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先进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先进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需求研究

摘要: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层次的需求,需要相关文化部门加以满足。为此,本文从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入手,分析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以供参考。

关键词:

群众文化;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生活

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群众文化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就历史视角而言,许多人都对群众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因为都是根据其自身的实践经验得来,因此不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较为普遍。我们一般说的群众文化,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以外,参与的具有娱乐性质和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它以人民群众的活动为核心,以自娱和自教为主要功能,并通过这种自娱和自教来实现和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

群众文化需求具有社会性和成长性两大特征,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需求包括视听,如广播电视;看读,如书籍报刊;社交,如参加各类活动等。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四大特点:其一是多元化。根据相关调查,简单的看看电视以及打打麻将等低层次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不再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对于科教、文化、娱乐、健身等多元化的综合性文化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是新昌县现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各类功能不够齐全,这与逐渐多样的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新昌县需要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其二是主体性。农民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既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群众文化群众办”,这个大方向不能更改。根据相关调查,群众文化主体意识已明显增强,已经不再喜欢那种“你来演、我来看”被动文化消费模式,而是希望亲自参与,自编自演自办。如新昌农民“种文化”活动已走出一条“党政扶持、农民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路子,农民从文化观众变成文化主角,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转变。一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节上,大家自己编导,自己出演,其趣味性和文化性不输专业的演出团队。其三是求知性。农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求十分强烈,希望能够参加各类培训或讲座,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用知识武装自己。典型代表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动力,他们不愿意过一辈子打工的生活,希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四是群体性。随着社会发展,公众的社会公共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愿意进行社交等活动,对于可以增进感情沟通,并带有比赛性质的集体文化活动青睐有加。例如书法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等,跳舞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十分的接地气,是群众易于也乐于接受的形式。

阅读全文

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

1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1.1大学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

1.1.1将党建工作扎根于大学文化的肥沃土壤

十八大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嘹亮号角,坚定走文化强国之路,同时着眼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新时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对高校党建工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校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高校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文化强校”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把党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落实在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之中,将党建工作扎根于大学文化的肥沃土壤,融党建于文化建设中,是高校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文化品格,其核心和灵魂表现为传承与凝聚其中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它们始终引导着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激发着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悄无声息地感染着、温润着、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个人。大学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其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条条脉络,也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点点滴滴;大学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创新发展,能为党建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子”和“营养液”,使党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更加鲜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加明显,从而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有力助推党建在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1.1.2以先进文化全力打造“凝聚力工程”

高校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既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担负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转型发展、改革创新及内涵提升,需把党建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的辐射和渗透,把党的理想信念铭刻在每位师生员工的心中,渗透进每位师生员工的血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大力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爱校荣校情结、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力打造“凝聚力工程”。高校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他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来大力提升师生员工的理论文化素养,使他们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髓,不断拓宽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科学水平,以促使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党员师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创造者。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堡垒,要依托大学文化建设平台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树立党员干部队伍良好形象,以组工文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将服务发展、服务一线、服务师生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关心师生、相信师生、尊重师生,为师生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骨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领头人作用,把广大师生紧紧吸引、凝聚、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从而有力地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崭新的成果。1.2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

1.2.1从文化信仰上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阅读全文

艺术理论在艺术创作的意义

作者:张静洁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在艺术学科门类中,艺术理论学科存在的有无问题一直为艺术界所争论,直到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文,(《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把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学科体系中的一级学科来对待,这个争论方告一段落。但是,尽管艺术理论学科的存在有了合法性的依据,但在合理上并未因国务院的一纸文书而终结。艺术理论学一级艺术理论在艺术学或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仍然被许多艺术人认识不清。甚至,否认艺术理论学存在合理性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对艺术理论学的质疑实质上就是对艺术理论修养在艺术创作中地位与作用的质疑。对这一问题的存疑,对促进艺术学的发展、对提高艺术修养水平会造成诸多不利,因而有必要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从哲学角度对艺术理论的本质、艺术理论在修养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艺术理论的本质

任何一种理论都源于实践,作为一种具体的理论形态,都具有理论二重性:第一,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反映,都包含着对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的思考与认识;第二,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论形态,又应当反映和揭示出特殊对象的运动特点与规律。因而对一种理论的学习掌握既要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又要有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对一般运动规律的体会与理解。理论的二重性决定了理论的本质在于:理论首先是实践主体认识程度的提高和升华,而对理论的认识与把握又反过来会提高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理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理论的实践使命。即:一,理论的抽象性决定了理论存在的价值—理论可以解释与反映事物的一般规律,因而通过理论学习与研究人们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掌握事物的基本性质与一般规律;二,理论是实践主体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概括,理论形态的建构与理论体系的完善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实践能力与审美境界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对事物运动规律的理解与把握,并进而推动实践的进程。笔者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深切的体会到这种感受,也为此曾撰写过一些相关论文。

