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消费经济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循环经济下生态旅游进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是基于20世纪全球高速推进的工业化所形成的一种单向度、线性的“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增长模式的一种反思,是对过度工业化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一种自觉的克服和抵制。在循环经济理论视野下,经济活动被理解为一套物质资源循环往复的流动过程,即“物质资源—劳动产品—消费产品—循环资源”,而这一过程所遵循的是“节制开发,高效利用,限制排放”的原则。这一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顺应了现代社会文明、集约型发展的大气候,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可多得的创新思路。我国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完全有必要顺应这一形势,在迎接工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循环经济模式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内涵式增长。 一、循环经济理论对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循环经济理论指导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实现 “循环经济理论摒弃单线程发展理论的那种完全以经济效益实现为唯一目的的思路,而以全面的、可持续的视野构筑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共同实现目标。它所主张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内涵是和谐共处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关系格局,而实现这一格局的基础在于要求节制资源开发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次数和效率、对资源废料的回收利用等。”[1]从这个角度来讲,西部地区要实现三大效益,就必须要以循环经济为基本的指导。首先,西部地区开发过程中由于要严禁至少尽量减少对原生态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过度低效利用,要秉承一种保护性开发的态度对待生态资源,并通过强有力的措施诸如一票否决制等进行严格控制,严肃惩治那些因一时经济利益和政绩冲动所引发的随意开发行为。这是从旅游资源的提供方而言。其次是针对旅游资源的消费方,也就是广大旅游观光者。循环经济理论也能够教育他们形成一种文明、节制的消费观念。一般而言,旅游消费从顺序来讲,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游玩、购物、休闲等等,每一个消费环节都要直接或间接的耗费一定的资源,尤其是在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消费,如若消费观念不健康,以不文明的方式消费固定的生态资源,必然会在日积月累的效应下造成生态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失序。而循环经济理论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塑造作用,让游客形成文明的旅游观并指导文明的旅游消费。可以说,循环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力求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目标,是建立在一个全过程基础上的,包括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工程环节、设计和营销生态旅游产品环节和循环利用“后”资源工程环节。 (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西部地区生态旅游支撑系统的建立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野中,生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人与自然关系决定于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市民等多方面的支持。而对于繁复庞杂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工程,必须要有一个事无巨细的支撑系统。“在循环经济理论视野下,这套支撑系统从微观讲包括经济政策支撑系统、法律法规支撑系统、专业评估支撑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等,都对西部生态旅游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2]基于我国西部地区在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上存在的宏观政策定位不明确、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专项评估能力弱及不到位、科技及创新能力不足、公众参与不积极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灵活掌握和运营得到解决。比如,可以通过循环经济理论中常用的绿色核算系统来构筑西部地区生态旅游的整体经济指标评估体系,用以整体上、宏观上把握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消耗的量化程度,从而深刻而直观地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实实在在的效益。而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有必要将循环经济理论中的技术元素活用到生态旅游建设中去。比如一些比较普遍的技术类型,废物利用技术,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等污染类型的治理技术等。积极采取无害或低害的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清洁耐用的生态旅游产品,从而真正实现高产出、低投入和少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循环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理论,必须要大众化和通俗化,才能成功的吸纳广大社会民众的真正认同、参与和践行,才能真正促进生态旅游的真正有序发展。特别是要通过生态旅游教育以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游客,使西部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 (三)循环经济理论指导西部地区生态旅游推动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地进行经济维度的生成。首先是可以指导其生态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功能实现。“循环经济理论认为GDP增长不仅有数量的增长,还有价值的增长,而对于生态旅游发展而言,尤为重视这种价值的增长,即内涵式增长。”[3]因此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指导下,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对其生态旅游产品进行充分的展示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其产品质量内在所体现的生态旅游功能,包括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的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和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而只有真正将生态旅游的各种功能落到实处,找到抓手,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精品的升级和创新性塑造。其次是可以指导其服务品质的提升。