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科普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分析探讨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省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推动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的行动自觉,加大科学普及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探索“科普+乡村振兴”“科普+文明城市创建”“科普+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科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联动发展。建立协调联系机制,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行业互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关于科技活动的科学素养论文
一、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
小学科技活动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技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等)的形成,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
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
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着重要影响。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家建一个小小气象站,或观察小猫小狗的生活习性,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蒸汽机,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小学科技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而言,通过科技活动,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科技活动项目不全面,科技含量不高
科普志愿者素质教育思考
摘要:科普志愿者是中国科技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可以调动公众参与科普服务的积极性,更有助于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近年来,科普志愿者队伍已基本形成,但是,在科普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科普志愿者应在科普服务中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也在服务中提升自己,加强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
关键词:科普志愿者;素质教育;科普活动;服务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志愿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把自己的闲暇时间贡献出来,做一些公益活动,志愿者也就应运而生了。联合国定义志愿者是“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而科普志愿者对于传承文明、答疑解惑无疑具有更多的价值,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是文明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对于普及科普知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由于科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一支相对专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可以调动公众参与科普服务的积极性,对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更有助于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
1科普志愿者发展情况
近年来,科普志愿者队伍已基本形成,科普志愿者作为中国科技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广泛在全国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有利于城市之间的交流,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科普知识的传递、科普知识的普及,甚至对于科技培训和科技下乡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科普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技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科普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科普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并且现有的工作人员在现阶段工作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基于这样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高水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2加强科普志愿者素质建设的措施
2.1发展高素质、高层次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确保完成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我县2020年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8.9%的最低目标值,进而实现全市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9.1%的目标,特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推动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开拓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改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大幅提升公众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9%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厚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发展基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行动规划。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为我省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方针,充分发挥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机制等,以重点人群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07年的2.76%提升到2010年的4.9%,2015年达到8.25%、跃居全国省份第一,2020年升至13.84%、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份首位,呈现出与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构筑了新的更高起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善不够显著;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体制机制和保障条件不够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不充分,科技资源科普化有待深化,存量优质科普资源社会化服务动力不足,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等。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肺炎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变革了既有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照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深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已成为我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提升公众终身学习能力、增创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打造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立体化开发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措施
摘要:随着科普的大力推行,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设施不断完善,但科学资源的开发平台比较狭小,层次比较浅陋,综合效能不高。为此,农村小学科学资源迫切需要在师资队伍、家长科普理论水平、实验流程增效、实验评估综合化等方面进行立体化开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立体化;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实验评估
农村小学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早期科学思想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的科技能力,因此,要激发农村学生的科技活力必须狠抓农村学生的科学实验。当前,农村小学科学实验面临五大误区,一是农村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程度不高,部分教师认为做实验是让学生好玩、猎奇,实验目的不明确;二是家庭对实验的帮扶指导不力;三是科学实验的准备不充分,为实验而实验,为迎检而实验。四是实验流程简单,实验增效增益流程展开不到位;五是奖励评价机制不健全,影响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立体化开发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的模式。
1健全农村科普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对科学实验的认识
为提高教师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就要增加农村教师参观省市科技创新大赛的机会,加强农村教师科学实验理论的考查考核。提高教师的实验技能,确保教师有高尚的实验情操,提高教师的实验热情,增加科学实验担当。
2创设科学实验基地,提高家长的科普理论水平
举办技能型农民科普培训班,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小学生的家庭科学实验,备好实验器材、实验场所,力求家长同孩子一起设计、观察、创新实验,如生命的成长实验,要求家长同学生一起优选瓜果蔬菜种子,观察作物在不同温度、湿度、土壤环境下萌芽、生根、长叶、增枝、开花、结果的过程,认识生命成长的特征、规律,丰富学生科学生产的经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慎洞察能力,珍惜生命,热爱科学,如家长与学生一起制作生物标本,采样、备纸、黏贴、封蜡、标号、存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家庭科学情趣,将生活与科学、学习与劳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家庭实验是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课题,具有灵活性,可随时随地进行各种实验[1]。
科普教育培训工作对策
一、教育培训在推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是贯彻落实科普政策法规的重要举措。
国家和浙江省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办法》《浙江省科普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法规,尤其是《科普法》是提高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和水平,提高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的重要法制保障,从思想上、制度上、保障措施、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有关规定,保证了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不断加强科普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力度,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党政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如2015年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为科普教育培训做出明确部署: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气象局、省科协等举办全省青少年科学嘉年华、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浙江分营、第五届中学生科普征文大赛等,超过4000所学校近20万名师生参加。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妇联等以“浙江农民大学”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民专业技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开展送科技下乡、博士生科技服务,举办林业科技周、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等。省财政厅、省科协等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对农村科普带头人、科普教育基地、农技协等给予奖补。省人力社保厅新建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2家,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余家,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47家,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省总工会完成首批20家省级培训基地挂牌,开展职工技术服务月、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月等。
