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作意见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镇工作意见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镇工作意见

乡镇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深刻领会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严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坚持安全也是第一要务、安全是最基础的民生理念,按照“三个绝不能过高估计”(绝不能过高估计安全生产形势,绝不能过高估计干部群众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绝不能过高估计各部门各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和“三个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制度)的要求,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最高职责,把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考虑、同时部署、同时落实。按照讲话要求,积极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机制,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抓安全。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坚持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承诺制,自觉履行安全生产各项职责。

二、总体目标

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全镇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确保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工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指标稳步下降;确保不突破市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措施

为确保2014年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的实现,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工作环境,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各级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阅读全文

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国发[2016]13号)、《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16]3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保护体系。

二、工作任务

(一)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设立“儿童督导员”,村(居)设立“儿童主任”,每年组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培训,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二)按季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一次走访排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台帐,并录入“三留守”系统,要确保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监护人和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建立发现报告、干预处置、评估帮扶机制。根据《民政厅关于做好全国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上线运行有关工作的通知》(赣民电[2019]64号)文件要求,“三留守”系统首次信息录入工作要于2019年12月底前完成。

(三)切实履行部门职能,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兜底保障。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分别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特困人员求助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对符合条件的孤儿申报“孤儿助学工程”、“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根据《关于下达2019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的通知》(赣财社指[2019]12号)文件要求,从2019年起我省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机构供养标准提高到1350元/月,散居标准提高到950元/月。

阅读全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规范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它的存在可以为农村老年人的老年基本生活提供一定的经济或物质保障,从而使农村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文章通过对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规定的分析,总结出现行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对策或措施,以使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规范得以完善。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法律规范

一、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规定

(一)宪法和法律层面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根据该修正案的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着力发展公民所需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当公民遇到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时,国家和社会会提供物质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它赋予了我国公民基本的社会保障权。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行了修正。该修正案指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维护,子女有义务赡养扶助其父母。《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我国一部保护婚姻家庭的部门法,具有法律约束力,它保护了我国公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正当家庭权益,体现了宪法原则之一———基本人权原则。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决定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该法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部分组成,待遇则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除此以外,该法还规定,参加此类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只要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就可按月领取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我国唯一一部社会保障层面的基本法,具有法律强制性,它规范了我国公民应履行的社会保险义务和应享有的社会保险权利。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正。该修正案指出,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基本生活,有关组织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不得无故克扣、拖欠或者挪用。另外,经济条件尚可的农村,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外,还可以凭借着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设立养老基地点,该基地点的收益则全部用于老年人养老所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出台,具有法律权威性,它不但为老年人的正当权益与老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准绳,而且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的优良传统。

(二)部门规章层面

1992年1月3日,国家民政部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该方案指出,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保障全体农民的老年基本生活。该方案将年满60周岁的市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作为保险对象,并规定缴纳保险年龄为20~60周岁。在基金方面,本保险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方式进行筹集,并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除上述内容外,本方案还对缴费的标准、支付及变动,基金的保值增殖,立法、机构、管理和经费等内容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1995年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该意见总结了自1992年民政部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的实践成果,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五点建议,即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推广规范操作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基金的管理与监督,以及加强宣传工作改进工作方法,以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有序发展。

阅读全文

关于农业科技培训的思考

1健全机制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的重要举措

农业科技培训是一项基础性、长效性工作。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协调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惩等环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稳步推进。

1.1健全管理机制

农业科技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面向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培训工作应重点抓好县、乡两级的培训。目前县级的农口部门基础较好,一般都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乡镇不平衡性较大,基础较差,有的乡镇甚至很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健全农业科技培训的管理机制,县级主要是完善提高,应重点抓好协调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统一管理的角度,可建立由农口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根据各地产业特点,挂靠在主要产业的主管部门,主要做好全县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意见的制定和协调指导。县级重点抓好乡镇、村级农技人员以及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的培训。乡镇要打好基础,可建立由政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牵头、农口各站所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协调指导全乡镇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主要抓好广大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由于乡镇师资力量不足,县级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强化对乡镇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农口各业务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的科技人员要积极参与到乡镇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去,每年承担一定课时的授课任务,并常态化地坚持下去。

1.2健全投入机制

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农业科技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对各种培训专项资金一定要确保落实到位,严禁挪作他用。有些地方,在农业科技推广上仍然是简单的层层行政推动,往往到“最后一公里”就推不下去了,效果甚微。县、乡两级要更新观念,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减少一般性的会议部署,把重心放到培训上,把资金投到培训上,农民真正地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不用“催收催种”,自然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农业科技培训投入要有制度保障,不能仅靠哪一任领导重视就多投一点,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增加投入的民生工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形成合力,积极给予培训设施、场地等物质上的帮助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县、乡财政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将农业科技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投入。各级农口业务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要认真抓好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的包装、立项、实施工作,对其他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也要安排一定的培训专项经费,通过农业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培训能力。

