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本研修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师培训专业化发展探讨
摘要:分析陕西省教师远程网络培训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培训平台的改进及参训学员自身培训学习方法、能力的提升,以及培训后期跟踪机制的建立,有效提升网络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关键词:远程网络培训;有效性
陕西省较大规模地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意义上的师资培训工作,起于本世纪伊始。1999年6月,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在2010年,省教育厅为了巩固“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研修”项目的成果,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高中骨干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设置了“陕西省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研修远程(网络)跟进”项目,首次采取了以远程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随后,随着远程网络研修模式的逐渐成熟和形式逐渐多样化,课程内容设置也越来越灵活丰富,远程网络研修逐步在陕西省推广开来。
一、远程网络研修的起步
为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在快速推动各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的同时,有效提升乡村教师培训的实效,在总结全国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又制订了《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指南》等系列文件。陕西省也在2016年出台了《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
二、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网络研修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校规模小、资金短缺以及教师自身的工学矛盾,导致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受到限制,而网络研修以他独有的优势为很多教师提供有效专业培训平台。很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过网络研修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并且能及时与其他教师有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充分展现了网络研修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研修的深入开展,学员资源、教学、管理和组织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应对教师网络研究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研修提高中小学、幼儿园老师的培训效果以促进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有效措施就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新课改对教育的要求使农村学校越来越重视校本研修,明确了以学校为基础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应把握改革机遇,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农村校本研修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群体的工作水平,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本研修;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实践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仍达不到新时展的要求。为提升我国教育整体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实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等文件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并对教师提出新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他们的专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尽管新课改后农村大部分学校都注重校本研修,但由于地区偏远,交通不便,信息接收不全面,缺乏系统管理等因素造成校本研修成效逐渐降低,教师专业无法得到最大化发展。解决这样的问题,农村中学需要创新校本研修制度,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合理的研修平台、多元的研修形式等促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论基础
(一)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于2004年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顾泠沅教授首次在国内公开提出。“校本”就是“以校为本”,“研修”则是学习研磨的意思。陈山山[1]认为,校本研修是一种新兴校本培训方式,是基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张涛[2]认为,这种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单位,以本校教师为学习共同体的教研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认为,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为主体,学校为阵地,多方面、多角度整合力量满足教师和学校发展需要,使教师群体和学校资源得到最大化发展与开发。
(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校本研修研究
一、关注学科,丰富语文内涵,拓展课程空间
围绕“我的语文课堂”“做一个专业而优秀的语文教师”“阅读课堂的基本艺术”等内容,以专题问题交流、作文教学案例、识字园地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培训学习。同时,在培训落实方面增强培训的力度,扩大研修的覆盖面与普及面。
二、多元教学,倡导创新课堂,落实三维目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性与创造性的结合,是时代对语文课堂提出的新要求,以培养兴趣为核心,以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动力,全方位提升语文研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新课题。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我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以常规教学为基础,强化教学基本功,落实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循序渐进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从“双基训练”至“强化能力”,最终形成“语文素养”的转变。
三、全程参与,潜心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在常规教学活动中,以全程互动的方式,不断丰富语言文字的实践应用,我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教学论坛、外出培训、教学论文研讨等形式,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努力向科研型、专业型快速成长。在课堂上,我重点强化“阅读教学”与“写字教学”在日常语文课堂中的地位。
针对“如何处理语文课中的小练笔?”“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作为语文校本研修的一部分,使“分析讲解”式阅读教学向“引导体悟”式阅读教学过渡,使“教课文”向“用课文教”转变,使“点缀写字”向“落实汉字的书写”改革注重听、说、读与写,关注学生能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懂法,打破了“师师同教案生生同课堂班班同进度”的调控式课堂,我尝试并实践着大语文课堂,使“对话课堂”“互动课堂”“创新课堂”成为一种常态。
乡村教师远程培训有效性思索
