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作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先进制作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先进制作技术

化工机械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1、实现绿色化工机械的设计和使用

1.1设计绿色的化工机械

化工机械的绿色设计,即化工机械的生态化设计,是一种面向环境的科学化的设计,是对能源进行高效的利用,同时力求实现与环境发展相互协调的目的。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注重考虑化工机械的环境性能和整个生命周期,作为设计生产的原则。其中绿色科学的设计化工机械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主要是:环境协调性原则、技术先进性原则和最佳综合效益原则。化工机械的设计应注重按照这三点原则,实现化工机械的绿色型设计。

1.2化工机械应用绿色设计

化工机械的生产设计中所遵循的三点原则即:环境协调性原则、技术先进性原则和最佳综合效益原则,是保障和实现绿色技术的规则。其中主要包括:机械的可回收设计、选择环保型材料、化工机械的可拆卸设计、废弃物品的再利用和资源和的处理方案、评价化工机械的生命周期等等。是生产设计绿色机械中的主要内容。

①选择环保材料:环保材料主要选择一些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包括生物易降解材料、天然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和废弃后污染较小的材料。

②化工机械回收设计:化工机械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合理的对化工机械进行回收和相关的设计时去的效益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的化工企业中化工机械的回收方法多为手工分解的方法,虽然回收率较高,但却对环境造成了相应的影响。回收的办法要注重达到材料的最大的利用率,回收过程减少多环境的影响,可以使用机械额回收方法。

阅读全文

制造业空间分散对扩大消费影响探究

内容摘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制造业集聚与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也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持续扩大的主要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不均衡分布,抑制了整体消费规模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首先总结了制造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其对消费扩大的抑制作用,并探讨了制造业空间分散促进消费全面扩大的影响机制及实现路径。结论认为: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不均衡抑制经济增长率和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扩散能够从提高弱势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和乐观预期、促进弱势区域社会财富积累、降低强势区域竞争压力和生活成本及促进供给侧升级四个方面促进消费扩大。制造业空间扩散促进消费全面扩大的实现路径重点在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关键领域和技术的突破、加快中西部产业配套建设、加快构建中西部城市群及做强中西部对外贸易流通能力四个方面。

关键词:制造业;空间分散;扩大消费;影响机制;实现路径

引言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主导部门,不仅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部门,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也需要通过制造业的振兴才能实现。同样,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与制造业发展也密不可分:一方面,从需求侧看,制造业发展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高收入水平的就业机会,为国家和企业带来大量利润,进而促进消费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辐射和溢出效应能够推动全社会生产率提升和服务产业发展,进而丰富供给内容,提升供给效率。一直以来,制造业空间集聚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提高等正向效应,大于资源过剩、就业成本上升和分配失衡等负向效应,因此制造业集聚对缩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宋凤轩、孙颖鹿、宋宝琳,2020)。但是在制造业空间集聚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下,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不均衡分布导致就业成本过高、区域间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进而抑制整体消费规模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审视制造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对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刘子兰、黄隽等(2018)研究表明,我国消费升级过程中存在居民负债率及基本生活成本上升过快、平均消费率偏低、服务型消费品供给不足、国产高品质消费品制造与消费升级之间断层等问题。尽管在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支撑下,传统强势区域内各市县相互协作规模和效率更高,其中很多市县在特定产品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极高。但网络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技术和知识溢出速度以及跨区域协作和流通效率。因此对于经济发展落后区域而言,制造业集聚发展所需要的门槛相对以往已经大大降低,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避免同质化,应与制造业集聚强势区域形成差异化和协同发展格局。制造业扩散对于缩小消费的区域和群体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制造业空间扩散同时也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对于制造业扩散及其对扩大消费的影响机制、实现路径的系统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对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表现及其对消费扩大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制造业空间分散对扩大消费的影响机制及实现路径。

