各项活动,是学生健康体魄和心理形成的重要基础。而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不仅是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学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力手段。2)校园食品安全有助于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竞争力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减少和杜绝学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是保障学校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营造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条件。一方面,校园食品安全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保障学校稳定运行,有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师生饮食安全是影响学校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保障校园食品安全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口碑,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学校发展。3)校园食品安全为国家整体食品安全提供有效助力食品安全是国家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校园食品安全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亿万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其地位举足轻重。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将为国家整体食品安全提供有效助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校园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据《舆情周刊》统计,2019年我国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问题类型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问题类型较为集中,占比较多的有:食源性疾病问题占42.43%,居首位;食材过期变质问题、后厨管理乱像分别占比27.27%、9.09%。从食品制作流程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分散在原材料采购、存储、制作、传递等各个环节及其管理过程,由此分析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

摘要:近年来,由于高校生源数量不断扩增,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同时,面对紧张的学习、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许多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增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因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而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为培育出契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的高素质、高品质的大学生,高校管理应注重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与有效性结合。为此,文章首先介绍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而后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目标,明确了融合工作的具体操作模式,并提出了多项合理可行的融入策略,希望可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生管理;教育模式

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社会及市场重新定义了高素质人才的标准,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不再是唯一的评判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均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关键素质,因而高校学生管理中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作为重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调节,疏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目标的明确、融合操作模式的优选、融合策略的科学实施保障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强化大学生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契合高素质人才新释义的优秀人才[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许多高校及教育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范畴,一些高校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然而却因资源配置完善程度不足、专业管理人员缺失、教育配置齐全程度低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同时,也未设置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导致对学生心理问题发现不够及时,对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不够有效。针对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需要立足学生管理的角度,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目标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校园和谐度

阅读全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隐形教育

1、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1.1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作为学生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科、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向学生传授完备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实现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拓展了学生素质、发展了学生潜能,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直接的、基础的条件。校园文化是高校实现素质教育的活头源水。

1.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会使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通过其环境、氛围、设施、活动等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从理智上受到启发,从情感上引起共鸣,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树立科学世界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以其跨学科的综合性、全校范围内的联合性,以立体、开放、多方位、多渠道的特点,成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天地,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力,在筛选各种信息和进行相应选择中,使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及各种情感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个体的创新潜能。

2、高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分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高校生源数量不断扩增,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同时,面对紧张的学习、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许多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增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因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而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为培育出契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的高素质、高品质的大学生,高校管理应注重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与有效性结合。为此,文章首先介绍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而后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目标,明确了融合工作的具体操作模式,并提出了多项合理可行的融入策略,希望可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生管理;教育模式

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社会及市场重新定义了高素质人才的标准,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不再是唯一的评判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均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关键素质,因而高校学生管理中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作为重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调节,疏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目标的明确、融合操作模式的优选、融合策略的科学实施保障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强化大学生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契合高素质人才新释义的优秀人才[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许多高校及教育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范畴,一些高校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然而却因资源配置完善程度不足、专业管理人员缺失、教育配置齐全程度低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同时,也未设置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导致对学生心理问题发现不够及时,对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不够有效。针对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需要立足学生管理的角度,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目标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校园和谐度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及小学德育论文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关注的分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教育。要想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二者融合的共同作用力,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究其原因,教师是教学的施行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影响深远。试想,一个素质低下的老师,如何能高效教学,如何能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呢?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有效开展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为了确保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教师思想政治学会、教师民主生活会、思想主题活动等途径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教师育人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而进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发展。如在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从交通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来阐述规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规则内容,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师长,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小学生守则》、课堂规则、学习规则内容为切入点,探讨规则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课堂上大声喧哗会影响教学秩序,没有课堂规则的约束,则教学难以进行;见到老师不问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总之,小学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效果的试金石。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促使许多学校在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力度。一般来说,小学德育实践形式有德育主题会议、共青团团队活动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常用手法。如某教师借学校“做文明、自信校园小主人”德育创建活动之际,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了“微笑进校园”“礼仪伴我行”“榜样在身边”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该教师先通过活动动员会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通过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活动宣传页编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进而立足活动文明公约,开展文明礼仪培训和指导,对小学生进行意识力、人格、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注意礼仪,弘扬正气。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阅读全文

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设新探

[摘要]建设绿色低碳健康校园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政策支持、评价体系和应用实践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校园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青岛市典型中小学学校绿色低碳健康建筑实践案例。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探索青岛市中小学校园建筑适宜性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中小学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校园;健康建筑;安全舒适

