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智慧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分析
一、建设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省现有中小学校(不含幼儿园,下同)11580所,在校学生751万人,教师48万人,其中乡村中小学校6419所。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全国第7位,教学应用位居全国第1位,为智慧学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高质量完成“三通”工程建设任务。截至2017年底,全省普通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9.27%;师机比、生机比分别为0.88:1和7.85:1;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达100%。首创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点全覆盖。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学段、学科和绝大多数教材版本,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持续举办在线课堂、资源应用平台、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等专题培训,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实现在线课堂常态化教育,微课评选、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竞赛等教育教学活动广泛开展,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3.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完成11个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新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17个省级管理系统。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应用、维护和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利用大数据辅助教育管理和决策。
4.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行政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同推进组织架构;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创新“共建共管”机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考核,将其作为教师上岗和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创建督导评测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
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研究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铺就一条创新道路。但是,对目前而言,尽管信息新技术在不断革新发展,它在实际的教育应用中展示的效果却一点都不理想,往往都是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如果想信息技术在实际教育应用中起到明显的效果,那么就一定要在智慧教学模型上进行改革,以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本文从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再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开展理论分析,在核心因素和模型上进行全面探讨,最终利用模型的研究应用对智慧教学模型开展效果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模型
1智慧教学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现状探讨
智慧教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力,而教育模式创新与掌握时代定位这俩个方向是设计者在实施智慧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尽管课程实施具备智慧与创造、虚拟与真实等等的特征,但是,对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而言,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1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足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都以应用教学为主,一般将问题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内容去分析解决该问题。但是,直接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学习精神相比,后者的学生素养更加可贵。将问题直接进行分析解决是从已条件和问题出发的,而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是在未知情况下运用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寻找与提炼,它需要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管教师知道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重要性,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提供的情景教学案例仍然缺少吸引力,有时候是夸大其词的“假情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没有起到帮助性。
1.2缺乏“基本活动经验”与“基本思想”的能力培养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多维功能研究
一、验证教师专业知识
验证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实践出真知。传统的师范生职前培养所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多是在教室的课堂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是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环境下进行的,考评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出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的笔试题、学生死记硬背后用文字做答。这样的教学致使师范生对诸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信息观等的观念学习陷入囫囵吞枣、机械识记的层面,至于理论知识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实践操作层面应该怎样实施很难触及。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设置中“教育信念与责任”领域所要求的多项理解性目标,只是理论讲授,其效果很是糟糕。就“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的该项要求来看,如何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启发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发展,是个大难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理论知识没有附着点、抛锚处,学生只能隔靴搔痒、无动于衷。就“教师与学生”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说,其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及其实践运用能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应然状态,难以指导具体的师生沟通实践。因此,仅凭理论教学是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理念要求的,也培养不出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好老师。又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里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理论层面应该具有的,重在师范生既要知道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知道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表现出来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目标也不只是理论教学所能承担和实现的。正如朱小蔓所说:“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还是在职场中进行……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还需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进行。……再次,教师也要向同事学习。