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设计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线路设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线路设计论文

输电线路工程设计论文

1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

(1)尽量远离大型矿山,军事工程等配套设施,以减少输电线路建设的风险对当地经济和环境,同时避免不良地质区,并尽量选择靠近国道,省级的位置选择在该路径不仅可以改善交通的运行,也方便了项目的建设。

(2)对应设置传输线,传输线的设计应该设置成为具有高度对应项,使电厂按照详细规划和变电站的设计相一致的特定方案,限制区域要使用相同的塔架设回直立设施。

(3)要选择合适的导线长度。两个分站之间的线路长度是尽可能短,以避免电力功率的损耗。并且选择材料上要注意材料本身的电阻值、密度、延展性等问题,避免由于导线材料选择不当造成导线自重过大造成危险,也应该避免相应电阻值过大的导线材料造成导线发热出现火灾。

(4)根据高差和间距设置,以避免电线塔间距输电线路选线过大,由于地面沉降,如过度的风偏的现象最终造成导线垂低等不良后果。

2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管理和控制要点

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输电线路的施工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破坏,因而,发生事故的概率很大。另外,导线裸露在外的特点要求导线与地面、建筑物等设施之间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造成输电线路占地空间和线路廊道的增大,从而对土地的利用情况产生影响。下面,本文从几个方面介绍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控制要点:

阅读全文

地铁线路车站建筑设计论文

1东北线地铁车站建筑特点

1.1站台与站厅层空间共享

新加坡地铁车站建筑在空间设计方面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站台层与站厅层建筑空间通高的设计手法,使站台层与站厅层建筑空间共享,结合良好的照明设计获得明亮宽敞的室内整体空间效果。这种建筑空间处理手法不同于传统车站站台与站厅层分别为上、下两层相互独立的建筑空间。地铁车站建筑空间共享有如下优点。

1.1.1使地下空间获得地上空间的效果

地下空间因其所处的位置,使其自身具有封闭性以及与外部空间环境隔绝等特点,易使人产生压抑、不安全和恐惧的心理感受。为了打破地下建筑空间的压抑感,获得地上空间的效果,新加坡地铁站在设计中大量采用地下庭院、天井及大面积采光窗等手段创造地下建筑的开放空间,利用建筑中庭空间引入自然光线和外界的气候环境来加强内外空间环境的渗透与交融,从而加强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联系,使地下空间获得地上空间的效果,减少地下空间的压抑感。

1.1.2乘客对地铁车站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交通建筑以交通功能为核心,以通过型客流为主,乘客在地铁站停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min。因此,如何让乘客在进入地铁站后第一时间发现列车运行情况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站台与站厅层空间整体性强,视线通透,便于乘客使用。通过站台与站厅层的空间共享,乘客在站厅层就能清楚识别站台两侧的列车行驶方向以及列车到站情况等信息,便于其乘车。另外,这种设计也便于车站工作人员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上下两层的突发情况。

阅读全文

220kV输电线路工程设计论文

一、线路的设计

对于输电线路的架设工作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比较科学的线路设计工作,考虑线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因素保证架设的输电线路能够科学顺利运行,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可能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通常线路在设计阶段都要利用科学技术例如卫星或是航拍获得线路架设设计线路的图片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将该区域内具体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将具体的地形地貌环境状况,交通状况进行汇总比较设计的方案后选择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案进行施工。输电线路的设计工作具体要考虑一下情况:一是输电线路在架设线路要避开军事工程,或是大型的机场,矿场,避免对架设区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也要进行躲避。二是输电线路在设计的阶段对于输电线路的长度也要进行一定的规划线路的长短要符合设计技术要求。三是输电线路在架设过程中保证线杆之间的距离,和高差避免由于高差或是距离的原因导致输电线路出现线锤,下沉的现象。

二、基础工程的具体设计与施工

对于220kV输电工程的线路施工中架设的线杆是整个施工工作的基础也是重点工程,只有保证输电线路线杆架设的顺利才能进行其他的施工作业。线杆的架设工作需要我们给与足够的重视,线杆通常我们会利用混凝土将将其底部埋设到基坑中,使线杆在遇到外力的作用后不会出现倒塌现象。通常线杆在埋设的过中一般会出现以下情况,例如混凝土出现裂缝,下沉,或是滑坡,或是由于积水的冲刷导致出现地盘不稳的现像出现。

1.岩石基础部分的设计

输电线路的架设过程中由于多数是经过的山地地区因此对于地表的岩石或是土质的勘察就比较重要,一般在线路的架设前就要对整个线路的地表岩石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提取相应的的技术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一般情况下地表岩石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微风化、半风化、重度风化三种。其中的微风化是架设线路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微风化地区的地表岩石还保留者着岩石的本质特性,通常情况是比较坚硬的不容易进行开挖的。对于重度风化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浇筑的方式进行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自由的控制基坑的质量。

