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企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积极效应

1.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形成了富有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校训、办学定位等办学文化理念。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利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有利于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条件下,校企合作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高校、企业、学生、政府等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运用经济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构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约束机制,运用教育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既要靠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不能忽视合作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就要运用教育手段培育企业和高校追求合作效益双赢的理念,营造合作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架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赴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学生首先是角色的转换,由学员变为企业员工,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学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实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工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的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效、快节奏的工作运转,这些为学员们的思想提升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阅读全文

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

1校企合作下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阅读全文

财经类院校企业文化论文

一、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创新性分析

(一)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能性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众多的关联性,二者对接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梳解:首先,从特征上看具有相似性。其一,二者同具有综合性。一般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部分组成。其二,二者同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必然反映时代的变迁。其三,二者同具有历史性。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变化与发展过程;其次,从基本功能上看具有相通性。二者都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等;再次,从对接的基础上看:一方面,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均需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另一方面,在目标与内容上,二者都必须使其成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成员的人文素质与修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协调人际关系,改进方法,提升能力,在终极价值目标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创新性诉求

“创新实践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当代的现实生活是由知识经济、全球化构成的,它们充满了创新实践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市场经济的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因此,无论企业还是高校,都必须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力求解答“钱学森之问”。换言之,以创新实践为特点的当下,创新无可非议的成为人才的内在属性,我国的任何一个领域,这里自然包括财经类企业与财经类院校,都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种应然与实然的诉求,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从财经类院校的地位上,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亦或是从知识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上来看,财经类院校必致力于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整合中谋求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从主观而言,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人,是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地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从客观而言,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的普遍性与主导性使现代社会的一切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性,要求现代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适应创新实践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变革。”这意味着,一方面,财经类院校仍然是知识创新的平台与载体,与此同时,又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各方面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与此同时,创新人才还必须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换言之,财经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实现与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链接,实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既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关照现代人才的内在属性———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作出积极贡献。“……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心理实验室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验,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更不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去攻关,而要通过开放办学、参与创新实践等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缺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问题厘析

(一)二者在自身特质方面存在差异

阅读全文

校企合作下实训室文化建设论文

1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思想

北方黄金珠宝学院实训室文化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旨,以实训室建设为载体,强化企业标准化管理,以“6S管理”保证实训现场和企业生产的一致,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交融,加快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零距离就业。

2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内容

北方黄金珠宝学院实训室文化建设围绕各专业进行企业调研,掌握企业文化、业务流程、行业标准等相关信息,制定符合各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相关制度、规范、流程,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室。通过职业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职业人”,实现就业上岗零对接。

2.1精神文化建设

实训室精神文化建设是合理利用实训室场地、设备、图板等物理设施,将传统校园的“书斋”文化和企业生产中的工作价值观精神有机结合,展示和传播企业精神。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结合实训内容及行业特色,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室。例如:在实训室、长廊等公共场所,引进或编写一些引领性或警示性的标语,制作企业文化挂牌。通过运用警示、提示、安全,环保、规范等知识标语,再现职业工作现场和企业文化,使实训室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明显的企业特征。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做的主动性,我们设计了“管理出效益”、“不断动手实践,每天都在进步”、“多一点点:多一点努力、多一点实践”等图文并茂的宣传板,经常提醒老师和学生不断实践、多学,不断进步,传播这种踏实安定的工作精神。另外,将合作企业的厂区图像、工作场景、劳动模范做成宣传牌展示在北方珠宝学院办公楼和教学楼的醒目位置,教育、感染师生。

2.2制度文化建设

阅读全文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研究论文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文化缺失。

现实中,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雷同现象较为普遍,特色文化难求。所反映出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单调和重复,更主要的是由于不是自己孕育的成果,就不会真正属于自己,更谈不上文化创新。按照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在某一行业中应具备典型优势,其专业设置应具备专业指导性和技能主导性,其发展方向应该集中发展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并形成专业群,树立自己的教育品牌。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教学机构、教学用地等方面盲目扩大,放弃自身的优势专业而去开设一些基础薄弱的热门专业来吸引生源,行业特征并未在专业设置中显现,更谈不上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扎堆上热门专业,到了毕业时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同时也造成了高职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而且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上,缺乏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的探讨与提炼。而对于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即将步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高职生来说,缺少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也就意味着完成不了对其在精神、心灵、性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全面塑造,高职院校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崇高人格力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这一育人功能。大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层次升格而来,受原有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生源层次的影响,难以形成较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则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对精神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呈程序化的简单应付,造成学生对精神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不强;而且由于许多教师自身精神文化建设能力的水平不高,使得学生活动缺乏专业、有效的指导。并且,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缺乏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文化品位不高,造成责任心的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和协作精神淡薄,使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倍功半。

