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汇报材料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汇报材料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汇报材料

一年级科学课堂学习习惯培养浅谈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小组合作、材料整理、观察、记录等科学课堂学习习惯为保障,也需要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为辅助。为此,教师应设计有效的习惯培养策略,以始业教育课、实验分组单、小组比赛表为载体,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和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一年级;科学;学习习惯;策略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一年级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专注倾听、小组合作、观察记录、材料整理、有效表达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奠定基础。

一、利用手势辅助,提升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倾听需要思维的参与,学生只有先听懂发言者的观点,才能进行思考和判断。而注意力是学生进行有效倾听不可缺少的条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有限,他们往往等不及教师或同学讲完,就想发言,或是才听了几句话就走神了,没有听清他人的发言,无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也无法对他人表述的内容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借助手势,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品质。例如,准备讲实验步骤时,教师要求学生注视发言者,每讲完一条就竖起一根手指复述,最后全班同学核对手指数是否相同,以此提升学生倾听的专注度。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如果对发言有补充或质疑,不能插话,但允许边倾听边举手并用力摇晃,用肢体语言告知教师自己想要发言的迫切愿望。当发言者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可以竖起大拇指点赞;想法不同时,可用手指做出“×”。手势辅助不仅能保护一年级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其注意力品质,帮助其养成倾听习惯,也便于教师直观了解学生的倾听状况,避免重复发言,促进学生思考。

二、明确小组分工,促进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业成绩、促进非认知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实效显著,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一年级学生之前未开展过小组合作形式的科学探究,对如何分工合作不了解也不知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时,学生会因领取、整理、归还材料或上交作业本等分工问题产生矛盾,引发争抢实验材料、霸占材料、不愿合作等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实验分组单、小组比赛表等方式明确小组分工,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巡视策略

摘要:有效的课堂巡视,可以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进行巡视,做到巡而视之,巡而查之,巡而亲之。

关键词:实验教学;巡视;策略

有效的课堂巡视,可以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课堂纪律入手进行巡视。有些老师会犯巡而不周的问题,会落下个别小组;也有老师对不合“胃口”的记录视而不见;还有些老师淡化了学生的经验。笔者将结合一线教学浅谈巡视的一些策略。

一、巡而视之,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巡视是为了更好地“深人”学生,巡而视之,在科学实验中笔者认为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笔者执教三上《比较材料的韧性》,课本中呈现的材料是带有小孔的塑料尺、铁尺和木尺,实际上教具中的材料为塑料棒、铁棒和木棒,这无疑给操作带来了难度,我的做法是在材料的一端挂重物,为了不让重物滑落,就用手指抵住重物,我觉得较难操作,学生在用手抵住重物时的力度不好掌握,轻了要滑落,重了弯曲的距离就变短了,量弯曲的距离也是较难的,对于这样难度的实验,老师的巡视就变得尤为重要,我采取先整体巡视后个别巡视指导的策略,尽可能不落下一个小组,对于实验展开较为顺利的小组只需稍加停留,简单指导即可;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小组,老师一定要耐心指导,有必要的话,老师可亲自示范一组实验,剩余的让学生操作。在学生实验时,老师的巡视不仅要照顾到每个小组,而目对于一些:意外情况尤其要关注,问清原因。