正是基于这种感受,有时笔者认为对“艺术理论的功能或艺术理论学可否存在”问题的争论是一种伪问题,因为艺术理论本身的存在就是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又何谈什么“存在的必要性”问题?但当沉下心来,认真反思这种争论的时候,也许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此,对艺术理论存在合理性进行追问的背后,内蕴着这样一种问题意识:既然艺术理论存在是必然的,那么在艺术实践中它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也就是说对艺术理论的自觉学习可以对艺术创作起到作用?如何这种作用可以用其它方式来替代,则对艺术理论专门的学习与研究也就不再成为一种必须的活动。有学者认为,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历史与理论,没有必要再进行专门的艺术理论研究,艺术理论研究实质上就是对具体艺术门类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即使要做出努力,建构一门艺术理论学,也会因为却反专门的研究对象而流于破产。其实,对艺术理论性质与功能的种种争论与非议,如果仅仅局限于在领域范围内进行,也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出统一的结论,正所谓“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需要跳出艺术的视域之外,从哲学的高度审视这一问题。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对实践矛盾的抽象反映,都是实践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对艺术理论的哲学性质的论定表明,艺术理论以及专门研究艺术理论的艺术理论学的存在价值就在于,通过对的各类艺术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旨在从各类艺术现象中探寻艺术的普遍规律。并通过这种研究,推动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服务。说艺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的繁荣需要建立于艺术各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各种艺术之间才能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才能激发出一代又一代精湛的艺术。我国是一个武术大国,大家都知道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几乎每一种武术派别的创立与形成都是不同拳种互相交流的结果。武术界中的门派之争、正统与边缘之争都曾对武术事业的发展造成桎梏。而艺术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二、艺术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对艺术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问题的研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从艺术理论存在的相对价值中考虑;第二,从艺术理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作用方面考虑。因为文化从来都具有阶级性,应当为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服务。相对于各种艺术门类而言,艺术理论研究关注各种艺术现象,力求对发生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的各类艺术现象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与概括出艺术行为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艺术理论研究中所关注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就使其自身区别于单个艺术门类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独立决定着研究自身的基本地位。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艺术学理论说成是“空洞”的学科。当然,也不能说从事艺术理论研究活动就比具体门类艺术活动要高贵。它们之间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艺术理论关注的是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联,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具体艺术门类则专注于各自门类内部的基本历史、理论与批评。这就比较明确地论定了艺术理论研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地位。

阅读全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建构

摘要:随着新时期媒体宣传途径的多元化,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的相辅相成关系,并分析了目前建构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途径,希望通过多渠道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构建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现今正是以网络传媒、手机媒体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并应用广泛的新时代,这些网络文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出更多错综复杂、价值多元、内容庞大的不同思想群体。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的发展,高等院校更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其中的着力点是作为制度性基础和内核式纽带的文化传承功能。高等院校的使命是,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培养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继承者。构建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将决定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蕴,也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如何建构大学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头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

1大学生文化自信处于彷徨阶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在我国当今社会,在校大学生以“90后”“00后”为主,总体上他们爱国、健康、积极、昂扬向上,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个性张扬,充满活力。但同时,他们的文化自信也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比如在个人的价值追求上,很多学生喜欢随大流,还有部分同学盲目追求多元文化和所谓的言论自由,甚至丧失理想信念,唯个人利益至上,奉献意识淡薄。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的出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1传播方式的转换给先进文化带来冲击

新媒体的崛起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突破了原有的媒体传播方式,创建了传播者、受众者互换的新型关系。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引入新的视角,更全面反映事实。然而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考问题能力尚未建立,认知视野和知识水平的限度使他们难以客观看待问题。一旦传播者在内容上进行别有用心的引导甚至刻意煽动,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稳定、核心价值观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当大众走入网络,包罗万象的信息不断涌来,有利的信息不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有害的信息不断侵蚀着大众的思想,对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冲击。

阅读全文

提高学术期刊编辑文化自觉的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从理论上讲,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进入社会的重要平台,主要发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能产生长远影响的知识产品,在传播学术思想、积累文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担当着十分重要的使命。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守门人”,加强业务能力建设,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学术期刊编辑文化自觉的意涵