旅游业本身就是一种以服务为中心的产业类型,而生态旅游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则要实现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优化处理。这种产业升级具有一个重大的社会意义,即推动社会结构从生产型转向了服务型。 二、循环经济视野下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因此从产业结构和整体产业链的角度来讲,要先从宏观上构筑一个完整的、贯通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地区各产业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和高效利用,并从产业类型形成一种补给与攀升的此消彼长的常态发展模式。首先在生态工业建设上,通过文明、集约化生产模式的实施,率先在企业层次实现循环经济,通过各种生产模式创新和变革,从根本上限制生产对生态的不利影响。通过各种新兴技术的运用,积极循环利用各种工业废弃物,在工业生产体系内实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模式,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生产目标底限。其次是在生态农业建设上,主要遵循“立体式农业系统”,即“太阳—沼气—耕地—畜牧业”和“鱼塘—鸡鸭鹅”共生的多层次农业系统,以及各种形式多样但遵循生态规律所开展的有效的农业耕作模式。最后是在生态旅游业的“总结式”综合发展上,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上进行整合式、联动式的发展,以文明、集约、节制的态度对待待开发利用的生态旅游资源,要适度、有底限、有分寸地开发,要始终在承载力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挖掘利用。同时还要不遗余力地修复和补偿被破坏的生态资源,以尽量小的代价去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转化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p#分页标题#e# (二)建设循环生态文化以促进西部生态旅游的全方位宣传 “文化是现代企业体制下不可多得的精神资源和动力源,而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必要通过文化来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无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营销方还是消费方,都能够逐步培养出文明、集约、有序的循环生态旅游意识,这就是循环生态文化作为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产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张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稳定发展的文化,自然是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兴旺的不竭动力。”[4]“从微观上来说,循环生态文化包括旅游城市的整体面貌、城市风情与风格,还有城市以及地区市民的循环生态意识,以及生态循环意识在体制文化、社会风气方面的具体体现。”[5]可以说,构筑循环生态文化系统,是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对产业自身的一种凝练和超越,是进行产业升级的质变动力。 现代旅游业已然构成了西部地区的振兴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支柱性产业。“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的双重限制下,循环经济生态旅游产业势必成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业常态繁荣的首选路径。”[6]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整体产业结构均不相同,发展背景、发展需要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时也会有不同的情况和条件限制。因此当前就应该构建一种以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专项机构介入和全体市民参与的综合发展机制系统,通过旅游循环经济园区、绿色旅游企业、环境友好型旅游城市等形式来大力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坚持整体推进、示范带动、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原则,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机构提高环境建设意识,集中力量进行循环社会的建设,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将各类生态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民众生态意识,推进生态旅游县域的发展,最终形成和谐的循环经济型生态旅游县域。
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的审慎性
[摘要]微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前提假设条件严苛。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济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存在选择不当的问题。本文以“讲价”案例的价格歧视类别归属为例,分析了通常教材中将“讲价”案例归属于一级价格歧视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归属三级价格歧视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的审慎性原则。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审慎性;价格歧视
《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本科生的理论经济学课程的诸多经济理论建立在严苛的假设基础上,案例教学可以恰当地将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通俗化,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利用典型事例进行经济理论的说明,使学生通过对特殊、典型事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对经济理论产生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描述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运用经济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体验从经济学视角分析问题的过程,训练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正因如此,国内有关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研究众多。学者认为应根据高校培育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案例库编写、课程改造、穿插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应该根据案例教学的层次性目标,设定其实现路径。易辉煌、王业雯、倪冰莉认为,通过案例教学,使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具体地,张振强提出互动式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其实施的具体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刘礼花等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特点,探讨了案例的选择、编排及其有效的组织形式。杨瑛将“案例导学模式”贯穿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导入—演绎推理—案例运用”的三步骤促使学生理解“实践—理论—实践”的关系和升华过程。