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普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科普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科普论文

关于科技活动的科学素养论文

一、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

小学科技活动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技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等)的形成,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

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

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着重要影响。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家建一个小小气象站,或观察小猫小狗的生活习性,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蒸汽机,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小学科技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而言,通过科技活动,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科技活动项目不全面,科技含量不高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传播科普内容思考

摘要:科技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时,也要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广西植物》为例,从科技期刊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普及植物学前沿科学知识、对关注度较高生态事件的科学普及、普及民族植物学知识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对科技期刊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提升科普传播的有效性,培养高素质的科普人才,提高期刊的受众覆盖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拓宽科技期刊的社会公益性。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普内容;《广西植物》;实践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大气、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重大社会生态问题[1]。为此,联合国宣布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每年的6月5日为环境日。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讲话,强调“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2]。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科技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时,也要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内容优势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珍惜濒危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化学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生态学方面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广西植物》是报道植物系统发育学、植物生理生态、植物与环境、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在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学术质量同时,也重视科学普及,履行科技期刊的科普责任。

1科技期刊在科学普及中的内容资源优势

科技期刊主要发表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以专业性和科学性著称。科技期刊在报道某一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前沿科学理念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科技期刊以其专业媒介的属性要求也承担对公众传播新的科技成果,宣传最新的科技理念,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责任[3-5]。科技期刊在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具有强大的内容资源优势,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其他大众媒体和自媒体无法相比的。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大多来自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所发表的论文大多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了解该领域前沿科学动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6]。另外,科技期刊拥有学术水平很高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库,时需要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在研究的热点来源、内容的准确性和质量把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因此,科技期刊要增加受众覆盖面,提升期刊影响力,需充分利用其权威的科学内容资源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功能及资源利用、植物生存的环境、植物资源的保护等都是《广西植物》科普宣传的内容资源。植物科普的目的是要让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美丽新世界。本刊以自己的内容资源优势,按照不同层次的知识储备将目标对象划分为中小学生、普通民众、大学生、政府机关人员等,从植物介绍、植物功能与利用、植物与环境、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以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图片、视频来帮助公众了解植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2《广西植物》传播科普内容的实践

2.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舆论导向作用[7]。必须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点推介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支持的研究领域,对公众全面普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宣传研究热点内容,满足公众对前沿科学知识的渴求,在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我国与有关国家不断拓展合作区域和领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针对“一带一路”热点选题,本刊在2018年第11期和2019年第9期刊登了“一带一路”沿线植物多样性研究专栏/专刊,主要介绍了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植物新资料、植物遗传多样性、植物生态适应性、濒危植物生境介绍及致濒危的原因等,对保护沿线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阅读全文

石油科技期刊的读者群落

科技期刊的读者是期刊的客户群,也是期刊生存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时代,读者其实可以理解为期刊的“上帝”。期刊一经出现,就把读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国内期刊关于读者的研究论文非常多,有的甚至把读者放在了办刊的中心位置。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思路在很多期刊进行了实践,也有一些期刊编辑对此持不同态度。我们在办刊过程中,及与很多期刊编辑交流中发现,很多编辑还是从学科专业出发、从内容出发,大多并未考虑读者的感受,特别是并未深入分析哪些读者会对的论文会感兴趣,如何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论文编辑。笔者认为,读者群落直接关系到科技传播的范围和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科技论文的科普化在不同场合被提及,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在读者群落上尚需要认真的思考。读者群落的分布非常重要,针对期刊的读者群落在传播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安排,将有助于扩大和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更大范围地科学传播,推动科技创新。

1读者群落分析

石油科技期刊是行业内期刊,长期以来着眼于国内的专业读者。随着期刊国际化和科技传播的需要,受众范围在逐渐扩大,这无论对于科技传播和科技期刊影响力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笔者把《石油勘探与开发》的读者分为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国际学术界专业读者、交叉或边缘学科读者、领导决策层读者、现场产业技术人员读者、行业基层读者、社会读者等。

1.1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

作为科技期刊,读者群主要来自于本学科范围内专家学者,他们即使读者也是作者,同时也有很多是审稿专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审稿专家就有上千个,编辑部几乎每期的电子刊或者纸质刊均发送给他们,也包括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油田技术骨干等。这类读者是我们期刊的主要读者,他们本身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大多数时时关注本专业的研究进展,多数人对学术界的研究态势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呈送到眼前的最新研究进展或研究成果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统计,由于过去的纸媒受到经费的限制,并非都会订阅所有的科技期刊,此外目前电子刊物的发送多数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受到通讯方式不全等原因,第一时间读到新论文的这类读者仍然只是少数。