1.3健全激励机制

阅读全文

交通运输局第一季度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我局认真抓好交通运输行业脱贫攻坚工作,现将2020年第一季度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0年第一季度交通运输行业脱贫攻坚进展情况

(一)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为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交通运输行业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根据国务院、省、市、县有关脱贫攻坚文件精神,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实际,成立了交通运输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交通运输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意见》、《交通运输局脱贫攻坚全面巩固提升实施方案》、《交通运输局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方案》、《关于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脱贫攻坚“大比武”活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压实县交通运输局脱贫攻坚责任的通知》。

(二)认真抓好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检视问题、成效考核指出问题整改工作。为使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和局务会议进行研究部署,4月14日我局召开了落实“三项整改”工作的动员部署会;对标对表,对照问题认真进行研判、排查,结合我局实际,我局共排查出7个问题,制定确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整改措施,建立了整改销号台帐,逐项进行整改销号。在此基础上,印发了“三项整改”工作方案,明确了整改期限、责任股室,并成立了“三项整改”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整改的日常工作。

(三)抓好市交通运输局挂牌督战的“畅返不畅”路面整治工作。2020年上级下达我县“畅返不畅”项目目标任务7.811公里,分别是西牛白兰至大阿芫峰5.133公里,虎山龙洲至樟树2.678公里。2个项目于2020年1月开工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目前正在做项目扫尾工作。

(四)巩固“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

1.抓好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在建项目情况:①X809大田至茶亭下升级改造项目,二级路完成路基100%、桥涵90%、垫层100%,水稳86%、砼路面21%;三级路完成路基95%、桥涵90%、垫层52%、水稳31%。②杨家大桥-水西大桥(电厂)累计完成路基98%、桥涵95%、垫层累计完成95%;③S454正平至崇仙段公路改建A段已完成15km沥青路面;B段完成路基93%、桥涵完成83%、垫层完成23%。④G357坪石至县城段公路已完成路基35%、桥梁6%;⑤G105物流城至大塘埠公路已完成路基87%、涵洞51%、路面31%。前期工作情况:①X806大石下-四升三级公路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②X062桥下至蛇坑子已完成预算编制,正在进行财审。

阅读全文

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近年来,临夏县畜牧产业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已成为临夏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畜牧产业发展为振兴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临夏县发展现状

临夏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州西南部,南以甘南州合作市、夏河县为界,西与青海省循化县毗连。总面积1212.4km2。海拔1735~4636m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323.5h,无霜期150d左右,降水量631mm。县辖25个乡镇,219个行政村,总人口38.12万人。临夏县畜牧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和州委“六抓”发展思路,全面贯彻县上“摆好三个主战场,打好三个硬仗”的总体部署,以促农增收为中心,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为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为标准,突出规模养殖,狠抓草产业开发、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检疫监督和科技推广工作,全力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全县已形成了“三大产业带,两大基地”。临夏县先后被省上列为民族地区养羊大县、奶牛养殖重点县、秸秆饲料化示范县和草地农业试点县。截止2016年底,全县畜禽存栏170.38万头只,畜禽出栏158.35万头(只),生产肉类20111.45t、鲜奶71740.25t、禽蛋4029.62t、水产品111.24t,预计到2016年底,牧业产值可达5.65亿元,牧业增加值可达4.12亿元,牧业人均纯收入可达1058.28元。全县累计建成养殖场(小区)360个,养殖大户4080多户,发展龙头企业18家,创建标准化示范场37个。建设青贮池24.1万m3,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量19.5万t,其中玉米全贮5.3万t,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68%。畜牧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存在的问题

2.1草产业开发亟需提高

目前,全县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仅为69%,而剩余31%的玉米秸秆由于机械设备少,不能再黄金时段有效的收割贮存而被焚烧处理,不仅造成饲草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但随着牛羊存栏数量不断上升,大量牛羊饲草供应严重不足,并制约着临夏县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面对养殖业饲草供应不足和种植业玉米秸秆无法存贮而浪费的这一供需矛盾,临夏县要急需引进一批玉米秸秆收割、打捆、包膜机,有效解决饲草紧缺和玉米秸秆浪费之间的矛盾问题。

2.2无牛羊定点屠宰场

阅读全文

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2019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抚府发〔2019〕2号)文件精神,我区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联动的原则,积极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一年来,城镇新增就业5888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2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90人,其中省内转移5441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618人,创业培训531人,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180人;具体情况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大力支持人力资源市场、企业稳定发展

