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德育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德育课程反思
【摘要】党的“”对现阶段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到各个学校阶段中,小学教育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小学教育工作者应把立德树人作为该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通过多种手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其在思想、人格、身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本文对小学德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出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希望为小学德育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小学德育;思考;课程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诚如杜威所说,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品德,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随着新课改改革的实施,目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提高小学德育的教育质量成为摆在当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难题,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
想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就需要抓住任何一个教育契机,进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战场,众多一线教师通过将德育与本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尝到了融合的甜头,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潜移默化提升,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和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理念,通过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使学科具有德育的新内涵,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增长知识、丰富道德生活和人生体验的新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结合,做到各学科知识、内容形式、理论实践都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其德育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通过抓实学科德育,使德育课融入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接受德育的熏陶,这对于培养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其正确的三观,提高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将德育工作落实到社会实践中
社会实践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还能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对于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更有潜移默化的提升作用。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将德育工作落实到社会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应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具体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点是社会实践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此才能调动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第二点是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只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他们去尝试,鼓励其直接体验、亲身经历,通过“做”、“观察”、“制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我努力,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对生活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目前,可供小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众多如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科技文化活动等,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中一项或几项进行开展。
国内外小学德育课程比较
一、中英小学德育课程现状差异性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差异
英国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其一,在整个青少年阶段,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责任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其二,使学生掌握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主要是从孩童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例如生理卫生教育等;其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公民意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具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其四,加强对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与意识的重点培养,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尊重各地域的文化风俗以及他人的价值观,能够与人平等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其五,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探索能力、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这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及地位,并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中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主传统的优良德育传统为主,也是由五项基本内容构成,即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宣扬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品质。中英两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都强调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的不同,而设置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内容。但是,英国采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上必定会强调资产阶级的统治与服务,重视民主政治教育和人权教育。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相结合,其民族特色鲜明,把集体主义作为核心,突出政治思想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英国的小学德育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偏重于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角色扮演中,这样更容让学生更真实的体会到身处他境、身为他人的感受以及应对能力,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懂得德育的重要性,也会在生活中更加重视自己的行为规范。此外,教师还会经常组织课外教学,会开展很多的团队合作活动,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并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中国的小学德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知识,其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四种: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实践法以及通过现代教育媒体丰富教学内容等。虽然我国的小学德育教材中都设置了辨析讨论、角色扮演、调查访问、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内容,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少有教师会在课堂上将其完全落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德育教学观念将会得到大大改善,其教学方法将会是多样化的。由上可知,英国的小学德育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强调学生亲身参与,重视角色扮演的作用。而我国的小学德育教学方法则偏重于以教师为主题的正面灌输方法,以教师的个人见解和知识储备向学生讲解德育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明显。
二、英国小学德育教学对我国小学德育教学的启示
(一)在小学德育课程目标方面的启示
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素质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小学的德育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开展德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并对小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推动小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对小学德育课程活动中的几种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策略
