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孝道文化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及其可能性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缺乏反哺意识。另外,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生活追求新潮化、高档化,用父母的血汗钱与同学攀比且乐此不疲。学习则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不仅不为自己考虑,也没有顾及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有的大学生和父母意见相左,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向父母提出,而是顶撞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甚至发生杀父弑母事件。这些现象违背了中华传统的孝道,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究其原因,既有家庭教育的缺位,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有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智力教育的影响。孝道行为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及其可能性分析
自我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必然要求。孝道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应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教育者实施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孝德,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而自觉进行的思想改进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一)血缘亲情是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诗经•小雅•蓼莪》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意思是父母生我,教育我,挂念我,出入抱着我。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人间的慈爱与呵护都是首先来自于父母。血缘亲情是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二)孝道文化为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课程
谈文化自信下高校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高校是进行孝道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从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入手,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探索高校进行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并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入手,对高校重视孝道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孝道教育
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化相比较而言更加久远,且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一代代文人志士的智慧贡献,形成了饶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前进应运而生,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的意志。我们要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尤其在孝道教育方面更要建立起坚强的自信。
一、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
(一)孝道的缘起及形成
在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孝文化从孕育到兴盛,到发展成为政治化工具,再到极端化倾向,最后直至现代的变革与重构,历经沧桑沉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在商代的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释为“孝”的篆体[1]。“孝”,可以解释为人老了,弯腰拄着拐杖很老太的样子。“孝”字,从字形上看,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作服侍状。也有学者解释为孝是一位少年牵着一位老人在慢慢地走,孝字长长的一撇便是老人长长的胡须。从上面对孝字字形的解释可以看出,孝最基本的释义就是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孝养。另外,纵观各种典籍中对“孝”的描述,总体表达的意思是幼尊长。从对家庭中父母的孝道,延伸到家庭外的孝道,从而扩大到对社会和对国家的效忠。在殷周时代,不仅提倡尊老爱老的习俗,而且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的仪式,周代对老人的眷顾已经体现出孝的品质。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孝的尊崇已经达到了顶峰。《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古代乃至现在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产生于元代的《二十四孝图》影响也很大。但在孝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孝的苛求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甚至对人们产生了戕害。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部分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孝”,对孝道进行了现代辩护与重建,深入挖掘孝道的时代价值,孝道才得以重新得以重视。
(二)孝道是道德重建的起点
高校开展孝与感恩教育思考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孝与感恩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孝与感恩的传统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中感恩之心淡漠、孝道缺失的现象非为个例。文章从大学生行孝道知感恩的调查入手,分析研究了当代大学生行孝道知感恩的现状,给出了进行行孝道知感恩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孝文化
传承孝与感恩文化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塑造孝与感恩的灵魂。在多种道德观念激烈碰撞、文化呈现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开展感恩与孝道的教育,探索感恩与孝的教育规律尤其重要。本文以大学生行孝道知感恩为问题导向,制作调查问卷,随机调查取样。运用软件对大学生践行孝道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对大学生开展行孝道知感恩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一、大学生行孝道知感恩现状调查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取样
文献阅读法:笔者通过主流查询门户网站和学术检索数据库,阅读收集了大量有关孝道与感恩的文献,并与老师同学开展专题探讨交流,整理了大量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素材。问卷调查法:笔者按照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先预设问题,然后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再请被调查者使用不记名的方式回答问卷,最后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样本采自作者1任教的高校在读大学生,调查他们对行孝道知感恩的理解。经评估,选取了300名被试者,他们基本涵盖了全校各个专业、年级,样本典型,代表性强。
(二)设计问卷和研究过程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缺失
(一)办学理念中缺失
古人一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提倡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儒学创始人孔子也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甚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养成“君子”的品德,故《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代先贤认为人生一世,应该“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后汉书•张衡》)。可见古人对“德”的推崇和重视。潘光旦先生曾说过“: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今天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在于道德的培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里过度强调了职业性,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厂中校、校中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等。认识上的片面,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这种办学思想无疑导致高职院校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技能培养上,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决定着一个人发展方向,影响和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因此一个人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胜于智力的开发。人们常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人可以不是英雄、也可以不是榜样,但一定应该是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道德观念的公民。目前尽管有关高职学生给国家或社会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例尚未见报道,但不能因此认为高职教育不需要德育教育,一个人的品德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终身相伴。技艺需要精益求精,品德也需要精益求精。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即使有很高的智力和超强的专业知识,也是这个社会不需要的。
(二)教学内容中缺失
1.仁爱教育缺失
仁爱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儒家的“凡是人,皆须爱”(《弟子规•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道家的“慈心于物”、“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太上感应篇•积善章》)等都是我国熠熠生辉的传统仁爱思想。仁爱思想提倡爱自己、爱他人、爱万物。仁爱是博爱、是大爱。因此,《论语》编著者刘强则认为“仁之所用,用于己则身修,用于家则家兴,用于乡则正风气化民俗,用于国则政通人和,用于天下,则治化太平。”仁爱思想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基本思想。当今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本能,即用功利的标准看待和衡量一切,学校教育因此也变成功利性教育,教师灌输给学生更多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提醒和教诲;习惯于用学习成绩好坏去评价一个学生,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客观公正地讲,学校灌输“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和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没有错,但学生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需要全面发展,片面重视一方面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教育显然是不正确的。功利性教育是片面教育,缺少人文关怀,教育结果是学生精神空虚,人格不健全,为人处事缺乏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仁爱,缺乏善良,对他人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多的是抱怨、冷漠甚至仇恨,缺少亲情、友情、同情,自杀或杀人事件时有发生,如发生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投毒杀人案就是一典型案例。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一种失败教育,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仁爱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可贵,众生平等,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2.诚信教育缺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4篇)
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研究
摘要:
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孝道缺失的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大学生孝道文化教育的培养路径,提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净化网络空间,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灌输孝道文化等对策。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孝文化;培养路径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从未中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做好学生工作,就要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积淀,弘扬孝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1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内涵
大学生传统文化论文
1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深化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需要依靠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学生作为高端知识的掌握者,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与大学生自我价值相结合,进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后续有人;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对各种思想形态的主要手段。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追求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西方的享乐主义、奢华主义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另外大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解决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践行,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2014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又明确提出了青年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2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总书记主席在2014年举办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建立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体现,因此在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内涵。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对外讲究“和”,对内讲究“修”。《中庸》的“和”理论与《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准确的说明了这种千百年来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自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经典《大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同时儒家也提倡“慎独”、“吾日三省吾身”。这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在当前社会对于每个人的成长仍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除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之外,法家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所体现的“公正”、“变革”思想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法治”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优秀传统文化也必然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年代所形成的“红色精神”,如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同其优秀传统文化一道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内涵。
3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与途径探索
如何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来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3.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凝聚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策
摘要: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问题、方法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的普遍需求,更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关注点都在课文内容上,而忽视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拓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为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要在明确其意义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来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展示了过去时代的文化特征。借助文化渗透,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很多传统的内容,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都非常有帮助。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国内语文课堂教学思考(6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思考
[摘要]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概述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以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形式单一和教师重预设轻过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评价形式要多样化;第二,教师要学会自我评价,反思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机智;第三,教师要注重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快乐的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至关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