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生生活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校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论文
一、完善学校安全意识与知识教育
学校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应尽快改善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及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增加对一些较为少见的交通安全标识、安全规范只是内容,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多设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创造相应的环境,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如在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红、斑马线及其他交通标志等。二是提供实践场地,在体验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中小学生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实践中。选择与开发合适的教材,对不同年段的中小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课程。在教材选用与开发时,要体现兴趣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内容可包括交通故事、游戏等。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选取直观形象的内容,让中小学生在理解中领悟。如认识环岛标志、禁止通行等交通标志,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学校与交警部门及政府部门积极合作
学校作为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教育的主导,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应由学校主动提出。在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中,要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各自教育职责,建立以教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机制。教育部门应把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列入小学教育大纲,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经常对所辖区域内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只有各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形成良好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氛围,保证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将交通安全课程纳入学生学习考核体系中的措施。交通安全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考试科目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考试成绩甚至可以作为学生奖励及升学的依据之一,以此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紧迫性,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切实行动,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三、通过家长会等联动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安全教育活动中
在前文分析中了解到,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安全教育中的效果良好,更容易实现,并且学生家长更愿意参与到安全教育中。但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差异、时间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认知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由学校主动练习,通过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发放安全教育材料、沟通教育方法、交流教育心得等。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改善家庭安全教育的成效,消除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特点,从而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方式等。而且两方合作过程中,教育方式、方法、成果的交流能让双方不断完善自身教育策略,同时对学生本身的认知有更全面的认识,规避“自己认为已经说明过,学生、孩子并未真正注意”等同类问题。
作者:李景卓 单位: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吉林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高新大队
小学生养成教育浅谈(6篇)
第一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内容摘要:提倡教师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将会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来提高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的认识以达到影响和模仿,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而进行规范教育,用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育;行为习惯;表率;规范;途径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是幼儿成人之根本。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德行应在邪恶尚未占居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人在成年前,尤其是年幼的时候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因此,小学阶段实施习惯养成教育,将事半功倍。小学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就像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携起手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而打好基础。当前儿童在习惯上存在很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责任感;缺乏环保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集体观念淡薄,意志力薄弱,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等常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班上有一个小男孩,7岁,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但是作业本做的很准确,练习册也很少出错。就是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偶尔和同学在体育课上接触,也会引发“战争”。于是我仔细观察了这个孩子,也主动和他聊了几次天,慢慢了解一些原因,这是个只有爸爸,没有妈妈的孩子,一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由于妈妈的缺失让他的性格也变得谨慎,对别的孩子有仇视心理。所以一副拒人千里的态度,和谁都不愿意玩,最不愿听到的字眼就是妈妈的什么东西,所以这个孩子仅仅是在奶奶跟前培养了一些生活的习惯,而学习的习惯和与人交流的习惯,还有正确面对伙伴,及如何与小伙伴交流,接触等习惯他是没有机会学习的,这也是他独来独往的原因。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致关重要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很强,我们如果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教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师生互相问好;如果单纯的只是学生对老师问好,那么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有不愿意的想法,这也是学生的人格没有得到尊重的体现,而我的做法是只要有学生向我问好,不管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是六年级的大学生,我都会回应一声“你好啊”,而且我发现,向我问好的学生很多,许多学生仅仅是在这个学校,并不是我班上的学生,我自己也找了原因,那就是习惯面前人人平等。有一个朋友说,向一个小学生问好有意思吗?我笑着对他说:“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是每一个老师必备的修养,这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就像素质不分有钱和没钱一样,一个有钱的人就一定有素质吗?一个贫穷的人就没有素质吗?”除此之外,每周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只要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如果班主任老师在队伍的旁边站的端正有型,并且不乱说,乱转头,精神严肃。那么他的班级也要比别的班级整齐的多,因为有老师在做榜样。同样,班主任老师如果站在班级的旁边和别的老师高谈阔论,升旗时也不严肃端庄,即便他随时在整理学生,学生还是会有说话的,甚至乱跑,打闹,那是因为老师在习惯上给学生带了个好头。所以,教师必须自己先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再以身作则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二.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进行规范教育
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一、将教学管理分层次进行,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紧密相连