在小学里,开展德育课程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基础的教育课程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德育课程也不例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德育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意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发挥出德育课程的积极作用,不少教育工作者在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以下是对几种主要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它是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将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交流信息和情感,实现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教学中,实施该策略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来获得感悟和道德情感,从而完成自我和学习对象之间双向的建构,并获得更好的发展。主体参与的策略主要用于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它需要教师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主动与学生加强交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然的课堂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大胆提问和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对获得的情感体验进行迁移。所以,在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避免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教学倾向。第二,避免过于放任学生的活动,导致学生出现思想混乱。
二、感悟导行的教学策略
感悟导行的教学策略指的是引导学习主体自主感知具体的事物和情境来获得道德知识并认可道德观念。所以学生需要带着真情实感来参与教学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道理和产生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感悟导行的教学策略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在教学中做到知行统一。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好感悟和导行之间的度。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小学生在感悟道德情境时,往往难以对某一个道德观念形成统一的认知,此时教师就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来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与小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并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道德观念进行归纳与提炼,帮助他们产生正确的认知并做出正确的行为。因此,要在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施感悟导行的策略,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设置道德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该情境中进行感悟,当学生有所感悟时教师再进行科学的指导。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世界各国在今天有了超越过去一切时代的密切联系和交往。这既带来了机遇,也形成了挑战,制造了困境。如何利用机遇,超越困境便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背景之下了第三份全球性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对全球共同利益从概念、内涵到特点进行认真的解读,并运用全球共同利益这一理念分析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诸种问题,对如何在全球共同利益理念之下实现新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方法论导向,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民族性坚守以及具体的操作性措施。
关键词:全球共同利益;方法论;德育课程改革;文化的民族性
当前,全球化伴随着网络平台的普遍建立,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们期待、观望的愿景而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联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领域。而且,各方面联系与依赖的程度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今世界的错综复杂和矛盾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变化引发了紧张不安,人们寄希望于教育能够培养个人和社会掌握适应变化并做出反应的能力。”[1]这种现状既给世界带来了新的难题,当然,也包括着发展的机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与《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两份报告,近期针对全球化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新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第三份全球性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倡导“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元化、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1]1。此报告的为我们认识全球化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即将教育与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同时号召在这个理念之下进行全球教育治理,可以预期,这份报告必将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全球共同利益”解读
(一)全球共同利益的内涵
《反思教育》中将“共同利益”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是“人们的紧密联合,而不仅仅是个人美德的简单累计”。[1]69其基本内涵包括“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1]69的确,“除了少数心如铁石的变态者(如果这种人真的存在),每个人都会鲜明地体验到各种道德本能,如良心、自尊、后悔、同情、羞耻和道德义愤。这些本能使文化进化倾向于表现一般道德法则的常规,比如荣耀、爱国心、利他主义、正义、同情心、仁慈和赎罪。”[2]
(二)全球共同利益的主要特点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探索(5篇)
第一篇:新形势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建设
摘要:
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新课标的开展,对我国德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实现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转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以人教版德育课程为例,分析和研究了新形势下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问题。
关键词: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建设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育事业中不断推进德育课程国家建设、德育课程地区建设、德育课程校本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注重小学德育课程教育和教学,注重培养广大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通过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广大小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为他们日后为人处世、全面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新课程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
摘要: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精神,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途径,了解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以解决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德育课程;课程实施
小学德育课程是指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德育活动的总和,它应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传统的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因此,新课改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对培养学生道德的作用,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品德培养。
一、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
1.方案设计。对石家庄市桥西区C小学的部分教师发出问卷,收入小学德育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评价和考核方式、存在的困难等维度的实施现状的问题。2.调查结果。3.结果分析。(1)德育目标无位。当问到“您认为小学的德育目标应该是什么?”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德育就要符合“政治需要”和“社会需要”。虽然选择“重视儿童个体主体性”一项的比例也不少,但远远低于选择传统德育目标的比例。数据分析表明: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分数才是“王道”,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边缘化状态;另一方面,德育课程目标过多服从于政治需要,而对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重视不足,德育活动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德育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当回答“您所在的学校对德育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怎样?”这个问题时,很少数教师认为“本校的德育课程生活化做得很到位,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10%)。这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的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方面,德育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距离遥远。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环境、教育技术等层面的迅速变化相比,德育课程改革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另一方面,德育课程从属于政治需要,忽视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求,对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学习、交友等具体问题关注不够。