二、巡而查之,关注学生的实验记录

很多公开课,老师会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去巡视,既然去巡视,应该要落到实处,除了关注学生的操作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验记录。比如,涉及到数据的话,老师应该记下各小组第———手的数据,以便于更有效的汇报。市里有位老师执教《摆的研究》,有个环节是“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无关联的研究”,最后呈现的数据是这样的。这样的数据非常完美,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没有关系。整节课似乎无懈可击,看来老师的巡视是有效果的,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事后了解到有一个小组原来的数据并不是一样的,后来偷偷改的,因为老师让做完实验的小组把数据展示在白板上,这个小组受到了其他小组数据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私底下偷偷改了数据,才有了这样完美的数据。如果老师能够在巡视时能够先记下各小组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汇报时就能发现改数据的情况,老师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培养学生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笔者在执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巡视的时候发现7个小组的记录单都写着实心木片是浮的,只有第8小组、写着实心木片是沉的,跟他们交流后,他们的看法是木片吸水后变重了,所以沉下去了。那么第8小组还要不要汇报?笔者认为必须要汇报,还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思考,同时也让第8小组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发现是有价值的,让学生明白凡事无绝对,总有特殊情况存在。老师在巡视学生记录的时候,不可打着巡视的大旗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置其小组不顾,发现某些小组的记录跟结论相悖时在汇报阶段直接跳过,追求所谓的“平顺”,这样的巡视不要也罢。老师发现不一般的记录应该要与学生对话,或帮助或解答或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果采取冷淡处理,长此以往,学生的实验兴趣肯定大打折扣,甚至对科学课丧失兴趣。

阅读全文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论文

一、鼓励个性化审美,有效培养审美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毕加索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由此介绍: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接下来展示毕加索的代表作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毕加索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对毕加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出示作品《格尔尼卡》让学生自主欣赏,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并不对作品做过多的描述,而是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自己的感受。汇报评析时,不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一样,他们纷纷提出一些自己的欣赏切入点,如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画家想表现什么?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教师在面对学生不一样的解答时,不要随意否定,而是让欣赏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解。

二、鼓励个性化体验,有效提高参与意识

小学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美术课堂里,既有画画,又有做手工等内容。教师要以动手操作为载体,巧妙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美术创造的过程中来,从而在创造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在操作过程中,每个学生会在接触材料和尝试的过程中,掌握材料的性能和有关的美术技巧。因此,教师不要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操作标准,而是让学生自主去琢磨如何更好地创造。学习湘教版五年级上册《布艺温馨》时,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美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耐心细致的好习惯?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布材和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本节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件布艺小品?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切入制作,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入手,让学生从材质、色彩、款式等方面感受布艺给生活带来的温馨感、舒适感、个性魅力。

接下来,让学生回忆下生活中见过的布艺,然后思考下这些布艺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经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对布艺制作就会有一个了解。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准备的材料进行制作,这个活动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设计,不要过多地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强加灌输给学生,才不会让学生的思维走入教师精心预设的框框中,导致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他们就会纷纷结合手中的材料和自己的设计能力设计作品了,当作品设计好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个汇报,通过汇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作品制作过程的一些知识,如编织、拼缝、折叠、粘贴、穿插等方法。可以说,鼓励学生个性化参与,就要大胆地将制作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跳出思维束缚,设计出个性化的作品。

三、鼓励个性化表现,有效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好的美术作品都是创造出来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在美术教学时,教师不可以给学生设置框框条条,而应该鼓励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小学美术教师要做平台的引导者,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的美术能力得以发挥,同时,面对不同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能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作品,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促使学生保持创作的激情和动力。学习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幻画》时,如何让学生学习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幻想的内容?本课是培养学生创作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事先铺垫,让学生主动对科幻作品进行构思与想象,从而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在导入环节,教师和学生谈谈古时候梦寐以求而今天已经实现的事例,然后,教师话题转移,让学生说说今天生活中面临着哪些生存危机,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本课主题科幻画。教师巧妙抓住本课主题,进行有效铺垫,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构思,创作。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该科目不是主科,所以在教学活动前都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未花时间与精力去做好备课工作就会令教师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从而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性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并未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出来,令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得不到提高。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科学课堂都缺乏了相应的探究活动,教师未能发挥指导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对课本教材进行仔细研究,编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另外,备课的时候也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等进行充分考虑,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尊重,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在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同时,也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进步。例如,在学习《饮食风俗》的时候,教师可在课前先对课文内容进行研究,对教材中我国传统节日的食物和我国的地方特色食品等有较为熟悉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材料进行选择,如传统食物的典故、特色食物的特点等,还要考虑所选材料应该在哪一环节进行呈现,以使教材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上得到最大的发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考虑,如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会提出哪些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添加一些课本中没有的饮食风俗知识,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充足的课前准备,不仅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还能在不浪费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获得进步,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科学虽然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其实际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想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是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各种各样的天气》这一课文时,应充分挖掘生活材料,可向学生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生活中都有哪些天气?”“、各种天气都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天气是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遇到的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与生活相关的话题会比较容易引导其进行自主思考。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回答可使其表现欲获得满足。小学科学的丰富内容都是以生活作为依靠的,在课堂中巧妙地结合实际生活材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其思考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教育技术论文