1.2现场技术人员

石油行业专业读者里还有大量在油气田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这类读者具有扎实的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理论技术的应用为主,部分参与到科技研发。这类读者大多数并不写论文,但是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意义重大。他们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实践的主力军,关系到科技能够实实在在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如何吸引这部分读者是石油类科技期刊的重要工作。

阅读全文

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综述

作者:汝艳红 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政治与艺术之关系,自其内部言之,则政治之发达,全根于理想,而理想之真际,非艺术不能发现。自外部观之,则艺术者固握政治之枢纽矣……且政学中之所谓进步,皆借艺术以成之。”[1]杜亚泉在这里所表述的“艺术”不是现在所定义的艺术,而是指的科学技术,他认为科技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的基础,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对科学的重视,杜亚泉的一生都在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从编译到著述,从教学到传播,身体力行,鞠躬尽瘁。他对科学普及贡献卓著,被誉为“科学出版的先驱”。思想指导行动,信念支持选择,是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杜亚泉毕一生之精力投身科学传播?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杜亚泉理性持重地倾注科学传播?简而言之,是他独特的知识分子情怀。传播科学知识几乎是杜亚泉的毕生追求,从《亚泉杂志》、《普通学报》、《科学世界》到《中外算报》,杜亚泉身体力行,编辑、编译、撰写科普小常识、科技论文、引介西方前沿科技咨讯等,“在他的醉心背后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关怀在焉”[2]。这种关怀,为的是国家长远的发展,内在的发展,即国家的实力。

一、杜亚泉的知识分子情怀

杜亚泉(1873-1933)生活的这几十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政治上,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文化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出现了新学堂。作为一个由“士”脱胎而来的近代知识分子,杜亚泉始终没有摆脱儒家道统的影响,经世致用,折衷调适,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呵护和捍卫始终是他心底深处最强的精神支撑。但是,杜亚泉毕竟又是近代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国门洞开、列强入侵的遭逢下,在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科举废除、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他们自觉地承担起了传播新技术、新思想、新知识的重任,或从事理论的探讨,或从事新知的编译,或从事实业的开创,力所能及地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推动着中国的前进。像梁启超、蔡元培、詹天佑等一大批爱国人士一样,杜亚泉也可以算作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杜亚泉的知识分子情怀———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既对本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又对外来科技抱有热烈的激情,想完美地进行契合,甚至“拿来”之后进行超越,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情怀此起彼伏地隐匿在他的内心深处,既有着“士”的胸怀,更有着近代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这种情怀,对他的科技传播实践以及思想文化传播都有着方向性的影响,其表现就是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知识,普及科学文化,并在思想上采取折衷调适,这在杜亚泉与陈独秀的文化论战中能窥一斑。

二、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

(一)科学救国思想的萌发

杜亚泉18岁的时候,觉“帖括非所学”,转治训诂学。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杜亚泉放弃了这些不切实际的经学训诂研习,开始改为专习数学,从而触摸到了科学的门径。25岁时,杜亚泉在全县的算学考试中位居榜首,从此对于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学了动物、植物、矿物、化学、物理等诸多学科。涉猎广泛的杜亚泉越来越感到中国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感到需要有人将科学知识传播进来,更重要的是对国人进行全面普及。而通过创办期刊以及撰写编译科技文章、传达科技新资讯使国人对科学感兴趣并有热情去学习和运用科学,以此达到科学的全面普及正是杜亚泉开启的科学救国的实践道路。

阅读全文

动漫的科学传播功效

作者:楼旭东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一、动漫与科学传播的概念及模型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一般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为动漫,但是两者之间同时又存在着很多差别。动画所指的是由许多帧静止的画面连续播放时的过程,其静止画面可以由电脑制作,也可以通过手绘,抑或只是黏土模型每次轻微的改变,然后再拍摄,当所拍摄的单帧画面串连在一起,并且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误以为看到了活动的画面。通常这些的影片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劳动产生,就算在电脑动画科技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的现在也是如此。动画可以分为三种:传统动画、定格动画与数字动画。

