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文化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建设之高品质办学探析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中小城市的居民增多,新建学校的数量连年攀升。成都市金沙小学走上高品质办学之路的经验是通过文化建设促进高品质办学。具体举措包括三个方面:寻根,以文化之光指引办学方向;务本,以文化养分培育课程土壤。求效,以文化建设铸就办学品质。
关键词:文化建设;新建设学校;高品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中小城市的居民增多,新建学校的数量连年攀升。新建学如何走上高品质办学之路?成都市金沙小学探索了一条发展之路。
一、寻根,以文化之光指引办学方向
学校文化是办学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没有文化积淀的新建的金沙小学,试图从以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金沙文化土壤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金沙小学在认真研究金沙遗址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后,进行学校文化的理念构建,并发出问卷调查表,在广泛征求辖区学生、家长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之后,蕴含“以人为本”思想内核的“追逐梦想,从心绽放”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秉承此理念,金沙小学形成“不为注满一桶水,只求点燃一把火,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的办学愿景,并据此形成办学策略:开放、探究、均衡,即开放教育、探究学习、均衡发展。“开放”,是指在新人文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有序的开放,是在符合教育规律前提下的促进人和谐发展的开放;“探究”是互动相长的探究,是在学生个体团结协作、师生共同进步、知识能力全面发展、个性人格充分张扬条件下的探究;“均衡”是深度融合的均衡,是单项能力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个体发展与总体进步、区域发展与社会辐射深度融合的均衡。(如图1所示)基于办学理念和办学策略,金沙小学的文化建设从校园环境规划、制度设计、课程构建、评价探索方面进行精神、制度、课程、环境文化的全方位的构建和实施,从而逐步达成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在爱、德、智、体、美、劳、健、做等八个方面的成长。
二、务本,以文化养分培育课程土壤
金沙小学在建构课程体系时,融入学校的文化理念,打上自己的文化烙印,构建具有金沙小学文化烙印的特色课程体系。
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校园文化既是凝聚人心、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带动学校经济发展,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升级,提高区域内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虽然许多学校已经注意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目标不明确,文化特色不鲜明,区域内文化软实力难以提升等现象。本文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入手,围绕打造特色校园活动、传承和发扬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特色,提升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总结和反思经验。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特色;民族地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学校文化管理走向新生态。文化公司,文化管理团队迅速发展,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开始大量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各自治区教育厅制定了详细的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评分细则,并公布了首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名单,旨在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批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案例为推动校园文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更多经验。学习和反思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文化建设,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实力吸引优质师资,引入生源,增强学校品牌影响力提升区域内文化建设从而带动教育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新时期我国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主要分为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四个部分。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全校人员共同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观念、孝训、三风建设、办学理念、校园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等。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包括通过学校组织的各方面的文化活动,如运动会、文化艺术节、女儿节等。通过活动使得全体师生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校园制度文化是指能够规范全校组成人员的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学校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包括显性和隐性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包括学校的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校园建筑、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物质文化建设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从以上四个部分入手,学校才能树立起完整的的文化形象。
2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背景下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特色得益于所处地区深厚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传递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我们对校园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创建一种能够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质。在这种氛围中不进能够使师生相互激励,不断进取,更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地区中小学应该鼓励挖掘本地区的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创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拓宽视野,提升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理论思维研究
摘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是推进中国特色文化建设、发挥中国智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诉求。然而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课程目标不明确、教材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中小学教材,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制订课程标准,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材的基点;其次,立足本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再次,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是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的保障;最后,文化渗透,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材走向“和合”之路。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国智慧;和合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的源泉与动力。2014年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各级各类的课程标准建设及修订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比例,“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思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教材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将中国经典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之中,对于广大中小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感受经典文化内涵以及培养爱国意识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当代意义
1.推进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历程的时代性诉求
立足本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当前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意义在于赋予其社会成员以特定的文化,使得社会成员在了解这一文化历史的同时,认同并且遵守其中的文化秩序与道德原则。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根基,它既书写了中国人的历史,也是人类从发源到成熟的见证,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来看,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下一代增强文化自信与国家自信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现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逻辑。21世纪以来,同志强调重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是建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显然,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对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发挥中国智慧,是培养真正具有中华文化根基人才的必要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8篇
