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特色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特色文化

美术教育与民族特色文化关系

一、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汲取民族特色文化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汲取民族特色文化作为教育资源,要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理解基础出发,遵从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地原则,在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特色文化元素。

1、传授民族特色文化基本知识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之后,可以说是“跨一代的新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和新潮事物,电子科技十分发达,民族特色文化对他们来说,十分遥远,不少中小学生甚至觉得民族文化土、粗、俗,这是他们认识上出现了严重偏差。教师要予以及时纠正。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上传授民族特色文化的相关知识,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教师可以引导中小学生一起挖掘生活中的民族特色文化。比如北京奥运福娃形象,让学生知道福娃妮妮的形象就是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的外形;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脱胎于“喜相逢”图形;APEC会议中领导人穿着的唐装图案的设计来源于民间剪纸艺术“团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是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教师要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爱上民族文化。

2、以欣赏课的方式汲取民族特色文化

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五颜六色的事物,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欣赏课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首先,教师要注意挖掘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教学用具,比如多媒体课件、范作、幻灯片、电视录像等,将这些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要放低欣赏难度,以民俗话的文本诵读为主,比如经典儿童故事、童谣等,以此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到了初中阶段,可以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这个时候的学生已经发展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他们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影视或者多媒体的方式让这个阶段的学生接触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电视、记录片等,让他们谈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看法、见解,培养他们的爱国之心;到了高中阶段,可以以民族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模仿、创作具有民族风味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独立文化意识。

3、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民族特色文化

阅读全文

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对策

摘要:在我国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想要收获理想的德育工作成果,就须加强在德育教育中引入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艰苦卓绝发展的标志和灵魂,具有超强的人格塑造功能和隐性德育功能,是促进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改革的优质资源。故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利用策略,希望可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和革命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的育人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为内涵,不但适用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稳步前行的不竭动力。加强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红色文化资源,既可加快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也能以红色精神滋养学生的品格情操,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爱国情怀,从而使学生的德育素质迈入更高的层次。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明确红色文化资源卓越的育人功能,将德育工作和红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以期拓展学生的精神视域、涵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薪火相传。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拼搏进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应用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无论是对于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是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育人体系来讲,都发挥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可归纳为两方面:第一,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拓展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途径,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以往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但制约着学生德育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积极性。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将其引入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不但可拓展德育工作途径、提升德育工作质效,也能带给学生更加新颖的德育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自发地参与德育学习,收获更加丰硕的德育教育成果。第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构建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工程,促进优良革命传统的沿袭与发扬。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主要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等,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反映革命历程的遗址、纪念地和实物等,将这些资源应用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不但可使革命传统占领小学德育工作主阵地,也能构建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工程,从而促进优良革命传统的沿袭和发扬,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

(一)营造红色校园环境,建设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新风尚

阅读全文

独特文化基因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十分强大的育人功能。发掘独特文化基因,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是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推动学校教育特色形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发掘;文化;构建;特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师生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因此,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笔者从教32年,20年来先后担任5所小学的校长,无论规模大小,都坚持以创建校园特色文化为突破口,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实现办学层次的整体提升,使一所又一所学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多年的实践表明:发掘独特文化基因、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是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推动学校教育特色形成的有效途径。

1发掘校园文化的基因

一所学校植根在一定的地域环境,面向一定的族群,融合了一定的文化传统,拥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必然有它独特的文化基因。从独具慧眼的视角,深入探索研究学校的历史渊源和固有特征,从而发掘出这些文化基因,这是创建校园特色文化的必由之路。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去发掘校园文化基因。

1.1从学校历史文化中发掘

每所学校在它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会形成文化积淀,构成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就像是学校的灵魂。在设计校园景观和定位办学理念时,我首先锁定学校历史文化视角,从校园发展历史去发现文化积淀,提炼优秀文化基因,并赋予它时代精神和内涵,在延续和传承中用心加以培植,让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彰显出来,使老树绽放新花,杏坛一枝独秀,逐步发挥出它的张力,从而提升学校独特的文化品味与魅力。从深入调研中,笔者发现北关小学历来崇尚读书,喜好诵读经典,于是我给她注入了新的内容,引导读名著名篇、读传统文化经典,开辟图书角,设置文化长廊,成立读书会,组建“经典诵读”社团,把“好读书”打造成了北关小学的一张名片。

阅读全文

红色文化资源滋养小学生心灵研究

【摘要】环县是革命老区,有着非常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对于一个革命老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我认为,让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红色文化,在成长过程中心中永存“红太阳”,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红色文化;培养;小学生

环县踞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民主革命时期,环县广大人民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这里有革命者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沉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环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环县领导广大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县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深厚,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有独特的精神教育价值。作为革命老区基础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认为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红色文化的熏陶,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对小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和培养的目的、意义

(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有传递红色文化的责任。红色文化及思想的传承是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而红色革命的年代已经日渐久远,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传递红色文化,引导学生了解红色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红色文化的初步认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值得后人传承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是相当广泛的。广义的红色思想不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红色故事,而应该指对中国发展与前进起着重要作用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的总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史上,红色思想对革命和变革,都曾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红色文化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作为老师,不能只为传授知识而存在,要把红色文化的培养深入开展在教学和管理中去。

(二)小学生思想思维的发展需要得到红色文化“养料”。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也是理所当然。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吸收和认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对于90后、2000后的学生来说,红色经典文化是一种新鲜事物,针对这一特点,对小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具体说来,红色文化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热爱自然、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能促使学生形成艰苦奋斗、刻苦钻研、不骄不躁、不怕困难和挫折等等正确的态度;能养成热爱生命、勤俭节约、知恩感恩等多种正确的生活价值取向。如:学了炸碉堡的故事,学生被舍身报国的精神感动,萌生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听了雷锋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事情是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好事,我们不能做对人民无益的事情;唱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催人奋进的歌曲,学生明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道理……这一切都是红色文化对于小学生思想思维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催化作用。