在教学管理中,应该有哪些力量是主要力量,有哪些是辅助力量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中,认为学校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实施者,教学管理的所有活动和所有效果都只有学校单方面负责。事实上教学管理活动是多方面集合的总体活动应该分为多层次进行分级管理。1.以教师为核心,实施小学教学管理。小学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每天与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小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与生活。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是特指,教师不仅要教会小学生知识文化,还有对小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进行必要影响。从入学到学习再到放学,即使是回到家里,执行的也是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内容。也是就是说,小学教师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体生活的计划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管理活动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了教育管理活动的层次。2.以家长为辅,补充教学管理活动。教师与家长是影响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两大方面的因素。学生在学习期间由学校和教师进行管理,但是,回到家主要的管理者就是家长。把家长作为教学管理的辅助因素是有一定道理的。教育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育活动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学生在学校和教师正确管理下,会强化养成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回到家后,如果家长一味放纵和娇惯不良习惯,孩子就会发生观念的迷失。以家长为辅助的教学管理活动,需要每一名家长都要保持与学校管理的一致性,要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续。在管理过程中,家长与学校以及教师要充分沟通,将小学生教育当成生活中的大事。学校也要定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理念培训,把先进的思想第一时间传播到家长群体中。3.综合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形成教学管理活动的合力。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有一些必要存在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管理活动。比如学校的员工、家庭其他成员、社会关系等。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管理活动。不能单独依靠一个方面的力量。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教学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道德标准要求,也是社会责任要求。小学生身边的所有因素都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才能实现教学管理活动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是加强小学教学管理效果的根本
1.更新教育理念是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动力。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国家的进步速度是比较缓慢。经历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政治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而教育和文化领域并没有几项有建树的成就。我国教育依旧沿用传统的、固定的、封闭式的教学。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拓宽教育理念上,积极探索和研究。把中国教育理念与世界接轨,形成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观念。
2.改进教育模式是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催促下,小学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在整体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幅度还是比较小。加强教学管理效果就要充分从教育模式入手。改革教育体制,建立以小学生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机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构建教育平衡模式,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实行鼓励与监督机制,实行考核与考察机制。在本质上,改变我国教育体制落后的局面,让小学教学管理效果充分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服务。
三、结论
小学教学管理在教育改革中,是一个核心的话题。加强小学教学管理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小学教育的质量,可以把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规范。在管理中弥补缺点,在管理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尝试
摘要
德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时促进德育生活化,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自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提升道德品质。从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以及联系家长等方面出发,尝试如何促使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应用
众所周知,对一所学校而言管理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工作,那么对班级而言管理同样重要。如果学校的每个班级没有管理好,那么整个学校的管理也将处于松散而松懈的状态,这样一来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以及一些道德品质的养成。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知识认知和许多现象的判断方面都处于基础阶段,因此需要教师予以更大的工作耐心辅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道德品质,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上的增长,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的利用激励机制能带动小学生更加热情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对小学班级管理的作用
激励机制也就是用一些具有鼓励性的话语和行为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心态。从根本上来看,激励机制的应用不仅能带给小学班级管理上许多便利之处,同时也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通过一些具有鼓励和表扬性的话语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激励,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隐性的、具有鼓励性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心态。相对过去传统的批评式的管理方法,激励机制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过去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更注重管理的成果,忽视了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利用一些批评鞭策的话语和行为导致学生心理往往留下一些阴影,同时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新课改后许多小学开始主张利用激励式的管理方法管理班级,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和课堂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自主的思想观念。因此,在我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机制是班主任的明智之选,使班级管理工作有效的落到实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还有利于营造快乐班级和快乐学校的氛围。
二、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榜样激励
激励机制固然是一种良好的班级管理方式,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班主任和教师都需要掌握相关的技巧,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激励方法就是榜样激励法。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榜样对一名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足的小学生而言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例如,我国小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开展学雷锋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利用了榜样激励法,利用雷锋这种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从雷锋身上学到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和孜孜不倦的良好品质。再比如学校经常组织小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这一类型的高口碑节目,让学生在观看中学习节目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这种活动有效的利用直观性教学的原则与榜样激励法进行结合,使小学生能够直观的学习榜样身上的良好品质。另外,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和家长是小学生每天接触最密切的人物,因此,教师在学校中需要扮演好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为小学生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小学生的言行。同时联系学生家长在家庭中做好示范作用,力求成为一名好老师和好家长。
