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本课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本课程论文

校本课程的地域传统文化论文

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适合全体学生学习或参与的内容我们利用校本课程必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精深,体验家乡传统文化的广博,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不适合全体学生学习的内容则利用校本课程选修课的时间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要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与掌握地域传统文化,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学习鲜活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校本课程的学习要避免单纯的说教,注重生活中的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水平,养成习惯,形成素养,传承美德。

阅读全文

校本课程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一、当前地方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地位低,不受重视

虽然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普遍存在,但是与专业课相比,公共艺术类课程基本都是“选修课”“通识课”的身份,不具备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评选资格,导致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学生为了学分而上课的现象多有存在。

2.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教学内容“因师而定”

由于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全面系统的管理,因此,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没有形成整体规划思路,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经常出现“因师设课”的现象,教学内容“因师而定”,随意性大,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公共性”和“针对性”

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面向全体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具有“公共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授课教师往往按照专业教学的套路来授课,将公共艺术课程讲成了专业课程,偏离了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由于是选修课,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大,教师往往不能做到针对授课群体的共性来教授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混学分之嫌。

阅读全文

校本课程资源配置中学体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校本开发与资源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各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实际使用率与资源发挥作用的大小,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是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学校体育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人、财、物的支持。根据学校学体育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说,有形资源是硬件条件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投入得以改善的,这些有形资源也是体育课程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无形资源就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这种无形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塑性较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密不可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两种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一个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潜能如何。当然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得到有效发挥其最大能量的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果要使得有形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就需要无形资产的关键人去组织、管理和操作与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有形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作用。其次,无形资源的效益发挥无疑是依附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资源的保障,所以在确保有形资产为教学的基本环境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作为无形资产的主体———人可以通过自身在教学中能量的释放,更有效的运用于校本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因此,这两种资源之间的形态可以相互磨合和利用,使得有形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佳,使之成为教学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体育课程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国家政府、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中学体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首先中学的体育资源是根据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调控,学校的布局,等方面来进行的。其次,就是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已经配备的情况下,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来提高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此,从宏观层次上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它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使之在投入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其最大效能。从微观就是使无形资产如何发挥他们更大的优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的有形资源能被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根据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同样有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与市场的协调结合。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这几种资源的配置计划方式都是依据教育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教学中的。这些资源配备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由他们统筹安排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另外,最重要的是计划方式虽然配置的时候信息准确并且完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的分配不当,使得资源使用效能偏低等一些弊病。市场方式是中学体育与市场经济互动的规律,有时候中学的体育资源可以凭借市场的调节将体育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益和最适宜的地方。中学校本课程的配置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对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是单单靠挖掘自身资源来调节中学体育教学的供求,而是在除了校本资源以外的校外资源的数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领导要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场地、器材满足课程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因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是整个中学体育资源的优劣,并具有特定的资源使用范围,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来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其效能的展现。这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体育教学质量是否真正体现校本课程,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和再分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被利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交互作用中对这些人群发生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相关的机构统一计划配置后,通过与社会等资源的互补和利用,最终把这种资源的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如校园足球的开发、新兴项目的引入、各项小型比赛、举办校园体育节等。另外,通过企业、个体及有关部门会为中学体育提供赞助,增加运动设施,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为此,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要从资源的计划经过运行,再到其使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一样,计划方式强调“最重要”和“最适宜”,所以这种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发挥能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最关键的是要使得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有板有眼”必须要解决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学需求的无限这一对矛盾。现在随着我国城乡大搞基础建设,部分中学体育用地面积缩水,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开发体育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中学体育资源,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办出学校特色,将是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追求的目标。

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资源配置的原则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科技创新制作校本课程探究

提起中职学生,人们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是中考失败者。他们学习主动性不强,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但动手能力强于理论研究能力。根据中职教学内容标准和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及我校“创新教育课程”特色,我们从学生已有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编排了创新性强、充满趣味的探究制作内容,作为探究活动校本教材。

一、校本课程研究目的

创新制作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操作创新、探究合作等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接受科学新信息。我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做到理论实践相融,动脑动手相融,做人融于做事,在理论与实践间建立零距离接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

