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班毕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生物技术制药”是制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满足制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求,贯彻高等教育“以本为本”的基本原则,培养出制药领域复合创新型人才,文章阐述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课堂案例、小班研讨、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践教学对该门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多措并举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能有效提升“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科教学;“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调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1]。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药领域的各个方面,生物技术制药已成为现代制药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药研发的重要发展方向[2]。因为“生物技术制药”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所以课程组教师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机融合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该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一、“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教”为主动“学”,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让课程组教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学习思维导图,明确课程内容逻辑关系。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种简单、高效、形象化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3]。“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涵盖的知识范围宽、体系庞杂,课程内容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很强的外延性。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在课堂伊始把本节课的知识与上节课内容紧密衔接起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出现思维的“延滞”现象。因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被成功引入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例如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部分(见图1)。具体实践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在学习每一章节内容之前,利用教学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让学生清楚本章节要学习哪些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其次,在每一节上课之初,教师可先用思维导图和学生一起回忆巩固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各章节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每一节课教学之初学生出现的思维“延滞”现象,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授课达到同步。
(二)引入科研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科研案例提供一种真实具体的情景[4],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科学研究中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和目标而开展的科研思路、技术方法、结果分析等全过程,它既丰富了相对枯燥的教科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但在目前高等院校教材主要包含的理论知识体系中,有一些则缺乏翔实的科研案例。为了弥补上述不足,课程组教师将案例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例如,在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部分可以采用典型的青蒿素药物研发案例。青蒿素本身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重要医用抗疟疾药物,但近年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菌(酵母菌)发酵生产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再用化学半合成的方法就能得到青蒿素[5]。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的生物技术制药研发案例,又可以把基因工程制药的原理和方法等知识点系统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对本章节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实践证明,案例式教学能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电子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
如何培养卓越人才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难题。本文调研总结了当前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提出了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为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提供思路。
关键词:
电子与通信工程;导师制;卓越人才培养
课题项目: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SJG01);南华大学重点教改课题(2014XJG-ZD02)。
卓越人才如何进行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难题,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2]。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0篇)
第一篇:酒店入职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目前酒店入职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酒店入职专业的基础课程理论部分比较多而且也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缺乏对酒店入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重要性的认识。学生由高中步入大学,刚刚从高考的压力中释放出来,对于初入高校的学生来说,对自身和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第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迎接高考,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在大学酒店入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设置了一系列课堂讨论、角色扮演以及辩论等教学环节,而学生对于这些教学实践活动难以适应,并且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难以带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配合程度不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在酒店入职专业教学改革上,教师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通常会有教师将酒店入职基础课程项目化与专业混为一谈,认为二者应相互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所教班级专业不一致,难以达到教学项目化的效果,况且课堂教学中严重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增加了教学项目化的难度,甚至会出现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而又重新采用传统教学的僵化方式。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若在教学中坚持两个目标,将会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代旅游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探索出顺应当今酒店行业发展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高职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研究
1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内容与其职业能力概述
1.1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是研究建筑工程图样的绘制、表达和阅读的一门应用科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图识读和计算机绘图等四部分。学习利用正投影法的原理和方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贯彻有关制图国家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制图基础;训练学生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操作技能,学习建筑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
1.2课程职业能力
建筑工程专业对口就业单位有:土建类施工企业、土建类监理企业、土建类其他相关单位;主要就业部门有:工程部、质检部、技术部、安全部、设计部;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岗位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基本职业能力:绘制和阅读中等难度房屋施工图的能力、三维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AutoCAD绘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现状实例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和教师,采取随机发放形式,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8份,其中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62%。基于回收的有效问卷,我们就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对教学互动的注重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大班教学是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有相当大一部分被调查的师生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比较多的教师认为项目教学和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青睐,教学效果远高于其他方法;尽管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虽与专业联系紧密,但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不够突出、全面,被调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职业能力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等等。
