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风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特色校园文化育人成效探究
摘要:
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成长需求,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论文以岭南师范学院的实践育人提升项目“高山榕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保护”活动为例,阐述如何依托“雷阳文化”精神,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来提升学生工作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
特色校园文化;雷阳文化;育人
一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背景思考
构建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建设主旨明确、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合适载体的设计与培育,以品牌的形式渗透到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去,指导和引领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结合本地特色,深挖本土文化
大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1校风建设:扶植创新型人才追求真理的奋发精神
校风是大学的文化核心和办学灵魂。建设良好的校风,可以形成教书育人的优良环境,营造教师执教治学的浓郁氛围,凝聚学生茁壮成长的精神力量。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迪尔米德教授说:“一所大学的质量并不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教学大楼,也不取决于它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决定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人。一般来说,即使有风景如画的校园、汗牛充栋的图书馆、装备精良的实验室,但要是不能将最优秀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生吸引到这些建筑物中来,那只能是金玉其表。”[1]宁波诺丁汉大学并不追求校园校舍的豪华气派,而倾心致力于校风、文化、大学精神的内涵建设。恰如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所讲的那样:“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物质存在很简单,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2]这种认识观念早已成为学校办学和教书育人的“定海神针”。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重视人的因素,发展人的智慧。大学就是拓展人的智慧之学术圣地,是经济社会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动机。秉承这样的理念,我们确立了“一流学术成就,一流国际人才”的校训。其中,一流国际人才当然是创新型人才。校长杨福家曾经将“成就”二字解释为:不是“刻意塑造”甚或“强行改造”,而是“引导完成”。也就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源头拉丁文educare“引出或发挥”的意思[3]。组织一流学术、成就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做法是:
首先,将中国最急需、国际最前沿,又是英国诺丁汉大学最具优势的学科专业移植过来,保证教学院所设置的适恰性、前沿性和高起点,增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学术意义。譬如,国际文化传播学专业,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文化认同、传播学、新闻学、艺术理论、电影文化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理解上的国际视角;国际学专业,利用经典的与新兴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历史学成果,指导学生全面、客观、批判地回顾过去数十年全球走过的发展道路,评价与分析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低碳零排放、能源再生可利用专业,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探讨学术发展前沿,运用工业化加快给人类地球带来严峻挑战的大量事实,揭示可持续发展原理,阐释应对性策略。总之,目前设置的教学院所与学科专业,都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历次全英大学专业评估中的五星级专业。
其次,坚持从英国诺丁汉大学选派高水平的管理和教学骨干,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优秀中青年教学人员,优先录用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优秀博士。学校的历任执行校长与各教学院所负责人,均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管理高层和著名专家学者。如首任执行校长高岩教授原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亚洲文化研究著名专家;继任执行校长彼得巴特利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动物学会会长;前任执行校长罗杰•伍兹教授曾任英国现代语言大学委员会主席,2006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协会(FRSA)高级会员;现任执行校长尼克迈尔斯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曾经是该校比较年轻的教授之一。他们坚实的专业功底、成熟的教学经验、卓越的学术成就、丰富的领导阅历和颇高的国际知名度,确保了教育家办学的专业水准和“教授治教”的大学传统,体现出“内行领导”的学术凝聚力和“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视野。还有,就是依托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术优势,聘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学。旨在介绍不同领域的学术前沿,揭示相关课题的发展态势,展现知识创新的非凡人生。从2006年开始,学校设立“诺贝尔奖大讲堂”,先后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麦克德尔米德教授、李政道教授莅临讲演。设立“中国院士讲坛”,相继邀请中国科学院韩启德、中国工程院徐匡迪、国家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徐冰士等院士亲临讲学。设立“全球名人讲座”、“诺丁汉大学教授讲座”等,其中英国诺丁汉大学知名教授讲座36场,国外专家学者讲座127场。
相沐染濡,玉汝于成。短短几年,形成了好学上进的校风环境与真做学问的浓厚氛围。这里的师生严谨刻苦,努力认真,自由讨论,平等对话,追求本真的科学精神油然而生。总理2007年5月14日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而在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要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氛围,并不断完善和发扬,影响越来越多的人”[4]。这就是校风、文化、精神的巨大凝集力量。狠抓校风建设,旨在扶植创新型人才追求真理的奋发精神。
2教学中心:夯实创新型人才学术积累的牢固根基
创新型人才需要知识,而且必须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广泛的专业兴趣,洞悉学术前沿,了解发展趋势,掌握科学方法,简言之,即要求具备学术积累的牢固根基。学术根基必须在教学中铸造。学校贯彻“以人为本”、“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教学,关注质量,创建“多元化”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快文化创新的发展速度,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强烈动力更是在校学生的精神舞台,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从某师范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出发,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在校生发放了1198份调查问卷,运用SPSS分析该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目的为大学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状况;建议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独特的文化氛围,凝聚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整体素质,在学生的培养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丰富文化生活、加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某所师范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问题,最终得出结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从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维度进行考察,综合分析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3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8份,回收率达90%。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1整体情况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频数分析统计方法,直观的了解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本校校园物态文化建设评分较高,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是在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维度得分较低满意度不够。这就反映了一个整体情况,目前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建设校园文化的软硬件设施,比如文化广场、体育场馆,同时设施先进,文献资料比较齐全,艺术师资力量雄厚,能够为该校在校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相应的艺术学习指导。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性意义不大同时内容偏窄,层次较低并不能很好的体现校园文化的核心即精神内涵,同时缺乏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校园文化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理解为简单的学生课外文艺体活动。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提升。
论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重要性
一、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功能
作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文化素质讲坛”在许多高校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讲坛请的是校内外的名家、名师、名人等著名的文化人士,讲的是文化知识、文化理念、文化发展趋势等文化大餐,传播的是文化精神、文化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导向、引领的作用,不仅有力地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文化人格,而且也会厚重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升华学校的文化格调,凝练学校的大学精神。同时,一个特色鲜明的成功的“文化素质讲坛”也会成为学校在校内校外的一张文化名片、文化标识,对大学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力、知名度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二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虽然是“文化素质讲坛”,但却直接或间接地承载了德育教育的功能。讲坛所体现出来的诸如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位、坚定理想信念等作用,均是德育功能的体现。而且,既体现着短、平、快的作用,又有着影响宽厚、意义深远的价值,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和调节功能。
