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环保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摘要]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协调的、可持续的、深刻的、丰富的。绿色校园是绿色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阐述了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案例,从节能环保工程、绿色宣传以及营造绿色校园环境三个方面介绍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以期对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节能;校园环境
一、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绿色校园文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校园绿色环境的建设,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清洁合理的布局设计、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环境的渗透和感染下、规章制度的引导下,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的共同标准。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推进和发展这种文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过来鼓励人们向更高层次努力。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了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既要体现连续性,和谐性,又要注重生态性和创新性[1]。高校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它依赖于师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共生和谐发展。绿色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大学生的主体性,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促进绿色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绿色大学评估指标体系,绿色大学的建设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校园环境、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指标。绿色校园文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保护意识的必然保证,是实现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优美、合理规划校园环境的客观需求和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具有绿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树立了绿色大学的品牌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的体现。绿色大学的存在是绿色文化的存在。高校绿色文化建设的存在创造了绿色校园建设的契机,也对绿色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摘要】在小学教育事业当中,党建工作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对其创新路径进行研究,能够推动小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首先对小学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原则予以简述,接着对小学党建工作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为落实党建工作在小学教育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党建工作;创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小学教育工作改革,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成为学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党建工作作为保证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内容,其必须要在了解学校教育能力和办学宗旨的基础上,为学校指明发展道路,并通过自身工作的改革创新,带给学生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为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一、小学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想要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是基础。校园作为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必须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相应工作,确保学生在校园中健康、快乐成长。党建工作作为校园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工作内容,自然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将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作为第一目标,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指导、管理、辅助和监督作用。
(二)素质教育原则。素质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内容,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党建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保证党建工作的科学、有效。在实际工作中,党建人员不仅要保证自身工作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还要监督其他工作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确保学校教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为学生提供最科学、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小学党建工作中最关键的指导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水平,为他们设计最科学的教育活动,以确保他们可以在自己行为能力基础上获得有效的教育。例如,以传统教育、红色教育为核心的亲子活动可以全年级开展,但校外环保体验活动却只能高年级学生参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为他们的素质提升提供助力。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它是针对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以及大学生生态道德的缺乏而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文章主要从家庭、社会和高校三个途径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通过三方形成合力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加强生态文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
1加强家庭生态道德教育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至关重要。家长生态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素质高的家长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引导大学生向其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过来说,素质不高的家长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家长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从日常小事做起,自觉遵守生态规则,给孩子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孩子养成善良的生态行为,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应进行指引和改正,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态道德素质。
2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
校园生态文化建构有效路径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解读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根本立足点。正如俞可平所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必然趋势。从人类文明的内涵来说,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融洽程度,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深刻的内涵。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我国“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其中包括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校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阵地,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其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上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开始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高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发源地和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价值取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并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 1.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 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的关系,它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硬件建设角度出发,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和校园绿化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全局性,要遵循平衡、和谐、韵律等审美原则,让校园给人美的感受。力求将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绿色的校园,给学生营造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校园环境,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的陶冶,激发高尚的环境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环境文明行为习惯。 2.加强生态教育建设,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氛围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而且还需要高水平的软件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来实现。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大力宣传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要以绿色校园、文明班级、文明个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面向学校各个群体、各个层面,全面加强生态意识培养和生态知识教育,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高校的自觉行动,形成爱生态、保生态、发展生态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具体要求教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形成校园生态文化活动的新格局。 3.