在案例的选择方面,李兴旺认为“本地化”的教学案例具有“洋案例”不可替代的作用;杨玉娟认为,案例的选择应立足于理论,只有准确解释理论的案例才是好案例。唐晓燕也认为,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关联匹配的准确性、适应性等内在因素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现有的研究为本文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有关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研究还存在深入的可能。首先,教师教学中运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众多,这些案例是否合适,是否适用于微观经济理论的说明?这也就引出第二个问题,即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案例选择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微观经济学中有关“价格歧视”的内容是为数不多的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际案例的理论知识点,与现实贴近,不少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对此部分进行讲解。但是,有关“不明码标价、讨价还价(即讲价)”的案例分析,很多教材或教师将其作为一级价格歧视的案例。本研究认为并不妥当,归属为三级价格歧视更为合理。本文具体分析“讲价”在价格歧视类别中的归属问题,由此说明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的“审慎性”原则。
一、教材中“讲价”案例的价格歧视类别归属
“价格歧视”是微观经济学中垄断厂商行为的重要知识点,是垄断厂商操纵市场价格的手段。但实际上,只要具备一定产品差别化程度的厂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价格歧视是指对相同的商品收取不同的价格,以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按照定价标准的差别,价格歧视分为三级,分别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是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是对商品的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对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市场(或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对“不明码标价,讨价还价”的价格歧视归属问题,现有微观经济学主要教材的基本情况如下。国内教材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高鸿业主编的教材对三类价格歧视的原理进行了理论、图形和数理上的详细分析,并没有实际的例证说明价格歧视的现实运用。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中,以汽车销售为例,认为巧舌如簧的推销员以每个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将车卖出去,实际就是将“讨价还价”归结为一级价格歧视,但随后也提示读者在实际交易过程中销售员仍不能准确把握每位消费者的价格底线,顾客仍保留部分消费者剩余。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材认为一级价格歧视的典型事例是乡村医生,根据不同求医人的能力和支付意愿支付最高的医疗费用。国外的教材中,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没有明确举出一级价格歧视的例子,认为一级价格歧视是价格歧视的极端情况,要实行这样完全的价格歧视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中没有对价格歧视进行分类,也没有提到“讲价”的例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对价格歧视进行了分类,但没有举出一级价格歧视的实例,其他两级价格歧视都举出了例证。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教材列举了一些一级价格歧视的实例,但明确指出一级价格歧视主要是理论概念,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准确的例子,并指出所有实例都不是“理想”的一级价格歧视例子。阿西莫格鲁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假设某制药公司知道5个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解释一级价格歧视是向每个消费者收取正好等于其支付意愿的价格。随后,特别指出在实践中一级价格歧视是很难实施的,并解释了原因。赫舒拉发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决策、市场与信息》对完全价格歧视进行了理论和图形上的分析,认为一级价格歧视是一种逻辑上的极端,但并未举出相应的实例。综合以上教材的观点,对“讲价”的价格歧视类别归属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观点:其一,明确认为价格歧视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无法实现,以曼昆、范里安、阿西莫格鲁教材为代表;其二,没有明确指出一级价格歧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与否,也没有列举一级价格歧视的范例,以高鸿业、萨缪尔森、平狄克、赫舒拉发教材为代表;其三,认为“讲价”可以作为一级价格歧视的例证,以格致、三联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教材为代表,但大多数教材也指出其适用性是受到质疑的。综合以上描述,本文认为第二类并未明确指出一级价格歧视案例的可归结到第一类观点,一级价格歧视不存在实例的教材居多,尤其是国外原版的、权威的教材基本持此观点。因此,将“讲价”归属一级价格歧视是有问题的。
二、“讲价”归属于一级价格歧视存在的问题
以下从最高支付意愿的概念界定、价格歧视的概念、结论、适用条件等方面分析“讲价”归属一级价格歧视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放弃了亚当斯密及之前学者所谓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按照基数效用理论的观点,随着商品消费数量的不断递增,其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不断递减的,由此决定的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也是不断递减的。所以,从这个概念上说,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是指同一消费者消费相同的商品,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其最高支付意愿下降。“讲价”是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支付意愿不同,不符合同一消费者不同数量的前提假设。从根本上来说,“讲价”形成的价格就不是最高支付意愿,将其用在一级价格歧视中当作最高支付意愿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次,从理论上看,一级价格歧视的实施条件是厂商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完全信息。这个“完全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对商品的评价等,当然也包括这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每一单位的最高支付意愿,很显然,这样的假设条件过于苛责,现实中根本不能实现。但是,如果现实中能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获得这些信息,也是可以的。在“讲价”的过程中厂商可能对消费者的这些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有获取的可能,但可能为此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交易费用过高,使得一级价格歧视的实现变得不可能。实践上来看,一级价格歧视是按照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确定单位商品的价格,“讲价”可能形成一人一价的局面,但是否就是这个人的最高支付意愿呢?这从实践上无法验证。在无法验证的情况下将讨价还价的结果看成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未免有些太随意了。如果消费者不是以最高支付意愿购买商品,或者说,如果不是全部的消费者都以最高支付意愿购买商品,那就不符合一级价格歧视占有全部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从这个方面说,“讲价”不能归属于一级价格歧视。但是,“讲价”归根结底是一种价格歧视。本文认为,其归属三级价格歧视更为合理。
