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活动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园活动管理

CIS理论在高校文化品牌建设中运用

【摘要】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高校是文化建设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如何利用CIS理论进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关键词】CIS理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高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资源,同时建设校园文化也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1CIS理论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CIS理论全称为“企业识别系统”,它是一套整体且统一的企业品牌构建系统。通过企业识别系统将企业的理念、管理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传递给企业的受众,目的是使这些受众对企业达成一致的认同感。CIS由MIS(理念识别系统)、BIS(行为识别系统)以及VIS(视觉识别系统)三部分构成。MIS是CIS的理念层面,也是CIS的内在核心,体现为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BIS是CIS的行为层面,是企业对外交往以及内部协调的一种规范性的准则,这种准则体现在企业员工一致认同的日常行为中。VIS是CIS的可视层面,是企业为了塑造自身形象而构建的符号系统。CIS理论自20世纪中期提出之后,一直是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利器。

2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学校”)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高水平人才为己任,始终坚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目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如下。

阅读全文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

【摘要】高校工会能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校园管理文化并培育学生民主精神,不断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创建积极校园氛围,打造优良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同时高校工会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基于此,要深入分析高校工会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措施,旨在进一步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高校工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打造优良育人氛围,为学生提供和谐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关怀高校校园文化本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工会对于打造良好学校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要针对高校工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有效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1高校公会组织职能

1.1约束功能。首先高校教育文化的约束力不仅局限于文件制度的颁布,同时还需约束校园风气和道德素养。风气和道德素养的建立无法进行明文规定,而看不见的软约束会比看得见的规章制度更加深入人心,对人造成强烈的心灵冲击,使其深嵌于学生和教师的为人理念中,影响更加持久。

1.2凝聚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积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各级师生的文化与精神积累。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通过加入日常身边人和事的缩影唤起和激发人们对学校的情感,从而产生不可预估的凝聚力。

1.3激励功能。高校文化底蕴和人文风气是经过较长时间历史沉淀所形成的,通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一种积极且正面的文化氛围,各大师生生活在这样具有驱动力的环境下,通过环境的驱动激发自身学习和工作热情,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

1.4教育功能。校园文化除了物质这一可视化的方面,它同时还有着不可视化的一面,那便是精神。通常情况下,这不可视化的一面能够对师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使其成为个人道德理念,它不仅能够感染高校教职工,同时还能消除广大师生因正面教育而产生的烦躁和逆反心理,通常情况下能够收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阅读全文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

一、互动应遵循的互动原则与互动机制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坚持互动原则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并从互动机制上处理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1.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应遵循的互动原则。我们首先分析这两者之间的目标,可以得出,它们的共同目标和方向都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指导思想而进行的活动。由这一目标,我们确定了高校校园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三个基本互动原则:明确方向———以师生的共同活动以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方向;明确目标———以培养人才、提升校园人文和科学技术影响为目标;明确方法———创新教育方法,注重科技创新、注重落实与实践的互动方法。校园是孕育科技的场所,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不能忘记校园的最初本色,从构建和谐校园出发,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原则得以落实,从而将高校打造成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摇篮。加强这两个方面创新和融合,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相互的贯彻实施。创新校园文化,还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平台,在这个个性张扬的青春时代,鼓励学生努力成长为具有创新性和独立思想的人才。高校应该增强竞争意识,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独立人格的人才为最基本的努力方向,不断增强教育力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于实践活动中,与社会发展以及情感道德影响联系起来,在世界多元化格局下,保留传统思想教育中的优秀一面,并打造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用社会实践活动来验证培养效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应采取的互动机制。我们要从方法、原理、对策、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双向的互动导向机制的定制。该互动导向包括外部以及内部的导向机制。外部导向机制从学校的管理层面进行说明。学校应该从组织架构、处理措施、管理制定、实施办法中建设符合实际需要的社会文化导向。形成校园文化,促使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并且从规章制度上对学生进行强烈的心理暗示。内部机制是从保障管理机制层面进行分析的。保障学生能在变化和影响中摒弃糟粕,去粗存精,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并奉献出自身的青春,可以开展下乡帮扶、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社会化熏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二、进行互动的对策

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高校的管理与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共同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1.开拓校园文化形式,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构建互动平台。拓展创新文化建设模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的互动平台的构建。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展不同的教育文化形式,从实践出发,走出校园,以更高的眼界和更宽的视野来应对高校文化建设问题。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开展创业就业活动,挖掘实践过程中两者的互动关系,并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坚持办校理念的校园文化,以尊重校歌、校徽、校训为基本方针,体现校园的本土特点。打造求实、奋进、创新的高校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理念的良性融合平台。

阅读全文

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同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对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其发展建设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德育功效。基于此,以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为研究内容,深入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涵与育人功效,并从优化顶层设计、丰富内容供给、加强物质保障、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当前,大学生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已刻不容缓。而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一重要核心。因此,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积极的育人功能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话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

1-校园文化

1.内涵

在新时期背景下,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在社会要求以及高校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在全体师生的教育、生活、劳动等活动基础上,经过长期累积、沉淀而形成的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在内的思想价值,是一种鲜明的、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高校的校训上,并通过校风、学分、教风表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硬件设施,即建筑、景观、设备等根据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能够承载高校教学、生活的物质载体;二是软件设施,主要指教师资源、课程设置等在内的隐形教学条件,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外在标识,经人创造又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发展。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全校师生所认同并遵循的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及思维方式等,并以校风、校纪、班风或班纪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贯穿于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从制度文化层面来看,主要是指为规范约束师生行为、维护正常秩序而存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文化,是一种被物化的心理认同,是校园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1]。

2.特点

阅读全文

校园文化活动人才培养实践

摘要: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校园文化活动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文章论述了当前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阐释了校园文化活动视域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目标.

