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保活动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环保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园环保活动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摘要]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协调的、可持续的、深刻的、丰富的。绿色校园是绿色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阐述了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案例,从节能环保工程、绿色宣传以及营造绿色校园环境三个方面介绍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以期对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节能;校园环境

一、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绿色校园文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校园绿色环境的建设,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清洁合理的布局设计、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环境的渗透和感染下、规章制度的引导下,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的共同标准。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推进和发展这种文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过来鼓励人们向更高层次努力。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了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既要体现连续性,和谐性,又要注重生态性和创新性[1]。高校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它依赖于师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共生和谐发展。绿色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大学生的主体性,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促进绿色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绿色大学评估指标体系,绿色大学的建设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校园环境、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指标。绿色校园文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保护意识的必然保证,是实现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优美、合理规划校园环境的客观需求和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具有绿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树立了绿色大学的品牌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的体现。绿色大学的存在是绿色文化的存在。高校绿色文化建设的存在创造了绿色校园建设的契机,也对绿色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全文

小学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摘要】在小学教育事业当中,党建工作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对其创新路径进行研究,能够推动小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首先对小学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原则予以简述,接着对小学党建工作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为落实党建工作在小学教育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党建工作;创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小学教育工作改革,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成为学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党建工作作为保证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内容,其必须要在了解学校教育能力和办学宗旨的基础上,为学校指明发展道路,并通过自身工作的改革创新,带给学生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为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一、小学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想要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是基础。校园作为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必须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相应工作,确保学生在校园中健康、快乐成长。党建工作作为校园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工作内容,自然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将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作为第一目标,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指导、管理、辅助和监督作用。

(二)素质教育原则。素质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内容,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党建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保证党建工作的科学、有效。在实际工作中,党建人员不仅要保证自身工作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还要监督其他工作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确保学校教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为学生提供最科学、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小学党建工作中最关键的指导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水平,为他们设计最科学的教育活动,以确保他们可以在自己行为能力基础上获得有效的教育。例如,以传统教育、红色教育为核心的亲子活动可以全年级开展,但校外环保体验活动却只能高年级学生参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为他们的素质提升提供助力。

阅读全文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它是针对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以及大学生生态道德的缺乏而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文章主要从家庭、社会和高校三个途径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通过三方形成合力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加强生态文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

1加强家庭生态道德教育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至关重要。家长生态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素质高的家长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引导大学生向其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过来说,素质不高的家长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家长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从日常小事做起,自觉遵守生态规则,给孩子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孩子养成善良的生态行为,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应进行指引和改正,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态道德素质。

2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

阅读全文

校园生态文化建构有效路径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解读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根本立足点。正如俞可平所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必然趋势。从人类文明的内涵来说,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融洽程度,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深刻的内涵。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我国“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其中包括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校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阵地,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其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上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开始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高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发源地和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价值取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并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   1.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   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的关系,它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硬件建设角度出发,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和校园绿化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全局性,要遵循平衡、和谐、韵律等审美原则,让校园给人美的感受。力求将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绿色的校园,给学生营造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校园环境,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的陶冶,激发高尚的环境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环境文明行为习惯。   2.加强生态教育建设,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氛围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而且还需要高水平的软件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来实现。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大力宣传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要以绿色校园、文明班级、文明个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面向学校各个群体、各个层面,全面加强生态意识培养和生态知识教育,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高校的自觉行动,形成爱生态、保生态、发展生态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具体要求教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形成校园生态文化活动的新格局。   3.健全校园规章制度,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   规章制度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起着保障和规范作用,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还需要健全校园规章制度,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一方面,要以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制订和完善学校规划,在学校规划中充分体现出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并且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把校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从管理学角度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高校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环保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如《校园绿色行为准则》《食堂防止污染制度与措施》《实验室防止污染措施》等制度。总之,完善的制度具有规范、约束、激励和惩罚以及保障的功能,对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丰富和完善社团活动,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氛围   良好的舆论氛围是个体行为养成的关键。在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舆论氛围必将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态价值选择,除了成立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学生社团和协会,还要丰富和完善社团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些纪念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生态环境保护学术科技节,观看环保电影和主题书画比赛展览等,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和行为。高校要重视学生社团的舆论宣传作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宣传校园生态文化的主要阵地,以学生社团为核心在校内外辐射性地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应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文化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

