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长挂职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
摘要:为发挥职业教育辅助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特征,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结合天津三所高职院校及优质企业经验,总结出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地提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积累资源促进院校本身办学方式和办学特色地同步提升需要企业、学校和教师形成三方联动构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系。
关键词:社会服务;产教融合;“双师型”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出及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提出
为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高校、学科和专业资源分配确保稳定就业。2019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意义
辅助经济转型需求,当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等,对于企业现有员工和新晋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深化产教融合需求,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扎根企业,现有企业员工的持续化培训也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形式丰富的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起“命运共同体”结构。对接终身教育需求,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恰逢其时的姿态出现在方案中,这是我国国情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座谈会论述
一、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陈昌智副委员长认为,职业教育之所以为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德育教育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普遍要求,对职业教育也有特殊重要性,只有爱国家、爱社会、爱父母、爱同学、爱职业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职业学校的学生还要有创新精神,不仅懂技术、会技能,还要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将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孙进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品德要优、能力要强、专业要精”。品德是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态度、职业文化素养,能力是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业方面要强化训练,锻炼准确度。汤涛副部长认为,当前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职业教育正好为此服务,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重视劳动者的成长成才。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太利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新常态下的职教学生培养应该由一般劳动者向培养创业型、创新型员工方向发展。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余祖光提出,产业文化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工作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根基和源泉,要大力培育职业教育文化。
二、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沟通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桥梁。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原校长黄景荣认为,校企合作一定考虑学校出口和企业人才需求入口,两口不能对接的职业教育是没用的职业教育。他提出校企合作过程有浅、中、深不同层次合作阶段,应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他认为学校、企业和学生是校企合作中的“三元主体”,要实现“三赢”才是成功的合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步松介绍了将学校发展纳人到产业集团整体发展的经验,提出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跟进到哪里。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介绍了卅“商校——联想”合作案例,企业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以合作企业要求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专门设计、人才专门培养,并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育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提出,新形势下要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例如贵州省提出“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绕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的思路,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重庆市探索“九个融合”办学模式;广东省推行“校企双制”、“一校多制”、“企业校区”、“车间进校”等办学体制机制;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探索校企合作建工厂式学院、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能式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三式一型”模式。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孵化中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上百家医药企业联姻,为职业院校参与科技创新探索了新的途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孙善学建议要为行业企业进入职业教育开辟空间,在职业学校治理模式上实行行业或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合作治理模式,在职业学校投人体制上实行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新的投入模式,在标准体系和制度建设上要赋予行业企业的话语权,并且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是行业企业进人职业教育的原点,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源头。
三、政府要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办学、兴教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白培军认为企业办学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结合得好,二是能够把教学和应用结合得更好,比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课堂可以设在企业的船上,实现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三是可以把对内服务和对外服务结合,不仅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人才。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玉欢认为企业办学可以使学历教育与职工在职教育相结合,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客户导向,缩短沟通链条,满足企业的全方位人才需求,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不少与会代表反映,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但办学之路并非平坦。一是学校地位尴尬,不能享受国家以及地方院校的政策优惠、补贴等,与其他公办院校的政策不等同。二是经费来源单一,学校办学经费或由企业独立承担,或来源于企业拨款和学费收入,同时国家政策规定国企的国有资产不能用于非经营性活动,国企资金无法投人到办学之中。三是生源质量不高,同时央企、国企招聘条件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形成隐性壁垒,也阻碍了优秀生源报考。为此,陈玉欢建议开放央企、国企的基层一线岗位,为接收职业学校毕业生打通路径。中国通信服务有限公司综合部高级业务经理唐长虹建议,疏通主办企业对于所属教育培训单位的投资渠道和路径。白培军、黄景荣等人提出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对企业办的职业院校加以扶持。杨进建议对已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进行信誉资质评估,合格的授予教育企业地位,并细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政策,保护和吸引企业积极性。孙善学建议将一定比例的企业税收(主要是教育费附加)返还给企业专门用于设立“校企合作基金”,明确资金投向企业与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企业办学经费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解决,政府监督使用情况。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指出,要系统研究企业办学的体制机制,妥善处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教育的公益性矛盾,细化资产管理制度,防止顾此失彼,影响企业办学积极性。
四、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局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先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思路
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三项工作,实现四个突破,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再上新水平。即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以实现教育理念的新突破、管理体制的新突破、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突破、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三、任务目标
(一)继续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年内小学调整到105处,幼儿园调整到200处以内,新创省级规范化学校3处,市级规范化学校7处,省级示范幼儿园2处,市级示范园4处,市级一类园5处。
(二)实施城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规划。完成二级学院规划论证等工作;全面完成新一中建设任务,确保新学期投入使用,并力争进入国家级百所示范性高中行列;扩大县城小学办学规模,缓解县城适龄儿童入学压力。
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路径
[摘要]面向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切实提升教师师德水平,是当前各高校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深化工作机制创新、学习教育创新、培训体系创新、传承培养创新、监督考评创新,探索完善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养成。
[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路径
一、工作机制创新:完善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德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师德建设直接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2]这个根本问题,直接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这就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强化政治领导和制度建设。
(一)完善组织领导