(三)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人文文化势必受到削弱。技能文化教学生“做事”,追求“合规律”、“合规范”;人文文化教学生“做人”,力求“和而不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错,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可是这其中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后不久就辞职或被辞退,于是频繁换工作,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企业的工作节奏和企业文化都显得不适应,面对企业的激烈竞争和严格管理不能很快转换角色,难以适应企业需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对于学生进入企业后所需的团队协作、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方面显得薄弱。目前高职教育在社会上未形成价值认同,因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参与高职教学改革思想动力不足。从高职教育内部来看,高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懒、松、散”,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间早已司空见惯;个别高校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忙于“赶场”,却对高职教育教学特别是人文教育应付了事。

阅读全文

实习基地建设文化产业论文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要求高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需要很强的应用能力。因此只了解外在文化生态的相关环节,依靠单一的校内培养,是无法胜任的。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企业的困惑之一就是学生上手慢,沟通与应急能力差,实践能力明显不足。目前企业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出现了明显的偏差。高校吸收中外优秀管理经验,构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校企协同培养的实习基地,是一项创新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高校文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一)作用有限

现有实习基地模式是高校与基地签订合同,学生在大四实习期间可以优先选择实习基地,但僧多粥少,多数实习基地不能容纳较多的学生参与实习,致使诸多基地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基地。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实习基地,自行寻找的公司常常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甚至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工作,只是挂名实习。加上文化产业涵盖范围较大,就业口径较宽,学生兴趣点不同,有限的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二)投入不足,管理落后

除了校内教学,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尤其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活动时,高校要花费建设、管理及其他费用,成本太高,经费出现严重不足。加上一般高校院系没有专人负责与共建单位的沟通联系,对实习基地的概况、能承担的实习项目、规模容量、基本设施等资料档案掌握不全;教务处缺乏对全校实习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检查和评估,也是高校实习基地建设及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主要障碍。

阅读全文

校企联合增进酿酒专业教育培养刍议

为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该研究室于2001开始,率先在四川大学进行了中国酒及酒文化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从课程开设以来到目前为止,累计选课人数已达数千人,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在拓展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就业以及为酿酒行业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提高教学水平和结合行业实际需求,我们积极联合省内外酿酒企业参与教学实践,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酿酒行业背景、专业教学状况和合作企业介绍

酿酒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酿酒行业获得了迅猛发展。2011年我国的白酒产量已突破一千万吨,啤酒产量接近五千万吨,其他各酒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酿酒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迅速增加,尤其是白酒等传统酒类的生产,历来以经验操作为主,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本课程组所依托的四川大学生态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室,长期以来与省内外许多有影响的酿酒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如茅台集团的浓香白酒酿造基地习酒公司、拥有“沱牌曲酒”和“舍得”等名酒品牌、在全国首开“生态酿酒”先河的沱牌公司,以及拥有“水井街酒坊遗址”文物和“水井坊”品牌的水井坊公司;此外,一些其他酒类的知名品牌如“金威啤酒”等也在成都建有大型生产基地。各具特色的代表性酿酒企业,为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 校企联合培养酿酒专业人才的意义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让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实现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企业生产的互动和无缝链接。对于酿酒专业方向的教学来说,实施校企联合有助于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不仅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能够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产学研结合、采用现代科学阐释酿酒企业的传统操作经验,可以使企业实际生产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得到分析、总结和提高。此外,对于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实力,以及建立起学生和用人企业之间的联络渠道等各方面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3 校企联合培养酿酒专业人才的探索

为提高我校酿酒专业方向的教学水平,我们在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校企联合的尝试。

阅读全文

工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应用技能型的人才正在日益受到关注,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有必要侧重于转变现存的人才培育模式,充分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从而培养出富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测量;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2019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20条”,文章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2025中国制造背景下,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队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校针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以下几点分析:

1构建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4年,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测绘现有相关企业2万余家,从事测绘地理信息从业人才超过40万人,且产业服务总量逐年在增长,2014-2020年这一阶段,提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目标要求:测绘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且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测绘行业作为我国基础建设的排头兵,对国家基础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更多合格测绘类人才仍然是推动国家基础建设发展的第一要务。在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较快适应各种信息化测绘技术,解决测绘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校教研室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下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我校教研室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是将企业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业教师下到企业一线,调研目前该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同时将企业的行业专家邀请到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以工程测量技术为主线,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的目标,将实践课程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考虑到测绘行业需要团队配合,还需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精神。

2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