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德育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探讨
摘要:人无德则不立,身为祖国的未来,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渗透,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需求,结合小学生的道德发育特点开展有意义的德育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弘扬法治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有效改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其中,德育站在首要的位置上,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扩大,学生受到的不良干扰也越来越多,给德育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真正地落实德育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重视学生本身的成长需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德育的思想,从而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可以运用从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情感是影响人行为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学生在未来会走向怎样的道路,取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而通过将德育的理念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切实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对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潜移默化当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正确学习方式的掌握。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反复记忆的方法学习道德与法治,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而通过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情况,充分地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如此,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教学实践改革行动,因此,教师对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掌握都还不牢固,取得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一些教师没有理解德育的观念,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将正确的道德标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同时,在一些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不协调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受重视,甚至一些学校会让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这就很难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进行充分分析,并且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生成。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致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和空洞,难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情感。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策略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个阶段的教学都把重点放到核心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也更加人性化,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德育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有重要的塑造和引导作用。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策略
能力和道德素养是同样重要的,二者需要在教学当中同步推进,如果一个人只有能力上的卓越,在道德品质上却是败坏的,那么他的能力只能对他起到负面的影响。德育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小学阶段的德育会对学生的思想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当前小学的德育主要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上体现,数学对于德育的贯彻比较少,这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德育渗透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首先应该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然后结合学生的个性,展开具体的德育渗透,强化学生的道德品格素养。德育的渗透不能只强调在口头上,而是应该融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扩大影响。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加强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对于教材在德育方面进行深入挖掘,融入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二、当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情况
(一)教师缺乏德育观念。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理论,能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所以传统的数学课堂,在德育方面的渗透非常少,这也是造成数学教师和学生沟通较少的原因之一。当前大多数的教师,虽然根据教学改革已经创新了教学方式,在教学当中融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但是在德育方面依然是不够的。实际上,德育的内容和核心素养是息息相关的,老师可以通过德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德育工作路径探索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德育工作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是小学生德育的两大场所。开展“家校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应以学校为主导,定期召开家长会,如开展座谈会、家长沙龙等活动来交流德育心得;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培训,开展多元化德育;建立信息互动机制,增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家校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三管齐下,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一体;工作路径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德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人际关系和基本道德有了自我感知,因而德育也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小学德育工作关系到小学生道德启蒙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关系到其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伴随着我国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德育模式转变,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和丰富的思想品德案例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众多素材。学校、家庭是小学生德育的两大主体,构建家庭、学校协同联动的小学德育网络,既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提升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1]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座谈会、家长沙龙活动,交流德育心得;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培训,开展多元化德育;建立信息互动机制,增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提高家校互动效果,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座谈会、家长沙龙活动,交流德育心得
家长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家校互动形式。家长会的主导方是学校,校方将家长集中起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进行讨论、沟通,从学校和家庭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状态,以便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学校开展的家长会既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家长们传达学校的相关政策,又能够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统一的讨论,因而是一种效率高、覆盖面广的“家校一体”德育路径。但是,在平时的家长会活动实践中,许多学校的家长会往往会沦为成绩报告会。由于班主任或者课任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的学校在家长会上甚至还会公布学生在班级、年级的成绩排名,并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点名表扬、提出意见等,使家长会失去了德育的部分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部分家长可能会对家长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并对教师召开家长会的动机产生逆反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会给学生、家长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为进一步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家长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应定期召开旨在促进沟通的家长会。家长会作为学校与家庭进行沟通的重要形式,应当注重实效,应充分发挥其联动作用。如通过座谈会、家长沙龙、德育分享等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座谈会不同于以评价学生成绩为主的会议,而是成为家校充分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教师通过数据、案例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以及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相关措施,介绍小学德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征求家长对学校德育方面的意见,回答家长在德育方面的相关疑问,促进两方的教育沟通。家长沙龙、德育分享等活动则主要是家长之间展开教育经验分享,给家长创设宽松自主的环境与机会,将家庭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和案例向其他家长展示,有心得一起分享、有困惑一起解决,共同探讨有效的家庭德育路径。[2]
三、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培训,开展多元化德育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迭起,适应了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开始渐渐忘却流传千载的传统文化。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中华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的问题成为小学德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展活动;成果展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脱离了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将失去滋润它的沃土。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何高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相结合呢?首先,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际活动,以实践促真知;最后,教师还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巩固的目的。
一、变换教学方法