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地方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
摘要:文章详细总结了地方高校组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活动形式,并通过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结果,以期为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科学道德;学风建设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学风主要是指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态度、风气和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建设中既要包含治学的精神、态度和原则,也要包涵必要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中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甚为重要,对于帮助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学术生涯阶段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引导传承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学风与品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引领社会风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二、宣讲教育活动开展
每年年底,学校会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年会活动,以年会活动为契机,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与研究生学术年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之风来规范、指导学术交流,同时在学术交流中又充分体现了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摘 要:学校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高度一致性特点,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为学校共青团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均随着当代高校学生特点的变化有了新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分析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共青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研究具体的参与策略,以期为学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学校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以高校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发展空间,反映的是高校青年学生自身的独特思维和行为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下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思想精神状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学校共青团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校共青团工作开展又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因此两者具有紧密关联的特点。研究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两者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及提升育人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共青团需要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各项工作
高校教育工作中育人工作是中心和核心,因此学校共青团开展各项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致力于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园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风及学风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思想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结合体现。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必须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使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共同结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共青团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形式及内涵,充分体现其育人作用,同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持续发展。学校共青团工作过程中育人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可以将校园文化的内涵融入其中,并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使其得到充分体现。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高校学籍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学籍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综合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保障,也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基础,因此应当明确认识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高校学籍工作的实际管理情况,从人才培养和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适合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策略,为高校教学管理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并保障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育;学籍管理;人才培养
学籍档案是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方面的真实历史记录。贯彻高校教育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阶段,对学生转专业、降级、辍学、留学、校际学生交流等学籍异动,异常情况、毕业资格考试等方面的信息,对学生来说,学籍档案是就业或继续学习的重要材料支撑。因此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成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学籍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统一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记录,并对学生的异常情况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保障高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但由于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统一,导致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学籍管理的正确认识,甚至将学籍管理工作局限为教学管理部门的内部工作,导致学籍管理工作安排和实施过程节奏缓慢。并且长期以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理念落后,在管理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造成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二)时展对高校学籍工作带来的挑战
创新人才培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科研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当前高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缺失,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思想引领,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将知识产权通识课、学术道德课程纳入到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
关键词: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产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科研能力,更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术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术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近年来,本科生论文抄袭,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学术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形成健全人格。求真、诚实、理性、创新学术价值观,是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关键因素。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能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知识产权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创造性,知识产权的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是知识产权获得授权、保护的结果。创设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就是鼓励创新,惩治模仿、抄袭。通过知识产权教育,树立知识产权、诚实守信意识,进而激发创新创业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课程计划中加大学术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对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的作用,还应当发挥党团组织、行政部门等各方面育人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学术道德素质培养还未得到党团组织、行政部门重视,学位管理制度不具特色、学术规范实施细则缺乏,部分教师对自身的学术道德要求不严格,这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诚信行为。学校党团组织及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有关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开展得不到位,没有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