本文作者:张忻 李艳 单位:乐山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管理共同体的构建
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对各级教师远程培训而言,这个管理团队,在市级层次就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由各区县培训机构和遴选的区县各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辅导老师组成的辅导老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管理团队组成的校点班主任,骨干教师担任的学校辅导员。这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对进行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网络上,他们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网上交流,网上学科专业引导,网上答疑。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电话联系、QQ交谈以及论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培训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与老师们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结,就是以共同完成远程培训任务为共同目标。网络团体构建成的管理共同体,需要在实际团体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探索,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会商未来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实体的培训管理共同体。以四川省乐山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2010年9月乐山市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启动了乐山市第一批乐山学科远程培训,培训项目为全市3693名中小学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培训;同年11月,乐山市参与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几个小学科的培训项目,这几个培训学科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教师研修网;2011年4月,乐山市启动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这次也是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的全市4212名教师的学科远程培训。这样大规模数量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不仅需要网上的虚拟团队适时的管理,还需要管理团队从网上落实到网下到位,进行问题研究和策略探索。在这几个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学科培训中期专门召开了各学科辅导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以及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后期,召开了县级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分析全市学科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国培结束后,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召开国培研讨会,总结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处。从网上的交流,落实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形成一个经验丰富,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团队,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所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资源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他们登录进入平台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来自不同区域的教师们就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虚拟的教师网络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针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平台提供的相应板块里相互交流。这些交流形式包括论坛发帖、研修日志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的撰写,作业和总结的提交。通过这些方式的交流,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老师们形成了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奉献和分享这个共同体成员在远程培训中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智慧。但这个共同体所共享的平台毕竟是虚拟的,老师们需要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现实的教学教研中展示、交流、分享远程培训所获所得。这就是远程培训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安徽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所提倡的现场研习,就是远程培训在现实教研中的实践运用,也是参训教师们的虚拟共同体走向现实教研共同体的一个范例。这种现实的教研共同体,可以由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也可以由不同区域的教师培训中心和当地的教研机构共同组织发起,共同营造远程培训现场研修的气氛。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2010年的国培过程中以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了一个试验范例,在此次现场教研的活动中,师训中心选取了一个县级区域的一所小学作为教师培训现实共同体研修的场域,让本区域参加国培的小学英语教师,现场做了一个新方法新课堂的展示,将网络上所习得的理论,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远程培训实效性的探索。2011年6月中旬,乐山市师训中心又选取了另一个县级区域,做了小学数学现场研习会。组织发起者是乐山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兼2011乐山市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辅导专家。这次现场研习会参加的人数和内容的丰富,都超过了2010年国培小学英语的现场研习会。这次现场研习会,更好地把网络虚拟的管理团队、辅导团队以及参训教师团队联系在了一起,让这些不同的虚拟团队走进现实,形成了远程培训的现实共同体,其间交流了经验,展示了远程培训所得成果和经验。2011年11月,乐山市师训中心利用“国培计划”继续教育网“国家专家到我身边”初中语文远程视频答疑会在乐山召开的契机,组织了两个区县近100名正在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远程培训的老师们参加了现场答疑会。这样的现场答疑会,让专家从线上走到线下,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同时也让老师之间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共同交流,起到了网络交流到现场研修的良好效果。这样的现场交流和答疑,深得很少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们的好评,加强了老师们参与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共同体的构建