生态城市理论下的循环经济论文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沿用传统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在环境方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依靠粗放经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并在一段时期内带来了繁荣,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人口膨胀、能源紧张、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面对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很多发展中国家进退两难,已走入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现有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战略已成为解决这一发展难题的唯一出路。城市作为人类重要的聚居地,承受着沉重的人口压力,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在经历了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转变之后,再次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向进化。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两难境地,走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大力倡导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思路。
二、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随着各项科学技术地不断创新,人们极大拓展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使得在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资源使用的持续性。循环经济正是在“3R”原则下,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外,它还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提升了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高效性
经济发展模式下低碳经济论文
1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1.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本、注重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首先确保了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的深层价值,提高了利用效率。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多方面问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无疑很好地改善了环境问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做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着重指出了节约的重要性,采用低投入、低开采、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做到最少资源的最大利用。最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很好地调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模拟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与方式,在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确保了资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各项工业百废待兴,经济发展更是停滞不前,促进经济的增长成为当时的迫切需求。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采用了高投入、高开采、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但是由于思想理念以及科技手段的落后导致了低效率的弊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给环境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客观性来讲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提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采用新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1.2传统经济理论向低碳经济理论的转变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但是就其根本的理论观点来看经济理论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仍然停留在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要想获得生产,首先必须要经行人力以及货币的投入。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任何商品都具有价格以及价值,但是自然资源天然、流动的特征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认为是没有价值性以及价格性可言的。这种传统的理论导致生产者对于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与开采,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这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完成传统经济理论向低碳经济理论的转变。在低碳经济理论中,资本的投入不仅仅包括人力以及货币的投入,自然资源的投入将成为很大的投入部分。因此环境要素与经济的建设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参与到了各项经济活动中,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重视,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走新型工业道路,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转变
2.1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经济管理理论小议