漫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笔触简练,篇幅短小,风格具有讽刺、幽默和诙谐的味道,而却蕴含深刻寓意的单幅绘画作品。另一种是指画风精致写实,内容宽泛,风格各异,运用分镜式手法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多幅绘画作品。两者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不属于同一类别,彼此之间的差异甚大。但由于语言习惯已经养成,人们已经习惯把这两者均称为漫画。为了区分起见,把前者称为传统漫画,把后者称为现代漫画。[1]科学传播是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它与传统科普和传播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这个科学时代,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而,一般看来,科学传播的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首先科学应该得到传播,得到效率更高、范围更广的传播。然后,再讨论谁来传播,通过什么传播,传播什么,以及向谁传播。[2]科学传播典型模型的划分根据科学传播本身的分类可以分为4个,其中一个是针对科学共同体的,称为“同行评议”模型,跟传播学中所讲的“把门人”理论很相近。“同行评议”制度指的主要是关于某一领域的科学问题,只有相关的同行专家说了算,研究论文是否应当发表,要同行评议后才能决定。[3]这样虽然在某些层面上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但是因为主观性和局限性较强,因此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尚且没有更好的方法进行替代。这个模型只直接设计科学家及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更广大公众则联系不大。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上,存在着“三段学说”,即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有反思的科学传播。[4]伴随着这一学说,就出现了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3个模型,分别是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对话模型。这3种模型分别基于国家立场、科学共同体立场和公民立场。

二、动漫与科学传播结合的必然性

上文所提到的“三段学说”,在我国只能在逻辑上成立,从历史角度讲,我国并没有经历这样的进程。我国的科普教育机构大多是被纳入政府序列的专业科普机构,所以中国的科学共同体只需要面对政府,而并不需要面对群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从公众理解科学这一方面就开始有很大的缺失,我们的科普推广仅仅还是停留在教育阶段,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公益活动或者教育课程,远远不能达到科学的广泛和有效传播。在很多时候,中国科普已经不是政府立场,而是蜕变为科普机构立场了。科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势在必行。[5]科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结合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大众传播在科学传播中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将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首先,大众传媒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舆论的引导者,是言论自由的推广者和实行者,是舆论监督的倡导者,这些理念符合科学传播的要求。其次,大众传媒拥有丰富的媒介资源,是大众传播的既有渠道,如果科学传播于大众媒介相结合,就能保障科学传播渠道的畅通。另外,科学的发现是具有前瞻性和偶然性的,这就使得一般大众很难即时接受最新的科学发现,同时,科学事业具有其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很多专业术语会让受众感觉晦涩难懂,这样一来,就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所以需要传播从业者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打造桥梁,运用专业素养将科学语言化繁为简,传播给受众。动漫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它具有轻松幽默、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无论是从传统漫画到现代漫画,还是从传统动画到数字动画,动漫产业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中。这种发展反映出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为科学传播提供了途径。动漫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对人们产生影响,影像与声像的结合带来的震撼会使得语言和文字都变的苍白。另外,一想更利于人们去理解,去体会,可以将原本复杂的科学现象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加传播的有效性。基于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倾向,科学传播需要找到一种或几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它的这种需求可以为动漫在新的领域———科学传播领域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使动漫不再以娱乐为主。

三、动漫在科学传播中的表现形式

阅读全文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分析探讨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省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推动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的行动自觉,加大科学普及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探索“科普+乡村振兴”“科普+文明城市创建”“科普+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科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联动发展。建立协调联系机制,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行业互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阅读全文

现代农业科普创作探析

摘要:农业科普工作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农业科普创作是将深奥、抽象的农业科学知识、科学原理转化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传播,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和公众农业科学素养,是农业科普工作的源头。笔者从创作的选题、创作队伍的组建、创作手法、传播渠道以及存在问题和建议5个方面进行讨论。创作选题要分析了解受众目标与受众需求;组建包括科学家团队、科普创作团队与媒体渠道在内的协作团队;创作时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注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创作技巧以及各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借助互联网扩宽科普作品传播渠道。文章最后就如何改善农业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与培养专兼职科普创作队伍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普创作;选题;创作队伍;创作手法;信息化