中外合作办学中本科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中外合作办学范围的拓展,国内外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和深入。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之上,就中外合作办学中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模式与课程设计、存在问题等。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质量保障;教学模式;课程设计
目前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三类。一是宏观论述类,研究内容涵盖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二是实例研究类,这类论文是以某一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情况或者某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为研究对象;三是专题研究类,研究内容聚焦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管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等。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出发,聚焦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模式与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梳理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一、培养模式
Michelle将跨国教育的模式分为七种,包括国际分校、双联项目、双学位项目等,并对每一种模式进行了定义[1]。结合我国实际,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分为整合型、嫁接型、松散型三种类型[2,3]。整合型模式以国外高校教育模式为主,除短期出国交流外,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国内接受“留学式”教育,经济压力比出国留学小。由美国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合作创办的昆山杜克大学就采用此模式。该学校教学团队主要由杜克大学教授和昆山杜克大学全球聘任的教授组成,课程设置采用杜克大学的通识博雅教育模式,学生毕业可获得昆山杜克大学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杜克大学的学位证书。嫁接型模式是指中外高校教学资源相互独立但又衔接在一起的较为固定的合作方式,一般采用的形式有“2+2”“1+2+1”等。上海交大密歇根本科双学位项目即要求学生前两年在交大密歇根学院就读,后两年可申请赴密歇根大学学习。松散型模式主要是指一些形式自由、规模较小、不定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去国外高校短期的学习、实习、毕业设计等,丰富学生的海外交流经历。
二、质量保障体系
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和品牌优势。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包含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素、架构和机制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理事长林金辉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内部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有师资、生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他提出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构建中外合作办学的四个质量保障机制[4]。Riad发现由于合作办学涉及两个及以上国家,其利益相关者更加多元,包括学生、师资、合作双方、外部机构、社会环境等。他阐释了一种从上述各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的质量管理模型,并列举实例来说明,建立有利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机制会促进合作办学质量总体提升[5]。薛卫洋认为政府和高校应同时担当质量建设的主体,在质量保障中发挥不同的作用[6]。宗平提出了一种“三横五纵”的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基本系统架构,分准备、实施和优化三个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7]。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课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联合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该校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8个小班,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个小班。观察组采用案例教学法联合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该校自制的调查表调查上课的效果。结果观察组赞同上课方法、觉得学以致用、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学习主动性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验操作分数、实验理论考试分数和总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联合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可提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授课效果。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法;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院对人才的需求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如何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和创新能力,吻合新时期医疗卫生行业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实验教学努力的方向[1-2]。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重要桥梁,其既是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石,还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医学学科联系紧密[3]。然而我国医学生教育执行的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模式,此种模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在基础医学阶段对学生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缺乏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停留在表面,兴趣不大,不知道所学知识为何用,以致学生考试后不久就忘记自己所学知识,也达不到医学微生物学下联生物学等基础课,上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学科的目的,最后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临床思维及继续学习能力均不理想,进而延长学生进入岗位后的适应时间[4-5]。为了应对上述形势,我们将案例教学法联合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8个小班,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28人)和对照组(125人),每组4个小班。
1.2方法。1.2.1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案例教学法联合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小组10~11人。同时将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选为组长。将案例、实验内容和相关问题提前2周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查找资料,开展课前小组讨论和制订实验方案,授课教师收到学生的实验方案后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和修改实验方案,进而制订出合理恰当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确定后通知教辅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设备。实验在带教教师或教辅教师辅导下进行,学生的实验结果出来后,教师紧扣案例和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融合到案例和实验中,重点讲解解决这个案例的知识和实验出现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围绕相关案例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的代表对案例和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根据案例和问题对操作目的、步骤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点评和引导,引导学生反思,以便其更正。对照组采用常规授课:实验员在上课前准备好要上课的试剂、培养基等材料,上实验课时教师先讲解这节实验课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随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下课后写实验报告,下节课教师讲解实验报告出现的问题。1.2.2效果评价。采用本校自制调查表调查实验课的效果(本研究学生对上课方法、学以致用、促进理论课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习主动性的认同程度)。统计比较2组学生的操作考试成绩(革兰染色)、实验理论考试分数和总分数。成绩评价标准:操作考试分数和实验理论考试分数均为100分。总成绩=操作考试分数×30.0%+实验理论考试分数×70.0%。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材料概论双语翻转课堂实践探索