……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要在教育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反躬自问、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调整去实现。实践和反思是教师道德修养实现的关键。”同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教师应具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达到的“掌握”地步,也需要实践教学支撑。因为,所谓“掌握”,就是把握、控制,就是领会、熟知并能够运用。美国学者布鲁姆将学习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类别。亦即,真正的掌握需要达到六个子目标,需要学习者既要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又要能够对比、分析、区别、转换、解释、推断、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到理论的机械学习无论怎样讲授都达不到这样的掌握高度。正因为如此,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才要求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严格的培养与培训”需要“实践取向”理念贯穿教师教育课程始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规范性的、静态的、体系化的,也是间接的、他人的、定论的、走捷径的。如何让职前师范生理解、领会和信奉这些别人的、书本的、现成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知识,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是肤浅的。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这两句诗在《浮士德》乃至整个歌德的作品里最为脍炙人口。尽管不同版本翻译不同,但关键处的译文是相同的,即“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或生命之树常青。”什么是灰色的、什么是常青,为什么理论是灰色的,为什么生活之树常青,教师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和实施才能让教师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教育理论至多只能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静态的、昨天的教育知识或教育原理,只能大体上涵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即使这样,有些教师也未必能讲授出真谛来。而生活实践是生动的、鲜活的、现实的、流动的、个案的、富有挑战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因此,理论这一静态之树是凭借实践赋予活力的,是由实践来修正检验的。在实践的验证下,理论之树不断修正改造,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发出新的叶芽,不断富有新的魅力,不断施展新的作用,不断跟上实践又指导实践。
二、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良师必学者,学者未必是良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包含并强调丰富的教师专业能力维度。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例,在四大基本理念中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维度,又专门陈述了四个领域的要求:“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如师范生要有合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恰当指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使用各种语言表达、规范书写、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这些要求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师范生只能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中获得真体验,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学习中获得真能力,在具体的书写中练习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在具体的登台、观摩、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教育教学能力,在与幼儿、中小学生的沟通中丰富教育故事、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思想动向,在错误与正确的反复矫正中学会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掌握和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概言之,离开了实践教学环节,离开了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教师专业能力的真功夫就难以培养。钢铁是炼成的,高超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是实践中培养的。基于此,《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能力上提出的具体要求,各项都需要实践教学落实。如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深入引导师范生到小学与小学生接触;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激发师范生在小学课堂上面对小学生实践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中所讲授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就需要职前培养教师时督促师范生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将发展心理学课堂讲授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转换成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真体验,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言以蔽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制定者认真严肃地设计实践教学,践行实践教学。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使师范生深入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多方面的练习才能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
三、生成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生智慧。理论知识往往是纸上谈兵,技能往往是局部应用,智慧是综合的、融会贯通的。师范生在传统的“基于学校”或“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取向教学”或“理论之应用取向教学”下,往往获得的要么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要么是局部的技能培训,要么是简单的理论之应用。“所培养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学技术员’或是‘半技术工人’。”事实是,无论是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招教考试,越来越重视诸如试讲、说课、面试、答辩等实践应用环节。师范毕业生有没有教学经验,有没有处理不确定性教学情境的教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应聘就业的重要指标,这其实是倒逼着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实践智慧的养成。有些师范院校已将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作为职前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越来越被重视。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也属于情感范畴,更属于实践范畴。所谓智慧,简言之,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它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有智慧就能在完整的认知系统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就会有正确的行动和实施。其实,行动和实施的方法和技术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实施需要方法和技术,大多数的方法、技术都需要学习,但有时智慧也可以直接产生方法技术,没有方法技术就没有实效。虽然表面看起来智慧与实效较远,但智慧总归是根基。”智慧是怎么来的,一是生活的历练,二是主动的修炼。学者高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智慧、教育智慧、实践智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才能够唤醒师范生大脑中的一切“知识储备”并融会贯通?是什么才能够让师范生体会到教育理论知识充满活力?没有教育实践运用,没有教育实践过程中解决难题的卡阻、探究、假设、反思、破题等,就没有理论知识之间的交相云集,也就没有破疑解难后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就没有教育智慧可言。