0引言

农业科普创作是农业科普工作的源头。农业科普创作是将深奥、抽象的农业科学知识、科学原理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创造性劳动。其呈现形式大致包括科普展教品、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科普游戏、科普讲义、科普视频、科普动漫、多媒体交互等[1]。随着国内农业高新科技以及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科普创作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农业科技新成果不断问世,自然学科之间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多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各异等[2],这些变化都是当前农业科普创作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科普创作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杨文志[1]针对现代科普创作的基本理念进行了研究,余子真[7]、张天慧[8]、陈玲等[9]、李正兴[16]从科普创作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探讨,肖云[11]从联网时代下的科普融合创作模式进行了探讨等。但针对当前农业科普创作的研究尚属于薄弱环节,故笔者基于多年三农科普工作经验,以如何应对当前科普创作面临的挑战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科普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创新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并具体从创作的选题、创作队伍的组建、创作手法、传播渠道以及存在问题和建议等5个方面提出认识与看法,以期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1农业科普创作如何选题

选题是科普创作顶层设计,是关键步骤,它几乎统领创作的全过程。在农业科普创作选题时,应先考虑农业科普的受众特点和科普目的,充分了解受众的科普需求,选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1受众特点与科普目的

阅读全文

科学文艺类期刊编辑工作注意的问题

科学文艺是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科学及其相关内容的一类文学作品的通称。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在澄清科学文艺概念时认为:科学文艺体裁是一种新的文学门类,它一方面接近于文学,另一方面又接近于科学。郑文光指出,“在我国,习惯地称之为‘科学文艺’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类别,文艺性的科学读物和以科学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两类。前者包括科学童话和科学幻想小说,后者包括伊林式的长篇科学文艺读物、短篇的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科学考察记和游记;至于科学诗,恐怕相当一部分应算是科学童话诗;而科学相声应该属于表演艺术的领域”[1]。郑文光对“科学文艺”作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是指“文艺性的科学读物和以科学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狭义单指“文艺性的科学读物”[2]。本文参考以上研究,考虑到科学文艺的“跨界”特质,将其涵盖的作品分为两类:一部分科学文艺作品姓“科”,以普及科学技术为宗旨,借助文学艺术手段来表现科学技术内容,其性质仍为科普读物;还有一部分科学文艺类作品姓“文”,或多或少有一点科学内容,但不过是作为服务于文艺要求的手段,并不以普及科学技术为目的。科学文艺的体裁主要包括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寓言、科学散文、科学随笔、科学诗、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科学家传记、科学报告文学等多种形式,是一个巨大的门类[3]。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刊发科学文艺类作品的期刊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着此消彼长的历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科普创作》和天津新蕾出版社旗下的《智慧树》,以刊发科学文艺类作品为主。《科普创作》创刊于1979年,1992年更名为《科技与企业》,2016年复又更名为原名。《智慧树》创办于1981年,1986年停刊。专门刊发科幻作品的杂志以《科幻世界》独大,其前身《科学文艺》创刊于1979年,1991年更名为《科幻世界》,现在已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2000年前后,中国大陆曾经出现过将近10种科幻杂志,如《科幻海洋》《科幻大王》《世界科幻博览》等。刊发科学文艺类作品的科普杂志数量更多,如《我们爱科学》《知识就是力量》《科学24小时》《飞碟探索》《科学与文化》等杂志均刊发相关作品。科幻类作品在2015年刘慈欣获奖后迎来井喷发展时段,“以2016为例,中短篇科幻小说发表数量急剧增长。各家专业/半专业平台发表总篇数全年录得461篇,发表总字数高达数百万字。对比2011年的196篇,可见其增速之迅猛”[4]。科学文艺类作品是科学与文艺的混血儿,有不同于一般科普作品的特质,但目前习见的分法是将科学文艺类期刊统一纳入“科普”期刊的门下,相应地,科学文艺类作品也被纳入科普作品的范畴。这种看法容易泯灭科学文艺作品的特殊属性。本文将科学文艺类期刊及其作品从一般科普作品的视野中剥离出来,考虑其编辑的特殊性,从期刊发展定位、编校、组稿三方面指出科学文艺类期刊在编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科学文艺类期刊需要明确发展定位