文化自觉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并逐步在相关领域得到运用。在编辑出版领域,有学者指出:编辑的文化自觉是指建立在编辑主体的自我觉悟、觉醒基础之上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对国外文化的借鉴与批判,积极发挥在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逐步实现对文化精神的追求。在这里,“自觉”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自觉”,是人的一种感知、认识、观照和理解,它在心灵内部的成像不是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存在,自觉带来的是一种具有内部生产力和创造性的自我形象,它一旦成形,就会驱动人按照这个内在的“本来面貌”去改造整个世界。反映到编辑活动中,就是编辑通过对文化产品的选择、优化有意识地参与社会文化构建。由此,笔者认为,编辑的文化自觉就是编辑对文化发展进行的反思和定位,它有以下3个层面含义:一是对其自身文化的正确认知,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恰当定位,三是通过继承创新实现文化繁荣。而这种文化自觉根植于编辑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和文化追求。一是文化意识。它是指编辑对学术期刊文化属性的认同,在编辑活动中规范自己的编辑行为,并主动地参与到文化发展中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言,文化意识更多的体现为浓厚的学术意识和敏锐的前沿意识。因为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根本特征,刊发的学术论文要么提出了新问题,要么做出了新论证,要么得出了新结论,要么开拓了新领域,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是新的研究成果。因此,编辑要强化学术意识,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能够分辨来稿的学术价值。而学术水平的提高,要求编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搜集、加工、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信息,掌握特定领域的研究动态,了解某些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的新项目和新成果,科学分析某些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的热点、趋势和前沿。换而言之,编辑的前沿意识对进一步做好选题、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各项工作有着事半功倍的效用,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能够推进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占有学术话语主导权。这也是学术期刊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创造的过程中编辑文化自觉的重要作用。二是文化情怀。编辑的文化情怀体现在对编辑工作的热爱上,耐得住“板凳宁坐十年冷”的寂寞,乐于“为人做嫁衣”,把这份与文化事业紧密相连的工作当做自己的志业,融个人发展于期刊发展之中。首先是以学术追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取得学术造诣为落脚点,坚定学术精神,追求真正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以确保学术期刊质量和荣誉为根本,按质量和价值择取稿件。其次是团结作者,对年轻的作者,编辑要满腔热情地扶植他们,使他们的作品逐步走向成熟。对一些透视社会现象敏锐、认识水平较高、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作者,编辑要主动接近他们,及时了解他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从而发掘他们的优秀稿件,保证刊物的质量。再次是服务读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精心包装刊物、精心编排文章和栏目,通过不断提高刊物的整体性文化内涵和学术品位,引领读者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三是文化追求。这种追求突出表现为编辑争创一流期刊,自觉聚力精品佳作的创作生产。当编辑有了文化追求,就会在具体的工作中,坚持质量至上,觉抵制平庸之作;就会对每一篇文章的编排加工倾注感情,精心设计栏目,用心服务;就会锐意创新,找准发展方向,倾心打造名栏、名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真正发挥繁荣学术、指导实践的作用。比如,促进编读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平台作用;调动某一学科的专家集中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开掘或全方位探究,充分发挥学术期刊权威性作用;编发能够反映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稿件,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导向性作用。

2提高学术期刊编辑文化自觉的意义

由于编辑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其担负着对人类精神文化的承接、组合、优化和输出的任务,承担着对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一份责任,因此特别需要一种文化自觉。学术期刊编辑应明晰自己肩上的文化使命,包括文化传播、文化建设使命,增强文化担当意识,提升传播效果,扩展传播价值。

2.1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建设文化强国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学术期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载体、是科研思想交流的阵地,具有人类文明的传承功能。在传播先进科学文化方面,学术期刊编辑就站在了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利用期刊这一阵地,为人们提供了具有时效性、前瞻性的科研信息,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此同时,编辑赋予了学术期刊生命力,决定了科研信息的取舍,决定了期刊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可以说,编辑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编辑是否具有文化自觉,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直接影响。

阅读全文

网络空间文化乱象及其治理探讨

网络空间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场域,但开放、多元、虚拟的网络特性使得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各种暴力、不正、虚假等网络不良文化日益侵蚀着网络虚拟空间,一些识别能力较低的网民极易迷失在这片“信息漩涡”中,导致政治价值取向偏差与道德价值观缺失。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亟需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衍生出的文化乱象的治理,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

一、网络空间文化乱象审视

网络空间糟粕与精华并存、低俗与高雅共生、另类与传统同在。网络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获取信息的便捷、交流的互动与娱乐的欢快,同时也催生了形态各异的网络文化乱象。