[摘要]材料概论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先导课。双语教学在本科教育中被教育部所倡导,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为顺应时展,教学团队对材料概论双语课程进行了开放共享课的建设,并及时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文章对材料概论课程建设过程与做法进行了总结,对翻转课堂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可为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材料概论;双语课程;开放共享课;翻转课堂;建设与实践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各行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为应对人才需求趋势,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第4号文件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2016年,我国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关于毕业生素质要求的12项指标中,很多项和外语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并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更新与外语能力紧密关联起来[1]。当前,互联网得到大面积普及,“互联网+”深入人心。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催生了在线开放课程(慕课)。2012年是世界慕课元年,从那以后,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被打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和善于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学习知识、捕捉信息。有专业人士指出: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2]。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被用于制造一切有用制品的物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能力的人才,国内多所高校选定材料类专业的先导课进行课程改革与双语教学[3],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顺应时展,搭上“互联网+”快车,教学团队对材料概论双语课程进行了开放共享课的建设,并及时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本文对其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整理总结,希望对其他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开放共享建设课程的选择
通常来讲,一个四年制大学本科专业会有70—90门课程,合计150—180个学分。在所有的课程中,有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等。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呢?我们通过调研和调查问卷,认为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经过讨论和权衡,我们选择“材料概论(双语)”进行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建设。在本校的最新版培养方案中,材料概论(双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也是专业入门课。本课程的开设将注重加强材料领域的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本课程将采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授课,对于巩固英语学习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具有导向作用。其主要知识目标是熟悉材料的基本概念、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的分类和材料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结构特征与基本性能,以及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具备归纳、总结材料科学的研究进展、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它并不像一些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更多地和学生互动才能掌握,所以更适合进行开放共享课建设。
二、课程视频录制与建设
得益于学校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视,本课程在2018年被学校立项资助进行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方便老师进行视频录制,学校邀请了多家平台公司到学校进行宣讲,供老师们进行选择。为便于及时沟通和节约时间,本课程的录制选择了在学校有驻点的智慧树。通过和平台公司沟通,公司为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可以全程、方便、及时地就课程视频的制作进行讨论。根据课程顾问的建议,课程团队选择了合适的录制方式。视频录制前,平台公司会把相关准备模板和要求告知课程团队,团队根据自己的安排预约录制时间,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在去录音棚之前发给课程顾问进行PPT润色等工作。录制过程中,需要主讲老师和工作人员加强配合,提高效率。视频录制完成后,经过视频工程师的编辑加工,再返回给团队,进行检查,有问题的话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共录制43个视频,每个视频时间长度5-20分钟不等,总时长426分钟,其中材料基本知识6个、无机非金属材料5个、金属材料10个、高分子材料10个、复合材料6个、先进功能材料5个和材料分析测试表征1个。课程章节的全部视频录制完成后,可以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按照学校要求,本课程除了由平台公司进行共享课的建设外,还需在学校自己的课程平台进行建设。由于本课程开展历史比较长,历经多个版本的培养方案,相关资料比较丰富,我们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建设,主要包含首页、课程章节视频、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文档、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活动等课程内容。
材料概论双语翻转课堂实践探索
[摘要]材料概论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先导课。双语教学在本科教育中被教育部所倡导,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为顺应时展,教学团队对材料概论双语课程进行了开放共享课的建设,并及时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文章对材料概论课程建设过程与做法进行了总结,对翻转课堂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可为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材料概论;双语课程;开放共享课;翻转课堂;建设与实践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各行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为应对人才需求趋势,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第4号文件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2016年,我国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关于毕业生素质要求的12项指标中,很多项和外语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并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更新与外语能力紧密关联起来[1]。当前,互联网得到大面积普及,“互联网+”深入人心。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催生了在线开放课程(慕课)。2012年是世界慕课元年,从那以后,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被打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和善于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学习知识、捕捉信息。有专业人士指出: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2]。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被用于制造一切有用制品的物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能力的人才,国内多所高校选定材料类专业的先导课进行课程改革与双语教学[3],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顺应时展,搭上“互联网+”快车,教学团队对材料概论双语课程进行了开放共享课的建设,并及时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本文对其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整理总结,希望对其他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开放共享建设课程的选择
通常来讲,一个四年制大学本科专业会有70—90门课程,合计150—180个学分。在所有的课程中,有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等。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呢?我们通过调研和调查问卷,认为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经过讨论和权衡,我们选择“材料概论(双语)”进行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建设。在本校的最新版培养方案中,材料概论(双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也是专业入门课。本课程的开设将注重加强材料领域的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本课程将采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授课,对于巩固英语学习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具有导向作用。其主要知识目标是熟悉材料的基本概念、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的分类和材料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结构特征与基本性能,以及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具备归纳、总结材料科学的研究进展、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它并不像一些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更多地和学生互动才能掌握,所以更适合进行开放共享课建设。
二、课程视频录制与建设
得益于学校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视,本课程在2018年被学校立项资助进行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方便老师进行视频录制,学校邀请了多家平台公司到学校进行宣讲,供老师们进行选择。为便于及时沟通和节约时间,本课程的录制选择了在学校有驻点的智慧树。通过和平台公司沟通,公司为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可以全程、方便、及时地就课程视频的制作进行讨论。根据课程顾问的建议,课程团队选择了合适的录制方式。视频录制前,平台公司会把相关准备模板和要求告知课程团队,团队根据自己的安排预约录制时间,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在去录音棚之前发给课程顾问进行PPT润色等工作。录制过程中,需要主讲老师和工作人员加强配合,提高效率。视频录制完成后,经过视频工程师的编辑加工,再返回给团队,进行检查,有问题的话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共录制43个视频,每个视频时间长度5-20分钟不等,总时长426分钟,其中材料基本知识6个、无机非金属材料5个、金属材料10个、高分子材料10个、复合材料6个、先进功能材料5个和材料分析测试表征1个。课程章节的全部视频录制完成后,可以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按照学校要求,本课程除了由平台公司进行共享课的建设外,还需在学校自己的课程平台进行建设。由于本课程开展历史比较长,历经多个版本的培养方案,相关资料比较丰富,我们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建设,主要包含首页、课程章节视频、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文档、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活动等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