一、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不均衡分布带来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集聚区资源过剩等负向效应,已经触发了国家产业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律的自我调解。近年来,国家在宏观产业布局方面推出众多举措,东部一些制造企业也逐渐向本区域内非核心城市、中西部或东南亚迁移。2000年以来,我国产业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分布逐步走向扩散,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各省份及经济区都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系。但总体来看,制造业的扩散主要还是表现为如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等传统强势区域的内部扩散和一体化发展。随着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跨区域消费流通成本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弱势地区制造业集聚发展,但同时更有利于制造业强势地区的市场扩张。如图1所示,2008年以来,全国各省份工业增加值集中度(CR4)仅下降2个百分点,而制造业就业人数集中度(CR4)则提高了8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省区间分布方差从2016年的454上升到2019年的484,说明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区域分布离散度有所提高。但从东、中、西及东北四大经济片区来看,我国制造业领头企业数量和经营情况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见图2)。东部地区在企业数量占比增长、总营收复合增长率、总资产复合增长率、平均营收规模、平均资产规模等方面全面领先其他三个经济区。此外,先进制造业集聚也呈现东部遥遥领先的局面,在2020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和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评选中,东部地区占比分别达到63%和72%。目前我国消费的区域差异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差异相吻合,如图3所示,“十三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复合增长率均高于东部,但东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绝对增幅均高于其他经济区,其中收入的绝对增幅是其他经济区均值的将近两倍。但东部地区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是各经济区中最低的,甚至收入和消费增长率最低的东北地区,其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都略高于东部。同时,各区域内部也呈现群体间消费品质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为:一二线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快速发展,但广大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居民还处于改善型消费阶段;城镇本地人口、早期外来人口与新流动人口之间在财富积累、要素和分配控制力之间的差距扩大(任征宇,2020)。制造业集聚强势集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消费全面扩大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第一,强势集聚区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都将进一步提高,进而有利于本地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提高,但一方面因为其消费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还没有达到升级进入更高消费水平的财富门槛,因此消费增长幅度有限;另一方面强势区域是本地居民会将增量收入用于投资以获得更多非工资性收入,如租金、理财、股市投资收益等,因此强势区域本地居民消费的收入弹性比弱势区域低。第二,由于强势区域城市发达程度更高、就业和发展前景更好,因此仍将不断吸引弱势地区年轻人进入。流入人口尽管能够获得更好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必须面对更高定居门槛和就业成本,实际可用于消费的剩余可支配收入仍然有限,消费质量难以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二线以下城市的制造业集聚规模还相对较小,且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比较薄弱甚至缺乏,因此这些地区居民绝对收入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面对优质要素不断被强势区域“抽离”的现实,弱势地区居民社会财富的自我积累十分缓慢。城市和省际间的过分竞争及产业结构同构化,不仅会降低要素资源配置效率,还将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使我国无法形成均衡发展的空间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的区域间流动摩擦,不仅加剧了生产要素的空间错配,更抑制了整体经济增长率及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袁志刚、林燕芳,2020)。

二、制造业空间分散对扩大消费的影响机制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视野下的金工实习教学的革新

1建设工程实践基地,优化教学课程内容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如数控线切割、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等强烈地冲击着传统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将金工实习教学内容调整为三个阶段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实习阶段,现代制造技术的实习阶段以及创新设计制作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操作技能的实习,是整个金工实习的基础,除学习一些加工原理和重要的工艺方法外,还需掌握传统加工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为现代制造技术的实习,主要介绍数控加工、数控线切割、激光加工、快速成型等一些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使学生对这些新技术有所认识并实施训练,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如复合材料的性能、经济性、环保性在制造业中应用的优势,让金工教学跟上当今科技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创新和设计打好基础。第三阶段为创新设计制作,主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自行设计作品,选择加工方法,编制加工工艺,并实施整个制作过程。指导老师和同学也参与整个创新设计过程,共同探讨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加工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等,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这一阶段是全方位的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应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改革传统实习模式,增强创新能力培养