2.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秀科普人才,尤其是动员科学家,为他们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提供服务,参与到科学普及的队伍中来。2015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时发表讲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院士们做科普,这是院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个科技规划中也都要有科普的内容。开展高层次科普人才交流,建立由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者、科学家和科普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事业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扎实有效地培训工作予以保障。
3.是抓好重点科普人群的科普工作关键手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要面向全体公民,但就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国家及社会的主观能力、条件出发,也要突出重点,把公职人员、城镇劳动人口、农民及未成年人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以点带面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要使未成年人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劳动人口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有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科学素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公职人员的科学素养水平在整体中位居前列。抓好上述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离不开教育培训工作。
谈优质科学教育放飞乡村少年的科技梦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作出了回答:科学知识最有价值。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发离不开科学技术。实践证明,学习科学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少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从业者的专利,科学对每个人而言都十分重要,只有更好地学习科学、提升科学素养,才有可能成长为高素质创新型的社会公民和国家建设者。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202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要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第一个重点工程就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程”,旨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是主渠道。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青少年能够培养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创造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开展科学教育可以培养高水平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提高劳动者应对挑战的能力,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中,缓解劳动者压力。然而,与城市青少年相比,乡村地区的青少年面临的科学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科学课程资源不足、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面临着学校科学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也难以在家庭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陪伴及引导,这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青少年在科学教育中的差距。要发挥好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科学、学好科学,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应成为努力的重点方向。
一、科学教师:科学教育的第一资源
提升乡村科学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是解决师资问题。科学教师与一般学科教师不同,他们可以说是科学界在科学课堂上的代表,不仅要懂得一般教学知识,还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精通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因此,要对乡村科学教师的培养环节给予特殊关注。加强乡村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核心素养。进一步加大现有“国培计划”中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要扩大乡村科学教师的培训范围;充分利用互联网,利用好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中的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深化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协同培养机制,聚焦科学教师的日常实践,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核心素养。激发乡村科学教师的内生动力,提升其教学能力。只要勤于思考,乡村地区的科学教育也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不少乡村地区的科学教师在弥补科学教育资源不足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如挖掘当地科教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学校坐落于山脚下,学生抬头就能看到山。科技教师充分发挥山区的优点,积极开发科学教育资源,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合适的校本科学课程:一二年级,主要让学生认识身边的植物、了解植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三四年级,让学生进一步走近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开设植物的种植与栽培、植物的收获与储藏等动手实践的课程;五六年级的学生则学习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采收与加工等。这样的科学课,不需要高级的实验器材、复杂的仪器,就开展得很好。学生们通过以“认识植物”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了解和认识了身边的植物,特别是山区的药用植物,还能指导家人、邻居栽种药用植物,农民因此增收,学生也因此切身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地制宜的科学教育课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还有效丰富了其科学知识、提升了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社会力量:丰富课程资源的重要依托
为解决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乡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部门及各类组织团体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于2012年启动了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重点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配置农村中学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为每所农村中学配备价值30万元的优质科普展品,通过教师培训,让学生们能够在玩中学、做中学,充分体验科技的魅力,享受科技的乐趣。此外,教育部开展的“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中国科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项目”也在培养农村儿童的科学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学校、教师应把握此类契机,在参与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组织科学课程、开发科学教育资源的能力。送教到乡村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2019年,中国科普研究所曾为山西省吕梁市岚县一所乡村小学的学生开办了一次STEM主题夏令营。夏令营活动以创意车模大比拼为主,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形式开展。学生们为了实现“制作一个从高坡上滑下就能跑,且尽量跑得远的小车模型”的目标,经历了组队、设计小车模型图、制作小车、探索小车能够跑得远的科学原理、进行车模停车比赛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投入比赛。夏令营活动用材简单、活动场地要求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科学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学校的科技教师在观摩整场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学习活动设计的教育原则和理念,提升了探索、研制校本科学课程的能力。
三、家庭教育:滋养科学精神的幼苗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和想象力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点目标之一。要想解决乡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足的问题,首先要科学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制约小学阶段青少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少、家长与学生交流沟通不足、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对于乡村学生来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可以说,乡村家庭教育是整个乡村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乡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至关重要。2022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宣布要与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共同实施“西部地区乡村家庭教育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为全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乡村家庭教育发展探寻路径。笔者期盼乡村地区的家长能够积极参与此类行动,或是主动寻求类似资源,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懂得如何保护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科学教育,不仅是教会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或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其离开学校后仍能坚持学习科学,养成科学精神。与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青少年相比,乡村青少年由于资源差距以及机会和平台的欠缺,更需要学会运用科学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社会环境,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如地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希望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少年能接受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多样化、多途径、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能缩小地区差距,放飞乡村青少年的科技梦想,培养出更多建设高水平科技强国的综合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