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班学习计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影响幼儿出勤率的班级管理论文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让幼儿园小班幼儿主动、积极、乐意地入园,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出勤率,使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得到顺利开展。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
1、调查目前幼儿园小班幼儿出勤率不高的原因。
2、探索出提高幼儿园小班幼儿出勤率的有效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护理教育特征浅析
作者:杨燕妮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综合及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福林德斯大学的课程设置综合性非常强并且完全模块化。带来的好处一是课程总量很少;二是与灵活的入学途径呼应,便于课程组合,使获取学位的方式非常灵活;三是节约教学资源。以三年制护理本科为例,必修课共计22门,选修课共计13门(每名学生只需选修1门),平均每学期只有3~4门课,一般每门课的上课频次为1~3次/周,单门课程一学期的开课时间为10~13周。大多数学生一周只需安排2~3个半天来校上课,其他全部为自学时间。自学地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多在图书馆或家中。课程设置方面,专门设置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较少,而只是将其内容整合到其他专业课程之中。国内护理本科所开设的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课程及诊断、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1]在该校被整合为“护理1~6”共计6门课,每学期修1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在澳大利亚护理学院很常见[2-3],但与美国护理学院比较有较大差异[4]。其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的开展。同时,该校还将课程设置完全模块化,18个学分为1个模块,大致相当于一个学期的课程,非常便于学生自主组合。比如,三年制本科学生可以通过标准的共计108学分的学习获得护理本科学位,也可先学18个学分的课程获得一个毕业证书(graduatecertifi-cate),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学18个学分的课程获得一个学历证书(graduatediploma),相当于大专文凭,没有学位,但这些学分及证书在其以后攻读学士或硕士学位时均能得到认可,单科成绩的有效时间为成绩获得后的5年内。课程设置的模块化使得一门课程的课堂内可同时有三年制、两年制或一年制的学生,因此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设计
福林德斯大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处处反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循证实践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每门课程的教学都由单个的教学组负责完成,教学组长主持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计划、主题明细、必读的教程活动3个部分。学习计划和主题明细的对象包括国内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和教案等,内容非常清晰明确。学习计划以周为单元,详细罗列了本周的学习目标以及达到学习目标需要听哪些课、看哪几本书中哪些章节、阅读哪些文章和网站、在线学习引导、预习内容与课堂活动的关系等。主题明细对学习计划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进一步进行了详细描述,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如何做学习前的准备,包括总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具体实践的安排,告知学生课程需使用的教材、参考书目、学习资源、在哪里以及怎样获取相关学习帮助和支持、怎样获取学校图书馆资源及怎样查阅电子数据库等;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作业任务,包括作业的具体内容、完成要求、提交方式、提交时间、评价方式及其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重等。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有4种:(1)讲座(lecture),即大班理论课,所占比例较少,均有录像资料保存,学生可以不去听课,需要时可以随时观看授课录像。(2)小班讨论课(tutorial),在教学设计中所占课时比例最多,每节课可同时有多名老师授课,每班不超过30名学生;学生必须听课,有考勤制度约束,且课堂表现是此门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3)实训课(workshop),内容及仪器设备丰富,但对学生程序性技能的掌握要求不高,重点关注学生思维的启发。(4)在线学习(flinderslearningon-line,FLO),每个学生有登录帐号及密码,在线提供教学资料、互动答疑、作业等,其课程考核主要由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三部分构成。值得注意的是,该设计的实施必须有强大的网络支持和图书文献资源支持,因为大量的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必须以图书馆专业图书及文献阅读为基础;同时,必须有庞大的教师资源,因为每节讨论课不能超过30个学生。该校的教师大部分为临床非全日制教师,研究生也参与临床教学,该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要求之一就是要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
教学目标实现的强制管理模式
福林德斯大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其充足的教学资源及严格的管理模式。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其如何更好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要完成课堂讨论汇报和课后作业等学习任务需要课前、课后阅读大量的文献,一旦完不成,将不能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某些课程如果条件具备,会有1次补考的机会(补考的机会只给第一次作业分数为45~49分的学生,其余未通过考核的学生没有补考或者重写机会)。若补考的学生补考没有通过,就只能重修该门课程,重修后仍不能通过就只能转学或退学。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该校的学费标准为三年制20900澳元/年,共8门课;1年制是23100澳元/年,共7门课,平均每门课的学费高于2500澳元/年。重修课程是需要重新缴费注册的,而且重修课程的费用每年都会变化。一般按照课程的学分缴费,3学分重修课程的费用是2500澳元,4.5学分或6学分的费用则高于4000澳元。但是有些课程是连续的,如“护理(nursing)”这门课,只有过了“护理1”才能够修“护理2”(以此类推);最后一学期学习“护理6”要求之前“护理1~5”的所有课程必须全部通过。所以,有些学生重修该类课程相当于留级1年。如果一门课程有太多学生没有通过考核,学校会开设暑期学校。暑期学校就是在暑假连续上课2周左右,然后进行考试或交作业,当然也要交重修费用。这种严格但不失科学的管理模式,促使每个学生都非常努力学习,希望所有课程能够一次通过。
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应用积极性不高,极大地制约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应缩小班级容量,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立完善的课程监控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则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必备技能。因此,大学英语在高校培养国际性和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增强大学英语教学活力,增强其育才育人的作用,成为各高校努力探索和寻求的问题。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大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高校都在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调整优化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从而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和困境。
一、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困境
教学是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学生层面分析,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严重制约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学生的基数增大的同时,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伴随着东、西、南、北,沿海、内陆,农村、城市等的经济差异,我国的英语教育在各地域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不能同等而论,这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极大困难。从教师层面来讲,大学英语教学的备课就很困难,准备的课程较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听课吃力;准备的课程较容易,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从学生的层面讲,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希望教师全英语授课;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则希望教师授课时候多穿插汉语,引导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如果课堂进度太快,学生跟不上,也会对英语失去兴趣。同时,大学生英语学习目的也呈现出多元化。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拿到资格证书或者文凭,这类学生则认为做模拟题就是英语学习,过级就是英语学习的目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缺少主动性。