从以往的培训经验来看,参训教师网上研修任务顺利完成与否,与所在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有很大关系。有的学校校长也加入了远程培训管理共同体,这些学校与远程培训管理团体一道,督促本校教师认真完成远程培训。而参与市级县级现场研修的教师毕竟是教师所在区域的少数,大部分教师还需要在校本研修中实现远程培训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主管教师培训的师训机构,在网络培训结束后,也应当适时地制定在岗研修的方案,以引导参训教师把网络所习得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乐山市中小学教师为例,为了实现网络研修与在岗研修的的结合,在网络培训后,师训中心向全体参与网络培训的老师提出了几个要求:选取网络课程中最认同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至少参加一次学校或者区县师训机构组织的集中在岗研习,积极分享经验并与其他参训老师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产生碰撞。每个学校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团体,他们既是远程培训虚拟网络共同体,同时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校本研修共同体。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校本研修,可以通过学科教研会、课堂竞赛、说课评课、送教下乡以及校际交流活动等形式,展开远程培训的校本研修。这样,不仅教师个人能力发展了,教研组成员整体素质提升了,学校整个教师团体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共同得到了发展。通过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教师完成了自我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p#分页标题#e#
语文教学中校本研修研究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自身丰富性的内容,其实也是其对于学生技能提高的特殊要求。我们要积极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基础做起,在汉字的书写和认识上能够展开更多的阅读、写作教学。让学生在教师优质教学方式的引导下,真正在专业的水平上去攻克难点,去积极反思,去运用经验,使自身能力提高的更加具有步骤性。同时让自身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良好氛围的创建过程中,形成同等效率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校本课程;研究方法
对于校本课程的不断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我们虽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但是对于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要更加的重视。同时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给予更多引导性的能力培训,使他们对于知识的收获效率更加的提高。同时对于知识的实践运用更加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自身学习压力大以及课程发展不均衡等综合问题,要积极首先了解学生内心,然后从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共同的能力引导改变,使校本研修的工作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发挥出它本有的引导作用和深刻价值。
一.校本教材特征分析
首先我们进行小学语文校本研修的工作,要积极对于校本教材进行良好的分析,语文校本教材是真正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出发的。我们要尊重校本教材的培养思路。在大的方向引导下才能对于学校具体的情况进行良好的分析,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真正的把握自身成长的优势。积极发挥校本教材本身的科学教育性,学生虽然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自身更加成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但是在一个整体教学质量更高的课堂内学习,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如何将校本教材的知识点真正的与自身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价值的发挥,达到最大的层次。其次,校本教材是非常灵活的。虽然小学语文教学的依据更多的要遵从校本教材的引导方向,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专业深刻理解,我们要从实践能力的出发点上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再引导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灵活运用教材的引导知识。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束缚和过分的知识压力。第三,校本教材具有时代引导性。随着教材不断的更迭,校本教材自身所展现出来的教学目标也在积极地发生变化,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真正的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且自身能够接受社会以及地方性综合的特色引导,使他们的教学能够和生活不断地联系在一起。既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也让他们对于实际生活中教材知识的运用不断的促进和创新。
二.构建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自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丰富的语文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才是真正使他们得到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合理措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开放和活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语文课程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去进行自我知识储备的积极措施采取,为学生日后的进步奠定能力挖掘的基础。
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研究
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努力盘活各方教育培训资源,不断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高位均衡,构建区域协作新体制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为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朝阳区于2012年9月成立了“朝阳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成员单位包括12所优质发展校、特色校。一是搭建平台,形成互动机制。协作体通过“六个互动”———网络交流、专家讲坛、青蓝结对、优势互补、统筹招生和联席会议,实现协作体理念共融、业务同培、课题共研、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共同发展平台,为朝阳区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奠定了基础。区教育局拨专项资金,对协作体进行了经费保障。协作体开展以“百名师徒牵手成就教育梦想”为主题的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师徒帮带活动,搭建教师共同发展平台,并通过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实现共同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方式,推进互动成效。2015年11月,协作体在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开展了以“关注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研究主题的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交流彼此的经验,真正实现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
二、区域推进,整体研修
1.整体规划,建立整体研修平台。朝阳区遵循名校、优质学校整体带动的原则,把区属中小学校划分为六大学区片,实施“大学区”管理。通过大学区管理平台,以“学科生命教育研究”为载体,以“关注生命情怀,彰显阳光课堂”为主题,进行了生命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推进区域性整体研修。
2.典型激励,促进共同成长。协作体通过开展大学区优秀教研团队评比活动,各大学区选择优势学科、挖掘优质资源,通过教育论坛、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三个环节展示各区片的教研成果,使区域研修活动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校际之间、新老教师之间、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整体推进,各校逐步形成了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一批省市级品牌学校、三星级特色学校、素质教育优质校等。