一、丰富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视频、课件、图片,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既直观、形象,又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扩充了教学容量,提升了教学效率。 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物世界》,学生观看的同时出示布置有学习任务的幻灯片,提出问题:动物世界里的动物如何生存?看完后请学生汇报,动物靠吃小动物或植物生存,具体是肉食动物吃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吃植物等。再次观看《动物世界》,观看的同时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具体的是谁吃谁?看完后再有学生汇报,教师则用箭头表示出来。学生写完之后,告诉他们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就叫作食物链。

再出示幻灯片,布置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请将所有关联的动植物用箭头连在一起。学生写完后在展台前使用投影仪汇报展示,相互交流。用幻灯片出示下一项任务: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就可吃多种食物;把动物世界里的动植物连接起来就像一张网。此时,向对学生解释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就叫食物网。顺势利用幻灯片出示学习任务: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能够答出,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播放关于池塘和田野中视频,让学生观察生物的生存情景。播放后,利用幻灯片出示任务:让学生找一找视频中包括哪些食物链和食物网。播放视频,进而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食物链和食物网充分应用,加深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

再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有什么影响?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一种生物灭绝会影响其他生物,因此保护一种生物就等于保护了许多生物,应该从保护每一种生物开始保护地球”的结论。该堂课,通过让学生多次观看不同的视频,并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比只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图片学习更生动、合理。这样做法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生成性问题

小学科学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师具备再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无法全部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网络技术可以辅助解决这一问题。师生都无法解答的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材料”内容时,有学生提问“玻璃是由什么做成的?”。这并不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在没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很难解释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玻璃的成分”关键词,找到相关答案,让学生了解玻璃的主要原料、制作的工艺等内容。

三、辅助实验教学

阅读全文

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分析

近年来,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不仅给科学教学带来了活力,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互相帮忙,各司其职。它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主动探究的时间,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它变传统的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学生能获得大量的信息,有效地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如何提高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呢?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营造合作氛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和性格等,遵循“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从而保证各小组在基本相同的水平上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在组内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其次还要给每个小组内的其他学生分配任务:有的当材料员,有的当记录员,还有的当汇报员,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轮换制,定时间轮换,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这样有利于合作学习时的有序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例如,在刚教三年级时,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第一次做实验太兴奋,拿到仪器时就互相抢着做,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听谁的,教室乱成一团。如果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小组成员自由发挥,整个合作过程便会如同一盘散沙。这时如果给每个人规定好各自的角色: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等,强调好各自的职责,让每个人都能人尽其才,这样实验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激发合作学习兴趣,营造探究氛围

作为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开展得好。小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好奇心很强,但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的层面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欲望。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问题清晰化,从而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时,课前可以先用毛笔蘸米汤在白纸上写字,干了以后上面看不出字迹,然后上课时先拿出白纸给学生看白纸,发现白纸上没东西,接着老师采用变魔术的方法:把碘酒喷在白纸上,结果出现了字。在引起学生惊喜的同时也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到底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尝试、探究,用种种办法,明白淀粉与碘酒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心里是多么喜悦和自豪。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置一些比赛活动,通过互相竞争来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中,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去查找关于月球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课件上用竞赛的形式出现,然后课堂上就把学生分成4大组,让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在竞赛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选择合适学习内容,营造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给学生选择的内容要合适,如果太难或牵涉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解决也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也不能脱离学生思维实际,不然会出现“冷场”局面;难度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可以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欲望。如,在《种子的发芽实验》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很积极踊跃,纷纷表达自己的问题。有的说要研究种子生长是需要水分还是不需要水分,有的说要研究种子发芽是不是一定需要土壤,有的说要研究种子发芽是否和阳光有关?……接着,面对刚才学生提出的众多疑问,教师可选取分不同的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这个阶段,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经历猜测、设计和完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解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等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阅读全文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实效