关键词:

校园文化活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随着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职业化教育普及,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加大,面临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加大的新形势,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充实学校办学理念及内涵,更能通过活动平台和载体提高学生学习、思维判断、组织协调、创新、语言、审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自我人格完善,因而,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能力,培养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精神、环境、行为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共同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群体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就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台,以潜移品性、陶冶情操、塑造灵魂、娱乐身心为主要目标,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也体现着高校精神、大学文化和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校园文化依托各类文艺体育、学术竞赛、科技创新、军训锻炼、素质拓展、理论探讨、讲座报告、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活动等为载体和平台,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对培养团队精神、协作意识、拼搏精神、增强体质等均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育性、广泛性、娱乐性、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情感性等特征,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能够全面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才华施展,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1].

阅读全文

高校学生管理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作风等;行为文化具体体现在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主要包括各类人际关系、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具体包括各类规章制度,如校规、班规、宿舍管理规定、社团规章制度等。此外,校园文化具有五个方面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陶冶功能。此五项功能作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正确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生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处分。其中,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与毕业、结业和肄业;校园秩序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寝室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及其他规章制度;课外活动包括各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等;奖励主要指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文娱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表彰;处分是针对违反学习和生活纪律的学生实施的惩罚,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此外,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服务,绿色通道、就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阅读全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4篇)

第一篇:高校档案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档案管理是对在校园生活中开展的各类活动进行的系统管理。高校档案不仅仅记录了校园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还为形成特色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始素材。如此看来,高校档案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档案信息支持。本篇论文从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两个方面来探寻高校档案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一、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解释

校园文化主要指高校中的精神文化的建设情况,主要是以学生的文化需求为依据,时间主要是课后或周末,地点以校园为主。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休闲娱乐的校园生活。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生活能够进一步增长知识,了解书本上学习不到的内容,同时还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的培养。

二、高校档案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馆内存放着大量的有关高校发展历史和重大活动等方面的档案,这些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客观的理论支持。通过高校档案可以借鉴以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以便今后高校档案馆更好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三、高校档案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阅读全文

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1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依托下,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精神和体育财富的总和。学校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不可独立、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互相关系、互相依存,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学校体育文化一般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道德风尚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增强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学校体育文化各种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到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情绪高涨,不断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   2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陈旧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思想上始终把体育片面地理解为身体教育或增强体质,把体育混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学目标始终围绕着以增强体质为主来进行,只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未能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放到重要位置。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了体育人文社会学以及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等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中未能把理论知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理论教材比重小、时数少。   2.2.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形成的最后阶段。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具体表现在:体育组每年都有计划、有目标,但大部分工作计划都是停留在纸上或主管体育工作领导的办公桌上,有时也略有实施,但时间相对较短;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机构结构不合理,职能也不明确。   2.3学生体育知识匮乏,体育意识、运动技能差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体育课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一直得不到学校和有关领导的重视,一些中小学甚至为了给学生补习文化课,不惜把正常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停掉,即便学校开展的一些体育活动,也是为了配合升学率或应付升学考试而进行的单项训练,根本实行不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普及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如此长期的结果导致了大多数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运动技能差。   2.4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管理意识差   体育场地实施是进行教学的“硬件”,是开展体育运动和创建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物质条件。   近些年来,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虽然有所改善,但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学校场地器材的建设和管理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学校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学校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管理意识差,很少意识到维护与保养场地设施对长久使用场地的重要意义。   3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体育情感   学校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形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只有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多层次、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设置方面,应以“学生需求就是我们的愿望”为出发点,开设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容,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提高身体锻炼的意识,增强体育情感,改变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负面态度,使学生在课内、课外都形成良好的自我锻炼的习惯,巩固体育课的效果,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3.2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学校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组织、管理能力,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能正常有序的开展。各教学部门也要配合体育组做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工作,对学生提出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要求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不但要帮助他们解决参与活动的经费问题,还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锻炼、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的学生会干部要认真给予表扬;对于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要大力宣传,切实鼓励。   3.3开展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早已被其理解和接受,校园体育文化所特有的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学校应珍惜并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校园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契机和纽带。学校有计划地组建体育代表队参加各种社会体育比赛,对于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水平,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4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加强体育设施管理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在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增加校园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强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其次,要优化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还可以回报建设资金,利用回报资金得以改善场馆设备,延长场馆、设备的使用寿命,形成良性循环。#p#分页标题#e#   3.5利用社会体育资源,扩大体育空间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校园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大舞台。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仅靠课堂教学和传统体育项目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锻炼需要和认知要求,严重时还会制约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因而,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体育知识结构、体育道德意识、体育活动空间等都应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扩大体育空间。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文化栏等形式宣传普及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的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