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科学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科学技术

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实施路径

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部分内容综合应用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制作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重视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探索“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的新路径,实现其课程价值。

一、准确把握“技术与工程”的课程定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做出了界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因此,有必要准确把握其课程定位。1.“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程价值小学科学课程传统的三大领域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教学内容的概念性和知识性较为突出,其探究活动一般围绕某种事物或规律的发现、某种原理的阐释进行。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强调操作性和实用性,强调为学生积极地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实施更突出学以致用,教学活动以“设计、制作”为主线,以体现科学教育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理念。2.“技术与工程”领域与创客等课程的关系当前,对“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程实施存在误区,有些学校认为手工制作类、创客类的校本课程就是“技术与工程”课程。其实,手工制作类课程主要是运用设计创造美,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审美情趣;创客类课程偏重于应用和创新层面,从学生兴趣出发,并不强调科学概念的学习,一般面向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则关注科学原理的运用、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引导学生感悟技术的巨大魅力,与STEM教育的理念更为一致。因而,课程的执行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的出发点是科学与技术,落脚点是工程建造,手工与创客类校本课程的实施不能替代“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的教学,但“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却可以成为手工制作类与创客类校本课程的基础。

二、高度重视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

工程思维是在工程的设计和研究中形成的一种筹划性的思维,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核心思维。工程思维有别于科学思维,它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统筹兼顾、合理权衡,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需要追求经济实用;需要合理融合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等多元价值。

1.追求工程设计的最佳方案

方案设计可能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统筹考虑,在保证科学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追求简便、实用、高效和快捷的最佳方案。且在方案的分析、评价和改进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然地产生递进性的建议,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能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并能不断完善或修正设计方案,体会权衡取舍的过程和设计成功的快乐,增强全面统筹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工程思维。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科学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去观察世界、探索新知事物的机会。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内容、方式、评价体制等方面作以浅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整合

一、影响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因素

(一)教学设备与教学理念的落后

即使现在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已经明显的提升,但是仍然有一些偏远的地区无法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很多中小学仅仅是配备了简单的多媒体设备,对于大型的计算机教室几乎没有,不能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无法快速获取一些时事政治及教学资料,教学设备的匮乏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也不是太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技术的整合。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与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只是一味的去提高学生的成绩,不去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信息技术只不过是简单的网上浏览,这样还不如让学生去买几本课外书读,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化世界里资源的实时共享性,倾向于自身多年来的教育习惯,不去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合理化教学。此外,学校领导注重的只是学生的升学率与成绩,根本不去在意这些关于信息化与科学的整合,简单的认为学生只要学会利用计算机搜索学习资料就可以了,没有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

(二)教师自身能力与时间的限制

少数教师还没有很好的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不理解整合的内涵,无法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课件。新课改相关要求需要让教师不但要具备课程的讲解能力还需具有信息技术整合能力,这对于那些早期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技术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教师整日忙碌于教案的编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信息技术相关软硬件的更新,造成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较低,不能熟练的操作信息技术设备,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与此同时,评价体制与课时的限制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进步的主要因素。大多数老师的课时每周一般都在16节左右,可能还需要兼职一些看管实验室和教学仪器的任务,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精心准备一节整合课的时间远远大于一节基础课的时间。因此,绝大多数老师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完好的完成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此外,就是教学评价机制的陈旧。目前,笔试成绩仍然是考量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主要标准,成绩的来源也主要以笔试的方式来完成,很难体现体现出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整合能力,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学生不愿意自主去探索信息技术,教师的付出也得不到相应的结果,这些都是制约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进程的主要因素[1]。

阅读全文

新课程标准的小学科学教学优化措施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优化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越来越注重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涵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基础知识,对于小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而新课程标准下,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优化措施改进科学课堂学习。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标要求学校重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积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就开始。

(一)学生探索科学的起点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方法

摘要: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对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对其人生的科学启蒙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小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以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对小学生的科学课堂教学也愈发重视。研究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科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培养,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探索能力,对后期的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十分必要。

1合理运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目前较为受欢迎的小学生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可以转换师生的角色,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以将小学生按照其不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分组,研究每一组所感兴趣的东西,并写出一份研究结果报告,向其他组同学解释并向老师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小组教学有利于激发小学生探索世界的热情,去主动探索世界,并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要注意合理运用,要将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进行交叉分配,不能将好成绩的同学全分在一组,差成绩的同学分在一组,这样会打击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不利于激发其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注意对小组每个同学的引导,适时地解决小学生的疑问,不然会导致在某个小问题上停滞不前,影响继续探索科学的信心。对组里的每位同学的作用,教师需要进行观察分析,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这样的小组合作教学才能科学地培养小学生对于世界的探索热情,从而激发小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目前,小学生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特别适合对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启蒙。对于科学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实践型的学习,并且需要与思考相结合。教师一味地讲科学知识,小学生听不懂,没有实质性的概念。因此,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一些新颖的方法助力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教师在讲台上讲某一科学原理时,可以当场做一些实验给小学生观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科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小学生面前,有助于小学生科学地理解。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力,也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谓一举两得,对于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小学生对科学的思考,去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发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探索。因此,不断优化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可以不断推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阅读全文