二、校本课程研究主要内容

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从学生兴趣和关注点、教师个人专长、所在区域社会特征三个方面,整合校本教材内容,使之成为创新实践活动资源素材。重点围绕“本县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活动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开发和利用”“学校特色资源实践”“学校个案研究”“课程资源包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校本课程特色板块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了六个别具特色板块:探究观察模块、创新创意模块、探究思维模块、创新实验模块、实践制作模块、创新视野模块等,做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与创新活动课互促互补,整体优化。各个模块各具特点,其中以创新探究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为主,延伸拓展我校创新校本课程资源。

阅读全文

特色文化产业校本课程分析

一、“衡水特色文化产业”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

(一)突出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1999年以后,升本的一大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现代使命。这也就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必须发生改变,既要考虑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更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充分利用地方院校所处地域的独特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地方院校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依据地方文化产业优势开设校本课程,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衡水学院是衡水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高等院校,2004年由专科升为本科,正好属于需要转型的地方高校之列。衡水作为冀东南一座最年轻的地级城市,地处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地,虽然建市历史比较短暂,但是历史文化积淀却颇为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拥有儒学大师董仲舒、孔颖达、毛苌等文化名人,而且在传统民间艺术与民间工艺品资源优势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例如有内画、乐器、年画、毛笔、剪纸、黑陶、金鱼、雕刻、古玩等等。武强木版年画、冀派内画、衡水法帖、深州形意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宫廷金鱼、侯店毛笔与内画并称为衡水“三绝”;饶阳的乐器、武邑的雕刻也早已名扬国内外。目前,文化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支撑着衡水市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衡水特色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衡水学院的课程体系,而且可以真正实现其“立足衡水,服务京津冀”的办学理念,真正实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变。通过对“衡水特色文化产业”校本课程的开发,了解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根据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凝练学科专业方向,突出办学特色,对于原有专业进行改造拓展,调整一些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根据行业产业链的要求设置相关专业,可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的对接。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地方高校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形式上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校为本,充分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是隐藏在其背后的真正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和终极追求。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校本课程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校本课程强调差异性、区别性,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首先,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只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校本课程才具有开发价值。校本课程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特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其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可以自己选择课程,还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自助选择材料进行研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加以运用。学生也可以对校本课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直接参与开发,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日趋完善。与其他专业课程注重培养专业技能不同,校本课程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地域特色,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往往使用统一的教材,具有普遍适应性,但是缺少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被束之高阁,因而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融入感。而校本课程则是针对特定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进行教学,将教育引向生活,引向社会,树立大教育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知,进而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于在外求学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所在的城市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他们可以了解母校及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我通过平时调查,发现衡水学院的学生对衡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基本不了解,知道衡水九大文化产业名称的学生很少,即使是对武强年画、冀派内画这些享誉国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知之甚少。因此,开发“衡水特色文化产业”校本课程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培育学生爱乡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衡水特色文化产业”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价值

“衡水特色文化产业”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会给当地高校带来好处,同样也会创新本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独特魅力,推动地方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促使地方文化产业不断创新,提升文化品牌格调,因而极具文化价值。

阅读全文

地方高校传统文化建设规律探究

摘要: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应重点辨识三大基本规律:即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课程文化的关系。地方高校在推进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并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和创新课程文化。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传统文化;规律;对策

当今时代,地方经济文化与地方高校文化高度互补、深度融合。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使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地方高校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的数量和学生数量已分别占全国高校总数和学生总数的90%以上。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在实践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1]。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必须不辱使命,努力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规律辨识

(一)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辨识。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既彼此依赖又相互制约。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在推动经济发展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早已不是昔日的“象牙塔”,而是从社会边缘日益走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此培养的大量大学生给当地各类机构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高校里高级知识分子云集于此,成为当地最大的智力集团,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尤其是高校里众多科研成果的转化,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结合,直接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活力,推动地方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的制高点,也起着对地方传统文化加以弘扬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地方文化的品位和推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也使地方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谋求更好的发展,也特别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因此,地方高校要不断发展,其对地方政府的依赖还会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又相互制约。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的业务主管单位和财政投资主体,二者相互依赖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需求,这就必然引起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干预,比如控制高校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等。同时,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壮大,在某一时期或领域,也会制约地方政府的决策或行动。