2.岩石基础部分的开挖施工

阅读全文

工程设计施工高压输电线路探讨

摘要:

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电能输送和配电的重点电能供给能够持续、稳定、有效的关键。在高压输电线路的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高效运行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高压输电线路中工程设计施工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施工更加科学有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工程设计;施工问题;高压输电线路

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承担着电能输送和电能科学分配的任务,是发电厂、变电站之间的相互有效联系的纽带,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终端客户安全持续用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高压输电线路的工程设计施工问题,确保高压输电线路设计的科学性和施工质量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高压输电线路的效能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压输电线路的基础工程

高压输电线路埋入地下的杆塔部分是高压线路十分重要的基础部分,能够有效防止杆塔在运行中出现沉降的现象,并且保证当出现外力作用时杆塔不会出现倾倒或者是变形的问题,因此,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基础工程出现问题导致高压输电线路故障的处理是比较繁琐的,而且事故处理的难度大、耗时长,一旦出现基础工程问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社会损伤。因此必须强化高压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问题,强化施工设计质量保障。首先,要对混凝土浇筑施工方面,高压输电线路一般是采用混凝土或者是普通钢筋混凝土对基础工程进行浇筑,在施工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使用高压输电线路附近的砂、石以及靠近水源的地方,在细节处理方面,转角塔的上拔力相对大一些,比较适合使用混凝土基础结构,混凝土基础结构具有体积大、重量大以及上拔力抗力大的优势,能够强化转角塔基础的稳固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施工经济性。其次,在高压输电线路岩石基础工程施工方面,要对高压输电线路塔位周围的地质条件进行科学的勘察,确保实际条件与施工设计勘察之间的结果保持一致,然后在确定一致的基础上开展打孔插筋、灌注砂浆和浇制承台等施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岩石基础的开挖施工,按照设计不论是采用哪一种开挖方式,都应当对岩石结构的完整性进行保护。另外,各个地区的地下水文基础条件也是不同的,由于南方地下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因此地下水位会高于北方地区,这就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要对地理条件进行充分的掌握,然后按照实际确定基坑排水施工设计,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基坑排水都要在基坑底层均匀的布置一层大小基本相同的片石,促使片石与泥土面的充分结合、与浇筑混凝土的咬合,从而在有效防止渗水的前提下强化基础的抗压强度。最后,要做好杆塔基础的回填施工,不同的杆塔基础型式应用的回填土夯实程度是不同的,例如铁塔金属基础、拉线预制基础等体积小、重量轻的杆塔必须进行回填夯实,夯实的程度需要达到原状土密度的80%。而现场浇筑的铁塔基础,体积大、重量大,夯实度达到原状土密度的70%即可。

阅读全文

网络信息时代输电线路设计施工与维护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论文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前沿科技技术与施工线路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介绍网络信息时代下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和维护,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输电线路;施工;维护

1基于奥维互动地图下的线路设计

奥维互动地图基于GoogleAPI、BaiduAPI、SogouAPI的跨平台地图浏览器。该地图有强大的人机互动设计功能和信息提供技术,支持PC版、安卓、苹果、微软Windows等常见手机系统,支持各类GPS数据文件加载导入,支持在线定位交流功能。由于此地图的强大功能,在输电线路前期设计和后期施工、维护上得以广泛应用。某煤矿企业,拟架设一条35kV高压线路,线路由国网公司110kV变电接入电源到煤矿企业35kV变电站。要求寻找一条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路径方案。

1.1前期设计

输电线路工程路径长度一般为几百米至几百千米,路径所经地区有可能为民房、耕地、山地、林地等地带。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下,前期设计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及记录,重复实地勘测数据并汇总才能得到一条初步的路径方案。基于奥维互动地图在架空线路设计可将繁重的设计工作变得简单。利用该软件的3D卫星地图在图上观察该线路路径的周边环境情况。该线路路径周边存在民房村落、果园、公路、林地、荒山等。由于该工程位于山区,考虑后期施工中的材料搬运等问题,路径尽可能靠近公路设计。

1.2现场踏勘

阅读全文

消防电气防火教学革新思索

本文作者:蒋慧灵 单位: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火灾高发的严峻形势,使得电气防火的教学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大幅度增加。据《国际能源展望2006》判断,“十一五”期间,中国用电量年均增长约8.0%。至2015年,将达到4.5万亿千瓦时。按此发展计算,至2020年,将达到5.6万亿千瓦时。在用电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电气火灾近年来也频繁发生[1]。据消防部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气火灾在全国总火灾数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7年~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共发生重特大电气火灾1324起,直接经济损失156526.2万元,造成1936人死亡、1116人受伤,年均占有比例为31.56%、44.3%、28.3%、28.6%,表明重特大恶性火灾多数为电气火灾[2,3]。由于电气火灾的形势严峻,为了预防电气火灾频发,有必要在消防工程专业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在该类课程中,讲授电气火灾形成机理、从电源供配电、电气设备与线路选择、应急照明与疏散、防爆电气以及防雷防静电等设计源头加强电气防火措施。