(二)情感激励
小学生养成教育浅述(3篇)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心理、生理发育的高峰时期,也正是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本文从规范学生行为、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的方式、教师自身的典范作用、开展教育活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教育
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本性认知开始,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在某些行为习惯上的问题愈加严重。因此,班主任应该对这些行为给予适当的督促与检查,让纪律委员利用班会的时间,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开学之前,就可以制定“班级行为规范”手册。并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在小学生明白在学校不应该做什么,在班级上应该做什么。例如在学校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能打架骂人、不能不遵守学校秩序、不能不认真听讲,不能违反小学生行为准则等。在班级上应该将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遵守班级纪律,学会生活、积极帮助同学。规范性的训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始终将其贯彻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模拟方式,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安排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模拟练习。如一位学生不小心将另一位学生的课本碰在了地上,就应该诚恳的道歉,并说一声:对不起。而另一位学生就要回复:没关系。良好的行为规范,与日常的实践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教师充分的利用这种方式,模拟训练。
二、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中的养成教育,教师要运用各种设施设备,积极的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作为养成教育中的主要阵地,父母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为与知识去影响孩子,但是针对农村中的特殊条件,家长的文化知识较低,大多数是为生计而忙碌,很少有时间关心到孩子的行为习惯上。所以就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合的方式,学校以家长会,教师进行家访的形式,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家庭教育是多个方面的,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习惯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要尽量避免家长的消极行为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例如:某农村小学召开:“好习惯伴终生”主题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师队伍和文化建设,班主任以及各位科任教师也向各位家长汇报了学生的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家长会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提高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要树立典范,感染学生
班主任做好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可谓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发挥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对于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给予极高的关注度,并且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推进小学生安全教育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文章针对于此展开分析与讨论,然后予以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安全教育;策略
现阶段小学安全影响因素可谓是越来越多,如何做好其安全教育工作则是目前班主任首要完成的任务,这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所以班主任应当从实际情况着手,分析当前影响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策略,然后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降低学生安全问题的发生。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从目前情况分析,影响小学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可谓是越来越多,所以对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显得非常必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得以彻底落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得以广泛推广,其倡导的是培养学生安全素质,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能够促使下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要素。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说,他们由于年龄的限制,从而导致他们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自身安全意识较差,并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现状,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发挥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他们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二、班主任在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主要策略
(一)强化联系,齐抓共管
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以及组织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解决方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因而德育教育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树立正确小学德育教育的教育理念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普遍重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意识不足。主要原因是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认识不全面,德育教育的观念不科学,没有形成健全的示范和评价体系,很难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严重影响了各个方面的工作进展。对于小学德育教育的任课教师来说,首先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大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加强培训力度。在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制定出健全的素质培养计划,以此来弥补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足,建立符合时展要求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学校需要按照德育教育的基本规范,把德育教育的教学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当中,组织小学德育教师参与先进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表现科学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二、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没能有效指导小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案与教学的制度并不完善,德育教育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除此之外,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一些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明显不足。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想素养以及心理承受的能力大小,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换位思考,一切教育活动都将以小学生为中心,耐心倾听学生的反馈,对小学生的优秀表现作出表扬和鼓励,增强小学生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