教育智慧包括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教育智慧主要通过实践生成并在实践中展现。尤其是基于个性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经验的逐步累积和不断改造。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何促进师范生生成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重要因子有哪些?其生成肌理何在?这些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实践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的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也同时强调培养学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课程目标,包括“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职前培养重视实践智慧的生成,打破惯有的“理论教学取向”或“理论之应用教学取向”的传统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贯穿,又要将“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真正落在实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既不利于师范生理论的扎实领悟,更不利于增长其实践智慧,空对空的理论讲授,只能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久而久之,教师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低效,教师教育质量下降。
四、涵养教师专业气质
美术核心素养课堂建构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下,智慧课堂环境主要指多种支持智能教与学活动的媒体设备增能的虚实混合的课堂环境,有效推动美术核心素养课堂的变革与重构。然而,笔者在教育见习中了解到,基于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中存在问题,据此,本研究探讨了智慧课堂环境对小学美术课堂的支持作用,即深化视觉性学习内容、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促进游戏化学习过程、完善质性学习评价,并提出“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建构模型,以浙美版一年级下第15课《热带鱼乐园》一课为例,阐述具体教学设计模型建构和应用方法,在教学设计实施中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支持、避免教学设计的程式化。
关键词:智慧课堂;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建构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兴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成为重要趋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1],这一理念表明,智慧课堂环境是融合新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环境,在教与学中,有效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各学科课堂的变革与重构。2018年,全国高中课程标准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各学科课堂逐步转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美术学科本位的核心素养课堂变革与重构迫在眉睫。智慧教学环境是视觉文化时代孕育的产物,人工智能交互、情境感知技术(VR)、与交互式白板等多种虚实混合的信息化技术为小学美术课堂的教与学提供了技术支持[2],深度融合新兴信息技术和美术课堂,可以有效推动美术核心素养课堂的变革与重构。因此,本研究建立在小学美术课堂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智慧课堂环境对小学美术课堂的支持作用,并提出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的构建模型,以浙美版一年级下第15课《热带鱼乐园》一课为例阐述构建和应用方法。
一、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性视觉感知。“图像识读指的是对于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美术表现指的是运用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图像”[3],两者指对视觉形象的识读和表现,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无法脱离视觉感知而存在,然而,笔者在实习中发现,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部分教师脱离视觉形象进行讲解,学习内容整体呈现出缺乏直观性视觉感知的现象。
(二)学习资源:缺乏多样化学习资源。“调动各种资源,使课程内容丰富多样。”[4]这一理念表明,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强调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使课堂朝着多元化发展,然而,笔者在实习中发现,由于学习资源众多,教师采用纸质作业单、学习单等拓展资料等方式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时代,图片、视频、语音也可以成为学习资源。
(三)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与机能”,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鼓励在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中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学习过程是主动的,然而,笔者在教育见习中发现,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单一枯燥,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探究性。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与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该阶段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发展与自主学习思维的形成。其中网络学习空间与智慧课堂教学均是新课程改革下,我国基础教育做出的创新。通过我国部分学校的实践与应用发现,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被肯定。基于此,以小学数学课程为切入点,对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课堂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网络空间;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随着智慧课堂教学理论的提出,备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作为新时代下教学模式的创新,逐渐被全国多所中小学院校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实践证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科学的、合理的。传统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学重视知识结构的硬性灌输,没有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进行强化引导,进而使得部分小学生在进入初高中教学体系中,难以适应知识难度的增强。在智慧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与其相融合,能够充分实现个性化协同与智能化活动。
一、智慧课堂概述
“智慧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中进行学习,通过良好的课堂氛围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质上,智慧课堂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思考点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课堂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创新性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让教育与时代信息技术相融合。
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堂构建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智慧化的概念向各行各业渗透,而智慧教室的概念也进入小学教育中。智慧教室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展现了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智慧化发展趋势。本文以智慧教室教学环境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构建智慧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