阅读全文

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摘要: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促进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为实现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高职院校增强生态责任感和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瓶颈,比如:高职院校生态教育机制不够健全,高职思政教育生态融合不够全面、高职学生生态思维引领不够突出。因此,必须探索促进两者融合的实现方略,从校园文化、社会联动和学生实践入手,促使两者实现创新式发展,增强高职院校的提质化飞跃。

关键词:“双高”;传统生态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双高”建设中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与思政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把高职教育比作鸟的“主体”,思政教育如同鸟的“双翼”。只有加强“双翼”的驱动力,“双高”建设才会实现飞跃式发展。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当前,亟待需要推动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用思政教育引领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用传统生态文化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促使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增强职业院校“双高”建设的整体水平。

1“双高”背景下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价值

面对生态挑战,促使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运用传统生态文化的多元魅力和丰富内容,为实现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为高职院校承担生态责任和高职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提供重要途径。

1.1有利于传统生态文化实现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传统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的思想精华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因为我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除了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物质利益外,重要的一点是忽视了对生态文化的建构。主流文化儒家、道家、佛家中关于生态方面的阐述有很多,虽然有些内容已不合时宜,但包含的天人和谐观、节欲节用观等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是实现生态文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为构建新型生态文化提供了新道路,也为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和践行能力创造了新条件。

1.2有利于高职院校增强社会生态责任。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更是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光明前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社会关切的问题上,高职院校的责任承担力也不断增强。因此,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对于落实其社会生态责任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比如“天人一体”的和谐思想,坚持人对自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使用自然资源要有理有节与构建生态文明相通。高职院校加大对优秀生态文化的弘扬,不仅能增强自身的社会生态责任,在“双高”建设中展现独特优势,更能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其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阅读全文

高校实践教学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仍然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剖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专业本位”的认识错位。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相比,学生更希望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准备,这让他们在心理上对该类活动产生叛逆或逃离心理,从而导致对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任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行动上消极应付。第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普遍缺乏新意和创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表现为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实践教学形式以演讲、朗诵、辩论、讨论、观看视频为主,学生普遍感到厌倦,参与兴趣不高。

2.活动的教育性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担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然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主题不突出、随意性大、过于注重形式、片面追求娱乐化、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二是学生对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较为敏感和抵触。该类实践教学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内容也多以宣扬正面典型人物或事件为主。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教育目的过于明显,教学内容又多是高大全的形象,与他们的现实体验相距甚远,导致他们难以在心理上产生情感认同。

二、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辅助作用

1.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阅读全文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反思

摘要:文明生态,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对大学生道德也提出了重要课题——大学生生态道德。本文分析了文明生态视域下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最后在文明生态的视域下总结了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策略。

关键词:文明生态视域;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生态文明

一、文明生态视域下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全国各大高校在相应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其中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明生态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教师队伍实力有待提高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里面重要的内容,它的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而生态文明道德理论有很多全新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需要重新进行自主学习。但很多教师平时的工作和事务繁忙,留给他们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造成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有不少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足,教学经验也缺乏。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相继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但由于我国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了解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以确保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劣,各国越来越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更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更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生态道德的教育。对于部分专业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对于生态保护的课程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对学生生态道德层面的教育;对于全校范围的学生,高职院校更是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导致无法向学生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不仅无法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因此,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生态道德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化,教学模式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意识到提高自身生态道德的重要性,从而不重视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影响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单纯讲授生态保护知识,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类课程,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的兴趣,也无法指导学生将书面化的生态道德知识转化成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导致学生不能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环保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活动,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投入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之中,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及必要的物质条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