三、主题研训,构建教师培训体系
中职学校新教师1234首年培育机制实践
摘 要: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尤为关注新教师入校首年的职业成长过渡。在实践中,以机制创新为导向,全面优化培育形式和资源配置,通过树立一个目标、落实两项保障、组织三类研修、执行四份作业,构建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新教师“1234”首年培育机制。
关键词:中职学校;新教师;培育机制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将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势头迅猛的当下,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谓休戚相关: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重要支撑,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嘉兴建工)作为一所中职专门化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关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程度。为了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嘉兴建工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培养,构建形成了“新苗、新秀、匠师”三级人才梯队。嘉兴建工结合建筑类专门化学校的特殊属性以及中职建筑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工程的相关教师评优评先要求与三级人才队伍的日常培育工作相结合,针对“南湖新苗、钱江新秀、鲁班匠师”人才培养,建立了完备的评审、考核和奖励机制。近年来,随着嘉兴建工的不断发展壮大,新教师队伍持续扩大。为了帮助新教师在入校首年,增强师德师风意识,实现专业成长,嘉兴建工以培养“南湖新苗”为契机,通过树目标、给保障、抓研修、做作业,构建形成了新教师“1234”首年培育机制,助力新教师迈好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一、精准制定“1”个目标:明确“五有”新苗要求
嘉兴建工根据国家、省市级政策文件中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围绕初心、责任、标准、底线和个人魅力,对新教师提出了“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脑中有谱、眼里有活、手上有招”的“五有”新苗目标。“心中有爱”即做到对学生、对岗位、对学校、对教育充满真爱,这是初心;“肩上有责”即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育人重任,这是责任;“脑中有谱”即明确课堂教学的谱、多形式教育的谱,这是标准;“眼里有活”即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主动发现需要做的事、愿意帮助他人做点事,做事细致、考虑周全、完成质量高,这是底线;“手上有招”即课堂控得住、学生管得住、班级震得住,换言之即具有个人魅力。
二、精确落实“2”项保障:提供“导师+宝典”支持
嘉兴建工在新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专业的新人而言,起步阶段的“保驾护航”尤为重要。为此,根据新教师的实际需求,专门落实两项保障举措。
教师培训工作新模式构建
摘要: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教科研培训指导机构,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拓展培训职能、助力转型升级,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平区教师学校多年来从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出发,在“研训一体化”工作格局下,注重培训者、管理者、参训者之间的相互需求、协同发展、上下联动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和平区“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的培训工作特色。
关键词:
智慧转型;研训一体;教师培训;创新发展
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这对作为区域教育业务培训指导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来说,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并实现自身功能的最大发挥,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命题,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在省、市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和平师校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区域教育改革为己任,全面规划培训项目,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不断拓展深化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职能,不断满足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大力构筑区域教师研修的坚实基地,为全区教师搭建起专业发展的立交桥,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以智慧转型为理念,全面优化培训者队伍
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满足教师成长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上,而取得这一成效的核心因素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为此,学校启动了“师者之师智慧转型”工程,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师校的教科研人员关注未来、关注发展,在多样化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如何从培训者自身的角度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能力,靠前服务,带好团队,从而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以“研训一体化”工作策略为导向,通过组织开展培训者培训、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培养建立起了由师校科研、教研、培训、电教、评测中心、编辑部等62位教科研人员组成的专职培训队伍。他们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技能,并基于教师最佳实践经验萃取凝练开发了系列区本课程,为广大基层学校教师提供了菜单式培训服务。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教科研人员对培训项目的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资源开发、培训活动实施、培训项目评估等多项综合能力,实践过程中,我们突破了狭义的研训一体方式,而逐步实现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即教研、科研、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之间的工作联系与合作,并努力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研讨活动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力争实现全体教科研人员在教师教育目标一致前提下的培训与教科研工作统筹安排,建立起“实践、研究、培训相融合”的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工作模式,从而完善了“研训一体”的共同体,营造了“研训一体”的学习场,建立了“研训一体”的情感链,保证了培训工作低重心、高实效地持续开展,也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我们一方面既注重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职培训教师,又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注重拾遗补缺,按需选择兼职培训教师,以“专兼职结合”的策略组建了一支专业水平高、适应区域教师培训需要的培训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