(三)学习红色文化可有效抵制。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大,世界与中国,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将长期存在。但是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中国文明的侵蚀力度正在加大。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中国的意识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许多价值取向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也不利于国家的建设和进步的。要有效抵御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中国文化的侵蚀,降低其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那么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是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阅读全文

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探究

摘要:乡村振兴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伟大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实践证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省作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江西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宝贵资源与精神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在党的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实施”到“全面推进”,充分体现了党在新时代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进建设不断深入。笔者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例,提出将其挖掘并融入江西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实践途径,为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1乡村振兴战略和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1.1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充分认识、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后,为了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个规划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展开。“产业兴旺”,要求提高乡村产业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和健全产业体系,更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生态宜居”,不仅要求村容村貌要整洁,还要做好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绿色发展、清洁生产,建立美丽宜居的乡村。“乡风文明”,要求在乡村普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整体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治理有效”,要求乡村治理主体、治理手段要实现多元化,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治理体系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生活富裕”,是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为落脚点,而且这种生活水平的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还是体现在精神上的富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江西省结合江西实际,制定了《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着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江西新时代“五美”乡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1]。“五美”乡村建设也体现了乡村振兴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要求。

1.2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阅读全文

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特色民族文化,对繁荣祖国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入手,剖析小学特色民族文化的教育现状,并提出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发展与传承特色民族文化的有效策略,从而使特色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效果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教育。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无论是历史、语言、文字、思想,还是音乐、体育、绘画、服饰、宗教,都是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的瑰宝。那么如何使文化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的这种方式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是当前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民族学领域,对“文化”一词的解释与文化学界的解释基本类似,即文化是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1]民族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需要国家政府做好保护措施,使得物质文化能够长期的保留下去,精神文化需要借助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的存在对一个民族有独特的价值,它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内涵。民族文化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文化的交流渗透日益频繁,使得我国一些民族文化呈现出逐渐消失的态势。从某种程度来讲,发展和传承特色民族文化我们应从教育抓起,在教育中实施特色民族文化的精髓,使祖国文化在保护性传承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所以说,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2]因此,将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在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扩大繁荣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使之不断发扬广大。

二、特色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实施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处于断裂和重构之中,当前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消亡是普遍性的。[3]紧抓少数民族的教育,重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刻不容缓。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现代文化不断增多的过程也基本成为传统文化衰退过程。[4]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少数民族的教育现状相对滞后于汉族文化教育。首先,发展不均衡问题突显。在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现状就截然不同,那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教育现状更是不均衡的。少数民族地区间、聚居地与杂散地间、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也相差甚远。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比较少,许多孩子都是直接升入小学,很少有从学前教育升入小学教育的这个过程,孩子们很难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师资缺乏,辅导少数民族的专业幼儿教师较少。发展的不均衡性很难实现多民族文化交融学习的理想形态目标,特别是考评体系的省际统一性标准,使得少数民族聚居地特色民族文化很难纳入基础教育范畴内。其次,教师缺乏民族文化的知识。有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对本地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特色语言及风俗等了解匮乏。教师也很难承担传授民族文化的这份责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特色民族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教师是小学教育中的主力,无论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学校在开展有关于特色民族教育文化的实践活动时,教师都发挥着主要引领作用。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这什么样的校风,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素质,教师对于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及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学习特色民族文化、民俗、历史、风俗等有关的知识,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所在,并和学校教育体系、课程体系进行匹配发展分析,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最后,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突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素,少数民族一般都生活在偏远的乡村地区,艰苦的生活条件,造成了人们的教育意识普遍薄弱。许多人们生活都不能有一个很好的保障,他们也很难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的建设中,很难展开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活动。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短缺,不能及时的开展有助于特色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教学设备贫乏且陈旧,民族特色文化不能很好的在教学实践中生成。

阅读全文

公共项目管理文化教育问题探究

摘要:

本文基于公共管理项目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别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几个方面展开。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教育形式、动力、考评机制、认可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确立多元的文化教育理念、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宣传、注重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开发与保护并举等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公共项目管理

0引言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在向外传播的同时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侵蚀日益严重,导致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的遗失、消亡。因此,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和教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课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多位效益一体积极发展的动力。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而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如何将发展民族文化与创造社会财富相结合一直是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进行探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研究意义

阅读全文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载体与路径

摘要:本文在高校教育思政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了苏州某高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现状,总结当前地方红色文化思政教学的现实困境。分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以此进行校内实践研究,深入思考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载体和路径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融合;载体和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高校思政课是红色文化弘扬与传承的一座桥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利用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四史’学习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地方红色文化是不同地区发展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红色遗迹、红色遗物、红色建筑等。江苏苏州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苏州烈士陵园、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巫山渡江登陆纪念碑、太仓郑和公园等,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也带来了独特的育人价值。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性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1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现实困境

通过对苏州某高校师生进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了解情况问卷》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从国家到学校层面,都提高了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视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1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关注度不够高

通过对苏州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的大学生全面系统了解苏州红色文化资源,36.7%的大学生了解,47.5%的大学生了解一些,7.8%的大学生不了解。37%的学生完全能够理解苏州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43%的学生能够理解一些,20%的学生选择一点也不理解。这部分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苏州红色文化资源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也说明近年来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来一定问题,学生对于地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不够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