宏观经济理论的主要目标差异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指导理论并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和特点,我国不能够直接应用西方的一些经济管理理论模式以及指导思想,而是应该将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思想作为借鉴和参考,以制定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式和特征的经济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产出最大化,西方的相关学者认为,两个生产的基本要素就是劳动和资本,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发达国家,其劳动力非常稀缺,要确保劳动能够充分实现就业,就能够实现产出的最大化,所以西方的相关经济学所进行的研究是针对劳动充分就业而进行的。由此可见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是针对其西方国家的实际发展形势所制定的,与我国劳动力充足的状况截然相反。相对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来讲,我国的资本是缺乏的,如果和西方国家一样将经济管理重点放在劳动力的研究上就会使得实际产出无法实现最大化。这样强用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就算不会破坏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我国应该把研究的重心放在高效实用资本上,并且将此作为前提创建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理论。
我国宏观经济相关理论同实际
运行的差异在进行经济理论的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模型是LS-LM的相关模式,该项模式能够为执行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提供良好的思路,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均衡了市场产出及利率。依照这样的模型理论,市场的相关利率是通过货币市场均衡以及产品市场均衡来共同决定的,利率自由浮动在经济管理理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逻辑为:经济过热,我国政府需执行货币政策中的紧缩性LS-LM。通过市场操作来进行政府债券的出售,将货币收回,减少供给货币,从而使市场的实际利率上升,进一步使投资降低,使实际产出下降,并最终使经济降温。能够看得出,我国政府在运用货币政策影响我国的市场利率,从而达到实际的经济目的,但是在建立LS-LM经济模式时,货币市场的实际均衡却产生了问题,其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的需求是通过预防动机以及投出动机来决定的,和其收入应该成正比。投出的实际存在使得利率能够介入其货币实际需要的理论,为进一步创建LS-LM经济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投机动机就不存在LS-LM模型。西方国家因为自身拥有强大的市场证券,其投机动机是迎合其自身经济特点的,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这种经济理论并不能够实现与我国经济特征的融合,反而背道而驰。我国的证券市场一是起步相对比较晚,二是因为有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存在,其实际的市场规模还有在我国的居民中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要比西方一些国家小得多,居民进行投机动机的实际货币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旦缺少了这种投机动机,在我国的LS-LM模式就直接不存在了,更不用说投入实践了。
宏观经济理论的实际条件差异
西方的经济理论在亚当•斯密开始就将其资本主义的实际趋利行为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其成立的基本条件就是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流动偏好、资本的边际实际效率递减以及边际消费逐渐倾向递减,因为这三大心理理论规律的产生,使得消费降低,投资降低,利率非常小,居民一般都拥有现金,这样就会使得有效需求发生不足,从而为政府进一步干预经济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三种心理规律刚好是实际趋利行为的真实反映,是将资本主义精神作为其发展的基础的。在我国的经济中,这些指导理论是无法直接进行运用的,我国目前主要的经济理论的主导思想就是“内圣外王”,我国主要声张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理论,主张人的毕生追求不过“修身、齐家、平天下”。因此,三大心理指导规律即便在我国存在,也不会成为经济运用的主导规律,其宏观经济的主要管理理论要在我国成功应用,一定要建立在“内圣外王”的基础上才行。
结论
低碳经济学综述
一、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根据
GDP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比较依据,GDP作为经济学主要研究课题,也让许多人对经济学产生了误导,许多人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国家GDP上升的学科。实际上,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经济学模式,经济学不仅是对本国经济发展进行关注,也要对世界整体性的发展进行关注。而其中,低碳经济所关注的并非本国情况,而是全球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各国商人处于商业联邦状态下,而所谈的大多为世界经济发展,从事经济研究人员,就是要使全人类获得发展,与政治经济理论相悖。政治经济,也是各国为改进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所需要遵循的国家发展政策,全世界商业自由的原则,是其责任所在,而经济学研究,应该立足于世界。经济学研究是为国家一切利益,也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财富为人类享受物质的象征,也是让人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手段。然而,政治经济学只是为让少数人致富,学者提出,应该更多对社会大众的福利进行关注,应该将政治经济学作为人类增强幸福感的重要内容。累积国家财富并非政府成立的首要目的,政府应该是让所有公民、大多数公民都可以享受财富,并感受财富所带来的乐趣。这些经济理论,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源头。
(二)相关学科比较、继承
生态学为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研究复合体,对其功能、结构、发展规律做研究的学科。根据自然系统的循环性,与能量流动模式,构建成有规律的经济系统,可以让经济系统和谐融入自然系统中,从而形成全新的经济模式,这种循环经济,本身也是一种生态经济模式,使用生态规律,指导人们做社会经济活动。绿色经济概念是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其主要在于对人类生存患者进行维持,对能源做合理保护,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利于人体健康的经济模式,可将其看做为平衡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在资源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状态下,转向为资源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状态。生态经济理论主要是顺应生活发展规律,经济服从于生态系统。循环经济这一循环手段将经济活动实现生态化。而蓝色经济是在扣除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损耗后的国内剩余生产总值。绿色经济主要侧重于资源再利用,主要追求于绿色GDP。低碳经济为二氧化碳排放威胁人类生产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强调于,经济发展需避免以二氧化碳的上升为主要代价,应该将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形成相互平衡的关系。以本质来讲,低碳经济也隶属生态经济的范畴,低碳经济要比其他经济更能将目前在经济发展所出现的矛盾问题反映出来,从而达到高碳转向于低碳的状态。低碳经济是抓出矛盾,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主。而这样的经济思想,是人类在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破坏情况下,所作出的反省总结,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认识。