(3)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当问及“您所在学校较重视哪类课程”时,回答较多的是学科课程和显性课程(54.3%),也有部分选择活动课程(23.5%)、综合课程(12%)。这说明,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仍偏重分科教学和教师讲授。另外,根据上表得出小学教师们习惯采用教师讲授(47.2%)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当然其他方式也很多被采用,方法存在多样化合理化趋势。但就现实中的教学而言,在课堂上灌输较多,缺乏应有的交流。(4)德育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原来德育课程单一的教师定型评价标准已不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在回答“学校是如何评价学生品德的?”这个问题时,表中数据说明教师都意识到新课改提倡的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实效有待提高。(5)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数据显示,教师普遍认为目前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最大困难在于“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紧,没有时间开展德育课程”(50.4%)。具体来说:一是缺少专业的德育教师。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大多数小学未配置专业德育教师,一般由班主任兼任,这些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忽略了对德育目标的重视。二是对德育课程的校本资源的开发较少。很多学校和教师虽都致力于校本资源的开发,但随意性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
二、新课程小学德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1.目标定位应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相统一。新课程在德育目标定位上,注重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并相互联系,形成道德教育的统一。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灵魂,德育是核心,心理教育是基础。把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内容选择应重视德育生活课程。从德育课程的内容构成来看,德育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德育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德育课程的内容选择要有新的视野,从到教科书中找内容转为到生活中找内容。教育者一方面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道德体验与道德需要,寻找德育与生活的交汇点,让“教材中的儿童”与“生活中的儿童”对话;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作为鲜活的德育资源,努力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环境。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要将自身的言行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发挥教育者榜样引领作用。3.教学方法应更新育人理念。德育本身具有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在实施德育课程时,必须注意两个功能的互动,并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作用。德育只有把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教学方式必须实现由“灌输式”向实践式、探究式、养成式模式的转换,让学生在对话、观察、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知道、懂得、理解”“体会、感受、激发”“辨别、表现、创造”,从而在体验中主动地发现而非被动地接受道德。4.构建多元化和发展性的德育评价体系。新课改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扬弃传统的评价观,寻求更为有效的、全面的德育评价体系。建立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5.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师资专业化建设。德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学校可以组织一部分有相关德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专门从事德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并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成为专业化德育教师。
小学德育活动教学有效策略
1、做好感悟导行,提高道德素养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感悟起着内化机制的作用。感悟导行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主体要主观的认识具体事物,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在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去感受到真正到道德真正的内涵,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活动化教学可以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以及信念。感悟导行策略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这种策略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由于小学生对道德情境充分体验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教授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最终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比如,当老师要讲“我爱我家”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一单元的中心,并且要学生回忆自己为家人做过的事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能够提高的道德素养。
2、组织合作探究,培养优良品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合作探究是最基本的形式。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知识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通过活动可以为学生与老师提供广阔的交往平台,最终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合作探究策略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的相关问题。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以及探究的过程。在组织活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小组活动或者群体活动来开展活动教学。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尊老爱幼”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参加社会各种服务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不断培养学生关系他人的优良品质,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
3、注重创新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创新发展是灵魂。创新发展策略主要是指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上,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选择。创新发展策略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与个性之间发展的问题。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多元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断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的创新发展策略。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共性。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4、结束语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家庭及民族风俗对孩子缺乏制约力
纵观广大农村小学,多数孩子为留守儿童,家长极少行使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导致孩子贪玩好耍,对学生思想品德缺乏起码的引导、教育和监督。再加上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辈打工及农业种植,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滋生了孩子很多不良习惯,如不礼貌、懒惰等。同时,受城市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人生观和价值受到观扭曲,以前备受推崇的孝、仁、诚、礼受到城市拜金、享乐、个人主义的侵蚀,导致农村儿童自我中心严重,不理解父辈的辛苦,贪图享乐。
(二)农村小学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亟待改革
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上看,学校德育教育多数是以品德课的方式孤立进行,缺乏以生活实际的融合,教育、教学德育渗透的环节相互独立,认为德育教育是德育教师的专属工作,与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沾边,没有全局的德育观。从德育教育教学的方式上看,多数德育理念采用生搬硬套或学生自学接受德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认清德育理论的最终思想,不能将品德知识内化形成学生自觉的品性修为,造成品德知识与行为的断裂。从学校教学研究上看,德育教育研究流于形式,课程安排未得到有效落实,虽然多数学校设置了德育课程,然而在现实教学日程中,德育课程作为“副”课,经常被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主课”挪用,让本来实施困难的德育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三)学期末的学生德育课程评价制度陈旧
总的来说目前农村小学德育课程评价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的行为道德是否规范,极少对学生品性是否发生本质变化进行关注,且在学年末的德育课程评价上往往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评价结果带有主观性,缺乏真正的评价制度贯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