1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发展现状

国际上典型且应用广泛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是美国LEEDforSchools和英国BREEAMEducation。相比于国际上成熟的校园评价体系,我国更多的是对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和指标的比较和探讨[1],绿色校园建筑实践发展较为缓慢,多集中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的技术优化,存在缺乏技术的适宜性研究、集成性技术的试验数据支撑和效果评价,缺乏绿色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技术体系研究和应用等问题。学校建筑作为多个建筑物和多样化的场地使用相结合的特殊建筑,是教书育人的环境载体,探索如何提高校园建筑品质,获得良好运营实效、创造健康舒适校园环境建设已迫在眉睫,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实践案例

2.1青岛市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青岛市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占地面积27784.30m2,建筑面积约22752.57m2。该学校作为山东省首个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性中小学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和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双重认证。项目采用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高性能的外围护结构:本项目采用岩棉板作为主要保温结构,厚度达到250mm以上,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传热系数为0.23W/(m2·K),比参考建筑提高幅度为54%;门窗均采用被动式专业门窗,保温隔热性能良好。总体围护结构节能效果可达70%。(2)良好的气密性:本项目设计阶段对气密性进行专项设计,在重点需要保证气密性的部位,如门窗洞口,外墙连接处等,进行了重点气密性设计,灵活运用防水隔气膜和透水隔气膜,满足被动式低能耗房屋的气密n50≤0.6的要求。(3)全建筑无热桥设计:本项目设计阶段在容易产生热桥的部位进行专项设计,大量采用断热桥连接件,最大程度减少热桥对建筑保温性能的影响。断热桥连接件同样选用国内高标准的制造厂商,充分保证无热桥设计的效果。(4)高效的新风热回收装置:本项目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率高达78%,充分回收建筑自身产生的热量,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青岛市小水清沟改造配套学校项目充分运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多种方法进行专项设计,极大程度地提高建筑在节能、舒适方面的性能。在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舒适宜人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图1。

2.2青岛市浮山后一小区配套中学

阅读全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

一、培养自身校园精神

1、校风校训校歌建设

校风校训校歌是高校校园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校训校风的一定要结合高校自身的情况、个性和特色去构建,带有高校自身的浓郁特征,不能使自身的校园精神归于平庸,更不能超越学校本身的能力范围。如提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马就能想到清华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则是北京大学,为人师表”则是某些师范性院校的表述,“厚德明法”则是不少政法类院校的表述。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表达了各类院校的在专业领域上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说明性,能成为一所学校老师及同学们归属感的起源和一同奋进的目标,也是高校自我形象和办学理念的体现,使学校更具有核心竞争力。

2、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馆,精心设计本校独特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优秀师生表彰大会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激励学生为践行本校的校园精神去拼搏奋斗。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办学理念和校园传统的传承更是一所高校的精神基础,能使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内涵深厚的校园文化才能在如流的时代变迁中经久不衰。在这点上,常州信息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常信院校史馆设有学校旧址的模型陈列,以及学校发展每个阶段的详细解读,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学校的办学历程、历史成就和优良传统。而许多高校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明显不足,往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造成文化内涵“假、大、空”的现象;重视规章制度的制定,而忽视文化底蕴的传承,造成学生心态的不平整,最终因学校缺乏感染力与号召力,被时代的洪流冲刷洗平。

3、校内人文设施建设

校内文化活动场所以及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景观是一所高校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校园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场所。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素质及修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将校园景观、寓教、寓情相互结合,激发学生的爱校爱国之情,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常信院在校园环境和设施建设上下苦功,校内主楼、主干道及桥体均以蕴涵深厚的名称命名,在广场上设立校训雕塑、学校创始人雕像及校史铭文雕塑等文化景观,建立校园文化长廊,使学生拥有优美别致、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拥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精心地建设、规划好学生体育、文娱、科技活动场所,建立好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等一系列宣传系统,加强了学校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如此从多方面满足师生的不同需求,才能在无形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更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有效地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准。

阅读全文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作风等;行为文化具体体现在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主要包括各类人际关系、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具体包括各类规章制度,如校规、班规、宿舍管理规定、社团规章制度等。此外,校园文化具有五个方面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陶冶功能。此五项功能作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正确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生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处分。其中,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与毕业、结业和肄业;校园秩序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寝室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及其他规章制度;课外活动包括各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等;奖励主要指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文娱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表彰;处分是针对违反学习和生活纪律的学生实施的惩罚,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此外,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服务,绿色通道、就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