第一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虽存在相同的本质,但是其在目标和落脚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相互联系,却无法替代。
1、两者的主要目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工作中都注重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均提倡学生正确精神思想的建立。但是在出发点和目标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强调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的整体等利益为宗旨,以为国家建设有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以学校自身为出发点,以建造学校文化为核心目标,为学校未来发展而做准备。
2、主要落脚点不同二者在实施工作中,倡导创新、集体主义等精神理念,但是在着眼点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思政教育主要注重从科学世界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角度来对学生正确的教导;而校园文化建设时,注重于行为规范、思想意识、校园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协调校园各方面之间的发展建设。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摘要: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的实际需求。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提出了到今年为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改善。很多偏远山区也成功的脱贫致富。如何在此基础上,取得更进一步的长足的发展,客观的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五分之三的农业大国。所以无论何时,处理好农村的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始终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关键词:中国农村;农村文化;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纵观中国现代农村,随着党的精准施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获得显著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极大进步,但是相对而言,我国农村的文化发展水平却明显存在很大的缺口。这种不协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高建民在《当代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矛盾分析》中指出,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当代中国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我国长久以来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没有从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协调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短板势必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1农村文化的定位与特征
农村文化是农村集体的特有文化现象,本文所探讨的农村文化,指建立在农村经济基础之上,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成果,其本身是与“城市文化”相对立的独立客体。建立在我国历史和国情之上的农村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符号式的文化因子。中国农村文化因为其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使很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地域和历史发展的印记,这种继承性,只有和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才能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农村文化,另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在结合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农村文化的传承、延续、发展和繁荣,始终不能脱离农民的需求和愿望,始终要以满足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存在的两大支柱,文化是由民族或特别的族群创造的。因此,中国农村文化也就具有了浓重的群众性和时代性。
2农村文化的功能性
2.1农村文化具有教化功能
老年护理院患者安全照护的质性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护理院安全照护的现状。方法2016年4月采用面对面同步视频语音、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对北京、杭州、长沙、广州、江苏、重庆6个省市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资质的12家老年护理院的12名管理者进行研究,运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老年护理院缺乏统一规范的安全照护风险评估流程及指标体系;护理员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安全照护的培训;安全照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不规范。结论老年护理院无规范的安全照护风险评估流程及照护计划实施的管理机制,该院应探索老年护理院安全照护管理体系,加强护理员安全照护技能专业的培训。
[关键词]老年人保健服务;医护疗养所;安全;数据收集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研究对象
2016年4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老年护理院实名制行业交流微信群”中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资质的12家老年护理院管理者12名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对象分别来自北京、杭州、长沙、广州、江苏、重庆6个省市。1.1.2纳入标准(1)老年护理院运行2年以上;(2)担任老年护理院管理工作1年以上;(3)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清晰,自愿参与本研究。
1.2方法
农村群众文化策略分析(3篇)
第一篇:新常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通常使用“新常态”这一词语去概括社会的一种发展状态,然而在“新常态”之下,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经济上的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往往是较为薄弱的部分,更需要重视并且进行加强引导。本文将以“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为着手点,着重分析加强“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从而提出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思考,从而促进在“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文化阵地
“新常态”表达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性,其发展本质就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遵循发展规律并且加强自身信心。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从多个角度解读政府的文化帮扶政策,理解“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下文将具体阐述“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应策略,希望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质量的加强提供一些理论化的帮助。
一、“新常态”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日益突显。这一群体希望知识改变命运,渴望能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技能和素养。首先对农民工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提出相应有效解决措施,以完善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与城市融合力,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近二十年来,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民工大量流动,目前流动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2.8亿,其中有30.3%的农民工在制造业领域就业。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以前,受教育年限和教育质量上的限制,在人力资本上与城市同龄人有巨大差距。在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生力军的今天,他们的素质问题直接关系城市化、现代化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剖析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提高他们的教育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增加人力资本,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及职业技术,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的合理流动,加强农民工与市民的融合,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农民工基本情况
1.人口规模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我国农民工增速持续下降,从4.4下降到1.5,但农民工总体人数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2亿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见下图)。这表明农民工在我国2.8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受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