火灾监控技术是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其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火灾监控实际上是火灾探测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的总称,它是依据主动防火对策,以被监测的各类建筑物、油库等为警戒对象,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早期火灾探测、火灾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所以,火灾监控主要包括了火灾探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控制系统等。火灾监控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一直是消防行业探讨的热门课题。作为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有关火灾监控技术的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而火灾监控技术是基于弱电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归属于电气设置范围,因此,火灾监控技术的内容被纳入电气防火课程群。

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已成为全国消防工程专业的共识由于电气火灾高发的形势及火灾监控技术的重要性,大部分地方高校消防工程专业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4]-[6]。7所地方高校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只是不同学校有不同侧重,如中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侧重于火灾监控技术,西南林学院注重电气防火技术,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对电气防火和火灾监控均开设了相关课程。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气防火类课程的重要性。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设置及相互关系

与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武警学院消防工程专业毕业学员从事的是消防监督管理业务。电气消防审核和电气防火监督检查是消防监督业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构建以《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为核心的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在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如图1所示。在图1所列的课程中,《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消防电气控制技术》为必修课程,其他课程为选修课程。从图1可以看出《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的核心地位,并且该门课程由多门课程支撑,保证了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紧密衔接和渐次深化。《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作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其课程体系相对成熟,课程内容完整,课程实践丰富。各门课程围绕该门课程来建设这是由它的主要内容决定的。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电气防火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包括电气火灾原因分析、消防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防火、电气设备及线路防火、防爆电气、防雷及防静电等。围绕其核心内容,必然需要《建筑供配电技术基础》作为第一部分的知识补充。同时,对于电气火灾高发的现状,可以运用先进的电气防火检测技术加以预防,因此,及时补充《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选修课作为新技术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火灾监控部分,在部分内容中包括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概述、火灾监控系统组成、火灾监控系统的工程设计等。这部分火灾监控技术知识相对完整,但是,对于不断发展的、新的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可以由选修课《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来完成补充。而对于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需要加强专业基础的学习,因此,开设了《消防电气控制技术》必修课程讲授技术的实现,而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的联动控制部分只讲授联动控制要求。同时,作为消防工程专业的学员,有必要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管,因此,开设了《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与管理》选修课作为有益的必要补充。

阅读全文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新工科的背景下,社会对电子线路等方向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频电子线路作为通信技术领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目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教学质量亟须提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实验环节、考核方式、小班授课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新工科;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金课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联盟组织,同年9月“新工科”的概念首次在中国工程院小型座谈会上被提出。201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分别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意义和理念、方法和问题、项目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2018年3月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要求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新时代变化需求,应对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产业格局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新工科要求学校以国家战略层面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以工科为主的各学科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积极发展新型工程学科,培养精通某一学科且具有交叉其他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消灭“水课”、建设“金课”的要求,目的为了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让大学生合理增负,以提升学生自身技能水平。同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提出“金课”标准,要求“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意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将新工科建设落实到课程改革。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构成电子类新工科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电路方面知识,还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在当前的课程教授的过程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提出高频电子线路的课程改革方案。

一、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起点高,学生兴趣低

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建立在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基础上的课程。该课程知识面广、知识点冗杂、难度较大、对先期已修课程的要求很高。如果学生前期课程没有打好基础,学习内容掌握不好,似懂非懂,难以将先修课程的知识点应用在本课程中,那么本课程的学习将更加非常困难。前期基础没有打好,该课程本身也难学,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惰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

2.教学模式陈旧

阅读全文

新工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为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进行阐述。通过课程体系、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模式重构后的人才培养效果证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能力;电子信息

1前言

2016年,我国教育部门正式提出“新工科”这一概念,此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促进服务创新的驱动发展[1-3]。新工科建设于2018年4月2日正式推进[4],建设目标为立德树人[5-11],建设理念为在应对变化的基础上塑造未来,主要途径包括三方面:一是继承与创新,二是交叉与融合,三是协调与共享,主要特征为创新性与开放性。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12]。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因此,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步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

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确立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信号与信息的处理及程序编写的能力。立足本校特色,制定了符合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通过“知识与能力、教师与学生、学校与企业、硬件与软件、专业与岗位”5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学用结合”的“金字塔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课内实验、各种学科竞赛、实习实践训练、导师科研项目、公司实习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开发、程序编写和工程应用能力。

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