科学性和文学性兼备是科学文艺类期刊的两大本质属性,也是区别于一般科普类期刊和文学期刊的基本特质。科学文艺类期刊应在明确自身特质的基础上,走分众化、专业化、特色化之路。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是国际期刊业在“二战”后就逐步显现的态势,目前这一趋势更为明显,曾经辉煌的大型综合类期刊慢慢走向沉寂,分工越来越细的专业性期刊却奇军崛起。例如,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家《鞋带》杂志,专门介绍各种鞋带的制作、质量和使用方法,杂志创刊五年,就成为一家拥有2500万美元资产的公司,赢得不少读者。细分市场,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期刊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获得一席之地。分众化和专业化要求期刊“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地选择传播对象与受众范围,分清核心读者、非核心读者与潜在读者,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以《科幻世界》的发展与更名为例,1979年该刊创刊时名为《科学文艺》,办刊宗旨是“以文艺的形式普及科学”,栏目设置有报告文学、传记、小说、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幻电影剧本、科学诗、随笔、科学家故事、文艺理论、科学史话等,内容驳杂,科幻小说仅是其中一个栏目。1991年,《科学文艺》正式更名为《科幻世界》,定位为面对中学生群体的科幻期刊。“这并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把一个面目模糊的刊物,变成一个定位明晰,宗旨明了的市场杂志”[5]。明晰的定位是《科幻世界》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随着市场不断延展,《科幻世界》杂志进一步分众分层化,相继创办《科幻世界》《科幻世界•译文版》《科幻世界•少年版》和《科幻世界画刊•小牛顿》四种深受中国青少年读者欢迎的畅销期刊和幻想类图书项目。2016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在“科幻文学馆”书系的基础上创办“时尚新锐科幻杂志”《科幻Cube》,这是一本主要面向对新兴科技、科幻文化和文学等感兴趣的、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成人读者群的时尚科幻刊物,每期策划一个科幻主题,非小说栏目围绕主题组织,其读者定位较为明晰地锁定在白领读者,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与老牌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受众定位发生冲突。

2版式设计、稿件内容的表达要遵从“三性”原则

科学文艺类期刊的版式设计、稿件内容的表达要具有科学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这三条准则是辩证的统一体内的几个方面,缺一不可,体现了科学文艺中真善美的紧密关联,共同构建了科学文艺作品的独特质地与景观。

2.1科学性

由于科学文艺涵盖姓“科”和姓“文”的作品,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对其科学性要采取分别对待的方法。姓“科”的作品,诸如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科学传记、科学考察记等,必须严守科学性的要求,即这类稿件中的科学知识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深度,表述的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思想、方法和内容,必须正确、准确、先进,避免出现科学硬伤。姓“文”的科学文艺类作品,如科幻小说、科学童话,也要注意科学性,不能违反基本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常识,还要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同时,应考虑科学文艺作品的特殊性,它既不是数理化教材,不是科学论文,也非一般的科普文章,对其包含的科学内容,决不能以精准缜密来要求,因为这里的科学已经是艺术化了的科学。围绕科学文艺作品的科学性的争论时有发生,20世纪80年代围绕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引发的论争就是一例。当时叶永烈的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描写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发现恐龙蛋化石并孵化出古代恐龙,被古生物学家批评为“伪科学”,会毒害青少年。《太平洋人》说从太平洋底26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分裂出一个行星,上面的猿人复活了。科学评论家指出,“死而复活违反自然规律”,“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的人属于智人”,小说里200万年前的猿人能制造陶罐“无论如何也讲不通”,“是对人类发展史和考古学的极大不尊重”。无独有偶,2016年也有一场关于科学童话的科学性的论争,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有一篇科学童话——《会上树的鱼》,里面提到海边一棵大树上有一群小蜗牛在吃树叶,弹涂鱼爬到树顶,将这群“害虫”全吃光。故事所讲的“弹涂鱼上树吃蜗牛”遭到国内相关专家批评,认为这一说法违背科学,内容“不靠谱”。该篇童话的作者张冲则找出例证反驳:弹涂鱼的视力很好,在看到树上有蜗牛时,是有可能爬到树上捕食的。之所以发生这种论争,是因为公众乃至专家没有廓清科学文艺作品的独特属性,即作品中表现的科学是艺术化的科学。这要求编辑在编校科学文艺类稿件时,对其涉及的科学问题要拿捏好分寸。对于对科学性要求较高的“科”类稿件中涉及的较为专业的知识或是新兴学科知识,慎重起见,应该请相关专家审阅,把好科学性这道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