(一)网络文学作品浅泛化、庸俗化与娱乐性,难以荡涤人心与教化大众

传统糟粕文化蔓延在网络空间被无限放大,多种题材争奇斗艳,怪诞的文字表述与低俗化表达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争夺文字点击率。浅泛化甚至低俗的网络文学缺少文化底蕴,文学性与艺术性相对不足,功利性的创作、快餐式的文学阅读难以荡涤人心与教化大众。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激荡中,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网民极易迷失方向。抄袭、篡改与剽窃文化产品时有发生,假冒文化作品侵权现象突出,网络空间复制与粘贴的频繁使用等行为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消解了主体的创造性,使文化创造性思维变得僵化。网络水军的攻击也导致许多空洞无用的信息出现,滥竽充数的网络垃圾使广大网民碎片化的时间被挤压侵占。网络语言过分追求前卫性和创新性,有时显现低俗化、平面化、碎片化趋向,而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容易导致“断章取义”,忽略事件的连贯性与整体性,甚至有时为了吸引眼球,将其中某一点无限放大,歪曲事实、散布反动信息与言论危害了国家安全。恣意的话语狂欢与追求刺激感官的目标,满足了部分网民猎奇的心理需求;通过泄露名人信息、曝光个人隐私等方式进行娱乐,满足了一些网民的仇富心态。用戏谑性、恶搞性的话语来对抗主流文化抑或进行调侃宣泄,“娱乐至上”“另类的恶搞”模糊了主题的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界限。在片面、极端的言论与恶搞文化中还存在一些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的网络视频与小说,在戏谑中抵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调侃历史与英雄人物,致使网民思想意识腐化、价值观扭曲,丧失了对文化应有的价值判断能力。一些散布与传播色情淫秽信息的网站,言语露骨的色情表演、偷拍直播的媚俗文化与网络影音等还有生存空间。

(二)网络空间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

西方价值观的鼓吹与宣扬,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与传播,庸俗、媚俗、低俗文化的入侵降低了公民的文化共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消解了主流文化的凝聚力。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嘲讽、解构、娱乐等使部分网民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变得脆弱,影响了舆论引导力、宣传话语权,弱化了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某些技术强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价值观念的输出,倾销西方的价值观与“西化”的精神文化产品。在网络上,“英语信息量占90%,英语的使用频率是84%,导致英语国家的宣传论调、价值观念等更容易在网络社会思潮中产生更大影响力”。(庄瑜,叶青.95后外语类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图景及教学引导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2〉:69-73.)可以说,当前,在没有硝烟的网络战争中,“西方社会的网络强势话语削弱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稀释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力,离散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齐俊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难题及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7〈08〉:64-67.)网络空间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冲击,也对网民的信仰产生影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消解了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力,激化了宗教与民族矛盾。一些网民的不满情绪可能被煽动,发泄对社会或他人的不满,一些唱衰中国、恶意抹黑、歪曲事实等危害国家形象的政治语言,制造了广大网民思想的混乱,影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引发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危机。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文化发展形式与多元思想的多样交锋,真理时常被网络上滚滚的信息洪流淹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危机四伏。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研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多,具体研究的问题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意义。

观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代表有白淑英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及其理论意义》和陈志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两个作者都认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新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观点2: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网络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全面贯彻实施,有利于揭示网络文化与人在互动中的规律。主要代表有宋元林主著的《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陶侃主编的《我们都是网中人——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以及佐斌等人主编的《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研究》。陶侃通过对一些生活化的案例与情景进行剖析和点评,即学术论述、观点与生活化描述相结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影响之方方面面。佐斌等人认为和谐的网络文化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1.2建设中共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方向。

观点1:网络文化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我国正处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要适应我国国情,彰显党的先进性,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李娟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中指出,网络文化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为突出民族性、彰显先进性和注重服务性。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议。观点1: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代表作有课题专家组发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对策建议》等。观点2:增加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量,提高供应能力。魏苏伟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指出,当前能给人带来立体享受的网络文化产品数量还很有限,并且海量的网络文化资源没有合理的分类整理,使得广大网民在输入关键词查找时找不到相关内容,难以满足其需求。

阅读全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析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发展必然的趋势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主动将国际化的、全球的元素融入到高校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各项教育目标与功能中去,以提高大学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水平。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分为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文化交流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指标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其发展必然的趋势之一,在中国亦是,它正在对我大学产生深远的影响。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在2016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很明显,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和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一起,成为大学五大基本职能。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阐释,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加拿大学者奈特的观点。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将国际化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融入整合到大学或学院的各项教育目标和功能中。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另外也有学者从操作的层面,将国际化描述成许多不同类别和类型的活动。艾克文(Echevin)和雷(Ray)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大学在招生、教学、人员聘用、资源应用等方面,跨国和跨地区的活动。阿鲁姆(StephenArum)和德威特(VandeWater),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多样化的国际学习交流活动;国际教育交换和合作研究;跨国的项目、服务及援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大学联合会则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可回避的过程,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机构采取的提高自身水平的“深思熟虑”的战略。结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主动将国际化的、全球的元素融入到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教育目标与功能中去,以提高大学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水平。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指标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体系。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从制度、理念、文化、内容、目标等方面体现国际化的要求。高等国际化要求大学打破地理限制,与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相互学习与借鉴,吸收他人的先进办学思想与理念,结合自身特点,推动自身高等教育的发展。立足自身,放眼全球,这是新时代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课题。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但是就具体的操作层面来说,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地国际化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分为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文化交流等。

(一)学生培养国际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