健全校园规章制度,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 规章制度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起着保障和规范作用,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还需要健全校园规章制度,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一方面,要以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制订和完善学校规划,在学校规划中充分体现出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并且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把校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从管理学角度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高校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环保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如《校园绿色行为准则》《食堂防止污染制度与措施》《实验室防止污染措施》等制度。总之,完善的制度具有规范、约束、激励和惩罚以及保障的功能,对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丰富和完善社团活动,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氛围 良好的舆论氛围是个体行为养成的关键。在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舆论氛围必将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态价值选择,除了成立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学生社团和协会,还要丰富和完善社团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些纪念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生态环境保护学术科技节,观看环保电影和主题书画比赛展览等,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和行为。高校要重视学生社团的舆论宣传作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宣传校园生态文化的主要阵地,以学生社团为核心在校内外辐射性地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应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文化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
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摘要: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促进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为实现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高职院校增强生态责任感和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瓶颈,比如:高职院校生态教育机制不够健全,高职思政教育生态融合不够全面、高职学生生态思维引领不够突出。因此,必须探索促进两者融合的实现方略,从校园文化、社会联动和学生实践入手,促使两者实现创新式发展,增强高职院校的提质化飞跃。
关键词:“双高”;传统生态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双高”建设中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与思政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把高职教育比作鸟的“主体”,思政教育如同鸟的“双翼”。只有加强“双翼”的驱动力,“双高”建设才会实现飞跃式发展。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当前,亟待需要推动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用思政教育引领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用传统生态文化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促使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增强职业院校“双高”建设的整体水平。
1“双高”背景下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价值
面对生态挑战,促使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运用传统生态文化的多元魅力和丰富内容,为实现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为高职院校承担生态责任和高职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提供重要途径。
1.1有利于传统生态文化实现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传统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的思想精华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因为我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除了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物质利益外,重要的一点是忽视了对生态文化的建构。主流文化儒家、道家、佛家中关于生态方面的阐述有很多,虽然有些内容已不合时宜,但包含的天人和谐观、节欲节用观等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是实现生态文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为构建新型生态文化提供了新道路,也为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和践行能力创造了新条件。
1.2有利于高职院校增强社会生态责任。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更是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光明前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社会关切的问题上,高职院校的责任承担力也不断增强。因此,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对于落实其社会生态责任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比如“天人一体”的和谐思想,坚持人对自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使用自然资源要有理有节与构建生态文明相通。高职院校加大对优秀生态文化的弘扬,不仅能增强自身的社会生态责任,在“双高”建设中展现独特优势,更能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其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高校实践教学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仍然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剖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专业本位”的认识错位。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相比,学生更希望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准备,这让他们在心理上对该类活动产生叛逆或逃离心理,从而导致对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任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行动上消极应付。第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普遍缺乏新意和创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表现为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实践教学形式以演讲、朗诵、辩论、讨论、观看视频为主,学生普遍感到厌倦,参与兴趣不高。
2.活动的教育性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担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然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主题不突出、随意性大、过于注重形式、片面追求娱乐化、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二是学生对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较为敏感和抵触。该类实践教学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内容也多以宣扬正面典型人物或事件为主。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教育目的过于明显,教学内容又多是高大全的形象,与他们的现实体验相距甚远,导致他们难以在心理上产生情感认同。
二、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辅助作用
1.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反思
摘要:文明生态,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对大学生道德也提出了重要课题——大学生生态道德。本文分析了文明生态视域下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最后在文明生态的视域下总结了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策略。
关键词:文明生态视域;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生态文明
一、文明生态视域下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全国各大高校在相应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其中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明生态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教师队伍实力有待提高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里面重要的内容,它的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而生态文明道德理论有很多全新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需要重新进行自主学习。但很多教师平时的工作和事务繁忙,留给他们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造成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有不少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足,教学经验也缺乏。