(二)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辨识。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地方传统文化涵养和熏陶着高校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高校校园文化归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多元文化成分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高校在本地的长期发展中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逐渐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形态。向来被称为文化殿堂的高校,本身也是社会组成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始终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根植于地方传统文化之中。高校师生长期工作、学习、生活于当地,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们“三观”的形成也打上本土化的烙印。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地方文化也随之不断进步和发展,而高校处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最前沿,能够及时吸收地方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促使地方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在融合中向前发展,使高校最终成为地方文化的创造者和弘扬者。正是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的交流碰撞,使得高校校园文化能紧跟时展,并展现出自己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的一面。与地方传统文化相比,高校文化往往更具前瞻性和国际性,其先进的文化思想能够为地方文化带来新活力,最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课程文化的关系辨识。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课程文化是重要载体和有力工具。从广义的文化来理解,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三大类。本文从的狭义文化来理解,课程文化主要指课程的精神文化,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本身蕴含的精神文化,二是课程教学和研究中通过课程思想、理念所蕴含的精神及情感,具有教育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而地方高校课程文化因其承载内容和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又被赋予其特有的特征和功能。首先,课程文化具有民族性。课程文化本身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必然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特点不同的课程文化。因为课程文化是历史积淀、民族文化的精华,凝聚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其次,课程文化具有传承性。文化是不能以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必须以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传承是文化延续的根本条件。美国学者墨非说:“可以万无一失地说,几乎所有文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都是来自传播。”[4]可见,课程的产生就是因为文化传承的需要,不传承文化就不需要课程的存在,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最后,课程文化具有工具性。课堂教学是传承文化的最重要途径,所以课程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性的色彩。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传承文化,课程在教育中充当着典型的工具效用。

阅读全文

小议三生教育校本化的有效路径

一、“三生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论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地州高校的办学水平在逐渐提升,办学条件日益完善,“三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资金逐渐充裕,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逐渐丰富,如师资队伍的充实稳定、校内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等,这为“三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基本条件。另外,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课程观念、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还是课程的实施能力、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储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强,最后,各地州高校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以及近年来的众多高校推行的课程改革的经验积累都为“三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的良好的基础。

二、“三生教育”校本化实施的途径分析

(一)“三生教育”课程实施目标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校本化的课程实施目标是指通过对学校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环境、师生状况的细致分析,确定总体目标之后细化的课程目标。可以针对各地州高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情状况和教师的特点设置分层级、分类型的教学目标,“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的校本化教学目标的设置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情状况有不同要求,甚至不同的地区(比如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同的重点要求,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以笔者所在的滇西北一所高专为例,“三生教育”课程的目标设为三级:一级目标为学校层面已经定位的办学特色;二级目标为课程实施对上级目标的解读,以类别划分;三级目标为具体目标,分学生类别、专业类别、学制类别、课程类别,三个层面分别设置课程目标,将“生命、生存、生活”三个内容逐层细化,确立重点后分别实施。

(二)“三生教育”教学内容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教学内容的校本化是指在严格遵循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地州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等情况教师有意识地对所授课程内容、教材进行合并、改编与补充等。“三生教育”课程总体来讲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又较少,一般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大学生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笼统、抽象、可操作性差,可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要想收到教学实效就必须对“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处理的途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对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创新。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是重要的“三生教育”资源,结合这些资源对“三生教育”课程进行重组与创新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更符合本校学生认知的材料;(2)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增加。在结合本地实际和本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立“三生教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删减和增加,做到更有针对性;(3)整合,它指根据教学需要,联系其他学科中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进行扩展与延伸,各高校都有与“三生教育”相关的通识性课程,所以此举并没有太大难度,这种教学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三生教育”的课程目标达成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与方法。

阅读全文

经济社会下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意义

【文章摘要】

近年来,随着扩招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人们对体育课程理解的加深,小学体育教学中部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体育是我校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本课题就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模块的教学策略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助于小学体育体育模块的教学。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分层;意义

分层教学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把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中的学生按其原有的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旨在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有效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能力、智力水平之间的差异,根据掌握学习,继续进步等教学原则,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正的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最切合实际和最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同时以三级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既有静态理论知识,又有动态操作实践,既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又关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使体育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并把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和“掌握最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程目标的显性标准。

1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以下问题

1.1“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的是自然班班级授课,这种授课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疑阻碍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生来源、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体能和技能情况等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运用传统的体育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很难解决一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却“吃不了”的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