为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有关工作的通知》(赣人社发〔2019〕18号),我局及时召集其他七个部门分管领导召开了工作协调会,就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形成了工作意见,印发了《临川区关于支持困难企业就业岗位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和工作时限。同时,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八个部门工作途径和失业保险工作群两个渠道,采取了失业保险政策进企业的方法,将政策进行了广泛宣传,为下一步政策落实奠定了基础。

(二)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机会

为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的工作机制,提高技能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就业扶贫补助资金职业培训补贴管理办法》(赣人社发〔2019〕3号)文件要求,积极落实年度培训工作任务,培训工作规范有序。

1.积极开展园区企业职工培训。在企业职工岗位员工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为主的原则,经办机构加强监管,认真审核拨付补贴资金,截止目前,园区企业职工培训今年,开展企业岗位技能培训21期,培训结业人数618人。

阅读全文

农业发展论文:地方有机农业困境思索

本文作者:宋莹 杨旭霞 单位:宝应县环境保护局

宝应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成立有机食品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有机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职能序列。县人大、政协定期审议、调研有机农业工作情况。相关部门和各镇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县、镇、部门联动的组织网络。规划和标准体系较为完善。2003年,宝应率先在全国编制、评审和实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运西、东荡、中部三大有机产业园区。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制定出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鸭和有机专用肥五大省级标准。技术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基本形成。组建县生态办、部门、镇和基地四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灌排水系和生产资料供应等六个服务小组,编印《有机食品生产指南》,指导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出台《关于加快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县建设、打造“生态宝应”的工作意见》,设立50万元生态基金和200万元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风险基金,完善土地流转、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机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延伸有机产业链条,打造有机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建成有机农业园区22个,总面积10.8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35个,涵盖稻米、荷藕、畜禽、瓜果、水产5大类12个品种;建成江苏省首个有机农业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合作筹建“中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通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评审。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宝应农业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观光和有机农业休闲旅游,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有机农业成为招商引资载体。编制30多个有机招商项目,在县网站上。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和国内相关经贸洽谈活动为平台,开展对外推介,寻求对外合作,先后有国内外多批客商来宝考察洽谈,宝泰米业、兴泰农牧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

优势。生态环境良好。宝应县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工作,关停重污染源、强化污染治理、坚守环保审批底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先后创成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县创建于2012年5月通过国家技术评估。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占比95%以上,重点河流水环境质量符合III类水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为发展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农业资源丰富。宝应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以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为主的“四水”特色明显。荷藕产量及品质居全国首位,获国家原产地保护,是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基地。境内盛产鱼、虾、蟹等水产品,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水产品资源丰富,其中“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实施“产业化兴农”战略,将有机农业作为宝应“一主两特一新”的特色产业推进。大力推进水生蔬菜、水产、粮食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存在困难。技术人才缺乏。宝应工业不够发达,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现象较普遍。留守劳动力受文化程度制约,对新技术认知程度较差,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发展的支撑能力、组织实施能力不足,影响了有机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推广普及。资金投入不足。从一般的粮田转变为有机食品基地,需要经过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有机转换期”,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压力较大。同时,转换期内部分品种会出现减产,且不能标注“有机产品”,只能以普通农产品价格出售,具有一定经济风险。而宝应财政收入欠佳,对有机食品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农户积极性不高。企业有机生产意识有待加强。企业对有机生产标准、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不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识不足,管理不够完善,个别企业在隔离带设置上未能满足有机生产的要求。

发展宝应有机产业的建议

加强考核推进,强化政策扶持将有机农业发展纳入对乡镇、部门工作的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比表彰的参考依据。稳定扶持政策,设立扶持有机农业发展基金,着重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经济收益保障、有机食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转换期内有机农产品减产补偿等问题。坚持科技强农,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产学研合作,实行部门联系企业、科技人员联系基地制度,基地乡镇设立有机专员,建成县、镇、村、企四方联动的技术服务体系。依托农技推广部门,大力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加大对生物防治、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的科技投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动植物疫病预测和防治能力,提高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健康、有序、高效、快速发展。拓宽投入渠道,多方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外来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形成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金融、财政部门积极运用经济手段扶持有机产业建设项目,政策性银行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优惠贷款。围绕产业特色,强化重点培育放大“四水”和有机特色优势,建设好以有机农业开发区为中心的有机农产品基地和以射阳湖为中心的东荡荷藕等水生蔬菜种植基地,着力培植宝粮控股、水仙实业、荷仙食品三大集团;规划完善并积极筹建省级有机食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物流两大中心和现代渔业、休闲观光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拓展营销渠道,发展生态旅游加大对宝应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宣传有机养生知识,教会群众如何辨别真假有机食品,提升有机食品消费意识;在经过市场调查的前提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开设宝应有机食品直销店,拓展销售渠道。延伸有机农业开发产业链,积极整合生态、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将全县有机食品基地、自然人文景观、大型商场超市等串点成线,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阅读全文