生态道德教育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发展,严重忽视了对自然的必要关注,形成了一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自然”的惯性,从而导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受重视。直至自然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方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才开始觉悟,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行了深刻反思。于是,环境保护、环境道德、生态道德成为了政府、学校、社会的话题,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提出各种环境保护方案、举办环境工作会议,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从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拯救自然。同时,高校也轰轰烈烈地开展绿色教育,加强环境道德宣传,但是效果还不显著,实效性不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比较薄弱,环境道德行为不尽人意,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道德对象。面对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生态道德教育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发挥大学生在缓解生态危机上的积极作用,为人类未来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必须不断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举办大型生态教育主题活动,普及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利用特殊事件、特殊纪念日等,举办大型的生态教育主题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觉环保意识,强化生态道德意识。 1.开展生态环境特殊纪念日大型活动,普及生态道德教育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里,大学生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性格特点尤其明显,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利用现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将此充分运用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大学生身边的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公益团体的力量,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时刻把培养具有强烈生态道德意识的现代人作为首要目标。各种特殊的节日、纪念日中就蕴藏着十分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6.5世界地球日、3.12植树节、爱鸟周、5.31世界无烟日、4.22世界环境日等特殊纪念日,由于纪念日每年都要经历,因此,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活动月、论坛、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定期对大学生宣传和普及生态道德,加深大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祖国、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2.以特殊生态事件为契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特殊纪念日是定期的,时效性比较长,而特殊事件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事情,时效性比较短暂,具有针对性。以特殊生态事件为契机而开展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主题性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明显。 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世界在关注北京,更加关注北京的比赛环境和生活环境,此时的北京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在这种特殊的时期里,“绿色奥运”的主题更加鲜明,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恰当时机,把所有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化为绿色行动。2008年度“拜耳青年环境特使”、“拜耳青年环境记者奖”的启动是支持北京“绿色奥运”的一大亮点,是中国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逐渐提高的宣告,它以“绿色奥运,节能减排”为主题,在上海、北京、重庆、杭州四个城市同步进行。2008年度的“拜耳青年环境记者奖”评选活动也在同期开展,通过环保议案征选和生态营等形式,聚集青年人群,推广环保意识。通过这种竞选形式的大型主题活动,可以鼓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生态素质,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道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高校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主题进行推进式教育,积极开展“文明修身、珍爱生命”等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座谈会、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书画、征文、演讲、摄影、主题海报设计、生态科普知识、环保科技作品设计等比赛,开展清扫白色垃圾、植绿护绿,创建“和谐绿色校园”主题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二、利用网络载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以爆炸式的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网络普及较比社会其他群体更为广泛,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 1.建立专门的校园生态道德网站,宣传校园绿色文化 网络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建立一个校园生态道德网站。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性特点,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生态道德教育主页和生态道德教育题材的FLASH动画,开辟网上专题教育,通过网上聊天室、E-Mail等形象生动的方式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动,请一批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专家、环保工作者等通过QQ聊天、专家解答等形式。创造出更多符合大学生需要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案,吸引更多的学生浏览该网站,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文化,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生态道德教育在更多范围内、更有效地实行。 2.把绿色理念融入网络游戏,弘扬绿色精神 网络的功能除了浏览信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娱乐,网络游戏的娱乐性和新奇性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网民。目前的大部分网络游戏多以暴力为主,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若能将绿色理念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去,把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有一举两得之效果。例如目前已经开发了的“QQ幻想”网络游戏,在植树节即将到来的时刻,在游戏内植树,还举办了“与春天女神的亲密接触”、“绿色行动上海亲身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使大学生游戏者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接触,对提高生态道德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网络绿色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绿色导向。但目前此类网络游戏依然比较少,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我们应该加紧开发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软件和数据库,开发出更多融入绿色理念的游戏软件,使绿色教育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把绿色理念转换为生态道德,弘扬绿色精神,最终实现生态道德实践行为的转化。#p#分页标题#e# 另外,还可以建立专业的网络交流平台。如“济溪论坛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CEF)中国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发展研讨会”的专业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分享和信息交流,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环保社团与国际的交流,使绿色观念和生态道德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文化素养。 三、以环保社团为载体,建设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 高校环保社团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大学生环保社团为主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宣传介绍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相关法规以及环境政策,在活动开展和组织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作用,以局部影响整体,从而提高全校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目的则在于使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这就需要为大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创造机会,提供渠道和途径,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转化到生态道德实践中去,各类环保社团就是推动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运动、实践生态道德的重要力量。可见,环保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和提高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对生态道德教育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大学生环保社团已经成为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力量,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践行生态道德的第二课堂。 加快“第二课堂——环保社团”的建设成为了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随着清华大学绿色协会的成立,全国各大高校的环保社团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如东北大学的“绿色先锋”环保社团、华中农业大学的绿色协会、首都经贸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地质大学环保协会、中国人民大学环保总队、华南师范大学的绿色文明社团、扬州大学的绿行社、石河子大学的绿色希望文学社、江西财经大学的绿派社、中山大学的环保协会等,都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以保护环境,传播环保思想,宣传环境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学生社团。大学生环保社团成员的自发性、自愿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这种自主式的生态行动更利于把生态道德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德,成为一种优秀的素质。大学生除了自发组织环保社团以外,还以环保社团作为媒介,紧跟时展的步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和生态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环保社团还借助社会环保社团和政府的力量开展环保科普行动、生态城乡行、建设各类公益林、生态文明记者行、绿色天使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真实地体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扩大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加深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反思生态问题,提高生态道德觉悟,从内心深处形成生态道德,养成生态道德素质。 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到来,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国际环保部门、政府部门、社会、学校都在为环境保护、缓解生态危机而努力,他们通过媒体的力量,进行环保宣传和环境道德宣传,以此影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但是,仅靠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对年青一代的教育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年青一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因此,强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增强生态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