2.1加强创新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和不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工程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弱,很难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化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新能力的形成源于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金工实习教学中,转变过去单一化的训练方式为以作品自主设计制造全过程的综合实习。为此,指导老师在入厂教育时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动员,向学生布置创新设计制作的任务,包括产品的性能、用途、结构特点和基本原理等。经过初期阶段传统工艺的实习,学生熟悉了各工种的工艺特点、加工方法及操作要领,接着进入创新制作阶段。将学生随机分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先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进行市场调查,再拟定作品的设计方案并撰写创新制作报告,待所有零件的加工图、装配图经指导老师审核合格后,最后在指导人员的协助下独立完成作品制作。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这种自主设计创新实习,经历了独立思考、观察、交流到实践制作,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习热情,在2008级机类专业的创新设计中,学生们都积极踊跃,设计作品新颖、美观、大方。这种新的实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交流能力、吃苦耐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还强化了他们的成本意识和质量观念,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经过金工实习的训练,选拔一批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鼓励他们自选课题,利用校园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在2009~2011年间,我校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阅读全文

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翻转课堂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型学习方式。目前,计算机课程在中职学校中的总体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要采取立足校本培训,转变教育观念;还应该提炼实践经验,开展特色教学活动等措施。通过一个实例教案教学过程进行讲解,学生观看翻转课堂小视频后,对二进制的作用有了新了认识,对二进制突然觉得不再遥远和陌生。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教学;中职

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课程成为了国内各中职、高职以及全日制大学的公共基础课,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并通过考试。中职计算机课程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比较复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递新知,而学生则在课堂学习之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的形式巩固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以课前学习和课堂探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利用小视频等电子化学习材料进行课前学习,在课堂上针对课前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调动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转变。首先,尊重学生差异。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按照教学安排制作视频,更重要的是怎样对学生进行个别化需求分析,探究他们在理解教学内容上的误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翻转课堂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不同能力、兴趣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学习的反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与交流,尊重学生的差异,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其次,转变教师角色。通过对计算机课程的课前学习,学生告别了对即将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一无所知的状态,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的研讨解决疑问、深化认知。在翻转课堂计算机课程学习中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遇到阻碍时实施的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顺利获得新知。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应当引导学生更好的获取资源、选择和处理资源利用知识再次,积极主动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提出,对于特定知识点的学习,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和情感状态决定着学习的效果。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也在被各式各样的电子媒体所吸引,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学习愈发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型学习方式。翻转课堂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自主把控学习进度,寻找学习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中心。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计算机课程在中职学校中的总体教学效果仍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全面调动,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时间不足,尤其是对个别后进生的个人辅导时间更是捉襟见肘,这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阅读全文

管理类制造工业工程论文

一、课程分析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自主学习材料缺乏。

“制造工程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讲授,一些学生认为该课程缺乏先进性,课程内容在现代制造环境中用处不大,进而在学习的时候产生排斥甚至抵触的思想。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制造工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出现,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该课程课时有限,内容较多,各章节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而且理论性强,与实际紧密结合,仅仅凭借课堂讲授难以保证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材料又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结合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将该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地讲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就变得非常关键。

2.该课程理论性强,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制造工程基础”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诸如材料的性能、机械结构、制造加工过程、制造工艺等理论知识,学生只听讲述很难理解,必须结合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很多内容学生只要到现场一看就很容易明白。但是目前的金工实习等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相分离,学生先将理论课程学完才会实践,这种缺少制造工程实际的课堂理论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就变得很重要。

二、教学实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过去两年的授课经验,以及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总结得出如下心得:

阅读全文

数字电子技术网络研究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各行业中的不断渗透,为数字电子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在促进网络信息更加丰富化、高效化的同时,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本文中笔者结合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展开研究,分析它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价值和优势,并阐明其在网络中的应用形态,以供广大网络技术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

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应用;优势;特征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综合应用领域,数字电子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提高了生活质量。例如,通过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有效运营,使人们得到了便捷的通讯服务,同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从单纯的技术角度来说,数字电子技术主要研究电子元件继承、逻辑门电路、电路组合、时许电路、集成芯片等内容,客观上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平台;网络为数字电子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空间,是未来网络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数字电子技术对网络发展的价值分析