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同时又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此,学校结合上级精神,于2018年2月,正式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原人事处合署),专门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统筹落实师德建设各项任务。同年5月,学校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将其作为师德师风建设专门议事机构,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干部人事工作的校领导、纪委书记担任副组长,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2018年12月,根据全校机构改革统一安排,学校将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与党委组织部合并组建党委组织人事部,全面打通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统战、教师发展、教师考核、奖励激励等的藩篱,使学校师德建设真正有了抓手。新部门的组建,为建立健全和深化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发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培训和教师考核评价、思想动态分析研判及教师入职、聘岗、培育、考核、晋升、评奖评优等各环节师德考察等方面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
(二)强化制度建设
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目前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虽然多,但存在区域差异性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可从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出发,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其发展策略应该是明确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确定明晰的发展方向后,加强培训机构间的纵横沟通,进而建立教师培训的专业标准,打造自身的培训文化,并实施信息化管理。同时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师培训机构保障机制。
关键词: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策略
教师培训机构是教师习得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其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海南省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也应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
1存在的问题
1.1机构类型差异性大,资源分布不均衡
以培训机构的性质为维度,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例如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市县教师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等;二是高等院校设置的特别是师范院校设置的培训机构,例如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三是社会性的教师培训机构,例如北京继教网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但各类培训机构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有的省级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场所,建有专门的培训楼,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与食宿要求;而部分市县级培训机构连独立的办公室都成问题。教师培训机构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严重。
1.2基础建设落后
谈“双高”下小学教育专业群组建逻辑
摘要:在“双高”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群的组建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顺应国家“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培养”的号召,组建适应农村教师发展的小学教育专业群成为大专师范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遵循准确性、有效性和有用性等原则基础上,分析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的背景和组建小学教育专业群的可行性,从专业群服务的产业、人才培养定位、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提出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构思方案。
关键词: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群;课程体系;组建逻辑
一、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国家重视“发展农村教育”
教育部等五部门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培养”的要求。《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2017年12月22日,广东省教育厅最新颁布的《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师范”。
(二)粤西北地区小学教师缺口大
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省为适应2020年小学学位新增速度过快的需要,小学教职员急需补充编制9万多。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粤东、粤西和粤北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小学师资欠缺问题将更为严重,急需培养小学教师加以补充。
中职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及路径
摘要:近十年来,江西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注重量的发展到质的转换,由于学者们较多地从宏观架构上对江西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进行梳理和提炼,而对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实践具体事象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以近十年来江西部分中职学校办学历程和新动向为基础,从实践角度分析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实践经验、原因以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践经验;原因;路径;
近十年来,江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从2004年456所增加到2013年的517所,2010年到达峰值573所;2004年招生数202448人,2013年招生数210576人,2010年到达峰值280339人;教职工数量2004年26959人,2013年32683人,2010年到达峰值37033人。从三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江西中职教育发展经历了从量到质的转换升级,推动中职教育焕发新的生命力[1]。职业教育的每一次发展,离不开职业院校本身、政府、企业以及民众实行全方位的联动,近年来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受到了普遍关注,但研究更多是基于理论和个案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实践角度总结江西中职发展的经验,分析原因,探究发展路径。
一、近十年来江西中职教育发展实践经验概述
(一)中职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
在中职学校同质化严重背景下,江西部分中职学校开始依托区域特色,挖掘内生动力,如万载县职业技术学校紧紧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着力在烟花爆竹专业上做文章,2009年8月学校与县花炮局联合开设了烟花爆竹管理和营销班,采用全日制、弹性学制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对接,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立足本市经济建设、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立足瓷都、依托千年陶瓷文化,开办“陶瓷美术”等地方特色的专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江南理工学院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办好“阳光工程”培训,逐步形成了全日制中职教育、在职进修和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形式,学院已成为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新余市公共实训中心和新余市渝水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具体做法:一是政府主导,定培训指标,负担经费补贴,负责全过程监督检查;二是学院作为培训基地,承担整个阳光工程培训的计划制定、组织招生、授课、安排就业、跟踪服务等工作,是整个阳光工程实施的主体;三是企业下订单,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将生产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数及需要培训授课内容及时通报培训基地;四是村组提供剩余劳动力的姓名及各种信息。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四方联动、相互配合、有机统一、运转有序,使阳光工程的“阳光”真正普照农村,惠及农民。主要成效:1.全面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强了农民就业竞争力。通过对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工遵纪守法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提高了选择就业的能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生活更有保障。2.提高了培训对象的收入。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一方面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顺利就业,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降低了现有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规模经济效益,使农业真正成为致富产业,使留任农村的农民收入也得到相应提高。3、加快了农村人口城市化步伐。通过“阳光工程”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在城里找到满意的工作,提高了农民收入,使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
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86人、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25人,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建有各类实训室12个,拥有1200余平方米的汽车实习实训场地,能满足各专业实训需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实习就业以本省、市、县为基础,辐射广东、深圳、上海等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大众、北京奔驰、江铃汽车、东风裕隆、北汽福田、比亚迪、众泰等汽车制造企业,以及周边地区的品牌4S店、汽修厂及其它知名企业、幼教机构实行订单培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毕业生百分之百推荐就业,实行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1.2学生情况
1.2.1学生数。我校2019年全日制在校生2422人,其中秋季招生991人,毕业生295人;2018年度流失学生72人,巩固率达97%,2018—2019年度短期职业培训1371人次。
1.2.2在校生结构。一是男女结构。男女生比例较均衡,在校男生1574人,占比65%,在校女生847人,占比35%,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二是来源结构。我校学生大部分来源于本县农村。三是民族结构。学生全部是汉族。四是专业结构。我校学生主要集中在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电子商务、计算机、电子与信息技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专业。1.3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