课程目标下小学科学论文

一、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嬗演历程

1.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进

(1)科学知识目标的演进。

上一时期小学的科学课程知识目标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大多只是重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但此阶段注重的只是一部分知识,“属于关于‘科学概念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十分缺乏关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工作方式’、‘科学技术过程’、‘从何处和从什么人那里能够获得科学技术信息和指导’等知识。”当时的科学课程,只是按照自然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但大纲规定的只是对于一定群体最基本限度的知识方面的要求,只学习书本上固定的有限的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条件较好的学生拓展新知识的可能。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阐释科学知识的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科学知识更加全面。在基础知识之上,加入了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之外,更多地渗透了对与广泛的科学知识相联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

(2)科学探究目标的演进。

《试行草案》对于科学探究目标的要求涉及甚少,仅仅提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事物的初步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颁布的一系列自然教学大纲,对于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做了如下诠释:“在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着力培养、训练、发展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栽培、饲养、制作能力等。”直到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进一步规定了观察、实验、动手、逻辑思维和想象5项能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环节,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标准》对这8个活动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并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宜过高,应顺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且循序渐进地培养。2006年3月,国家颁布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其方针和目标,“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不难看出,直到21世纪以后,一个较早期技术化的精英主义的科学教育思想指导的更完善的科学教育目标,才逐步真正形成,这就是将科学教育与一种新人文主义相融合的、旨在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全新的“科学素养”概念。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培养,带动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演进。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更和社会的进步,小学科学的教学越来越实际化和理想化,教师要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和成长,有效利用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逐步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内涵与价值,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身心的教育,促进学生对科学这个学科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学好科学。本文主要依据小学科学的含义和价值,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浅析课堂方法的运用和实际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运用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现代技术教育也朝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应该更注重实际性和有效性,找到实质的科学发展问题,把科学课堂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从“本原性”的教学理念和角度出发,全面激发学生的科学欲望,热爱生命、学好科学、珍重生命、积极向上的生活,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学习。

1.加强课程资源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

通过现代科技的课程资源教育方法,能让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变得与时俱进,极大的鼓励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激情,让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探讨科学的价值和含义,互相交流和学习,有效地结合了课内外课堂,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综合素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悟能力。而且,教师要知道,利用现代科技教育技术,结合有效的课程资源运用和扩展,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课,能在课堂上引入许多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科学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欲望,感受自然界中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活化性和自由性的把科学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当中。比如图片、视频、文字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打开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自觉的养成日常反思的良好习惯,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对当代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科技知识的求知欲。学习科学是一个知识构建和不断探究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较为独特,会根据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素材,全面的思考和想象,积极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及时弥补学习漏洞。所以教师做到把科学教学素材和课本知识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教学,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模式,全面达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积累学习经验,做好笔记,加速提升学生思想感悟的目的。

2.完善课程资源的模式,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感悟

科学的教学题材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教学“热度膨胀”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并结合科技教育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都可以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针对课堂的方案,教师可以举出许多活化性的日常常识,合理分配每节课的授课内容,真正做到把科学教学与现代科技技术有效融合,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科学技术的能量,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让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和具体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两张白纸片,并排放在一起,用嘴往两张纸片中间吹气,让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明白气流的运行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活力。也可以在实验课的过程中,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让学生自行准备两个杯子,分别倒入冷水和热水,再加入等量的食盐或者其他溶质,只要可以溶解在水里就行,学生通过观察冰糖和食盐分别在冷水和热水里的融化速度,自主思考问题,透过实验现象看本质,这样能让学生充分理解“热度膨胀”和“溶质溶解速率”的正确含以及科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实验课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上好科学实验课已成为越来越被重视的话题。小学科学实验课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专业教师短缺,几乎没有教师主动愿意担任科学课教师。其次是教师理论不足,经验缺乏,整体素养不高。再次是学生动手能力差,缩手缩脚,不敢不愿不会动手。面对现状,应采取如下具体对策。一是配备专职的科学教师,建立科学学科教研组,培养一支优秀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二是要不断提升科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科学的工作精神。三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手,勇于实践。另外,还要促进科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科学教师要做科学技术的创新人,成为使用新技术的引领者,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同事和学生。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问题;对策

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这些要求说明科学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价值,凸显了小学科学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确定了小学科学在小学课程中的份量越来越重,地位进一步提高。随着形势变化,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调研,并加大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1小学科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1.1科学课专业教师短缺

笔者所在县小学科学教师6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只有10人,其余50余人均为兼职。科学教师严重不足,其原因很多,主要是师范院校没有小学科学专业教师的培养与输出;学校没有重视培养专职科学教师;兼职教师身兼数科教学,还兼实验室、仪器室管理员,工作很辛苦;组织学生实验或开展户外活动存在安全风险;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差,门窗密封不严,仪器柜防尘设备差;教师难以作好实验工作,心理负担重,积极性不足。

1.2科学教师素养不高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探索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变革,我国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探讨也日渐深入。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小学科学一项作为基础课程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整体偏低。因此,深化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索已成为促进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索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有效探索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飞跃式发展,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打出了“科教兴国”的鲜明旗帜。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小学教育则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失误,当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针对这一现状,进一步探索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1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