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生物技术制药”是制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满足制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求,贯彻高等教育“以本为本”的基本原则,培养出制药领域复合创新型人才,文章阐述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课堂案例、小班研讨、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践教学对该门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多措并举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能有效提升“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科教学;“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调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1]。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药领域的各个方面,生物技术制药已成为现代制药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药研发的重要发展方向[2]。因为“生物技术制药”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所以课程组教师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机融合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该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一、“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教”为主动“学”,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让课程组教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学习思维导图,明确课程内容逻辑关系。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种简单、高效、形象化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3]。“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涵盖的知识范围宽、体系庞杂,课程内容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很强的外延性。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在课堂伊始把本节课的知识与上节课内容紧密衔接起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出现思维的“延滞”现象。因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被成功引入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例如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部分(见图1)。具体实践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在学习每一章节内容之前,利用教学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让学生清楚本章节要学习哪些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其次,在每一节上课之初,教师可先用思维导图和学生一起回忆巩固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各章节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每一节课教学之初学生出现的思维“延滞”现象,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授课达到同步。
(二)引入科研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科研案例提供一种真实具体的情景[4],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科学研究中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和目标而开展的科研思路、技术方法、结果分析等全过程,它既丰富了相对枯燥的教科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但在目前高等院校教材主要包含的理论知识体系中,有一些则缺乏翔实的科研案例。为了弥补上述不足,课程组教师将案例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例如,在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部分可以采用典型的青蒿素药物研发案例。青蒿素本身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重要医用抗疟疾药物,但近年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菌(酵母菌)发酵生产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再用化学半合成的方法就能得到青蒿素[5]。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的生物技术制药研发案例,又可以把基因工程制药的原理和方法等知识点系统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对本章节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实践证明,案例式教学能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新工科的背景下,社会对电子线路等方向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频电子线路作为通信技术领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目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教学质量亟须提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实验环节、考核方式、小班授课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新工科;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金课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联盟组织,同年9月“新工科”的概念首次在中国工程院小型座谈会上被提出。201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分别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意义和理念、方法和问题、项目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2018年3月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要求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新时代变化需求,应对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产业格局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新工科要求学校以国家战略层面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以工科为主的各学科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积极发展新型工程学科,培养精通某一学科且具有交叉其他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消灭“水课”、建设“金课”的要求,目的为了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让大学生合理增负,以提升学生自身技能水平。同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提出“金课”标准,要求“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意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将新工科建设落实到课程改革。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构成电子类新工科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电路方面知识,还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在当前的课程教授的过程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提出高频电子线路的课程改革方案。
一、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起点高,学生兴趣低
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建立在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基础上的课程。该课程知识面广、知识点冗杂、难度较大、对先期已修课程的要求很高。如果学生前期课程没有打好基础,学习内容掌握不好,似懂非懂,难以将先修课程的知识点应用在本课程中,那么本课程的学习将更加非常困难。前期基础没有打好,该课程本身也难学,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惰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
2.教学模式陈旧
小班小校乡村学校的个性化教学实践
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针对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乡村学校学龄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采用更为灵活高效的个性化教学,既能为每位农村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最佳途径,又能发挥乡村学校“小班小校”的优势。立足乡村学校建设现状,以解决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为出发点,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乡村学校个性化教学策略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现状及成效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平凉市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扶持乡村学校,把落实个性化教学工作成为促进乡村学校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发展的重要措施。经过可行性调研、专题研讨、行政推动、试点先行、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示范引领、区域性推广等实践过程,初步呈现出区域性发展态势,试点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个性化教学”为突破口的办学特色,为乡村学校建设探索出一条内涵发展之路。其成效主要表现在:
1.教学中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增强教学的主体性。一是个性化课堂教学服务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性增加。生均用于教育的面积增加,学生获得的教学服务时间明显增加,体现教学的充分性。二是个性化的教学活动规模小、角色参与率高、针对性强等特点,教学活动的强度大、频度高和有效强。三是个性化教学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增强。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等都发生适应性变化。
2.教学过程由教学的“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增强教学的精致性。个性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实现以学生为本,关注教学上的人文关怀。一是教师的教学更加“精心”。个性化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教师进行教学的智慧型劳动,教学的科学型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加强,教学也精耕细作了。二是教学空间和环境更“讲究”。从教室前后空间的利用到学生课桌椅的设计和组合,都变得灵活丰富。三是学生的成长得到更多的关注。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把重点放到“备学生”上,要了解并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单独辅导和面批作业成为常态,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困难能够获得老师及时有效地帮助。
3.师生关系由“师和生”关系向“师生、生生、生师”关系的转变,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中,师生关系变得平等民主。在个性化教学中,师生交往机会增多,交往的频率加大,师生之间更易加深了解,感情更加密切。个性化教学的互动性,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单一指向学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交往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相互评价。
二、存在问题
教师行为文化研究论文
一、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行为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分配的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集体指导的做法,应做到既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也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在对F小学语文教师L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尽管L老师具有了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的意识和行为,但仍可以看到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分配的问题:第一,什么时候教师应该去指导学生?第二,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应多久?第三,到底是集体指导还是个别指导?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评价的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更多地表达,更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这样的过程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性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意识。然而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没有做到这些,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忙”:忙于回答教师的提问,忙于做自己学习卡片上的内容,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三)个性与共性的把握问题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但是,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对于既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之间往往会形成矛盾:第一,教师放大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展。第二,教师忽视学生的共性学习,过于关注个性化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却忽视了重视学生的学习差异,重视学生的“各显其能”,以至于让学生走向“特长发展”,而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般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共性的东西却被教师给忽视了。
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提升思路
本文作者:李妮 单位:运城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验教学中落实,因此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通常是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作业,这对于较好的本科院校适用,因为学校的学习环境好,而且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强。而我院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不会独立探索,班级人数多,导致教师与每个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少,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多,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遇到问题后也不能很快解决,实验课内容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完成的质量不高。教师欠缺对课堂的管理,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很难满足信息化社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求。因此,有效地设计并管理实验课堂是非常重要的[1]。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进行培养。
1实验课前精心准备
1.1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大班理论小班实验的教学方式,理论课的主讲教师只负责1个小班的实验课,其余班级由其他的实验教师辅导。因此,主讲教师与实验教师教学团队应提前沟通,并设计详细的实验教学过程、写出实验教案。具体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如下内容。1)根据理论课的进度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与课程内容配合的教学实例等。学校安排的实验课时数有限,学生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继续作实验,因此将实验内容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大部分。课内的每个实验根据技能训练目标分为2~3节,每个小节的实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设计时标明每个小节需要的时间及完成每个实验需要的时间。2)沿用理论课中选择的教学方法,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2]、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等。3)分层培养[3]。对学生的培养包括操作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如果采用同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基础差的学生完成不了实验内容,基础好的学生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实验课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通过博客交流,基本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基本层次中加大基础知识点的比例,提高层次中加大知识点灵活应用的比例和创新性实验题目,并提供课外阅读学习资料。基本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提高层次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4]。4)设计学生课前应完成的准备工作。包括学生需要预习的内容、查阅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验证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课前实践基础知识,在实验课上有足够的时间跟教师交流,并完成提高应用能力的实验内容;提示学生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探索点;设计学生应该填写的实验报告单等。5)设计学生课后的继续学习。包括复习的内容、课后扩展作业、课后提高学习内容等。教师应该在学期初完成以上工作,并将实验进度和内容告知学生,便于学生安排学习计划。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提前学习后面的知识。
1.2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
学生的实验课时量有限,对于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远远不够。因此,学生必须在实验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具体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如下内容。1)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预习实验内容、查阅相关资料。2)完成课前验证性的实验内容,提交相应的结果。3)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带着问题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