相对于形形色色的现代化元素,传统文化十分枯燥无味。同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教学方法是整个课堂教育的灵魂。好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更高效率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提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多媒体展示、以点带面、课堂展示等方法。[1]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例如,讲“仁义礼孝”中“礼”的部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社会中使用礼貌用语的案例视频,同时在礼貌用语和一般用语之间进行对比,如麻烦别人做什么事时,是否向对方说“请”和“劳驾”这类语言,别人帮忙后是否向别人道谢。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感受到采用礼貌用语给别人带来的愉悦感受,反之则会让人感觉不舒服。通过代入情境式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后,学生就能直观意识到礼貌用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实际上,相对于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法,像这样的实例教学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
二、积极开展活动
积极开展活动对巩固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积极开展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巩固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正确的开展活动对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未来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在考虑开展何种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这些活动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争取做到在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进行趣味知识竞赛、特定场景模拟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德育教育的相关活动。例如,在讲到诚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经典案例“曾子杀猪”来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即安排各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台词、道具来进行趣味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趣味知识竞赛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分组列举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诚信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同样的,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诚信做人的名人宣传视频,通过名人效应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成长。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摘要:“互联网+”时代给学校德育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因此,学校必须切合时代,基于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教育生态,推动互联网和小学德育工作的深入融合,激活德育工作创造力,从而构建小学德育工作新形态。
关键词:小学;德育;“互联网+”
引言
201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快速成为十大流行词,这足以证明互联网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力。传统“说教式”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而“互联网+”为实现“德育教育+”效应创造了机遇。因此,学校必须推动互联网和小学德育工作的深入融合,构建小学德育工作新形态。
一、“德育资源+”:构建鲜活的德育资源
现代教育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资源的竞争,“互联网+”时代下,学校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意识,基于当前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确立“德育资源+”德育工作资源开发思维,实现德育工作资源创新,将传统的德育资源和网络德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丰富的德育资源体系,从而提高德育资源的感染力和鲜活性[1]。
(一)传统德育资源数字化
德育教育论文(7篇)
第一篇: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模式研究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是指职业院校运用一定的德育教育方法进行德育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真实效应,德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需要长效机制。因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变化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首先体现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次是促进职业院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最后是师生整体精神面貌正能量的变化。另外,职业院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因此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还包括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以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他的职业教育思想被媒体解读为“公平、立德、改革”。职业教育最重要任务之一的加强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是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我国学术界对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十分活跃,已成蓬勃发展之势,丰富多彩的新型德育教育方兴未艾,已成为我国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话题。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困境
(一)价值观多元
随着网络的发达,西方多元的价值观同时传播,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想饥不择食,西学泛滥,部分大学生思想浮躁,陷入狂热的虚幻的理想追求之中。出现“合理利己主义”思潮,崇尚"个体本位",由“集体主义”转向“自我中心”,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权威被打破,校园涌动着五花八门的新观点和新思潮,成立学会和社团,“竞选热”、“参政热”、“西方文化热”,不断翻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大学生价值观发生着急剧裂变,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不断突破,也折射出价值观的异常迷乱。
(二)忽视德育教育的作用
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德育教学又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德育教学联动多学科,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融合部分德育教学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的枯燥性,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正面价值观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格。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的意义
小学生的阅历较少,接触的知识较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形成错误的思想,做出错误的行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内容,首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应以知识为导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德育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主动思考、面对事情辩证地判断,英语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案例让学生思考“当自己身处在当时的情景内应如何做?”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最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德育教学的认知,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德育知识转变为主动了解正面信息,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事情形成自己的思考。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渗透措施
(一)结合教材挖掘德育教学的内容
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短对话,对话中不仅涵盖了英语教学中的各项知识点,还包括了许多生活中的场景。对话产生的交流、情景都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素材,对此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短对话进行深入挖掘,并且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例如,在 Where areyou from?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对话,了解 Iam come from...的句式,从中延伸出 I am Chinese,I comefrom China.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徐悲鸿在国外留学时的爱国举动,当外国人歧视他的国家时,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承认自己的国家,带上了“我是中国人”的胸牌,用英文翻译 I am Chinese,通过这一案例向学生渗透爱国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挖掘教材,引入德育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日常教学中渗透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实践
【摘要】少年强,则中国强,随着我国经济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对于教育事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实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逐步被重视起来。为此,小学班主任作为小学生教育的重要因素,要有能够积极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实践
古今中外,先进的有作为的人都是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德的养成,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一定要加强小学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重要认识。
一、我国小学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现状
1.缺乏有效的激励策略。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是主要的教育实施者,要积极发挥自己组织引导的作用,要结合小学生小小的、渴望被认可的特点,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来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德育知识的学习中来。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小学班主任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激励策略。主要体现在:激励政策方向方法不明确;在组织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开设记录不够完善,缺少良好完整的德育教育案例可借鉴;德育教育过程中,对于激励项目的设计和应用环节甚少。以上情况,导致大部分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质量不高。
2.德育教育缺少实践的环境。由于某些小学班主任缺乏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一方面,对德育教育实施填鸭式的灌输教授方法,只停留在被动听的层面,不能创新教育模式,小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缺乏积极性,使得德育教育并不能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另外,小学班主任认为德育教育不如其他学科教育重要,缺乏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得德育教育智能宏观的停留在学校学习、校园应用的普及上,在生活的家庭中得不到有效实践。
3.没有完善的德育组织体系。学校组织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完善的组织德育教育的体制作支撑,是德育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上,没有专门设置系统的激励体制,记录制度和教学方案,德育教育工作还在摸索阶段,单凭教师对学生的不完全掌握的特点,在自主开展,缺少科学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撑,对学生存在的潜在的德育问题缺乏预见性,致使德育教育工作开展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