广义上说,数字电子技术是与模拟电子技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技术核心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信息数字化进行信号传递。与模拟电子技术相比(模拟信号),它在时间或大小上都是呈现离散状态的,而加工、传递和处理这种数据信号的技术就是数字电子技术。相应的,模拟信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网络通信需求,但从现状及长远发展来看,其通信质量、成本和效率远远不如数字信号优秀,数字电子技术对网络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字电子技术提高了网络的开放性。本质上说,网络自身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但它的开放程度与自身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共生性”,一种先进技术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扩大其覆盖率。在现实中,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越来越依赖网络,从中获取资源、交流反馈,借助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在同样资源供应下提高信息传播量,同时也确保信息的实效性。第二,数字电子技术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网络对于人们的最大作用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资源获取渠道,通过检索或浏览查找的方式,从网站、论坛中下载资源,通过即时通讯、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而这一过程中数据形态会直接影响处理速度,相对而言,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传播更快、体积更小、质量更高,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几乎是“零时差”,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瞬息收发。第三,数字电子技术提高了网络更新速度。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之后面临着“信息爆炸”的局面,网络平台、途径和传播机制下,人们创造的知识、文化、咨询等内容已经超过了之前电气化时代的总和,同时新的信息内容不断涌现,在这样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网络更新速度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技术手段上说,数字电子技术在关键词检索、数据库构建等方面更胜一筹,并将传统的PC端转移到了移动智能终端,进一步突破了空间、时间限制。

阅读全文

实验教学保障中机电工程论文

1发展现状及挑战

1.1基本情况

我院机电工程实验中心是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机械基础实验室始建于1981年,电气实验室建立于1984年,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始终致力于机电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996年根据机械类专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将原来分散的基础课实验室集中管理,成立了机电工程实验中心。中心由机械基础实验室、机械制图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机械制造实验室、先进制造实验室等部分组成,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中心主任负责制。经过多年建设,目前中心拥有3000m2左右,仪器设备2000多台件,价值1500多万元,能够开设的实验项目有200多个;实验队伍有4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4名,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5名。中心主要承担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等近机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任务,同时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我校管理类专业提供“机械工程概论”“先进制造”等管工结合特色教学任务,每年完成的学生实验达18万实验人时数。

1.2面临的挑战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把代表中国制造业金字塔顶端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这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真正支撑。在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航空武器装备不断跨代升级的今天,中国航空工业(以下简称中航工业)提出了“以人力资源升级助推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非常迫切。作为一所与中航工业有多年历史渊源的高校,如何建立人才培养与输送平台,培养更多适应航空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我院可持续办学的必然要求。面对行业需求,中心还存在巨大差距:中航工业机械加工基本数控化,而中心还是以老旧的普通机床为主,仅有少量的教学型数控设备;中航工业基本上实现了设计加工一体化,而中心在数字化设计方面仅有少量软件,且还与中航工业一线应用软件不一致,更谈不上一体化操作;中航工业的制造检测越来越精密化,而中心仅能满足简单测量要求;中航工业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而中心由于资金限制还无法满足先进制造技术对实验保障的要求。此外,“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对中心也提出了很大挑战,需要中心在实验保障体系整体化、学生自主实验等方面给予支持。

2实验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理念和内涵

2.1建设理念

阅读全文

谈3D打印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验开发

摘要:开发了一个基于3D打印技术,将三维CAD设计、有限元分析、3D打印、逆向工程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创新实验。以微型四旋翼飞行器机身的轻量化设计为目标,用三维CAD软件设计机身结构,通过ANSYS软件对机身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利用3D打印制作出机身,使用手持三维扫描仪对打印的机身进行三维重构和精度分析。该创新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思维、综合分析思维、数字化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3D打印;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验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维、综合分析思维、数字化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技能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多的现场实践和综合性项目训练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形成创新意识,以增强学生实践创新或进一步深造的后劲[2]。但是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多为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与其他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实践教学效果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工科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为此,很多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开发了综合性创新实验[3-10]。新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9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随着“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的开展,新疆大学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使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服务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创新实践环节,学院依托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增材再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发了集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逆向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实验。该实验能够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相关的先进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新实验的开发思路

1.1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七学期已经完成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等课程,掌握了相关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对新技术非常感兴趣,但还没有机会系统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1.2实验题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