【关键词】智慧教室;小学科学;课堂构建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它兼顾了知识学习、兴趣培养、素质提升、学科串联等作用,将“科学知识原理”转化为趣味性、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深入浅出,将科学知识还原为最浅显的生活原理,激发孩子的联想,培养多方面的能力素质。而智慧教室潮流的到来更是让小学科学课程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让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
一、智慧教室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的变化
智慧教室汇集了计算机的多媒体展示、互联网的信息广泛共享、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旨在消除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沟通受限、学生思维发散程度低等许多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传授科学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知识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尚处于建立阶段,习惯于依靠记忆掌握知识,但同时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强烈,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智慧教室的发展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全景展示取代了多媒体展示,能够为课程提供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第二,泛化信息共享让师生的问题交流上升到大数据级别的问题交流,汇集了全国各地同龄人面对同样知识提出的不同问题;第三,智慧管理系统在学生分组学习和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解决了学习小组的问题,在试验中也能与学生就实验的问题进行互动。第四,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让课堂内外无缝衔接,智慧教室通过互联网终端向外延伸。
二、智慧教室环境下科学课堂面临的问题
1.利用智慧教室教学形式大于内容
三生教育对学校的必要性
本文作者:杨立雄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
几天前读完了罗厅长的“教育三部曲”:《教育的逻辑》、《教育的智慧》、《教育的价值》,一时间文思泉涌,写了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Logic(逻辑)+Intelligence(智慧)+Value(价值)+Education(教育)=Live。这是我对“教育三部曲”的直观反映。当然,它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一方面,人需要通过教育获取智慧、逻辑、价值,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另一方面,逻辑、智慧、价值是哲学概念,即教育发展本身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定、智慧生成的质量互变、价值取向的主体需求。所以,我的理解是:“三生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逻辑必然、智慧必然、价值必然成果。
身为校长,我从《教育的逻辑》一书中,认识到了“设计学习”是新时期校长创新管理的第一要务。该书的主要内容有观察教育的三个维度、实践现代教育的三个基点、教育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制度设计、教育的未来走向等。其中“,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为我们提供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这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我想,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校长,要建设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我们在建立学校管理制度时,首先就要设计好全校的“学习地图”,让师生的工作、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要帮助学生成为自己的指南针。
今天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内容来修正、完善,使其更具生机与活力。“三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机制发展的必然。生命是一本书、生存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每一本书都要用心去品读,才能真正领会真谛。
罗厅长著书立说、首倡“三生教育”,可以说是设计了全省教育领域的学习。中小学校长创新学校管理问题也亟需解决,怎样解决?就是做好学校的设计师,把全校的学习设计好,通过学习制度、学习机制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三生教育”的学习与实践。
罗厅长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还记录了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内容,其中“学校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教育是全社会挥之不去的情感。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恩教育,不敬畏教育,不发展教育”,这段话,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中小学校长的幸福感!当然不能只有校长一人感到幸福就可以了,要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幸福,如何做到?校长就要带头学习、带头读书,调动全校的学习积极性,做学生、老师读书学习的表率、榜样。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读书的地方,要让大家感到读书、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为人,成为幸福的人”,这句话出自《教育的智慧》第十五页。“三生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是关注教育民生的教育,“三生教育”从最初的认知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教育,已经日臻成熟为重视生命价值、历练生存智慧、培植生活信仰的教育,通过与“三生教育”的共识、共振、共进来提升教育民生幸福感,也是中小学校长光荣的职责与神圣使命。
自组织理论下教师教育智慧研究
一、自组织理论与教师教育智慧
1.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认为,在开放的状态下,如果系统内部之间符合非线性关系,能因果联结、交互作用、远离平衡态,那么系统可能会从一个均匀、平衡、简单的状态变为一个有序、非平衡、复杂的状态;同时,其经过涨落的诱发进入自组织状态,这是系统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不断层次化、结构化的过程。系统的自组织过程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开放,在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能充分地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等方面的交换,这是系统产生自组织的先决条件;第二,远离平衡态,因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能量分布相差较大,因此,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态,它是系统有序化的动力源;第三,非线性,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来自于开放的不平衡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交互和自发的矛盾运动,从而使系统形成相干效应和协同效应,推动系统有序化发展;第四,涨落,即系统内部对平均值的偏离,它是系统自组织的内在驱动力。
2.教师教育智慧的自组织理论分析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处于“他组织”状态中。“他组织”由一个权力主体指定一群人组织起来,以完成一项被赋予的任务。在“他组织”状态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自身所在组织的牵制,教学过程强调规范化、标准化,教学内容强调高度的细节化和完整化,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和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才,其所从事培养人的活动更具个性化和复杂性。教师成长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特性。所以,教师成长问题的研究理应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理论为依据,多维解读。
二、自组织理论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解读
教育智慧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教师的学识、机智、敏锐、精神等个性化的东西向外的喷涌和投射,表现为一种状态、品质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