一、在交流中生成方案

科学教学中,脱离了外显的动的探究,内隐的思的探究就显得生命力不足;没有内隐的思的探究,外显的动的探究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动与思互生互动,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外显的动手活动,更要关注内隐的思维活动,提供学生自主制订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实验计划、全班形成实验计划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实验计划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互相补充,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形成实验计划,在学习中保持高涨的情绪,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为提高实验的实效性提供保障,为学生在实验中提升科学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时,我适时提供材料(每组一个酒精灯、两块小岩石、一把木质镊子、一盒火柴、一个烧杯、水),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时学生取长补短,如生1:实验前先观察岩石的模样(师:对了,这是个对比实验,实验前后都应观察岩石的模样。)。生2:实验时把岩石放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再放水里冷却。生3:要反复几次实验,这样看到的现象才明显。生4:岩石如果有裂缝或者掉小碎块,就可以证明冷和热会改变岩石的模样。生5:实验完后观察岩石的模样,填好记录单(我及时表扬:你是个细心的孩子,懂得提醒同学们要及时做好记录。)。接着根据刚才形成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实验……这样教学,实验计划来自于学生,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由于明确了实验步骤,学生有效地得出了实验结论,智慧的火花在实验中迸发。

二、在实验中亲历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亲历实验过程中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反思实验过程,水到渠成地理解科学概念,这样获取的科学知识记得更深,记得更牢。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学生做“使物体发出声音”实验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时,有的当材料员,有的当实验员,有的当汇报员,有的当记录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分工有序地动手实验。汇报时,有的小组用拨动钢尺发现钢尺由于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用拨动橡皮筋使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用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发现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泡沫,通过敲击鼓面,鼓面振动发出了声音……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分工合作,都亲历实验过程,亲历感受制造声音,提升“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概念的过程,课堂呈现智慧共享,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动态生成场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要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亲历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作者:尤金田 单位: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阅读全文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探究

一、注重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层级目标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在进行个性化教学时,应该注重个性差异,制定不同层级目标。也就是说,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教学目标分别从低到高分为三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比如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最为基础的教学目标即可。而对于接受能力稍微好一些的学生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就可以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完成中等或高等学习目标。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美术的课文“游来游去的鱼”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剪贴和绘画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应该对各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然后设计三个等级的目标———基础目标,中等目标和高等目标。如果该学生的动手能力不高,教师可以让该学生画一条大鱼并将其沿着线剪切下来,接着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剪切小鱼。如果该学生的动手能力较高,教师应该鼓励这部分学生在剪切大鱼的过程中探讨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剪切小鱼。当然其中涉及到折叠剪的知识内容。如果该学生的动手能力十分强,教师则应该让该学生在完成剪切后进行图案的绘制。这种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创建综合单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美术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目的是增强小学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通常只是局限于课本本身,没有考虑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相比之下,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难易程度上设置了较为连贯的学习单元。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认识能力大大增强,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艺术进行体验,扩宽想象空间,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原教材中,操作性不高,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个性化教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体验艺术。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美术的课文“千奇百怪的面具”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艺术能力。“千奇百怪的面具”该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懂得面具和地方文化的关系以及其在地方文化中起到的作用。面具风格多变,表现方法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各种材料进行面具制作,绘制自己的个性面具。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设计的面具进行故事设计。通过创建综合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将从本课程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单元“机器人”的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培养综合思考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注重综合评价,增强合作意识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程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各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小组内的成员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或者个人自我评价。同时组与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这种综合评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美术的课文“彩纸的妙用”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各种制作方法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他们的讨论情况和汇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更加直观地记录评价内容。同时对于所涉及的作品应该进行展示。对于那些好的作品,教师可以指出该作品具体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该作品本身的优点。同时对于那些不太理想的作品,教师还可以发动其他学生对该作品进行修改,这样涉及该作品的学生就能够明白该作品的不足之处,同时学习到其他同学的长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互相学习,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

四、总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