两者间应是相互补充关系,并非排斥关系,内含不同,但其构建和理论体系可以相互借鉴。天气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气候经济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理论。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其不亚于在世界大战时的经济萧条,气候变化后,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出预期所想。以气候角度,将经济与气候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低碳经济主要是将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情况做分析研究。两者间,从内含而言应该是一致的,针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表述方法。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原型便是气候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其中做合理调节的经济活动、环境间物质交换规律进行探讨。能让经济活动,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环境效益。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污染损伤估算,其中也包括人体健康损害、间接精神伤害、物质损失。对环境治理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进行估算,其中也包括拯救污染所形成的效益损失,间接所形成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污染罚款制度,根据其排污实际情况实施收费标准进行制定;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对资源价值做阐述,讲解缓解损害成本,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核算与解决途径。高碳所造成的环境损失,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也有相互补充的内容,而资源环境经济学已经成为较为完整的学科,低碳经济学可对其理论构建进行借鉴,从而对低碳经济学理论体系做进一步完善。
(三)低碳经济学构建设想
低碳经济学为经济学分析,以经济学原理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从而对环境、经济发展进行协调,以本质上而言,低碳经济学为生态经济学的衍生。低碳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应用不同角度,对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二氧化碳排放,两者间的矛盾问题做平衡。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其本身就已经涉及许多学科,需要横跨多个学科才能形成综合视野。研究主要以三方面进行: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做继承,如结构分析、边际分析、总量分析、均衡分析等分析方式,也包括不同国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制定标准做分析;对其他学科分析方法进行借鉴,环境经济中波及分析,效益、成本分析,也可对生态学中的碳足迹分析进行借鉴,国际贸易、金融工程、循环经济等做借鉴。制度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因有些国家污染气体过度排放所致,其影响却早已对其他国家造成严重的波及,而这也是经济学向外延伸的意义;气候本身为全球公共物品,对于如何保护这类全球公共物品,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制度经济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妥善方式。
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同时也是有别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落实西方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是提升西方经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已经成为我国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基础性必修课程以及部分高校拓展学生知识面开设的通识课。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日渐成熟与完善的时代背景下,系统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训练学生树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培养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任务紧迫。然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理论抽象,讲授时涉及抽象理论讲解、数理模型论证及图形分析与案例探讨,学生在学习、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一定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授课效果不佳。因此,对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反思和探索,以研究性教学指导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以满足时展对培养经济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提出“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标志着研究性教学成为国家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所谓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同时也是有别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其核心宗旨是通过研究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去决实际问题。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参与而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在课堂组织、任务设定、内容设计等教学环节上的引导作用,除了讲授书本知识之外,通过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在课堂营造自由的共同讨论氛围,训练学生的研究方法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经验知识学习相结合等组织形式。总之,研究性教学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在讲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升。
宏观经济学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逐渐的深入。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本文将会介绍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
0引言
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国家历史的影响和熏陶与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不同的经济学理论阐述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存在较大的影响的。研究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1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